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喜欢后羿的原因短句 正文

喜欢后羿的原因短句

时间:2024-09-28 15:21:17

《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学,不至于谷。谷:俸禄。

  B.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审:明白。

  C.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叩:考查。

  D.则是枉道以从人。枉:歪曲。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③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④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⑤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⑥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近亲。

  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务求虚名的人品。

  D.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可以说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3分)

  (2)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3分)

  (3)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4分)

  参考答案:

  8.C(叩:询问,叩问,发问)9.B10.A(“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言过其实,不是作者的本意)

  11.(10分)(1)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3分。闵,同“悯”,怜惜;“悼”,痛惜;“盛”,厚、浓。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2)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3分。“废”,放弃;“绳墨”,规矩;“彀率”,射箭的标准要求。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3)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销毁。(4分。“写”,誉写、抄录;“贻”,赠送;“庶”,大概、也许;“去”,销毁、废除。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

  当今世上追求宝贵的人,其无须依靠经术是很明白的。一年到头年所学的不过是应考的时文,倘若问他经书本文,还茫茫然不知道是出于哪里的话,实在是连唐朝帖括之学的这点浅薄的记诵都丢掉了。这种根本不存心治学的风气,相沿不止一代了,何况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当上府县的教官!只有贫穷而不能改业的士子,一百人中还有一两个,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的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叫他学五经可不愿学,叫他读陈白沙、王明的语录,却很高兴,因为袭取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其中有些小有才华的人,颇喜欢做诗,而现在的那些诗,不用学也可以做得出来。我跑遍天下所见到的诗集和语录的刻本,堆几积案地到处皆是,简直是一片震耳的噪音,而问他们《周南》、《召南》、《雅》、《颂》的精义,却是说不出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而想贯彻我的主张,有谁肯听从呢?“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我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不过学术之在天下,一定会有机会发扬,而古代君子教诲人要学习私心所仰慕的贤者,哪怕彼此相距已有百世之久也好像是同在一室似的。我所著的《日知录》三十多卷,生平的思想和学业都在这书里,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销毁,而一旦有振作世道的人物出现,得以从我的书里择取一点东西,这也就可以了我一点微小的心愿了。

  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我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高明的您有什么见教呢?

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与友人论门人书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学,不至于谷。谷:俸禄。

  B.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审:明白。

  C.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叩:考查。

  D.则是枉道以从人。枉:歪曲。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③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④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⑤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⑥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近亲。

  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务求虚名的人品。

  D.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可以说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3分)

  (2)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3分)

  (3)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4分)

  参考答案:

  1.C(叩:询问,叩问,发问)

  2.B

  3.A(“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言过其实,不是作者的本意)

  4.(3分)(1)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3分。闵,同“悯”,怜惜;“悼”,痛惜;“盛”,厚、浓。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2)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3分。“废”,放弃;“绳墨”,规矩;“彀率”,射箭的标准要求。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3)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销毁。(4分。“写”,誉写、抄录;“贻”,赠送;“庶”,大概、也许;“去”,销毁、废除。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

  当今世上追求宝贵的人,其无须依靠经术是很明白的。一年到头年所学的不过是应考的`时文,倘若问他经书本文,还茫茫然不知道是出于哪里的话,实在是连唐朝帖括之学的这点浅薄的记诵都丢掉了。这种根本不存心治学的风气,相沿不止一代了,何况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当上府县的教官!只有贫穷而不能改业的士子,一百人中还有一两个,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的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叫他学五经可不愿学,叫他读陈白沙、XX明的语录,却很高兴,因为袭取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其中有些小有才华的人,颇喜欢做诗,而现在的那些诗,不用学也可以做得出来。我跑遍天下所见到的诗集和语录的刻本,堆几积案地到处皆是,简直是一片震耳的噪音,而问他们《周南》、《召南》、《雅》、《颂》的精义,却是说不出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而想贯彻我的主张,有谁肯听从呢?“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我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不过学术之在天下,一定会有机会发扬,而古代君子教诲人要学习私心所仰慕的贤者,哪怕彼此相距已有百世之久也好像是同在一室似的。我所著的《日知录》三十多卷,生平的思想和学业都在这书里,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销毁,而一旦有振作世道的人物出现,得以从我的书里择取一点东西,这也就可以了我一点微小的心愿了。

  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我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高明的您有什么见教呢?

课文《陈太丘与友期》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文章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该文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定好时间一同上路,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那位朋友)没有到,太丘就不再等候而走掉了。等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

  当时元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那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他等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掉了。”那位朋友便愤愤不平地说:“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约定好一同上路,丢下人家(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到中午不来,便是不守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便是不懂礼仪。”

  那位朋友感到羞愧,从车上下来拉他(表示好感),元方向门里走去,连头也不回。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

  房舍整齐划一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一、1.放弃2.同“否”3.拉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2.对比

  六、①舍:放弃;②房屋顾:①照顾;②回头看;③拜访

  七、(1)惭愧。(2)轻视。

  八、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解题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门,题目是编者加的。陈太丘指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人。因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北,长,县级长官),所以称陈太丘。他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他的生平事迹见《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这里记叙他任太丘长时的一个故事,表现他依约行事、遵守时间的作风。

  解释:

  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信(则是无信):信用

  古今异义词

  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4儿女古意:子侄辈今意:儿子女儿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赏析

  本文讲的是“信”和“礼”。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友人失信,没按时来,陈太丘就走了。友人对此不但不自责,反而辱骂陈太丘无信、“非人”。元方是怎样面对的呢?首先,他提出什么是“无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是谁无信呢?话说在点子上,友人无言以对。其次,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又是失礼。简短两句话,使友人惭愧得下车来拉他。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礼又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错能改的正确态度。

  【简析】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n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信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资本。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的企业家:当他处于困难时期,为了维护产品的信誉,宁肯工厂倒闭,也不以次充好,这样当他东山再起时,又能用老牌子开创新局面。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自立,也要靠信誉。我们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无疑也应该重视发扬中华民族崇尚诚信的传统美德,荡涤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残存的形形色色的不讲信誉的这种侵蚀民族健康肌体的病菌,以提高民族自信心,这样,四化大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是要有时间观念。《淮南子·原道训》写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是生命的尺度。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自己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对财力物力的浪费是犯罪,对时间的浪费是不是犯罪呢?难道不正是人浮于事、公文旅行、扯皮推诿等等痼疾像绳索一样束缚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资金不足可以借贷,而时间谁能借给我们?唯有珍惜!“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世说新语·政事》注引《晋阳秋》)我们的事业比起大禹治水来要宏伟艰难得多,难道不该珍惜分分秒秒的光阴吗?

  《世说新语》全书所记故事都不长,但写得生动,常常通过件事或几句话就能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本文赞扬陈太丘守信重礼,全文只有百来字,直接写陈太丘的仅才几句,而对元方和友人的描写却占去大部分篇幅。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反衬出陈太丘的操守方正的性格特点。儿子的言谈举止折射出父亲平时的行为,读者不难联想到是父亲凡事不苟、重信誉守时间的作风使儿子受到教育和薰陶。这种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突出所描绘的事物的方法叫做烘云托月,值得我们借鉴。

《书友》阅读答案

  做阅读题要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概括出,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书友

  聂鑫森

  无论是见面交谈,还是打电话问候,他们都称对方为“书友”。两人都喜欢读书、藏书,还著书立说。

  叫舒予的五十有一,是潭城社科院古典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中等个子,稍胖,面白无须,走路不急不慢,性子好得出奇。

  叫殳役的和他同年,是湘江大学中文系的“博导”,教的是古典文献的校勘。也是中等个,精干单瘦,下巴蓄着短须,却粗喉咙大嗓子,很容易激动。

  同居一城,又有相同的喜好,所以数年来交谊弥重。就藏书而言,他们都有相当的规模,当然是新版书多。但也各有不少镇库之宝——古版线装书,都轻易不肯示人。

  他们原本和善的关系,忽然紧张起来。中秋节之夜,市里发请柬,请一些学术界的大腕,在雨湖公园的湖心岛小酌赏月。舒予和殳役特意互邀,坐在同一张桌子边。桌上摆着月饼及几个佐酒的冷盘,白酒是茅台,红酒是山东青岛的葡萄干红。

  皓月当空,湖光耀金,秋风送爽,水气氲氤。他们喝着酒,谈着书的话题,酒力渐渐在全身流转开来。

  殳役问:“书友,你此生访书可有憾事?”

  舒予说:“有啊。家传《经进周昙咏史诗》,为唐代周昙所著,是进奉给皇上的,共有七言绝句二百零三首,每首题下注出大意,诗下引史事,而间杂已意加以论评,谓之‘讲话’,此为当时一种体式。有宋刻三卷本传世,我家只一卷和二卷,缺第三卷。我父亲生前搜寻未果,我又找了多年,仍然无法补齐。”

  殳役酒兴正酣,说:“我家却有第三卷,纸张精美,是福建刻印的,应为宋之佳本……”说了一半,他忙刹住话,猛猛地喝了一口酒。

  舒予的嘴惊得半晌也合不拢,然后低声问:“书友,可否割爱?价由你定。”

  “不!绝不!先父为购置它,跌伤过一只手。”殳役回答得斩钉截铁。

  子夜时分,赏月会结束。他们默默地挥挥手,各自乘安排好的小车回家去。这一夜,他们在各自的书房里,一直坐到天亮。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互相再不打电话,也避免任何可以碰面的机会。殳役为自己的酒后失言而忏悔不已,若不说出家有此书的第三卷,就不会导致舒予的急于购置,一切便会怡然如昔。可他有难言的苦衷。1948年冬,父亲闻长沙一个书商手上有此书的第三卷,便乘火车去购买。下火车时,因站台结冰不慎跌倒,左手骨折,硬是忍痛把书购回。到殳役长大后,父亲专门说到此事,嘱他若能找到一卷和二卷,则为殳家之幸,也是此书之幸。殳役如将其散出,便是有违父命,则为不孝。若是别的书,殳役绝不会这样。他听城中一家经营古旧书店的老板偶尔谈到,舒予曾打听过可有宋刻汤汉注陶渊明诗的古本,便推断舒予家应有宋刻《陶渊明集》,而缺少与之称为双璧的汤汉注陶诗宋刻本。此书他家却有,但舒予并没有向他提起过,当然他就不能慨然出让了。

  舒予也很后悔那晚贸然开口索购,这不是要夺人所爱吗?他在没事时,总会从书柜中搬出一个楠木书匣,戴上白而薄的手套,从里面拿出两卷《经进周昙咏史诗》,小心地翻看。楠木匣是父亲得到这两卷本后,特意请人做的,里面的空间可放下三卷本。一套书未齐备,如一家人之离散各处,不能团圆是一大憾事。舒予想:我们二人爱书、藏书,是为了读书、研书,而不是以占有为乐。若都不肯忍痛割爱,则此书永远不得团圆。他决定连匣带书,慷慨赠予殳役!

  星期天的上午,舒予携书去了殳家。

  当舒予说明来意,殳役先是发愣,继而是又惊又喜,最后泪流满面。他寻出第三卷,小心地放进书匣里,再把书匣摆在父亲的遗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哽咽着说:“爹啊,书友助我完成了您的心愿,您可以再无牵挂了。”又转过身向舒予鞠躬致谢,然后说:“古人云,有来无往非礼也。书友家中可藏有宋刻本《陶渊明诗》?”

  “是。”

  “一直想寻访宋刻汤汉注陶诗的古本?”[]

  “想了多少年了。”

  “这就好,我家有!且赠书友以藏。”

  舒予蓦地站起来,说:“我先去净手,我们再一起去把它‘请’出来。”

  半年后,他们仿佛心有灵犀,虽未相约,做法却惊人的相似。舒予将家藏的.古本书,全数捐赠给殳役供职的湘江大学图书馆。殳役也把家藏的古本书,全部捐赠给舒予供职的潭城社科院图书馆。

  (选自《天池小小说》)

  《书友》阅读答案

  16.文中两位“书友”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两人都喜欢藏书、读书,还都著书立说;②两人都很善良,都能为对方着想;③两人都很有孝心,非常敬重自己爱书的父亲;④两人都有比较高的思想境界,最后两人都将自己家的藏书全数捐给了图书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①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文中两个爱书的人一个失言透露自己有宋刻本《经进周昙咏史诗》第三卷,一个贸然索购,造成尴尬的局面,于是自己在各自的书房里心情极其复杂:殳役对酒后失言忏悔,舒予对贸然索购后悔;(2分)另外两人都有对父亲的怀念。(1分)②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二人复杂心情的具体描写,并为小说结局做了铺垫。(2分)

  18.小说的结尾写两位书友将家藏的古本书全都捐赠给图书馆,请结合文本对二人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加以探究。(6分)

  答案:①两个人藏书、爱书是一个大前提,正是因为爱书才会有给书找到好归宿的想法;②在书友想购书时殳役拒绝是因为有难言的苦衷,并不是真正的绝情;③两人互换自己珍藏的古书可以看作是后来捐书的伏笔;④两同为地方的学术“大腕”,他们参与地方的学术活动,对当地有感情,这也是他们捐书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