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细说曲子词与长短句 正文

细说曲子词与长短句

时间:2024-11-18 11:47:49

《蝶恋花》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柳永词中婉约的风格

  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抒情涵义。

  3、诵读、背诵

  教学重点:1、春愁的表达方式。

  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

  3、诗歌鉴赏答题规范指导与演练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词的知识,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2、结合“单元导语”,了解豪放婉约两种不同词风及代表人。

  3、指导学生结合《同步导练》及课文注释了解作者。

  4、巩固旧诗:《雨霖铃》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指导赏词要点:

  (1)知人论世

  看清诗词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作品重点和相关背景。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世、积极入世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整体定位

  整体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切不可断章取义。

  (3)抓关键词

  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结合《同步导练》“文本导读”、“习题精练”部分,诵读鉴赏本词(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大意。

  3、强调以下词语的含义:

  ⑴伫:久立。⑵危楼:高楼。⑶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⑷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⑸强乐还无味:又。

  ⑹消得:值得。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一、解读上阙

  1、上阕重写景。词的上阕有那些写景句?怎样绘景?

  危楼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里

  提示:“草色烟光残照里”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3、是否有表“情”的词?愁

  4、词的上阕交代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上片写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引起对所爱的无限思念。“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都是“伫倚危楼”时的所望、所感,由此而使“春愁”黯然而生。所谓“春愁”,就是相思。“无言谁会凭阑意?”极写其孤独和无奈。

  二、解读下阙

  1、下阙重抒情。联系上阙,找出表情的关键词或句。

  春愁,黯黯,无言;图一醉,人憔悴,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2、词的最后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3、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提示:独倚危楼,时已黄昏却久久不忍离去,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却无法排遣无边的春愁,孤单凄凉,相思满怀。

  4、鉴赏这首词主要运用的曲径通幽表现手法。

  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阙写登楼伫望情景,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含蓄。下阙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全词曲径通幽,曲折达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三、总结上下阙内容。

  四、指导诵读技巧,利用一分钟时间,将背诵解决。

  五、拓展延伸: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句,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甘愿心中所爱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的赤诚男子形象。诗句中的“伊”还能让我们想到什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打开思路,多角度稍加赏析,充分说明理由,加深对名句的认识,字数不少于50字。

  2、由学习小组推荐,投影展示学习结果,学生分析,教师稍加点评。

  3、投影展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总结全文“艺术特点”

  七、再次展出如何赏词的方法,加深学生印象。

  八、点拨:投影展示06-07年高考诗歌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九、作业:认真完成《同步导练》07年诗歌考题,参考答案。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回忆欧阳修有关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具体分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深深深”三字有什么妙处?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结:前人尝叹这首词叠字之工,是这首词特色之所在,我们不妨说这首词景写的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板书:景深情深意境深】

  【我们先来看看景写的深】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所作了精心的安排。庭院幽深、空旷,现在讲到了院中景,“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这一个“堆”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词人又将镜头摇向了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这一个“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着一“怨”字。】

  【板书:情深:怨】

  【女主人公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词人没有让你立刻看到深闺的女子,而是把你的视线转到了她丈夫那里。这里丈夫的享乐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这里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造足了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

  着一“恨”字。

  【板书:恨】

  下片写情,请通常也是和景结合的,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这句话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着一“伤”字。

  【板书:伤】(既感伤春天留不住,也感伤自己青春易逝,容颜不再)

  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情感寄托在和她同命相连的的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包含了无限的伤春之感。

  清人毛先舒评曰:“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曾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板书:层深而浑成】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阳修词的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了。所谓“意欲层深”,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层层深入,步步开掘。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第一层女主人公因话而有泪。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只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累因愁苦而至,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竟一旁缄默,无言以对。是不理解他的意思呢,还是不肯给予同情,令人纳闷。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

  总结: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像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这又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2、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3、词中写了景,写了情,而景和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最后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深。从环境、时间这两点分别怎样体现意境深的?

  从环境来说,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

  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留春住”。

  四、扩展延伸:

  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五、板书设计:

  景深

  情深:怨—恨—伤—苦

  意境深

  六、布置作业:

  背诵《蝶恋花》

  七、教学反思:

  开头问学生这首词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很难一下子回答出来,所以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蝶恋花》教案素材

  教学目标:

  1、感受柳永词中婉约的风格

  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抒情涵义。

  3、诵读、背诵

  教学重点:1、春愁的表达方式。

  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

  3、诗歌鉴赏答题规范指导与演练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词的知识,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2、结合“单元导语”,了解豪放婉约两种不同词风及代表人。

  3、指导学生结合《同步导练》及课文注释了解作者。

  4、巩固旧诗:《雨霖铃》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指导赏词要点:

  (1)知人论世

  看清诗词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作品重点和相关背景。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世、积极入世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整体定位

  整体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切不可断章取义。

  (3)抓关键词

  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结合《同步导练》“文本导读”、“习题精练”部分,诵读鉴赏本词(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大意。

  3、强调以下词语的含义:

  ⑴伫:久立。⑵危楼:高楼。⑶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

  ⑷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⑸强乐还无味:又。

  ⑹消得:值得。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一、解读上阙

  1、上阕重写景。词的上阕有那些写景句?怎样绘景?

  危楼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里

  提示:“草色烟光残照里”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3、是否有表“情”的词?愁

  4、词的上阕交代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上片写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引起对所爱的无限思念。“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都是“伫倚危楼”时的所望、所感,由此而使“春愁”黯然而生。所谓“春愁”,就是相思。“无言谁会凭阑意?”极写其孤独和无奈。

  二、解读下阙

  1、下阙重抒情。联系上阙,找出表情的关键词或句。

  春愁,黯黯,无言;图一醉,人憔悴,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2、词的最后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提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3、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提示:独倚危楼,时已黄昏却久久不忍离去,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却无法排遣无边的春愁,孤单凄凉,相思满怀。

  4、鉴赏这首词主要运用的曲径通幽表现手法。

  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阙写登楼伫望情景,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含蓄。下阙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全词曲径通幽,曲折达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三、总结上下阙内容。

  四、指导诵读技巧,利用一分钟时间,将背诵解决。

  五、拓展延伸: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句,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甘愿心中所爱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的赤诚男子形象。诗句中的“伊”还能让我们想到什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打开思路,多角度稍加赏析,充分说明理由,加深对名句的认识,字数不少于50字。

  2、由学习小组推荐,投影展示学习结果,学生分析,教师稍加点评。

  3、投影展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总结全文“艺术特点”

  七、再次展出如何赏词的方法,加深学生印象。

  八、点拨:投影展示06-07年高考诗歌题,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九、作业:认真完成《同步导练》07年诗歌考题,参考答案。

《蝶恋花》优秀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见教材P64注⑥。补充:谥元献。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做“学习与评价”是的有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