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竹性直直以立身短句 正文

竹性直直以立身短句

时间:2024-11-17 00:06:41

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C.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闻:使……听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用“竹似贤”统领全文,咏物托意,理趣盎然。

  B.第一段连用四个排比,从竹之“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以竹喻君子,物我之情交融。

  C.第二段记叙了作者惜竹被严重破坏到精心疗治病竹的经过,为下文阐述“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张本。

  D.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揭示了文章希望统治者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写法上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1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2)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参考答案:

  14.B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5.A/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就。B焉:上句,代词,它们;下句,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C其:上句为代词指物,它、竹子;下句表反问语气。D.来;因为

  16.D《养竹记》咏物托意,将喻体与主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

  17.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8.(1)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得分点一处1分:明日、履、于斯)

  (2)(竹子)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得分点一处1分:见贱、若是、犹存)

  注释:

  本:根

  固:稳固

  建:树立

  倚:偏颇

  虚受:虚心接受

  体道:包含仁德

  砥砺:磨练。锻练

  名行:名节操行

  树:种植竹子

  如是:像这样

  体道:包含仁德

  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

  拔萃:唐代考中进士,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自居易三十二岁这年,以“拔萃”登科。

  校书郎:秘书省属官,管理校勘和整理国家图书典籍。

  常乐里:长安的里名。关相国,疑为德宗时的宰相关播。

  殄(tiǎn):灭绝,此指摧残。瘁:劳伤,此指毁坏。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

  关氏之老,关家旧人,如老仆,管家之类。

  繇:同“由”。

  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篲箒(huìzhǒu):都是扫箒。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

  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芟(shān)蘙(yì)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封:培土。

  斯:指这所房子。

  体:体悟。

  实:充实,充满。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练习

  养竹记(白居易)

  竹倾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菶(běng)茸:草木茂密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①由是筐篚者斩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①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①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②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8.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4分)

  答: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4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译文:

  (3)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译文:

白居易《池鹤》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②风标:风度、品格。

  ③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④鸬鹚(lúcí):水鸟,俗称鱼鹰。

  ⑤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反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3)描写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4)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5)表现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6)白居易的《池鹤》一诗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渴望回归自然的句子是: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7)诗中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风姿超凡,不讨好别人的诗句是: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二:

  (1)诗中描写池鹤外形气质之美的句子是(1分)

  (2)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两句作简要赏析。(2分)

  (3)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2)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以池鹤自比,尾联两句借池鹤“临风一唳”“怅望”,表达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三:

  (1)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仙鹤的`美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最后一联所表达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分别从形态(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羽毛色彩(转觉鸬鹚毛色下)、叫声(苦嫌鹦鹉语声娇)、特立不群(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四个方面来写仙鹤之美。(只要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2分。)

  (2)没有知音,渴望知音赏识的孤独与惆怅。‚对宝贵的自由的向往。

  翻译: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简评:

  诗人用群鹤、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显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鉴赏: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养竹记》阅读答案

  《养竹记》是白居易的作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养竹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白居易/文)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思中立不倚者

  中立: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B.则思砥砺名行

  砥砺:磨练

  C.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鞋子

  D.疏其间,封其下

  封:堆土加高地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B.①见丛竹于斯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①此相国之手植者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D.①乃芟翳荟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A.询于关氏之老

  B.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

  C.竹,植物也

  D.书于亭之壁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提出“竹似贤,何哉?”的设问,接着以竹所代表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美质来象征君子的品格,这样写是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记叙了已故关相国园中一丛“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之竹的变化。作者出于怜竹之心、爱竹之情,一番辛勤培植,最后使竹丛呈现出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C.作者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文章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主旨。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说理自然,卒章显志,多用对偶、排比句,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2)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养竹记》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C(履:踩;踏。这里指“走”)

  2.C(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A以:介词,“因为”。B于:介词,“在”。D乃:副词,“于是”)

  3.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D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为判断句)

  4.C(“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错)

  5.(1)君子看到它的节,就会想到那些磨砺名节、无论穷富祸福始终如一的人。

  (2)既然这样,那么竹子对于草木,就像贤者对于普通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体:实践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刑余之材,长无寻焉寻:寻找

  D.书子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

  5.C/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赵岂敢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

  6.A/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就。B焉:上句,代词,它们;下句,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C其:均为代词。上句。指物,它、竹子;下句,指人,他们。D.于:均为介词,上句,表比较,比;下句,表对象引进,可不译。

  阅读题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A.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B.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C.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7.D/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8.文章写竹如君子,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写目的是什么?(4分)

  (1)表现在:

  (2)目的是:

  8.(1)本固、性直、心空、节贞。(1分)(2)托物寄意,希望当朝用人者能发现贤才的独特美质,进而选拔重用。(3分)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3分)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4分)

  译文:

  (3)见贱俗人之口,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译文:

  9.(1)君子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一致的人。(节、砥砺、夷险)(2)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明日、履、隅、于斯)(3)(竹子)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见贱、若是、犹存)《养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