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梁山小伙伴文案短句 正文

梁山小伙伴文案短句

时间:2024-11-13 09:46:25

  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继续独立识字的习惯和根据上下文识字的方法;

  2、培养同学阅读时读出自身的感受,做到有感阅读,陶冶情操,感受阅读的乐趣;

  3、感受少年儿童的生机勃勃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感受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伴奏《快乐的节日》歌曲《快乐的节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师:小朋友们,上课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想听吗?出示多媒体课件:歌曲《快乐的节日》。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名叫什么?对,快乐的节日。(师板书课题)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全班齐读)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同学回答)

  师:哪个节日是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身的节日呢?(同学回答)对,“六月一日”这一天是全世界所有小朋友的节日,大家都会以快乐、自豪的心情度过这愉快的一天。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过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好吗?请翻开语文书107页。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朋友们,这首歌词写得可美了,你们愿意自身读读吗?老师请大家大声的借助拼音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拼几遍,再把生字词圈出来读给你的同桌听好吗?(生自由读文,认识生字)

  2、检查认识生字情况。指名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身喜欢的、读得准的词语。(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3、(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让同学观察说说自身的发现。(可以说说读音也可以说说偏旁)

  4、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按顺序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身的识字水平,不但声音洪亮,而且读的非常

  准确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来凑热闹了,你听!

  2、教师点击课件,出现丁丁配乐范读课文的画面和声音:

  师:丁丁读的是什么呀?(同学回答)丁丁读的怎么样?(同学回答)

  师:对,因为丁丁带着自身的感情去读了,我们读书不但要声音洪亮,读流利而且还应该带着自身的感情去读,这样才干读好。你想不想读好呢?下面,请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小节在小组内练一练。一会儿,咱们竞赛,看谁是今天的读书小能手!

  3、同学自由读课文。

  4、读书竞赛。谁想争当第一个读书小能手?

  师:你最喜欢的哪一小节。(同学回答)

  师:好,请读吧。(同学读书)

  师:你觉得读的怎么样?(同学自评)想不想听听他人的评价?(同学互评)师: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好,想读的就跟你的同桌合作读吧!看你和同桌到底谁是读书能手!

  5、教师评价:我觉得同学们都是读书小能手!刚才,我们读了自身喜欢的小节。

  现在,我们就来学一学我们喜欢的小节。怎样学呢?请看我们的学习小助手的建议:(课件出示学习建议:在小组内⑴你能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小节吗?相信你!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一试)

  6、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疑。(教师参与讨论)

  7、汇报自学情况(根据同学的汇报情况出示相关的课件内容):

  小朋友们,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还有谁喜欢这一小节?(同学举手)还有补充吗?好,既然喜欢,一定能读好。请你们再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好,请起立)

  还有喜欢其他小节的同学吗?(指名同学说)

  8、指导朗读:形式可为指名读、挑战读、扮演读、全班齐读等

  四、唱诵诗文,升华内涵

  师:小朋友们,刚才咱们美美地读了课文,大家感到快乐吗?为了奖励大家这节课的精彩表示,老师想教大家唱这首歌,你们愿意吗?好,请听!出示多媒体课件:歌曲《快乐的节日》。

  1、同学听歌。

  2、好听吗,你想唱吗?来,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次你可以一边听一边小声跟唱。

  3、小朋友,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来表达我们节日的喜悦的。生齐唱《快乐的节日》

  4、你还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节日的快乐呢?(同学回答:可以读诗歌,也可以唱歌曲,也可以扮演诗歌,还可以画画等)那好,下面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吧!可以画,可以读,可以唱,可以跳。(同学在小组内自由活动)

  四、情感升华

  师:能和一群快乐的小伙伴玩,老师真高兴。你们有没有想过是谁送给我们这快乐的节日?(同学回答)

  师:对,是祖国妈妈。是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没有祖国妈妈的培养、保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那我们怎样报答祖国妈妈呢?请你对着我们的祖国的说说你的心里话。(同学畅谈理想)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谈出了自身的理想,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五、自主作业(略)

  教学设计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展示精美图片,教师适时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

  二、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

  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⑵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⑶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3分钟)。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

  ⑴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析:详见教参144页

  ⑵“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教参P146

  ⑶“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教参P146

  ⑷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教师小结: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正如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植“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作者正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了进去。亲爱的同学们,在读了文章听了作者张抗抗的切身经历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是启发吗?

  四、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

  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五、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教学设计方案篇3

  活动意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而端午节又是我国盛大、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过洋节日,而冷淡了传统节日的今天,在看到有报道说韩国准备把端午节申报“世遗”的今天,在有一次我问学生清明节是哪一天学生却答不上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我认为有必要对端午节这个主题展开探究,促使学生通过本次活动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一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思想感情。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它的习俗、文化。

  2、通过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3、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了解粽子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学会其中的一种制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个文明的古国。下面欣赏一段画面,想一想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学生观看过春节的录象)师:刚才这个画面是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呢?生:过年、过春节。师:不错,这是我们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春节。那么大家知道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各是什么时间?生: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三十除夕、五月初五端午节、四月五日清明、正月十五元宵节。(注:要分清是农历还是阳历)师:每个传统节日你家是怎么过的呢?吃些什么呢?生:春节串门走亲戚、中秋节全家团圆吃月饼——————师:在过两天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什么节?生:端午节。师:那么大家对端午节的习俗、传说等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端午时节话端午。

  二、反馈收集、采访的情况

  师:上次老师让你们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整理在自己制定的表格中,不知同学们完成的怎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吧!

  1、学生汇报交流:

  (1)端午节习俗组汇报。

  a、采药。

  b、沐兰汤。

  c、饮蒲酒、

  d、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e、采茶、制凉茶。

  f、挂艾草、菖蒲、榕枝。

  g、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h、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i、另外我们当地习俗有门口挂艾草、屋内放置烧着的凉茶火盆,用以躯蚊。采好凉菜以备盛夏饮用、吃螺丝、早晨给家中的小孩煮平安蛋。

  (2)端午节由来别称组汇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3)端午节传说组汇报。

  a、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d、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e、夏至。

  f、纪念女诗人秋瑾。

  (4)端午节饮食组汇报。

  ①吃粽子。本地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既碱粽),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肉粽,馅心以小枣、果脯肉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绿豆红豆都可。

  ②饮菖酒、雄黄酒、朱砂酒。

  (5)端午节庆祝活动组汇报。

  ①划龙舟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

  ②打马球。

  ③斗草之戏。

  ④射箭。

  (6)端午节诗词组汇报。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7)端午节对联组汇报。

  堂前萱草舒眉绿;石上榴花照眼红。

  结艾钗头轻战虎;夺标船首惯成龙。

  绿艾悬门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8)端午节佩饰组汇报。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可打乱顺序,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现相应的视频资料)

  2、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真是受益匪浅,增长了不少知识,那么能告诉老师这些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生:上网、看电视、看书、看报、问别人。师:的确,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多种多样,看大家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本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啊。

  三、动手操作:

  包粽子

  师:是啊!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可是我们有的亲人(父母在外打工),儿时伙伴身在异乡读书,还有四川汶川地震受灾的同胞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不能与亲人团圆过端午,那就让我们一起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包粽子来送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同胞好吗?

  1、让一学生介绍必备材料:粽叶、绳子(如棕条、竹条等)、馅料。

  2、师示范包粽子,并强调注意事项。

  3、师生共同包粽子,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作品展示。

  5、课堂延伸。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手捧着带着浓浓粽香的粽子,你想把粽子送给谁呢?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述。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徜徉在飘着浓浓粽香的中国传统节端午节中,通过大家的汇报交流,还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掌握了不少本领,可谓是满载而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牢记民族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希望大家过个愉快、祥和、有意义的节日,也希望大家过好每个中国节。

  作业(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1、把这次活动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2、出一份有关端午节内容的手抄报。

  3、把这次活动掌握的知识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附:

  1、板书:

  春节、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4月5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处九)

  2、表格:

  收集调查采访表

  小队

  我们的课题

  我们的成员

  组长

  成员

  我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负责人

  1、端午节的习俗组:古时人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

  2、端午节的传说组:与之相关的传说??

  3、端午节的食俗组: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4、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组: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谁写的?内容怎样?表现出什么???

  5、端午节的由来组:端午节的时间由来、它的意义

  6、端午节的庆祝活动组:端午节活动的种类、端午节活动的意义、具体的活动过程??

  7、端午节的佩饰组:有哪些佩饰、材料、有什么作用

  8、端午节的对联组:有哪些相关的对联

  教学设计方案篇4

  教学环节一:读课题。

  师:(看板书),请大家恭恭敬敬地读课文题目,不错,去掉深字,再读;

  师:再加上深字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1:真挚的爱。

  生2:事例中反映的感情深。

  师:带着感情,再次读题目

  师:面对着深字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慈母情深?

  生2:感情有多深?

  生3:为什么用深?

  解析:变换方式四次读课题,紧紧抓住深字做文章,实际上是为学习课文定调,让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初步感受慈母情深。

  教学环节二:预习检测,找到教学突破口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做一张练习(课前已发),填空。

  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的一双的眼睛,出示正确答案,学生校对,马上修改。

  请一生读这段文字。

  师:读得非常棒,这里面有一个怪字,对是龟字,齐读。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正确。

  师:谁见过龟裂的手?

  生:奶奶的手。

  师:有一个字写起来特别繁,我数过整整23笔。对,是攥字。请大家拿起手,用食指书写。

  师:记住的同学请把手攥紧。再次齐读这段话。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1:想哭。

  生2:伤心。

  师:不对啊?母亲给了我买书的钱,我应该怎么样呀?(学生答高兴)。而我却鼻子一酸,

  让学生读再读再次读。问:为什么呀?

  解析:

  1、预习是课前的事,检测在课堂上进行会更有效;

  2、每个年段在教学中都不能忘了当堂识字、写字的教学;

  3、鼻子一酸无疑是这堂课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突破口,课堂找到了突破口,就找到教学的方向,找准了方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切手段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

  教学环节三:默读、找句子。

  让学生打开课文,静静默读,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用笔划下来。(教师巡回观察,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

  师:划出一处、两处、三处及其以上的同学分别举手。

  师:刚才我发现一位同学和我们大家不太一样的,请XX来读你划的那句。

  解析:学生在课堂上有静心默读,圈点批注,用心思考的时间,动静结合的课堂。

  教学环节四:品词品句、咬文嚼字。

  (一)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读。

  2、哪个词是重点?

  3、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

  4、想想应该怎么读?

  师:震耳欲聋你会怎么想?(难受;烦躁;一刻读停不下来)把你们的感受送到字里行间去。读

  师:你们一刻都停不下来,而母亲停止过吗?(生答:没有)找出依据?

  生: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喊母亲;

  师:大声喊告诉我们,噪音消失了吗?

  师引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继续找。

  生回答:争分夺秒;多的感叹号;母亲大声的问;旁边的喊;塞在,大声的说。共6个地方提醒我们这噪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师:我进去了,噪声没有停止过,再次读:七八十台缝纫

  而这只是今天这一刻,

  昨天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明天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去年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读:七八十台缝纫

  设想:明年、后年、再后年,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师:孩子们,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回有什么滋味?

  生:难受;心酸;感动

  师:这是一份酸楚的感动。这么多的感受,我的鼻子怎么不会一酸?

  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些句子能少吗?这大声喊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解析: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感受母亲的艰辛,母亲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工作,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一酸;

  2、引导学生在品读这句话时,老师对母亲工作的情景进行还原,设想母亲昨天,明天,去年,明年,后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学生如身临其境,此情此景,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一酸,这种造境手法的巧妙运用,让学生有了现场感,再加上老师通过语言的魅力深情地对气氛进行渲染,多个来回的带读,学生对母亲生活的'艰辛的感受便水到渠成。

  师:还有那些地方,那些文字让我鼻子一酸?

  (二)生回答,(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1:里面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

  生2:这句话是反过来说的。

  师:那正常怎么说?

  生: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

  师:对比着读,比较两句,第一句有什么感觉?

  生:强调;感情深;奇怪(表扬,有一双慧眼)。

  解析:

  1、教师善于深度挖掘教材,对语言极度敏感,才能捕捉到这种独特的写法;

  2、通过比照阅读,通过这组慢镜头,让母亲的影像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清晰起来,让母亲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高大起来。

  师:这句话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让学生读慢读。

  师:作者这么慢是让你们仔仔细细的看看母亲的脸。

  让学生闭上眼睛,师感情朗读(背的部分),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瘦弱的背,疲惫的背,一个饱经风霜的母亲的背。

  师: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是怎么样的?

  生:挺拔的;健康的

  师:闭上眼睛,继续看,(教师读脸的部分)睁开眼,你们看到母亲怎么样的脸?

  生:布满汗珠的脸;疲惫不堪的脸

  师:孩子们,这不是我母亲的脸,在我的印象中,我母亲的脸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光彩照人;光洁鲜亮

  师:闭上眼睛,(师读眼睛部分),孩子门,你们看到了目前怎么样的眼?

  生:无情的眼;充满血丝的眼

  师:孩子们,这不是我印象中母亲的眼,我母亲的眼应该是?

  生:炯炯有神;水灵灵

  师:然而这样的脸,这样的背,这样的眼我再也没有看到了,却看到了,读(这段话)(先师读我的母亲,生读其他;再调换,生读我的母亲,)

  师:作为儿子,不禁要问:母亲呀,你那挺拔的背,炯炯有神的眼,光彩照人的脸到哪里去了?

  生1:被繁忙的工作夺去了。

  生2:被我们吃掉了。

  师:看到母亲这样,你作为儿子,怎么能不鼻子一酸?再读。

  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个句子能少吗?这就是语文意识。

  解析:老师再次采用造境的手法,把文字通过想象还原成画面,并将记忆中的母亲形象与现实中母亲的形象进行比对,作为儿子的我,看到现在为生活操劳,为生活奔波,为儿子着想的母亲,怎能不鼻子一酸?短短的一句话,通过老师巧妙的处理,变得有了味道,变得有了温度,慈母形象在老师巧妙的处理中得到了凸显。

  师:还有哪里,令我鼻子一酸?

  (三)生答(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有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慢镜头,现在我们来用快镜头。请一位同学来读。

  师:好,很好,一口气读完了,为什么呀?

  生:因为母亲工作很忙碌。

  师:所以我们要用快镜头来读,齐读再请一生读。

  师:这里用了四个立刻,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四个立刻。

  生:母亲工作节奏快。

  师:再读,体会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气势?

  生1:抓住一切时间工作,挣钱!

  生2:一个比一个重复,一个比一个感情更深!

  师:着是叠加,是快速、加倍的工作,来挣钱!为什么不伸懒腰?不喘气?不休息?

  生:为了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读书!

  师:母亲,你已经干不动了,为什么还要拼着老命工作?请大家带着感情齐读!

  为了表达母亲的辛劳,这句话(慈母情深)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读,师生配合读,学生读刚才的三句话,教师读其他部分。

  解析:看看这里读的处理:指名读齐读指名读抓关键词立刻读带着感情读师生配合读,每一个环节的读都有目的,都有针对性,而且层层深入,步步走高,这就是课堂的梯度上升。

  师:母亲是那样的环境下,那样辛苦的挣钱,而当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怎么做?

  (四)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哪个字最重要?对是塞母亲是怎么样的塞?

  生1:迫不及待的塞,

  师:用上去读迫不及待的塞,

  生2:毫不犹豫的塞。

  师:用上去读毫不犹豫的塞,

  生3:不假思索的塞。

  师:用上去读不假思索的塞,

  师:是啊,母亲是想让我多看书。

  师:带上刚才的感觉在来读这个句子。

  师:这哪里是钱呀,是

  生:是爱

  生:是希望

  生:是心血

  生:是汗水

  生:是劳累

  生:是生命

  生:是情

  解析:对于一个塞的品味,竟如此深入,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塞变得变得内涵丰富起来,让塞变得情感丰富起来,塞或许只是母亲当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蕴含着慈母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厚谊。

  教学环节五:拓展写话。

  师: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孩子们,这就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伟大,我的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哪里是攥着钱,分明是攥着母亲的(爱、希望、心血、汗水、生命、情)。攥者母亲的博大情深。

  我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对母亲说:(请大家把想说的写下来,可以是懂事、决心、自责、忏悔)

  要求:至少用到四个母亲这个词。

  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品读交流。

  教师总结谈话:作者笔下的母亲是这样的,我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母亲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慢面,那是慈母的情!我们在《懂你》的歌声中结束。下课!

  学生起立,站着看着出示的母亲的图片,听完了这首歌。久久没有离去。

  解析:整堂课由读题感知巧妙引入品词品句拓展写话,动静结合,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慈母的形象也随之逐渐清晰起来,高大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只是学习了语言,运用了语言,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与洗礼,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教学设计方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汇、刮”,领会左右结构生字宽窄布局的迎让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尝试运用立桩记忆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探究并发现写春夏秋冬四段的组段规律,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熟悉课文,找出本课“汇、刮”

  2、准备教学课件。

  3、准备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制作指导关键字及背诵用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2、认读字词,指导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白桦、淙淙、嫩绿、涨满、蘑菇、脑袋、葱葱茏茏(树木青翠茂盛)、当美餐。

  3请六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要求和评价指标: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二、提示重点,明确目标

  这节课重点探究课文中间部分的行文顺序和组段的规律。

  三、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1、由教师背诵第一段导入,学习第二段──感受春天活力之美。

  (1)指导感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抽出”用得准确、生动,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树木的生机勃勃。

  (2)学生自读、探究整段,找找还有哪些词“用得真好”。

  (3)交流汇报。

  重点感悟:“汇”也用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第一步,读“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第二步,出示“汇”字。课件演示,理解“汇”字的意思,形象记忆字形:三点水就如同积雪化成的水,淙淙地流进小溪(“象形”的半口匡)。

  第三步,指导书写“汇”字。指导要点:偏旁三点水,写在弧线上,上面两点要写紧凑一些。

  第四步,学生练习写“汇”字。

  第五步,再读带有“汇”字的句子。

  师:想象雪水“汇”成小溪的景象,有感情朗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写小鹿的句子。

  引导学生有感情齐声朗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引导学生体会关于小鹿的描写也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指导要点:加入动作演示,想象、感受小鹿愉快、得意的心情。

  (5)交流感受,体会春天的活力之美。

  (6)感悟第二自然段的组成

  (不仅写了树木抽枝长叶,还写了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

  师生合作配乐读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树,女同学读春水,男同学读小鹿)强化对组段特点的感受。

  (7)指导学生用立桩记忆法背诵这一段。

  第一步,展示记忆立桩词:

  树木抽出____长出____

  积雪汇成____流着________涨满____

  小鹿散步俯下____侧着____欣赏____

  第二步,解释立桩词

  师:左边是关于“春天小兴安岭的主要景物”的三个词语,右边是关于“主要景物具体形象”的若干词语。

  第三步,指导立桩记忆的方法

  师:要做到高效背诵,就要找到一根支持背诵的拐杖──先记住要点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这种联系加快记忆。

  第四步,练习背诵

  ①学生自己试背。

  ②指名背诵,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背不熟的可以读文。

  ③齐声背诵。

  2、学习第三段──感受夏天葱茏之美。

  (1)默读第三自然段,探究发现这段与前一自然段在组段上的相同之处。(也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

  (2)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夏天草木葱茏的特点的。

  第一步,读“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第二步,默读,圈出表示特别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

  第三步,交流读后的感受。

  第四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夏季树木的葱茏之美。

  第五步,背诵这句话,巩固立桩背诵法。

  (3)书写“挡”字。

  第一步,教师指导书写。

  第二步,学生练习书写。

  第三步,师生合作再读这句话。

  (4)再读此段描写树木周围美丽景象的部分。

  学生自读:“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5)交流感受,体会夏季的葱茏之美。

  3、学生分组自学四、五段──感受秋、冬之美

  (1)学生分为自学第四段的和自学第五的两大群体,每一群体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四段或五段。探究发现这两段与前面“春”“秋”两个自然段在组段上的相同之处,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完成表格练习。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自己组的体会。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两段组段也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随文指导学写“刮”字。重点体会“刮”字左宽右窄,竖勾要长且直。

  五、回归整体,表达感受,总结点题。

  第一步,自己准备。

  第二步,学习动情地背诵。

  第三步,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收束全课

  利用老师交给的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汇挡献刮

  春夏秋冬

  ↓

  季节→树木→其他景物

  教学设计方案篇6

  一、导入

  1、读课题

  2、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个题目也有眼睛?指名回答

  师在“棒打”二字上加点

  3、指名完成填空,用一句话来概括得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原因,林冲棒打洪教头(结果)。

  4、同桌互相说说

  5、把一篇课文概括成一句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林冲和洪教头分别是怎样的人?在重要的地方圈圈画画,作好批注。

  2、交流(可读可说)谁?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读好句子师相机板书

  (1)洪教头:自以为是(“洪不让座”一句)

  (2)林冲:有礼貌(林“躬身施礼”一句)相机让学生表演

  (3)林冲:谦虚(“请教”一词)

  (4)洪教头:见钱眼开(使出浑身解数)〖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5)洪教头:骄傲(挑衅)

  出示“洪教头跳起来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练习读(骄傲的口气)

  (6)林冲:忍让

  出示: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为……”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

  A、自由读,体会人物的性格

  B、指名读,哪些词语中体会洪教头的瞧不起人?(冷笑、依草附木、骗吃骗喝)

  C、齐读

  为什么柴进说你可别小瞧了他?

  出示: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柴进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A、指名读

  B、男女生分角色读

  C、采访:洪教头、柴进分别是怎样想的?

  D、从“八十万禁军教头”上你还体会到什么?(武艺高超)

  3、小结

  4、品读第七节

  (1)自由读文,看看林冲如何棒打洪教头?(出示插图)

  (2)前面的文章也要看看,读4、5节

  (3)指名读4、5节,圈画“脱了、拿、掂量、喝”等动词

  (4)读7节(男女生个一位,老师三人赛读)

  让学生打分并说说理由(评价)

  (5)创设情境:众人哈哈大笑起来,对他们有什么话说?

  (6)表演“灰溜溜地的下去”

  三、课外延伸

  介绍其他故事“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让学生课后进行阅读

  附板书:

  林冲棒打洪教头

  有礼貌自以为是

  忍让见钱眼开

  武艺高强骄傲

  教学设计方案篇7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

  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

  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教学设计方案篇8

  一、教材简析

  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在作品中讲述“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的故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在冬天将要飞去南方时,答应树,还回来唱歌给他听。春天又到了,鸟儿飞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于是,鸟儿四处寻找,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去年唱过的歌……

  这是一篇典型的“浅语艺术”特质的的优秀童话作品,简洁平淡的文字表达留下了许多行文的空白,而恰恰是这种空白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多面向的主旨理解。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故事的场里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想象,有表达,有感动,有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运用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故事的感动,相信童话是真的,从而萌芽对“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面对分离应怎么办?”等诸多人生问题懵懂的认识和对正确、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有关空白处的补充想象,体验鸟儿寻树路程之艰辛,心情之沉痛,信念之坚定。

  四、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对文章结尾的“哀而不伤”的内涵产生吻合其年龄特点的认识,为关照其人生落下点滴的生命积淀。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走进去年的相聚,感受欢乐

  1、通过有韵味地朗读,引发学生的想象,描述鸟和树在一起的画面。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话别语。

  (二)随同今年的寻找,体验凄美

  1、情景激趣,描述鸟儿回归的喜悦。

  2、读对话——体味鸟儿的惊奇、悲痛、急切的情绪变化。

  3、读“飞”——体验鸟儿寻树的信念之坚定执着。

  4、读心语——演绎鸟和树情谊深厚。

  5、读结尾——感悟“哀而不伤”的文字基调。

  (三)走出故事,思索天长地久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永远的?学生思考,发言。

  (四)介绍相关小资料,结课

  1、通过追问,学生理解“童话是真的,可以关照自我”的意义。

  2、阅读小资料,学生思索文本更深层面的的蕴涵。

  六、设计理念:

  1、关于教学思路的选择。根据本文的“浅语艺术”的童话特质,进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显然英雄无用武之地。根据文本“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文字的感情色彩是抑郁、平淡的。强化感情朗读令人力不从心,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嵌入过多的词语训练,或者感情朗诵,都会干扰学生的对故事的欣赏乐趣。为保持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以简单对简单,一条路简单地从故事起点出发,穿越语词的密林,只是让学生的情感在故事里浸润一番。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形象是大于思想的,“教育”之前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所以,通过想象实现故事人物和故事进展的形象化是本节课的选择的基本途径。我相信,这条路同样通达故事的终点——一盏温暖的灯火,辉耀内心的敞亮。

  2、关于教育思想。形象感动了学生,如果只是感动,而没有思想,则感动无益。“童话使孩子们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样向往也会促使他们思考,应该摆脱些什么、应该创造些什么,以实现他们的向往和梦想。”所以,伤感的故事仅仅让孩子感动了,是不够的。“美好在相聚中给,在分离中仍然要给,要始终温柔地相待。”“分离是必然的,哀而不伤,曾经美好的回忆永远温暖。”这些都交给学生思索,相信今天懵懂的认识会在来年开出花来。

  课文内容:

  去年的树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儿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心得

  导读: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

  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小问题纠缠不放;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不要教语法或淡化语法教学,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是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二是体现在测试性评价中,无论形成性的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近几年从上至下的考试命题,语法知识和客观题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因为考试这个指挥棒,近几年的学生在口、笔头英语表达方面,其准确性也明显滑坡。

  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于对试验搞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程晓堂教授(北师大教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主要成员)就“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做了说明,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将“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现代外语教育理念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主要是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修订稿则是“倡导注重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建议“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修订稿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型教学把握不好,以及过于强调用某一种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我们应该领悟到:语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测试评估的一个内容。因为“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我们要快捷、准确的学好这门语言,一定要学好语法。

  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不能轻视语言知识教学;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语法,使语法教学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4、测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例。

  选择以下几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中学语法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单元常规教学模式

  “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问,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

  2、语法专项复习模式

  “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1][2]

  进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学段复习时,教师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语法内容,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梳理语法规则,并加以巩固和运用。同时,注意设计语法练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语篇中完成,避免学生死扣语法规则、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总之,语法教学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倡导学生探究--发现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适当的语境中感受语言规则的存在,再通过对语法规则的观察、发现、了解、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学会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一些具体事情,最终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材简析:

  "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自尊者自信"。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学会其中15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难点: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

  格言

  ,小故事。

  2,风雪声的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

  名言

  ,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只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事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风雪大作的声音),老师动情地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

  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都感到寒冷饥饿在侵袭这群逃难的人,在这样冰天雪地,风雪交加的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他们需要食物,衣服,炉火)

  是呀,如果此时给他们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食物,他们一定会一扫而光。可是在这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拒绝了这份极需要的食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尊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这篇课文先写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然后写哈默拒绝杰克逊地热情款待,坚持靠劳动获取食物,最后写哈默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后来成了石油大王。)三,自读自悟,体会内涵

  1,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个主人公(哈默,杰克逊)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两位主人公之间故事(2――5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指名分别读三次对话。

  3,自主学习第一次对话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教学设计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

  2、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

  1、看动画,讲故事,感知短文内容。

  点评:上课伊始,生动有趣的动画,绘声绘色地讲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2、自由读故事,了解文中对于爷孙俩骑驴的几种说法。

  点评:读故事是看动画所无法代替的,这使学生对故事《骑驴》的四种说法逐渐明晰,为展开交流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

  ⑴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⑵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⑶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⑷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

  ⑴调查分组:

  ①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

  ②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

  ③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

  ④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⑤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

  点评:按不同观点分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观点,打破了常规分组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小组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⑵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点评:能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此处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更强,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设计才更有针对性。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点评: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的交流活动升华,互动性更强,交际情境自然形成。同时,在交流中,经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会逐渐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很巧妙。巧,是因为师生角色扮演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妙,是因为交际过程不单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释放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点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总评】

  张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应该听谁的》,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提出的口语交际要求,从二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敢说、乐说,说清自己的想法,说出新意;指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中要认真倾听,态度自然、大方上。教学设计体现了顺学而导,在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思想,及情境中互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设计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交际,主动交流:

  张老师设计了独白、小组讨论。与老爷爷模拟对话等活动,努力引导每个学生乐于交流,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情境中。

  2、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

  比如说,上课伊始的一边播放配乐动画,一边讲《骑驴》故事,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交际情境中;让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不同观点进行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师生扮演角色,与老爷爷模拟对话,在交流中使学生感悟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拓展交际话题,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为难的事情,把交际情境引向生活实际,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

  以上各种交际情境,重视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交际角色意识,构成了真实的课堂交流的学习情境。

  3、发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鼓励学生多元化思考,与文中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她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植。

教学设计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教学难点:

  揣摩典雅而有精辟的语言。

  预习:

  1.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识记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黑板,我写了一个“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本意就是言语真实。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代,由于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便产生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来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资讯

  出示课件,指名读出作者简介。

  三、认识新朋友

  课下大家已预习了课文,你们认识这些新朋友了吗?(出示课件)

  唏嘘(xīxū)噩(è)耗呵(hē)斥诘(jié)问

  伎俩(jìliǎng)

  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zhōu)

  连声诺(nuò)诺

  猝(cù)然昏厥(jué)

  四、我读我知

  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大家肯定很高兴。那么,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吧!(出示课件:上面有鼓励行文字:看,我有这么多收获,与我一起分享吧!并配有相应美丽图片为背景。)

  (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五、我说我惑

  大家有这么多收获,看来读得很仔细很认真,那么在预习时有没有疑惑呢?说出来,也让大家与你一起分享吧!说不定,有的同学还能帮助你呢!(出示课件:上面有鼓励行文字:我的疑惑是……,快来帮帮我吧!并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

  (生说出自己的疑惑。)

  六、我行我秀

  (若学生所说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差较大,这时可预设几个问题。)老师我还有疑惑,大家想不想帮帮我?好!我思考,我能行!我说出,我一定是最优秀的!(同时出示课件:上面有鼓励行文字:只有学会思考,我才是一个有深度的人。只有敢于表达,我才会是一个最优秀的人。)

  1.大家说,信客这个职业好不好?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选择当信客?先自己考虑,后以四人为一组互相讨论,最后全班一块儿解决。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你能就具体语句谈一下你的理解吗?(对学生来说这可能有难度,师可先举一例,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说出。)

  词语如“破烂灰暗”、“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等既典雅又精炼,值得我们积累。

  句子如: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

  七、我思我写

  (教师激情地)信客走了,静静地走了。(稍顿)……或许在许多年以后,人们已经把他忘记,但作为学习了本课的我们每一个人,一定会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得到许多思考。那么就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来为信客的坟墓作一篇墓志铭吧!不过我先提示一下,可从他概括信客的一生,也可从他的品质或精神的角度;也可从他的职业特点的角度写;也可结合社会实际(我们现在的社会呼唤诚信这一点)来写。写出其中一点即可。注意写出你的理解,写出你的感情来!

  (生写。后读出。)

  师出示自己写的墓志铭:

  例一:肩挑生死祸福担,尝遍人间屈辱苦。

  饱受冤屈辞职业,为人师表扬美名。

  例二: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但生死祸福担(上联)

  换来千家万户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下联)

  虽死犹生!(横批)

  八、我说我得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出色,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总结一下,说出来吧!(生自有说出自己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文章,进一步感受余先生的语言风格。

  附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重点设计了“我读我知“我说我惑”“我行我秀”“我思我得”“我说我得”等几个环节,目的在于突出“我”的地位,凸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理念。

  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课末的写作训练,教师的对联结课,点明课文中心,启迪学生做人,既注重了对课文的感悟,又适当地向课外做了拓展。

教学设计方案篇4

  【教材分析】

  白雪公主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顺着继母四次设计陷害白雪公主展开,白雪公主善良却不辨敌友;单纯却挡不住诱惑;受到朋友救助却不重视忠告;致使三次上当受骗,屡

  陷死境。故事告诉少年儿童要不受诱惑,分清敌友,保护自己,发展自己。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感悟白雪公主的形象,引导学生感悟白雪公主的生活教训。

  【教学重点】

  感悟白雪公主的新形象及生活教训。

  【教学预想】

  本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多数学生比较熟悉,学生的认知不是从零开始。因此,教学重点不是了解故事情节,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白雪公主是一位美丽善良纯真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白雪公主的形象是完美的,依据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分析四次上当受骗的原因上,也就是感悟白雪公主的新形象,感悟白雪公主的生活教训上。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内容。

  (1)了解学生的已知

  上课时,教师可问学生:“谁读过或看过白雪公主这个童话?”(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白雪公主这篇童话故事的熟悉程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环节。如果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个故事,可以让愿意讲的同学讲讲这个故事,这样既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再问:“你印象中的白雪公主是怎样一个人?”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太熟悉故事情节,可让学生打开书,接龙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这个故事,体现以学生为本,初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锻炼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王后四次设计毒害白雪公主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情节,各组推选一人复述。教师提示: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详细复述,重点的内容可用文中的语句。其他学生评议,对缺少的故事情节,本组同学可以给予补充。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

  (1)感受白雪公主及王后等人物的形象

  在学生复述(或朗读)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问“故事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让学生从故事中提取信息找依据。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找依据时,必然会抓人物的语言,重点分析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如果学生只是概括地回答,如:我喜欢七个小矮人,因为他们善良可爱,这样,就可让学生用原文回答;如果学生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的语言,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品味人物的形象。对王后形象地分析,抓住她是怎样陷害白雪公主的,重点分析王后和镜子对话的内容及其变化,来感悟王后的形象。

  (2)重点感悟白雪公主的形象

  预计学生对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的形象回答得比较准确,对白雪公主的形象可能回答不完整,多数学生只是能答出白雪公主善良、美丽、纯真,如果是这样,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面对王后的一次毒害,白雪公主为什么屡次上当受骗?这个问题可让小组展开讨论,预计学生能回答出,她禁不住诱惑,不听朋友的忠告,不辨敌友,过于相信别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对于以上人物的分析,学生先提到谁就先分析谁,在分析之中,加强朗读的训练。迁移训练:感悟白雪公主的生活教训。面对善良美丽得的白雪公主,你对他有什么劝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课后反思】有些孩子由于性格的原因不愿意表现自己,使得这节课没有预设的那么好,今后会更加注重学情的调查,调动更多孩子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材分析:《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童话故事。文章赋予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人性化的特征。这个故事的教学可以通过对话的体会,懂得个中道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结合识字4中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来体会课文深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不仅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懂得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在生活中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

  2、过程与方法: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性格

  3、知识和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用不同语气表达不同性格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感悟发现他人优点的道理

  教具:生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你们听过童话故事吗?听过那些,说一说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师: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请同学自由读课文

  二、自主读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将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2、汇报交流

  a、出示生字,师:你会读吗?在读的时候你会提醒同学什么?

  b、出示会写的字(开火车读――>齐读)

  3、师: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重点指导怎思书写)

  4、指导书写怎思,心字底是卧勾

  5、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理清脉络

  师:小柳树和小枣树比了什么?

  生:比了叶子、树枝、结果的果子

  布置作业:抄写生字4遍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学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看看课文里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记得它们吗?)

  2、师:小柳树和小枣树比了什么?(相机板书)

  二、深入学习比

  1、师: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同?

  生:小柳树,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

  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的

  2、

  a、师看到这样的两棵树,你喜欢哪棵树?

  b、师:小柳树面对人们的夸赞,会怎么对小柳树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得意)

  c、指导朗读:师:请你得意的读一读!得意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动作怎样?

  (指名->表演读->齐读)

教学设计方案篇2

  一、目标点击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高三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3.了解宝玉、王熙凤、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阅读有关章节,力求较好地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

  二、要点回放

  1.《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思想内容。

  (1)《诉肺腑》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主线。本文通过宝黛倾诉肺腑,吐露心声,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成熟。

  (2)《宝玉挨打》

  所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学诗》

  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

  (4)《抄检大观园》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观园里拾到一个绣春囊而大发雷霆,质问凤姐,风姐说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系,刑夫人的仆人王善保家的进谗言,提议夜里到大观园各处一一抄检,通过描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逆造了王熙风、晴雯、探春等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

  2.分析有关章节中的人物形象

  贾政: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

  贾宝玉:言谈机敏,不善应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润,善体贴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管家风范。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时又热情实在,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坚毅,不甘心庸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的女性形象,执着精诚,虚心求教,努力追求,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3.领会所选章节的基本手法

  《诉肺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点。

  《宝玉挨打》情节听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香菱学诗》笔墨饱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浓,立意新颖,章法新巧。

  《抄检大观园》情节颇为曲折矛盾复杂。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学习这四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象,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三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有关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此题重点是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具体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中,便成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诗的意象,这种现象,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移情作用。一种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袭下去成为一个民族的某种心理象征。自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作为一种惜别的象征之后,“折柳”便成为人们送别亲友的'感情表达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对美好的比喻之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继而流行,“桃花”就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总是重复某种意象的蕴涵,必造成阅读者的反感,聪明的诗人总是在寻找着表达的新意,所以杨柳、桃花在不同的诗篇里呈现出各异的内涵。例如,杨柳可以是依依惜别的感情寄托,但也可以因其报春的特征而勾引起少妇的闺思,甚至还能从它随风摆动的形象发现某些与人格精神有关的蕴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征,也可暗喻夕阳或鲜血。所以诗的意象中虽然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们的内涵和指向则不应受到限制和定位。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闻”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以古代离别往往从路边折柳枝送别来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托着惜别怀远之意。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可见是有根据的评价。但鉴赏诗歌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因此命题者没有把这种评价绝对化,而是认为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考虑给分。这种主观性命题,更符合鉴赏的原则。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波澜,亦即情节波澜,它是小说的纵向运动。对小说结构的考察,亦应包括对情节波澜的考察。

  总的说来,《红楼梦》的情节推进并非大波大澜、大起大落,不给人以大惊大喜的审美感受。从题材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琐事小说,从风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凿”的大写实小说,这决定了《红楼梦》的波澜不惊。小说情节波澜的基本面貌如此

教学设计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教学起止时间章节

  1~8周20xx.3.114.24第一章1.1第三章3.6

  9周4.255.1期中考试

  10~17周5.26.26第十章10.1第十二章12.3

  18~19周6.277.10期末复习考试

教学设计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盛夏乡村的美景及孩子们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乡村盛夏的“美”和孩子们的“乐”。

  难点:读准文中多音字和儿化音;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应用于自己的习作。教学准备:课件、麦哨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乡下人家》的生活令人向往,《牧场之国》的美景使人着迷,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富有情趣。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田园看看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24*麦哨,齐读

  问:读完课题你想说什么?(麦哨是什么)

  出示麦哨,吹麦哨。文中是怎么形容麦哨声的?(呜卟,呜卟呜??)过渡:这悦耳的麦哨声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呢?读完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题上面的导语,说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谁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乡村哪些地方的美景?孩子们有哪些活动?在自己的书上圈圈画画,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并说感受

  过渡:你能用精彩的朗读把大家带进这个美丽的乡村,让我们跟这些可爱的孩子一起去玩玩吗?

  三、品读课文,感受乡村盛夏的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为什么喜欢?请写出批注。

  2、交流、美读(以评促读)、感悟写法

  a.交流“美”

  (1)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2)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大屏出示相应图片

  (3)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势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b.交流“乐”

  (1)吹麦哨“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2)土坡翻跟头、竖蜻蜓、摔跤

  发散思维:你最想在这个天然运动场干什么?

  (3)想象采集茅茅针有什么乐趣?

  (4)孩子们的这些活动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欢快)赛读

  c.看板书回顾孩子们的活动,说说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3、体会麦哨的含义

  发散思维:那欢快、柔美的麦哨还会在哪响起来?是呀,盛夏的乡村如此美丽、和谐,孩子们走到哪儿就会把快乐带到哪儿。让我们一起再次吹响这象征着快乐、和谐的麦哨声吧!

  四、拓展:总结写法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作者用了哪些写法?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2.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3、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玩玩,用相机拍下让你心动的美景和你快乐的身影。

  板书设计:

 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