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⒔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尝与诸小儿游()(2)诸儿竞走取之()
(3)惟戎不动()(4)人问之()
⒕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2)取之信然
⒖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3分)
参考答案:
13.曾经;跑;只有;他,代王戎。
14.(1)看见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多得把树枝都折断了。(2)摘下树上的李子品尝,果然这样(指味道很苦)。
15.人应该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取李子。
(2)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上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关于智慧的寓言故事《王戎巧识路边苦李》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很多的故事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却很少有人会认真的去体会其中的具体含义,尤其是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更是深厚,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智慧要从小开始培养!
传说,在中国魏晋时期有个特别聪明的小孩叫王戎,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很多,可是,最最出名且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是发生在王戎七岁时的一个故事。
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天气特别好,王戎跟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走到一条大路上的`时候,路边的一棵李子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挂在树上的李子显然已经熟透了,成熟的李子犹如一个个紫红色的小灯笼,看起来十分诱人。
这时候,小伙伴们全都停下了脚步,为了多摘几个李子,大家各显身手,一个个如小猴子一样爬上了李子树,还有的找来了树枝在地上够,拼命地往自己的口袋里塞李子。
可是,只有王戎,他不动声色地站在路边,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一切。有小伙伴说:“王戎,你瞎站着干嘛,怎么不去够李子呢?”
是啊,为什么王戎没有去抢?他在想些什么呢?
原来啊!聪明的王戎早就看出,这是一棵长在大路边的李子树,通常情况下,长在路边的果树上是不会有多少果子的。因为每天路边都会有很多人经过,过路的人不管饿了还是渴了,都想摘个果子来充充饥解解渴,即便不饿也不渴,大家还想尝尝鲜,更何况成熟的李子酸甜可口,谁都喜欢吃,这样一来,大家你摘一个我尝一个,没几天时间,果子肯定就被路人摘光了。所以,一路走来,路边的很多果树都是光秃秃没有果实的。可是,为什么偏偏这棵树上的李子却依然结的那么稠密?从外面的颜色来看,李子显然已经成熟好久了,可是从数量看来,似乎就没有减少几个,那么肯定是因为它不甜,否则,他怎么能够一直留到现在呢?
想到这些,王戎就没有再动了,他要等着小朋友摘了李子下来,然后验证自己的推断。
这时候,正好路边有人经过,这个人曾经吃过这棵树上的李子,他知道李子是苦涩不能吃的。看到那么多小孩儿都在树上争抢李子,而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树下不动,路人觉得非常奇怪,莫非这个小孩儿也吃过?这么一想,路人就走过去问王戎:
“小朋友,你吃过这棵树上的李子吗?”
“没有!”王戎摇摇头。
没吃过却不去摘,路人觉得更加奇怪了,他接着问:“树上的李子结的那么红那么好看,别的小朋友都在拼命的抢,那你为什么不上树去摘李子啊?”
王戎笑着说:“这棵树长在大路边,可是上面的李子却那么稠密,那就证明这棵树上的李子肯定不甜,要不然他早就被别人给抢光了,绝不会留到现在!”
路人一听,不禁连连夸赞王戎的聪明。小伙伴们听完也都觉得非常惊奇,拿起李子赶紧咬一口,果然,真的是又苦又涩,根本就不能吃!这时候,大家才不得不佩服王戎的聪明和冷静。
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在王戎的家乡琅琊传开了,与此同时,“道旁苦李”这个成语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多用来比喻无人问津的东西。
我们平日观察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学会认真分析、反复思考,能够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推断出其内在的联系,然后再做出正确的判断,确定自己的行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从而节省做事的时间和效率。
《李勉埋金》翻译及阅读答案
李勉①埋金
天宝②中,有书生旅③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④,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⑤语勉曰:"某⑥家住洪州,将于北都⑦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⑧,余金奉⑨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⑩开封。书生兄弟赍⑾洪州牒⑿来,而累路⒀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⒁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选自《尚书读录》)
【注释】
①李勉:唐朝人。②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③旅:寄旅,客居。④不旬日:没过多长时间。⑤临绝:临死。⑥某:指自己,"我"。⑦北都:今太原。⑧毕死事:处理后事。⑨奉:送。⑩尉:县尉。此处用作动词,做县尉。⑾赍(jī):携带。⑿牒:证件。⒀累路:沿路。⒁诘(jié):诘问,追问。
一【试题】
1.选出下列红色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有书生旅次宋州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临绝语勉曰此中人语云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勉许为办事安陵君其许寡人
2.请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一点启示。
(2009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A
2.故事:李勉年青时为一书生处理后事而不贪图其金钱。
启示:人生在世,应乐行善事,不贪钱财。(表述简明、内容合理即可。)
二、李勉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助人为乐且不图回报,尤其对死去的人讲求诚信。具有廉洁正直,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
三、李勉埋金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他讲信用,重情义。
【译文】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一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而死,书生临死告诉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命啊。”并从口袋里两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您为我处理后事,余下的钱送给你了。”李勉答应他为他办后事,剩下的'金子秘密放在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了。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沿路打听书生的行路、住宿,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主持的丧事,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诘问金子的下落。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