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宋人高观国有长短句 正文

宋人高观国有长短句

时间:2024-11-05 12:11:40

有关高观国词作少年游草的鉴赏

  【作品介绍】

  《少年游·草》是南宋词人高观国的词作,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阕虚写梦境,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可惜只是一场幻境,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下阙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仍是从草字生发,通过绿色罗裙这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未三句,“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

  【原文】

  少年游·草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1。软衬飞花,远随流水,一望隔香尘2。

  萋萋3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4。冷落闲门5,凄迷6古道,烟雨正愁人。

  【注释】

  1、芳裀(yīn):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2、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5、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6、凄迷:迷茫。

  【白话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创作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样严重、尖锐。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金朝因内部政变,无力南进,南宋习于偏安,当然更无雄心北伐。双方维持和平的局面经历了几十年之久。有时也发生小规模的战争,但对全局牵动不大。南宋统治阶级拼命压榨人民,以供挥霍及向金朝进贡,利用官职和金钱来麻醉没有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逃避现实、雕琢词藻的形式主义的作品一天天多起来。有些人躲进书丛,寻章摘句;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赏析】

  在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屡见不鲜,不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不沾不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是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是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是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在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有评论家说,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名家评论

  清·吴梅《词学通论》:至蒲江、宾王辈,以江湖叫嚣之习,非倚声家所宜。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翻忆翠罗裙”,“蔓草见罗裙”,杜句也。

  近·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飞花”“流水”三句咏草固工,兼寓“春随人远”之感。后幅闲门古道,怀古伤今,百端交集,若平子之工愁矣。

  【作者介绍】

  高观国,生卒年不详,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平事迹不可考。其词多写男女恋情,抒发闲适之情,芳悱缠绵。但格律严谨,字炼句琢,风格与秦观相近,深受周邦彦、姜夔诸词家影响,属风雅词派。他与史达祖交谊甚厚,经常迭相唱和。张炎将其词与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并称。代表作有《玲珑四犯·水作轻阴》、《祝英台近·荷花》、《烛影摇红·别浦潮平》、《贺新郎·赋梅》等,清隽婉丽,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著有《竹屋痴语》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