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听觉言语评估短句识别 正文

听觉言语评估短句识别

时间:2025-01-17 21:46:51

关于雅思听力填句子题的解题方法

  在雅思听力考试中,sentencecompletion即填句子题是必考题型。尤其当若干个填句子题在section3和section4中连续出现的时候,往往给考生造成很大困难并导致失分。笔者在本文中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读者分享雅思听力填句子题的解法。

  以剑桥六第59页的4道填句子题为例,原题如下:

  MARKETINGASSIGNMENT

  21.Fortheirassignment,thestudentsmustinvestigateonepartofthe_________.

  22.Themethodthestudentsmustusetocollectdatais_________.

  23.Intotal,thestudentsmustinterview_______people.

  24.Jackthinksthemusicpreferencesof_________listenersaresimilar.

  当面对这样一组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是读懂题,划关键词特别是空前后关键词,预测并标记。就是说在读懂句子意思的同时要划出关键词来,那么那些词是关键词呢?一般来讲包括有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专有名词,术语以及年代和数字。其余的根据做题人自己的感觉也可以略有添减。但是空前后的关键词则是同学们比较容易忽略而以后必须要注意的。这个划关键词和预测,标记都是同步进行的。比如21题,主要是讲学生们必须研究什么东西的.一部分,关键词可以划下thestudents,investigate,onepartofthe这几个,其中onepartofthe又属于空前后的词汇那么就更要划下并且关注了。这个题不好看出内容来,只能大致猜测是要填学生们要研究的主题,但是是填个名词性的东西这一点应该是明确的,那么就可以在空格里标出n来提醒自己这个地方等下要填名词。按照这种方法,上面四个题在读完题后应该成为下面的样子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突破“读不懂”的障碍

  1.揣摩诗歌的题目。古诗的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2.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和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两首诗中的“归思”“乡心”和“雁”“楼”“渺”“悠”“寒”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

  3.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信息,例如下面一题: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陈焕《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仔细分析,可获取三个重要信息:①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②“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③“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

  此外,诗歌的题材、细节、背景特点及诗歌注解也对“读懂”、理解主旨有很大的帮助。

  突破“不会表达”的'障碍

  1.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鉴赏术语内容庞杂,如果平时注意搜索,注意整理归纳,临场就能打开题目问题与对应术语的通道。如鉴赏语言特征:“典故语言”,就搜索委婉、含蓄、蕴藉等:“描写语言”,就搜索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蓄丰富、耐人寻味等:“动作语言”,就搜索生动、形象、简练等。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如果鉴赏“修辞手法”,就搜索对比、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如果鉴赏“内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如果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激愤憎恶、怀乡思亲、壮志未酬等。

  2.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题干如果明确提出了鉴赏某种艺术手法,其答题内容只要在诗句中引出印证性内容,并分析说明。如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题干中如果没有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先准确找出来,然后同上。

  3.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如: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读完后要求回答: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采取先观点后理由的格式答题:是写“游子思归乡”的。因为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表现了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的愁苦之情。

  4.利用“三句到位法”。“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说出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关于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古诗鉴赏,是我们江西省许多年来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所占的比分较大,占了百分之四。而且,每年中考复习时,教师们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这个知识点。这知识点的内容又很多,涉及到许多的诗歌知识,包括体裁、抒情方式、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诗歌分类等。为了掌握这个知识点,老师们就详细地,不厌其烦的来讲解诗歌知识,讲解古诗鉴赏的解题方法。很多人都在探讨这解题方法,尝试着怎么去正确理解诗歌鉴赏题。可实际上效果甚微。学生们听了不少的诗歌鉴赏的道理,但最终还是觉得对这种题目的正确解答有困难。一到临场考试,部分学生对这种题目仍然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应付。

  那么如何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如何正确地解答古诗鉴赏题,这是我们每个进行中考复习的老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人二十多年来一直担任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下面,试就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问题作一些探讨,就算是解题技巧吧。

  复习古诗鉴赏知识时,首先要详细地了解考试说明,领会考试大纲的精神。考纲上对古诗鉴赏评价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几个方面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概言之,凡诗歌鉴赏题不外于考查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这几方面的内容。据此,我们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编辑评语中考即将来临,本人作为毕业班的语文教师,特将以前发表在《吉安教育》的论文,献给红袖添香的的读者,特别是即将参加中考的读者,希望有所帮助。(作者自评)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表达技巧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情感赏析

  诗歌情感的赏析,在古诗欣赏题中也常常涉及。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探求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进行归类。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如果再具体一些,我们将初中所学的诗歌进行归类,大致又有以下常见的一些: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思乡、关心民生等。

  请阅读以下诗歌,试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2、本诗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总之,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我们要掌握技巧,要注意问的是什么,我们就要答什么。要辨明这所问的内容是属于哪一方面的鉴赏要求,是诗歌形象,还是诗歌语言?是表达技巧,还是思想情感?只要弄清楚了提问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利用复习过的有关诗歌鉴赏知识,和自已掌握的一些解题方法来回答问题了。只要按照这方法,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效果的。

关于诗歌鉴赏炼字型的解题方法详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铺”在诗中指斜照【解释字义】,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描述景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该字烘托的意境】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人们历来认为颔联的“自”“空”字用的好,试分析。

  答:“自”、“空”在诗中指“独自”“空有”的意思【解释字义】。阶前碧绿的草映着台阶,独自展示着春色,隔叶的黄鹂空有美妙的嗓音。【翻译诗句】这两个字给本来十分美好的春景抹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反衬突出诗人对诸葛亮无限的怀念之情。【该字表达的情感】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穿”诗中指穿行,“数”诗中指点数【解释字义】,诗人独自穿行于铺满落叶的树林之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动的萤火虫【描写景象】。“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指出情感】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明”在诗中指明亮,“出”在诗中指叠出【解释字义】田野外雪白的河水上涨,明亮夺目,碧绿的山峰叠出【描写景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指出感情】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在诗中指相对着【解释字义】,远方的来信没有来、归去的梦想无法实现,只有“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着。【结合诗句分析】“敌”字不仅营造出一种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指出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