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节奏感超强的短句 正文

节奏感超强的短句

时间:2024-09-24 13:19:23

《乡愁》的写作特色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乡愁》的写作特色,更多内容请访问(www.yiyyy.com/wenxue)。

  《乡愁》语言充满美感,具有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体现了选择的意象美。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它们都充满了变化美。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音乐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体现了节奏美和整齐美。

  《乡愁》写作特点

  1、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致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

  3、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的意境和韵味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乡愁》的文化意义

  在反对台的独立分子推动两岸统一的今天,《乡愁》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余光中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他在岳麓学院讲学的时候又说:海峡分隔正好差不多50年了。两岸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抛弃5000年的文化。虽然我们在政治上很不幸的,有这么一段隔离,可是中华文化毕竟是一脉相承,吃的都是米饭,过的都是中秋。

《乡愁》的艺术特色

  余光中的《乡愁》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选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突出诗歌的含蓄特点。《乡愁》这首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上非常有新意,学习中加强引导,突出意象选择的特点,这样设计效果较为理想:

  师:“写乡愁的诗歌非常多,同学们调动思维,看谁说的最多。”

  生:“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师:“同学们列举的诗句中都依托特定意象抒发感情,本文意象的选取独具匠心,成为诗歌中的经典,一起来分析其中的微妙吧!”

  生:“文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些意象都非常的细小,非常具有新意。”

  生:“作者选取的意象不仅非常小,而且又都加了特定的修饰词语,如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样就使本来就比较小的意象好似又小了许多。”

  师:“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作者为何将意象写的那么小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学生互动交流展示,教师及时指导。

  作者将意象写的那么小,具有深刻的含义,就是这些非常细小的意象上面都包含了对亲人、故乡、祖国深沉的爱.意象虽小,但在这些看似细微处却包含著单纯、集中、强烈的感情,给人们含蓄深刻别样感受。

  二、有力提升,升华深刻的主旨

  诗歌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一首诗中都包含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有些比较直接,通过阅读能感悟出来,有些比较含蓄深刻,要通过具体背景及内容仔细分析,才能准确地体会出来。

  师:《乡愁》包含着哪些情感呢?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生:“有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表现在小时候在外学习时想念母亲,通过寄信的方式表达心中的爱,后来母亲去世了,常常忆起那块坟墓,心中充满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生:“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坐船才能与亲人相见的场景,可知当时的社会原因,不能常与家人团聚,只能体现一张张的船票中,心中很是伤感。”

  师:“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升华,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第四节中写了作者对祖国的爱,抒发了内心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让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作者由对家人、家乡的思念,提升到对祖国的爱,这是情感的升华,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指导学生学习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由对家乡亲人的爱,上升对祖国的爱,这一主旨的升华提升文章的魅力,较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也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三、灵活手法,尽显精致的形式

  文章只有短短的四小节,从中体现出的意象、主旨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文中表现手法的运用也非常的灵活新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学习中及时引导学生加强分析,从中总结出好的写作方法。

  师:“本文在手法的运用方面非常灵活,各小组加强互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展示。

  第一学习小组:“脉络清晰。文中的各小节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衔接,如‘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像一条线将全诗串起来,年龄在不断的增长,感情也在逐渐加深,较好突出文章的主旨。”

  第二学习小组:“形式和谐。首先是结构上统一,每一小节句式整齐、匀称、和谐、韵律感强,朗读时流畅、自然、朗朗上口,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学习小组:“用词巧妙。每一节中都运用了叠词,如‘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为强化感情的抒发奠定了基础。量词运用恰当,如‘枚、张、方、湾’,较好的加深了文章的表现力及情感深度。”

  第四学习小组:“过渡巧妙。文中前三节写了对亲人、家乡的思念,第四写了对祖国的爱,情感由浅入深,过渡自然巧妙,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探究文章灵活的写作手法,从结构设计、节奏韵律、词语运用及过渡等,对学生写作方法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为学生写作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文章虽然短小,但通过独特的意象、巧妙的结构形式及深刻的主题,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学习到独具匠心的写法,还从中体会出一番别样的滋味来。

《乡愁》语言特色分析

  《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下面是《乡愁》语言特色分析,一起看一下吧。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余光中经历了离乡背井的苦难,时而满含泪水凝视他深爱的那片厚土,时而凄婉苦吟他拂抹不去的大陆情结。他的小诗《乡愁》不仅深深浸染了浓浓的“乡土情”、“中国结”,更渗透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意蕴,恰似一支哀婉的乐曲,在所有的乡愁文学中格外撩人情思,而诗作语言艺术上的独特性又特别加深加重了这种情感的展现与表达,显得含蓄动人、耐人寻味。

  首先,四组形容词的叠用构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感氛围,从而形成了语浅情深、含蓄蕴藉的特点。

  诗句中的“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甚至,连波涛汹涌、深不可测的“海峡”,也是“浅浅的”,那么轻描淡写,那么简单朴素,那么平淡无华,然而它的背后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小小的”邮票,却隔开了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的骨肉之情;“窄窄的”船票,却隔开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矮矮的”坟墓,却隔开了埋于心底、无法传递的思念;“浅浅的”海峡,却隔开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情。特别是最后“浅浅的”三字,写出了并不宽并不深的台湾海峡因为人为的阻隔犹如天堑一般割断了两岸的联系与沟通,亲人不能相聚,家乡无法探望,只能隔海遥望寄托思念之情,反衬诗人无尽的哀伤和绵绵的情思。

  诗歌中四组形容词的叠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起到了强调和渲染作用。语言虽淡,却满蕴深情,仿佛是不大的漩涡,下面却汹涌着激流,从而形成了哀而不怨、含而不露的语言风格,使诗于温婉平静中寄寓浓厚的慷慨悲凉之情。

  其次,一组指示代词的反复运用构成别有意味的情感磁场,从而形成了诗歌余韵绵绵,耐人寻味的效应。

  “这”、“那”是汉语中表示方位的指示代词,它本身没有情感表达功能,而只有交代方位作用。但是,诗中连续四次出现“这头”与“那头”(其中一处是“里头”“外头”),不仅继承《诗经》回环往复、重章叠唱的旋律美,使诗显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渲染和反复强调,突出一种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感,使感情在“这”与“那”之间,层层递进、步步酝酿,直至高潮。

  一枚邮票承载了小时候的依恋依偎,虽常常在“这头”与“那头”,但是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一丝心灵的慰藉;一张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相恋,虽常常在“这头”与“那头”,但是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一些感情的缺口;一抔黄土割断了亲人的相见,此时的“里头”与“外头”,已是阴阳两隔,生死茫茫,诗人的心归何处?一湾海峡承载的是所有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的情感,此时的“这头”与“那头”,展示的不单是诗人心中的伤痛,分明是一个民族的难以弥合的深深伤痕。于是,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形成一股强大的情感冲击波,让乡愁具有了以往所有的乡愁文学作品所没有的广度与深度。

  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如远方的青山隐隐,似眼前的流水迢迢,前云海茫茫不见头,后春水泱泱不见尾,绵绵不绝,充塞天地。小诗感人至深,回肠荡气,放在海峡两岸的现实大背景下,更释放出悲切缠绵而又无可奈何的凄苦之情,足以动人心魂。

  拓展阅读:《乡愁》的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乡愁的写作背景

  《乡愁》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下面是乡愁的写作背景,一起来看一下吧。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

  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

  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拓展阅读:乡愁的艺术特色

  (1)提炼意象,借物抒情。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将这浓缩为广阔的时空,从中提炼出了四个意象,即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对称的整体结构和参差的长短句结合构成的抒情节奏。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和叠词运用的重复,这样,参差的长短句就在对称的整体结构中,使诗歌形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抒情节奏,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