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画蛇添足的寓意短句 正文

画蛇添足的寓意短句

时间:2024-11-14 21:08:57

桃花源记教案公开课

  4、写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原因的句子是()

  5、"与世隔绝"在《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

  6、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成语是()

  7、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

  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

  9,桃源人看到渔人后的表情是()

  10、桃花源人自叙经历的句子是()

  11、写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二)解释加线的词语。

  1、缘()溪行2、忽逢()桃花林3、落英缤纷()4、欲穷()其林

  5、林尽()水源

  6、才()通人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设()酒杀鸡作食

  10,便要()还家11、为具()言所闻12、此中人语()云13、便扶()向()路

  14、及()郡下15、诣()太守

  16、欣然规()往17、寻()病终18、后遂无问津()者

  (三)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此中人语()云2、便舍()船3、豁()然开朗4、屋舍()俨()然6、阡陌()

  7、黄发垂髫()8、便要()还家9、遂与外人间()隔10、不足为()外人道也11、及郡()下

  12、诣()太守

  (四)古今意义对比

  1、芳草鲜美:古:今: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古:;今:

  3、阡陌交通:古:;今:.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今:.

  绝境:古:;今:.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今:.

  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

  (五)翻译句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似有而无

  相关阅读:《桃花源记》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语句】

  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

  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

  2、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

  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3、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

  分析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

  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讲解】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表示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桃花源记》所寄寓的作者的美好理想和文章的结构特点

  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散文名作。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虽然是虚构的,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却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它一方面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另一方面大胆否定了君权制度,提出了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作者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出理想社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访问、离开后再寻找桃花源的情形,贯穿起来,写得曲折回环,若有其事,引人入胜。

  课文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无情地鞭笞和批判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但这种理想境界只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田园生活,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这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决定的。

  文章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楚;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想象丰富,用语朴素、简炼、生动。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难点:

  1.透过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了解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七年级时学过的《饮酒》这首诗歌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歌背一遍。

  师生齐背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师:好,那还记得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哪个朝代的人呢?

  生:东晋。

  师: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诗人。相传陶渊明在40多岁时在朋友的劝告和帮助下,曾第二次担任彭泽县令,在他上任81天时,刚好郡里的一个督邮下来视察工作,这个督邮是一个极度贪婪的家伙,他经常以视察作为借口,要下面的县令给他送礼,如果有谁不送或者送的不够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这个县令。有属下对陶渊明建议要他“束带迎之”,也就是要穿戴的整整齐齐的,准备一份厚礼去参见这个督邮。没想到陶渊明一听居然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就挂冠而去,辞职回家了,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出来做官,一边读书,一边耕作,过着清贫的日子。人们都感慨于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尤其是后世的知识分子,更是将这种精神奉为道德行为的楷模,成为千古佳话。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请大家打开课文25课,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二、赏析内容

  师:先来看课文的题目“桃花源记”,大家说说看“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源头/水的源头……

  师:“源”指水流起头的地方或者事物的来源,读过课文我们就知道,课文中的“源”很明显是指水流起头的地方。那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大家能否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生:(讲述一个渔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一个渔人捕鱼时无意间闯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受到了桃花源村民的热情款待。出了桃花源后,想带其他人重新去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着了。

  师:好,复述课文的故事要简要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那大家能否说说看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开头第一段。

  师:哦,仅仅是开头第一段吗?开头第一段结束时渔人就发现了桃花源吗?

  生:还没有发现。直到第二段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才发现了桃花源。

  师:对了,第一段只是说渔人对发现的情况感到奇怪,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起了好奇心,还没有发现桃花源。直到第二部分的“豁然开朗”才可以说真正发现了桃花源。那请大家把渔人发现桃花源这部分内容齐读一下。

  生:(齐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好,渔人发现了桃花源,那他所见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对,大家很聪明,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到了。但文言句子听起来有些拗口,大家能否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渔人眼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

  生:房屋布局严整、环境优美、勤劳善良、衣着独特、悠闲舒适……

  师:很好,从大家刚才所说的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非常清幽、闲适而且环境优美的地方。文中哪一句指出了桃花源里的人与渔人所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呢?

  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哦,对了,“悉如外人”一句道出了桃花源里的人与渔人所在世界是不同的。那这句中的“外人”一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外面世界的人/桃花源外面的人/东晋朝代以外的人……

  师:“外人”在这里应该要从渔人的角度来理解,指桃花源里的人都不同于渔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那对于渔人来说,他是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对于桃花源里的人来说,渔人的到来就像是一个外星人一样。那对于渔人的到来,他们有什么反应呢?

  生:大吃一惊/感到非常吃惊……

  师: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见渔人,乃大惊……

  师:对,一个“惊”字写出了桃花源里的人对渔人到来感到非常吃惊的态度。那吃惊过后,他们又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呢?把他捉起来还是用扫把赶出去呢?

  生:都不是,是热情的招待渔人。

  师:哦,大家认为都不是,说是热情的招待。那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热情的招待呢?

  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对,“设酒杀鸡”可看出渔人得到了桃花源里的人热情的招待。从中也可看出桃花源里的人还具有怎样的品格呀?

  生:善良、好客、热情……

  师:对,很好客,很热情。对于一个陌生人都能热情招待,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多么好客。一番盛情款待后,渔人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的交谈起来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桃花源里的'人可能是穿着哪个朝代的衣服,以哪个朝代的礼节来跟渔人交谈呢?大家知道吗?

  生:……/穿着秦朝的衣服,用秦朝以前的礼节跟渔人交谈。

  师:哦,有同学说穿的是秦朝以前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以前的礼节,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又没有告诉我们。

  生:文中有写到“自云先世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师:哦,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能否说说看?(提问学生翻译这句)

  生:自己说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战乱,率领妻子及邻里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联系了……

  师:这里的“妻子”、“绝境”是什么意思呀?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一样吗?(视学生翻译情况分析这个句子)

  生:不一样/……

  师:对,不一样,这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的词。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绝境”指“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告诉我们桃花源的由来/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会来到桃花源这个地方。

  师:对了,从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为了躲避秦末的战乱才来这里的,来了之后再没有出去过。由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刚才说他们穿的可能是秦朝时候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时候的礼节,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段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一句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

  生:可以知道桃花源里的人从来没有跟外界的人联系/一点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师:对了,外面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朝代变迁,桃花源里的人完全不知情,也许他们以为现在外面还是秦末那个时候呢。那面对着渔人介绍的外面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桃花源里的人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玩一玩呢?他们动心了吗?

  生:不想/没有……

  师:怎么说不想呀?与世隔绝了这么久,怎么会不想呢?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哦,“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就是说桃花源里的人在渔人离开时还特意叮嘱他不要跟外面的人说这件事呀!看来桃花源的人的确不想跟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联系。到这里为止,渔人在桃花源中渡过的美好的几天已经过去了。请大家把二三两段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二、三两段)

  师:渔人离开了桃花源,大家想想看,如果是你来到了桃花源,你舍得离开这里吗?

  生:不舍得/舍得……

  师:这里环境优美,而且又舒适,人又好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舍得的离开。所以渔人的想法也一样,不舍得离开这里。但他又不得不离开,那他怎么做呀?

  生:在路上到处做记号。

  师:哦,处处做记号,文中写到“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做记号想干嘛呢?

  生:再来桃花源……

  师:对,他想再来桃花源,而且不只是想自己来,还想带更多的人来,他一回到州里就怎样做呢?

  生:报告给太守,让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去找桃花源……

  师:对,他一回到州里,可能饭都顾上吃,就马不停蹄的跑去太守府报告这件奇特的事。如果你是太守,听说自己的管辖地竟有这么一个地方,你会觉得怎样呢?

  生:非常吃惊/很高兴/很好奇/立马想去找这个地方……

  师:对了,大家跟太守想的一样,都可以当那时候的太守了。太守一听有这样的事,立马就派人跟渔人去找桃花源,那结果如何呢?找到了吗?

  生:找不到了,他们迷路了……

  师:对,他们找不到了。文中写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且除了太守想去外,还有谁也想去呀?

  生:刘子骥……

  师:对,南阳刘子骥,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想去找桃花源,结果也没找到。桃花源就这么平空消失了。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特意做记号想再去一次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让我们感觉桃花源里的人好像是神仙一样,见首不见尾,就像后人诗中所写的那样“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父。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师:到这里为止,课文内容我们基本上已经有个大致的印象了。而课文最后是写别人包括渔人都再也无法找到桃花源了。那我们假设如果渔人等人顺着记号再次来到了桃花源,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一段假如渔人发现了桃花源之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请大家动笔写,看看大家谁的想象最奇特。

  生:(扩写想像的内容)

  三、本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内容做了分析,这篇文章的故事很神奇,除了刚才的练习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挥想象:比如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时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渔人回到郡里时会怎样跟太守回报?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人,听了渔人的描述之后你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篇课文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写写看,小说、戏剧等都行,这也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一种再创造。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背诵课文。剩下时间请大家齐读全文,会背诵的可以合上课本齐背一遍。

  生:(齐读全文)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五、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花林——异

  进入桃花源——惊

  离开桃花源——不舍

  再寻桃花源——不见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七:附课堂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

  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脑,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动乱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动乱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动乱,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最后请大家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桃花源记一词多义
2、桃花源记改写600字
3、桃花源记的续写
4、《桃花源记》教学方案
5、《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6、桃花源记带拼音及翻译
7、《桃花源记》导学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