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何为经典短句去回答 正文

何为经典短句去回答

时间:2024-11-15 21:50:23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原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鱼我所欲也阅读与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辞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蹴尔而与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5、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批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放弃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算对)

  (2)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乡”通“向”,从前

  (4)停止,放弃;天性,天良;

  (5)用脚踢

  2、(1)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棒禄却不辩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道理;举例;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人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的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4、示例:(l)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舍生取义、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者;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2)蹴而与之(  )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3、文章开篇关于“鱼和熊掌”的论述有何作用?

  4、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本可以一句话写完,可作者却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为什么?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则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1、战国儒

  2、(1)同“避”,躲避(2)用脚踢(3)益处(4)天性、天良

  3、围绕“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形象生动地阐明义比生命珍贵,就像熊掌比鱼珍贵一样,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回答即可。

  4、(1)三句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把孟子对一些人丧失本心的痛心和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

  (2)体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围绕任意一点回答即可)

  5、围绕“珍爱生命,量力而行”回答即可。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再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yiyyy.com/wenxue)。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________(4)乞人不屑()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

  为

  (1)今为()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中加线字的意思。

  ①苟得()②恶()③由是()④独()⑤蹴()

  ⑥本心()⑦得()⑧已()⑨丧()⑩向()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4、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

  下联:,此是乎?

  5、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本文选自《孟子•台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D.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7、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8、选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9、这篇文章阐述了什么观点?

  10、既然有比生更可宝贵的,比死更可厌恶的,那么平时应该如何做?

  11、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12、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二)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曰:“……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翻译“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与“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请”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置酒请之B.战则请从C.臣是以无请也

  3.孟子“以战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其目的是什么?

  4、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的意思。

  (三)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天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攘②是③请损之

  2、选出与“以待来年然后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斯速已矣B.惧其不已

  C.可以已大风D.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3、偷鸡人听到别人劝告后的态度是什么?(用现代汉语回答)

  4、对偷鸡人做法的评论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想想自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孟子•告子上》、仁政、性本善。

  2、(1)wù(2)dāngēnɡ(3)cù(4)xiè

  3、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4、(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4)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5)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6)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采纳。

  (7)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5、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1)为了(2)做(3)做、采用(4)肯、情愿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二、文言文阅读。

  (一)1、①苟且取得②厌恶③通过某种办法④仅仅⑤践踏⑥本来的思想,即“义”⑦同“德”感激⑧停止⑨丧失⑩原先、从前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嗟来之食

  4、舍生以取义,此义是义乎?

  5、C6、C

  7.“如使人……何不为也?”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密,感情充沛,读者易于接受与背诵。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9、舍生取义

  10、不为苟得也患有所不辟也11、A12、D

  (二)1、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也是逃跑啊!

  2、B3、意在说明人应有自知之明,凡事要认真考虑,不要在讥笑别人的时候,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目的是以此批评梁惠王没有施行仁政、体察民情的错误。

  4、喻所犯错误程度不同,本质一样。

  (三)(三)1、①偷②这①减少

  2、D

  3、请让我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止偷。

  4、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5、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