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防止校园欺凌的短句 正文

防止校园欺凌的短句

时间:2025-01-18 18:07:57

杜绝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

  校园欺凌现象诞生于家庭和社会,危害于学校,治理这种现象,必须从学校开始顺藤摸根,铲除根源。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四、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有: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并被强迫吸食大便。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这些同学的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的心灵已被扭曲,良知已被埋没,完全跨过了道德的底线,人人闻之而唾骂。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校园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对“欺凌者”自身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如不及时反省及改正,

  难免会误入歧途。对“受害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同学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所以,受“欺凌”的同学应该坚强勇敢,当受到欺凌时报告学校,让学校来处理。告诉家长,让家长来处理。使“欺凌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改掉自己的过错。

  我们学校,有关心和关爱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有乐于奉献爱心的同学,为有困难的同学送来温暖。不过“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多数已被学校的老师及时阻止和教育,事件的性质才没有被恶化。上周举行了“杜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的师生签名仪式,希望这个仪式能换来我们学校的平安祥和;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团结一致;每个人都享受公平公正,实现人人平等,让我们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自己这朵开得灿烂,也要让周围的花朵开得鲜艳,相互衬托,才能构成最美的风景。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相当多,手段及其凶狠,行为及其恶劣,画面触目惊心,大多都是未成年的'孩子,让人感觉社会的黑暗似乎不会因为这些处在良好环境下的“太子”与“公主”们有所改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本不应发生的事情呢?越来越多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似乎不会因小小的新闻报道所杜绝,是什么样的环境让这本该单纯善良的孩子如此猖狂,一个号称拥有“5000年优秀传统美德的怏怏大国”,竟然无法制止如此恶劣的行为,似乎父辈的成就多么显著都只是徒劳,没有继承,也没有能力发扬,有点可悲吧!

  按理说,在第一次的校园欺凌发生时,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也定会引起家长与老师的警觉,与教育研究人员的反思。但是事情似乎没有想像的那么完美与简单,反而将这种暴力色彩笼罩在育贤才、为师表的校园,一些充满江湖暴力、哥们义气的思想压力,让更多的学子心有余悸,把清静、和谐的学府弄的糟糕、洄荡!为什么人们没有从中得到教训呢?为什么让这种风气继续延续下去?试问:究竟要发生多少案例才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究竟让多少祖国的花朵香消玉损才后悔莫及呢?如果说,祖国的发展必然要牺牲许多无私的奉献者,教育的发展要以孩子之间的相互摧残作为代价,似乎这个代价有点昂贵。

  校园欺凌问题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一次生命的郑重承诺。人生是一次选择,选择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勇往直前,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举步艰难,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涡永远打翻而深沉海底。选择,是一次对人生的不断完美。

  谨慎做出每一个选择,让我们的青春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灿烂。

  近几个月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多起校园惨案,让人触目惊心,也让我们更加关注校园安全。针对近期连续发生的校园安全极端事件,我们学校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校园安全保卫,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在学校加强安全保卫的同时,同学们也要学会一些面对危险的应急方法:

  1.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正如刚才那位升旗手说的,万一发生危险,要像小老虎一样会撕咬,像小山羊一样敢顶角,不能听之任之,要想方设法逃离。

  2.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

  3.如果危险发生,可用自己的书包、扫把、凳子、桌子等物来挡,可以躲避受到的打击;若是隔壁班发生危险情况,要赶快关紧自己班的门、窗,不让歹徒进来。

  4.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警察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5.如果周围有人,要大声喊叫,引人注意,同时也要避免激怒歹徒萌生杀机,须以保全生命为第一考虑。

  6.要冷静与歹徒合作,先取得信任,再运用机智逃离。7.找机会逃到人多的地方求救,或躲入商店、民宅。8.在公共场所应找服务台人员或向警察求助。

  9.若在大马路上,可以用手敲打路旁停放的车辆,让车子警报器大响以吓退坏人。

  同时希望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1.上课期间,学校大门、小门关闭,任何同学都不得私自走出校门;因生病等特殊情况需家长来接的,要经过班主任同意,开具《学生离校通知单》后,方可离校。

  2.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坚持不懈地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3.遵守学校的秩序,课间不在走廊追追打打,横冲直撞;上下楼梯靠右走,一定要做到,不推、不挤、不跑、不跳。

  4.上午、下午放学清校铃声响后,任何同学不得在校内逗留。上午离校时间为11:30,下午离校时间为4:55。

  5.放学后排好路队,出校门后到指定位置及时回家,不在路上玩耍,不搭理陌生人。一旦被坏人纠缠,要冷静与其周旋,并设法向路人或警察求助;及时将情况向家长、班主任或学校安保人员报告。

  老师、同学们,为了个人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这荣辱相伴的整体,让我们共同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提高安全意识,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做到警钟长鸣。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预防校园暴力,共创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从大家做起,从现在做起。

杜绝校园欺凌的手抄报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下面是杜绝校园欺凌的手抄报,一起来看一下吧。

  校园欺凌频发。是什么让一些本应单纯、天真的孩子充满戾气?拂去暴力阴云,记者发现,家庭防线的失守、学校教育的缺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是校园欺凌背后的主要推手。

  家庭结构失能和教育走偏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说,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父母没有尽到管教子女的责任。

  据江苏盱眙县人民法院统计,去年,该院共判处青少年犯罪案件112件148人,其中绝大多数案件犯案者涉及留守儿童。“许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还是缺乏父母管教。”盱眙县人民法院少年庭法官金刚表示,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人许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

  郑州市九十九中学是一所主要招收行为偏常的“问题学生”的学校。目前学校有1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工。该校团委书记鲁泉告诉记者,从学校情况来看,出现问题的孩子超过80%来自单亲或类似单亲的家庭。

  “我们曾做过调查,校园欺凌事件施暴的孩子中,有70%左右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甚至常常遭遇家庭暴力。因此,他们也往往选择用暴力宣泄自己的不满。”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合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林林说,在大多数人眼中,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十分可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孩子也很可怜,他们没有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关爱。

  一方面,家庭结构失能,使得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和教导,另一方面,一些家庭虽然看起来美满,家长对孩子也充满关爱,但由于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部部长魏炜的妻子,是一名教师。她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在校园内打了同学,她把其家长叫到学校时,家长一听说自家娃是“打人”的一方,还挺高兴,说这样才能不受欺负。

  “宁做狼,不做羊”“不能吃亏”“不受欺负”……如今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一定的市场。这些家长的本意可能是培养孩子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做生活的强者,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单纯灌输这些观念,在不谙世事的孩子面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人与人之间只有恶性竞争,你不欺负别人,别人就会欺负你——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样的法则面前,文明、道德都成了软弱无能的象征。

  一些家长这种明显走偏的观念,不仅使孩子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决,同时也让校园里一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以往同学之间发生点磕磕碰碰甚至无意伤害事件,通常都能通过调解解决。但现在调解的难度加大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辉告诉记者,曾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室里做值日的时候,不小心把另外一个孩子的牙磕松动了,家长开口就要35万元的赔偿,少一点都不能接受。提出这样的要求,就很难有效调解,也会给对方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中国儿童研究中心主任丛中笑指出,当前校园欺凌频繁发生,是一些青少年成长亚健康状态的积累和爆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性格和品德的培育。

  学校教育存在两大软肋

  采访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专家指出,在校园欺凌背后,学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视。

  “教育部门对法制教育有专门的规定,要求做到进课堂、进教材,教师落实,课时落实,但现在看来做得还不够。”于娟娟说,一方面,学校没有法律教师人才储备,讲课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师;另一方面,法律知识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加上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量,并不重视普法,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兼任了几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但如果不主动联系,学校很少会找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

  法制教育缺失,加上学校和社会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难以对校园欺凌行为形成警示和震慑作用。而本应对欺凌行为发挥重要预防作用的德育,其现状也十分堪忧。

  采访中,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德育课低年级时还能正常开,到了高年级基本就要给主课让路了。而且品德教育概念性内容居多,与实际联系不够。

  还有老师指出,一些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成绩还是不错的,由于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老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间接纵容了这些孩子的行为。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些老师倾向于不管不问,任其自暴自弃。

  记者调查还发现,其实一些学校和老师存在不敢管的情况。一些学生家长不愿意听到自己孩子表现不好的评价,也不愿相信自己孩子有暴力行为,一旦听到这些,往往就会情绪激动,与老师争辩,甚至打骂老师,造成老师与家长无法正常沟通。

  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渗透

  “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种投影。如果社会上有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逆流,那么一些孩子就会模仿。”合肥市优秀教师、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小学老师吴盛曦认为,追溯校园戾气的根源,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现在的社会上,经常能够看到相互偶尔触碰就会引爆无休无止的争吵,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从因为让座问题上演“全武行”到怒打插队者,再到因为一次超车,互不相让,最后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大家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这种社会戾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

  湖南湘潭教师李佳璘说,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连一些热门幼儿动画片里也开始出现“暴力美学”,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他们极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产生暴力冲动。

  “不少国家都实行网络年龄分级,但我国这方面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丛中笑认为,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会不自觉模仿从网络上接受的信息。

  此外,当前社会上“一夜成名”“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校园。记者曾在一所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做过随机调查,该年级一个班的毕业留言册上,同学们的近期心愿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与金钱和物质满足相关的,如“捡到100000亿”“有一百万”等。班里的一位同学说,他们曾模仿福布斯排行榜搞过一个班级同学财富排行榜,根据父母接孩子的车辆档次及学生穿着,给同学排名,那些上榜的“富豪”很受人羡慕。

  林林等人认为,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不良价值观对校园的侵扰。一些孩子不思学习,而是把获取金钱当做一种自我证明的手段,甚至用暴力手段敲诈勒索同学,模仿成人吃喝玩乐、打架斗殴。

  一些网站和媒体也热衷炒作放大“炫”文化,这导致一些青少年认为“炫”能出名,进而模仿跟风。目前校园欺凌事件中一些施害青少年热衷于将自身行为的视频、图片等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就是为了“炫酷”。

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

  校园欺凌案是校内事件,也是公共事件,同时是法律问题,需要司法机关的介入。下面是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1

  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2

  校园欺凌手抄报图片3

  面对校园欺凌,美国是怎么做

  百度百科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多发生在中小学。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园欺凌不一定只在校园内发生;在心理学领域,欺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2016年联合国针对全球18个国家的10万名儿童的民意测验显示:2/3的儿童都曾遭受欺凌。以下这些行为,都是欺凌: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事,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

  7.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孤立或排挤受害者。

  9.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0.画侮辱性的画,或把带有污辱性的视频上传到网络或社交媒体上。

  调查显示,在中国18个省中,有66.1%的男生和48.8%的女生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辱,其中被恶意取笑是学生中最常见的欺辱行为,报告率为43.2%,其次性欺辱报告率为27.0%。然而我国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法律条款来定义校园欺凌或对这种行为进行约束管制。而在美国,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态度却相当严肃,此前南加州的三个留学生翟云瑶、杨雨涵和章鑫磊因为施虐同胞,涉嫌绑架、殴打和折磨同学被起诉,三人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

  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反思:对校园暴力说不,美国是如何应对的?而我们还需要做怎样的努力?

  反校园欺凌措施

  美国为防控校园欺凌作出了很多努力,其学校安全法律发展至今已经相当完善。从禁枪、风险评估、联邦拨款再到公开学校安全状况,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安全管理的责任,条款内容细致堪比执行手册。

  立法先行

  美国充分发挥了法律的威慑力,将校园欺凌划上犯罪标准,绝不纵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至关重要的两项法案《学校安全法案》(SafeSchoolsActof1994)和《学校禁枪法案》(Gun-FreeSchoolsActof1994)。截止到2011年,全美约有46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36个州通过教育令的方式要求禁止网络欺凌。此外,在美国50个州中,有37个州没有规定刑事责任的下限。简单来说,即便孩子的年纪尚小,若检方可以证明他已经可以明辨是非,那么就需要负刑事责任。

  规定学校采取措施并承担责任

  学校设立防止校园欺凌的政策,需要提供举报欺凌事件渠道,给学校教职人员提供培训,要求校园欺凌行为必须及时上报。其次需要对被举报欺凌事件进行调查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制止学校中的欺凌行为,那么家长将有权力提起诉讼。

  严格的`安全防卫措施

  1990年美国议会公布的《校园安全法》,以联邦法形式确立了校园警察机构的法律地位。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校园警察制度和机构,有专门的校园警察或专业保安人员。并且,许多学校都有金属探测器等安全设施,查看学生是否携带武器。

  健全心理辅导制度

  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学人士,为受到伤害的孩子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对那些因为欺凌而被开除的学生,政府会安排社会组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重视反欺凌意识培养

  教育部门规定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安全演习,并给予专项资助。学校开设初级生存教育等安全课程,有计划地针对校园欺凌开展指导宣讲课程,剖析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以及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式方法。

  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

  美国官方有专门反对校园欺凌的网站,号召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积极发挥作用,抵抗校园欺凌。无论你是学校员工、被欺凌的学生或家长你都能在上面得到指导与参考。在网站上可以选取自己所在州,并由此找到各州对于欺凌行为的定义以及相关法律条款。

  “社会化教育”出现了短板

  反抗校园欺凌,绝对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父母的态度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在遭受欺负时的反应。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温方主任认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根源在于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在“社会化教育”上出现了短板,而对孩子社会化学习的参与中,家庭教育是主角。那么,父母如何发现问题,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观察孩子是否存在异常行为或变化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威胁,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孩子受到欺负都会有以下列举的变化:

  一些解释不通的伤痕;衣物,书籍,电子产品以及珠宝类的损坏或遗失;经常性的头痛,腹痛或经常假装生病;饮食习惯的改变。比如突然不吃饭或者暴饮暴食;经常性的梦靥,失眠;成绩的下降,对学业产生厌恶心理,或者不想去上学;避免参加社交活动,或是少了一些朋友的往来;一些自残性的行为,比如离家出走,伤害自己或是提到自杀。

  正当反抗

  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自己受到的欺凌行为,坚决而明确地告诉欺凌者“我不允许你这么做!”严重时要及时报警,请求警方介入。而家长要在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积极面对,减轻情绪伤害。

  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双方向沟通

  由于欺负行为具有反复性,为了防止孩子受到更严重的恐吓,需要老师和家长持续关注孩子的动态。同时切忌过度保护,使孩子形成心理依赖,以免在家长不在学校时,再次沦为欺凌对象。

  拒绝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这是最容易酿成悲剧的抵抗行为。美国校园暴力行为三分之二的背后原因是被欺凌者的报复行动,惩处暴力行为只是法律解决校园欺凌事件的结果。与其控诉欺凌者的恶劣行为和周围同学的漠视围观,最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扩大社交圈子,建立统一战线。当孩子变得合群,很大程度上会减少受欺凌的可能性。

  正确的家庭管教方式

  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的及时引导和活动监督,会帮助孩子建立健康自信的人格。记得为孩子提供安全倾诉的环境!研究表明,有近50%的儿童受欺负后没有该告知家长或老师,而是选择在沉默中承受痛苦。只有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敞开心扉,认真倾听,理智对待,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反对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带来严重危害

  研究表明,欺凌对学生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被欺凌者抑郁的概率是常人的4.8倍,焦虑为4.3倍,自杀概率高达18.5倍。甚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问题,比如情绪失控,胃痛,头痛,失眠等。在长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无力自卫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对世界的极度不信任感,有点受害者默默承受,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导致身心深受煎熬;甚至有的受害者可能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反向攻击他人;也可能诱发一些极端报复行为,吸毒、酗酒、自残、自杀,也被认为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放任校园欺凌对欺凌者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也同样不可小觑。俗话说,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欺凌别人实际上是一种恶的倾向,孩子以欺压别人取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盲目的优越感,如果在少年时期不加以干预,一旦攻击性人格形成,也会影响其正常的社交行为。而欺负者集合在一起结成不良同伴团伙,将进一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其实,校园欺凌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想要从根本上遏制伤害的发生,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社会或是政府,都要正视其危害,积极应对。在我们的邻国,也是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的韩国,开通了校园暴力热线电话;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则都设立了“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对校园欺凌事件具有自行调查的权力,防止学校或教育部门牺牲学生的利益。只有整个社会都成为受欺凌者坚强的后盾,孩子才能奋起反抗,校园才能真正远离暴力的倾轧。

校园欺凌手抄报

  剖析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以及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式方法。下面是校园欺凌手抄报,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校园欺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都有各种形式的存在。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涉及教育部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宏大话题,此次事件将校园欺凌的话题再次推到公众面前,引发热议和思考,我想这是其积极的一面,本文无意分析谁对谁错,只围绕事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校园欺凌尚无准确定义

  校园欺凌并非一个法律概念,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以及行政管理中使用,这也是为什么对此的表述并不统一,有人会使用“校园霸凌”这样更具冲击力的字眼。

  但在今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使用的是“校园欺凌”这一提法,并表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该表述算是一定程度上给校园欺凌做出了界定,但与法律概念的严密性不同,对校园欺凌的判定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因此,在最近的这次事件中,有人认为往同学身上扣垃圾篓已构成校园欺凌,有的则认为只是一般的顽劣和打闹。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我认为校园欺凌应当至少具备故意性、经常性、伤害性等特点。

  所谓故意性,即实施者是蓄意或者恶意为之,并非过失导致;

  所谓经常性,即不是偶发的一次、两次行为,而是在行为的次数、持续的时间上有一定的要求;

  所谓伤害性,即该行为给被欺凌者造成了伤害,包括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伤害。

  另外,校园欺凌主要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行为,老师针对学生的体罚等不在讨论范围内。

  从我们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轻者如在文具盒里放入昆虫,给他人取外号等恶作剧,严重者如欺负弱小者、随意指使他人不服则予以惩戒等等。

  这些是不是校园欺凌,我觉得也很难说。顽劣是青少年的本性,而且青春期就是一个叛逆的年龄段,我们有时候是欺负他人的人,有时候也可能是被欺负的一方,集“天使和魔鬼”于一身。在我们的下一代,同样的事情也在发生。

  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玩笑打闹和校园欺凌其实很难区分,当然一旦越界也可能在瞬间转化。

  但是,过分纠结于是否构成校园欺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重要,至少没有判别是否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构成犯罪那么重要。

  只要学生之间发生了恶意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欺负和侮辱行为,如果学生之间无法自行和解解决的,就有理由向学校和家长反映,学校也有义务予以重视和解决。如果因为尚不构成校园欺凌而大事化小、听之任之,那么小恶亦可变成大恶,发展为更加严重的事件。

  学校和家长应当防患于未然,将可能发生的校园欺凌遏制在萌芽中。从这个角度上讲,文章的作者向学校反映并要求解决此事,本身是值得提倡的。

  法律是最后手段

  校园欺凌实际发生后,由于家长的顾忌心理,有的选择了息事宁人。而学校作为第三方,在处理过程中也倾向于双方调解,“家丑不外扬”,将问题在校内解决,很少诉诸法律。

  笔者认为,对于校园欺凌行为构成严重违法甚至涉嫌犯罪的,法律不能缺位,诉诸法律、公安介入是保护学生的尚方宝剑。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针对青少年违法的“非罪化”、“去罪化”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律震慑作用的发挥。我们应当重视依法维权,但是更应当加强事先的预防和治理。

  对此,今年11月份,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积极预防和依法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于学校而言,一是要求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从思想上、源头上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二是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其中,校长是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和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

  三是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

  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针对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是关键,这其中学校将承担起主要责任。

  当然,如果校园欺凌涉嫌违法犯罪,无疑应当予以依法处理。但是,相较于预防和治理而言,法律惩治是最后的保障手段。

  从治病救人的角度而言,法律惩治是事后性的,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已经发生且不可逆,同时实施者也将付出沉重代价。

  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多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例如当严重犯罪行为发生后,对于不满十四周岁的行为人并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存在救济不足的情况。

  涉及多重法律责任

  具体来看,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从民事责任而言,根据《侵权责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家长,当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也可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学校和家长有法律责任去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发生。

  就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言,应当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规定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

  但从具体规定来看,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违法或者犯罪,均规定不予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法或者犯罪的,均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即使未成年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些规定主要从未成年人的特点出发,为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而做出的制度安排。

  随着个别低龄化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有出现,实践中对此也有一定的争议。但由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相关法律制度的整体安排;且刑法存在谦抑性,尚不能从个别的涉嫌犯罪行为的低龄化推导为整个年龄段的整体行为。

  因此至少在现阶段,对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相关内容的修改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预防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宁愿“小题大做”,也不希望事情发展到了恶性阶段而悔之晚矣。

  诉诸网络应当谨慎

  校园欺凌中,被欺负者除了遭受身体欺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伤害,这一点不容忽视,有时其受伤害程度甚至比身体更为严重,康复的时间也更长。例如,长期的孤立和排挤会使得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发生扭曲。因此,九部门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身心安全。

  学校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

  报告时相关人员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学校、家长、公安机关及媒体应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以及知情学生的身心安全,严格保护学生隐私,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特别要防止网络传播等因素导致事态蔓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事件中是受害者家长主动将信息在网上爆料,无论最初的动机如何,一旦经网上爆料形成热点之后,这几个未成年学生就可能成为关注焦点,相关信息可能被披露。

  很显然,家长的爆料揭开了一个盖子,这个事情已经上升为公共事件,后续发展难以掌控,显然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这或许是她始料未及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还是建议,对于校园欺凌,应尽可能通过教育部门、学校和双方家长之间的通力合作予以妥善解决,诉诸网络应当谨慎。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校园生活。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后,除了向家长、学校反映之外,自身的健全人格也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孩子阳光开朗、积极乐观、多交朋友、化“敌”为友,因为隐忍、转学、以暴制暴都不是根本之道。

  孩子的事情由孩子们自己解决,这是老师们经常愿意说的一句话。但是,如果不能解决,也请不要犹豫立即向他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