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郑伯克段于鄢短句 正文

郑伯克段于鄢短句

时间:2024-12-28 21:02:31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3、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亟请于武公亟:急切B今京不度,非制也度:法度、规定

  C缮甲兵,具卒乘具:准备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予

  14、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郑武公娶于申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君何患焉

  C其谁曰不然其乐也融融

  D为之请制闻之,有献于公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从正面表现庄公有孝心的一组是()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④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⑤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④

  16、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17、将《郑伯克段于鄢》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3)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参考答案:

  13、A(亟:多次、屡次。)14、B(A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处所,后者表对象。B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C前者为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后者代词它。D均为代词,但前者代共叔段,后者代这件事。)15、D16、D(“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而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

  四、17、(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2)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3)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翻译: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君王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亟请于武公亟:急切B今京不度,非制也度:法度、规定

  C缮甲兵,具卒乘具:准备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予

  2、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郑武公娶于申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君何患焉

  C其谁曰不然其乐也融融

  D为之请制闻之,有献于公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从正面表现庄公有孝心的一组是()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④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⑤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5、将《郑伯克段于鄢》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3)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参考答案:

  1、A(亟:多次、屡次。)

  2、B(A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处所,后者表对象。B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C前者为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后者代词它。D均为代词,但前者代共叔段,后者代这件事。

  3、D

  4、D(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而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

  5、(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2)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3)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翻译: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君王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那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郑域《昭君怨》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域《昭君怨》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诗】: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释】:

  郑域,约公元1192年前后在世】(或作陆域,误)字中卿,号松窗,三山(今福建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光宗绍熙中前后在世。

  【翻译】:

  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两个地方不同,都是一样的盛开。

  【赏析】:

  杨慎说此词“兴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隐喻,如同〈文心雕龙。谐隐〉所说:“遁词隐意,谲譬以指事。”在宋人咏物词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象林逋的咏草词《点绛唇》、史达祖的咏叹调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但谜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写的景物却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体可感,又含蓄有味。此词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么,春天还示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从评议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章节上自然舒展而略还顿挫,如“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涵泳之中,别饶佳趣。

  以“雪”“香”二字咏梅,始于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后人咏梅,不离此二字。王字石《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似与苏诗辩论。陆游《梅花绝句》云:“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丢了香字,只变雪字。晁朴之词《盐角儿》则抓住香雪二字,尽量发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至卢梅坡《雪梅》诗则认为各有所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词好似也参加这一辩论,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开花时间,似乎是作者的独创。

  上片三四两句,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竹外一枝斜”,语本苏轼

  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原来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它构成了一种优美的恬静的境界,引人入胜,容易令人产生“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联想。而“冷落竹篱茅舍”之后,接着写“富贵玉堂琼榭”,意在说明栽于竹篱欺骗性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词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开一层,然亦有所本。李邴《汉宫春》咏叹调梅词云:“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相比起来,李词以情韵胜,此词则以哲理胜。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般的咏梅诗词相比,思想性又高出一层。

  宋人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一段意思,全在结句。”(《词源》)此词贵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它只抓住腊梅的特点,稍加点染,重在传神写意,与张炎所提出的要求,大致相近。风格质朴无华,落笔似不经意,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堪称佳作

  【阅读训练】:

  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3)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6)请具体分析下阕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二: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3分)

  (2)这首词下阙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答: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3:答案:(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的香味。

  4:答: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5:答:)梅花(2分)。依据①开放时间:未到春天(1分);②形态特点:有雪所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所没有的香味(1分)。

  6:答:对比(2分),通过梅花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品质高洁(1分),表达了词人如梅般坚守清白节操的情怀(1分)。(如答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酌情给分)

  二:

  (1)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幽独,胜境超然,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3分)

  (2)对比(1分)下阙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2分)

周国平《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神栖身于茅屋》(作者: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10.本文的题目中“精神”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1.第①段中的凡·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②段中划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补充一个相同类型的论据。(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6分)那些热爱精神事物的人(2分)清贫的物质生活(2分)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2分)

  11.(2分)凡·高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1分)斯宾诺莎因为在乎科学的良心。(1分)

  12.(4分)不能。这句话将作者“安于清贫的生活”的观点与“苦行僧的哲学”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读者误解。(2分)使论证更加严密。(1分)同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13.(4分)道理论证(或者讲道理、引用论证2分)补充论据示例: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2分要求:必须是道理论据)

  14.(5分)示例: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