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江淮价格标签短句 正文

江淮价格标签短句

时间:2024-10-03 19:14:10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道山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道山亭记》原文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道山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踬:跌倒

  C.岂虚也哉虚:空虚

  D.山相属无间断属:连接

  解析:C项,虚:不真实,虚假。

  答案: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B.不敢以舟楫自任也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C.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D.其状若蚓结其水陆之险如此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成为/介词,替。B项,凭借/因为。D项,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1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作者第1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解析:C项的“单刀直入”错。

  答案:C

  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到秦朝时,开拓它的区域,列于华夏统辖区域内,开始并为秦朝的闽中郡。

  (2)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答案: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二)

  10.下面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州治侯官     治:以……为官署所在地

  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属:集中

  C.其城之内外皆涂涂:途路

  D.佛、老子之徒徒:……的人

  解析:D项,徒:徒弟。

  答案:D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C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D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答案:B

  12.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2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B.文章第2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作了铺垫,思路缜密。

  C.第3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

  解析:C项,“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答案:C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答案: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答案: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道山亭记》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道山亭记》注释

  属阸(ài):阻隔

  缘:顺着绳子(往上爬)。

  絙(gēng):粗绳

  负戴者:背负、头顶着东西的人

  踬:跌倒

  衡缩蟉(liú)糅:水势曲折奔流。衡缩,纵横交错。蟉,曲折

  蚓结:(如)蚯蚓一般盘结

  虫镂:图案反复的雕刻,形容水流曲折多变

  破溺:船破溺水

  处:安置

  陿:狭

  长江:指闽江,又名建江,流经福州,东流入海

  嵚崟(qīn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属:集中,聚集

  埃壒(ài):尘埃、尘世

  桀木:大树

  矜:夸耀

  宫:指寺庙、道观

  瑰诡:奇伟怪异

  簟席:竹席

  岁满:任期届满

  更:改任

  《道山亭记》赏析:

  曾巩的散文在当时声名极著,在八大家中对后世的沾溉也最为深远。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温醇深雅、思想深邃,更主要的是他出入诸家,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表现艺术,足以为后世所师法。这篇《道山亭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道山亭记》是元丰二年(1079),作者受程师孟之请,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当时传诵甚广,道山亭亦因此文而传名千古,至今犹存。道山亭在福州城内乌石山天车台左,熙宁元年(1068)郡守程师孟所建,登亭远眺,海门景色,尽纳眼中;鸟瞰墟市,万家楼阁,尽悉入足下。其状可比道家蓬莱三岛,故改山名为道山并以名亭。十年后,又请曾巩作记。

  这篇文章,曾巩以壮阔浩瀚的思潮,雄伟奇崛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如画龙之点睛,独传其神。

  文章的描写一改曾氏平常平正雍和的风格,奇崛纵肆,巉刻多变,极似昌黎的古风。如其首段“其途或逆坂如缘绠,或垂崖如一发”一节,前状山行之奇,后摹水行之险。巧妙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险状迭出,炫人眼目。又从高处俯视,一展全貌。文章短句纷陈,用字尖新巉刻,视觉感受非常强烈。清人林纾以其亲历其地,赞扬这段文字能“穷形尽相,毫发不谬”,诚为的评。道山亭本以道家蓬莱三山而命名,本身实难落笔,而这段景物描写,却使全文“于无出色处求出色”,又能和文章立意相彰,洵为作手。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效果地取得除了取决于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段,更主要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处理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将他概括为“寓主于客”,也就是寓主意于客位。这里的主客关系,涵义比较宽广,它实际上包含了寓大于小、寓正于奇的意思在内。易言之,也就是文章看似避重就轻,淡化主要意图的直接表达,把主意蕴含到其他内容的描述中。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文章取法于太史公的曾巩对于这种手法运用得就更为娴熟了。我们可以就本文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本文运用了寓主于客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论说文的写作范式,文章显得新颖别致,因而具有很高得艺术性。

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

  《道山亭记》是曾巩的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道山亭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道山亭记

  原文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道山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踬:跌倒

  C.岂虚也哉虚:空虚

  D.山相属无间断属:连接

  解析:C项,虚:不真实,虚假。

  答案: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B.不敢以舟楫自任也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C.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D.其状若蚓结其水陆之险如此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成为/介词,替。B项,凭借/因为。D项,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1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作者第1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解析:C项的“单刀直入”错。

  答案:C

  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到秦朝时,开拓它的区域,列于华夏统辖区域内,开始并为秦朝的闽中郡。

  (2)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答案: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曾巩《道山亭记》赏析

  《道山亭记》是曾巩创作的一篇文章。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进士,曾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为文平易畅达,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道山亭记

  原文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注释

  属阸(ài):阻隔

  缘:顺着绳子(往上爬)。

  絙(gēng):粗绳

  负戴者:背负、头顶着东西的人

  踬:跌倒

  衡缩蟉(liú)糅:水势曲折奔流。衡缩,纵横交错。蟉,曲折

  蚓结:(如)蚯蚓一般盘结

  虫镂:图案反复的雕刻,形容水流曲折多变

  破溺:船破溺水

  处:安置

  陿:狭

  长江:指闽江,又名建江,流经福州,东流入海

  嵚崟(qīn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属:集中,聚集

  埃壒(ài):尘埃、尘世

  桀木:大树

  矜:夸耀

  宫:指寺庙、道观

  瑰诡:奇伟怪异

  簟席:竹席

  岁满:任期届满

  更:改任

  赏析:

  曾巩的散文在当时声名极著,在八大家中对后世的沾溉也最为深远。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温醇深雅、思想深邃,更主要的是他出入诸家,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表现艺术,足以为后世所师法。这篇《道山亭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道山亭记》是元丰二年(1079),作者受程师孟之请,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当时传诵甚广,道山亭亦因此文而传名千古,至今犹存。道山亭在福州城内乌石山天车台左,熙宁元年(1068)郡守程师孟所建,登亭远眺,海门景色,尽纳眼中;鸟瞰墟市,万家楼阁,尽悉入足下。其状可比道家蓬莱三岛,故改山名为道山并以名亭。十年后,又请曾巩作记。

  这篇文章,曾巩以壮阔浩瀚的思潮,雄伟奇崛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如画龙之点睛,独传其神。

  文章的描写一改曾氏平常平正雍和的风格,奇崛纵肆,巉刻多变,极似昌黎的古风。如其首段“其途或逆坂如缘绠,或垂崖如一发”一节,前状山行之奇,后摹水行之险。巧妙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险状迭出,炫人眼目。又从高处俯视,一展全貌。文章短句纷陈,用字尖新巉刻,视觉感受非常强烈。清人林纾以其亲历其地,赞扬这段文字能“穷形尽相,毫发不谬”,诚为的评。道山亭本以道家蓬莱三山而命名,本身实难落笔,而这段景物描写,却使全文“于无出色处求出色”,又能和文章立意相彰,洵为作手。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效果地取得除了取决于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段,更主要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处理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将他概括为“寓主于客”,也就是寓主意于客位。这里的主客关系,涵义比较宽广,它实际上包含了寓大于小、寓正于奇的意思在内。易言之,也就是文章看似避重就轻,淡化主要意图的直接表达,把主意蕴含到其他内容的描述中。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文章取法于太史公的曾巩对于这种手法运用得就更为娴熟了。我们可以就本文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本文运用了寓主于客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论说文的写作范式,文章显得新颖别致,因而具有很高得艺术性。

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醒心亭记》是曾巩的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醒心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草树众而泉石嘉②则其心洒然而醒

  B.①而名之以见其实②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C.①泉水之涯②旷野之无穷

  D.①则必即丰乐以饮②则必即醒心而望

  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⑥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5.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译文:

  (3)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3分)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

  1.B(滋:滋生、蔓延。)

  2.D(连词,就。A项①表并列关系;②表修饰关系。B项①表目的连词,来;②介词,凭借。C项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B(①“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③④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均是“公之乐”;⑤写同游者的“喜”与“幸”;⑥是写“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的人)

  4.C(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

  5.(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3分,翻译对关键词“或”“即”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2)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3分,翻译对关键词“夷狄”“宜”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夷狄”译成“少数民族”也对。)(3)那么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和幸运吗?(3分,翻译对“同游于此”和“其可”各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醒心亭记》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仅离丰乐亭东边几百步的地方,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候,游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山水,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美,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像欧阳修公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曾巩又可以凭借这篇文章依托在欧阳修的文章之后扬名,难道不是高兴和幸运的事吗?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