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描写古书室的短句 正文

描写古书室的短句

时间:2024-11-15 08:46:32

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秦观(1049年~1100年),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秦观生于江西九江。这年他的祖父赴官南康,携带全家通往。父亲秦元化,母亲戚氏随同至九江生下秦观。在这个大家庭中,按伯叔家兄弟的长幼次序,秦观排行第七,后来人们称他为“秦七”。四年之后,祖父任官期满,不久全家搬回故乡高邮。六岁时,父亲送他到乡校私塾读书。不久,他的父亲从汴京游太学归来,十分称赞太学里的人才济济,特别钦佩海陵人王观的“高才力学”。幼小的秦七听说后心中非常羡慕,希望父亲多讲一点太学里的有趣故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有一次,秦七和弟弟围绕在父亲膝前说:”你下次赴京游太学,带我们兄弟两去好吗?”父亲连声回答说:“好,好。”这时脑际想起太学里王观还有一个弟弟叫王迪,虽不是同胞手足,但确是亲近的从弟。这对兄弟在太学里的才学出众,于是就讲了他们兄弟两在太学刻苦攻读、聪明好学的故事。秦七听了,晃着脑袋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当王观,弟弟就做王迪,你说好不好?”父亲看着这两个活泼、聪明的孩子,高兴的大声说:“好的,好的。你们长大了一定会像王观兄弟那样有出息的。说着,他稍加思索后有对秦七说:”你说的号,我想把你们的名字改一下,你就取名为观,叫秦观,你弟弟就叫秦迪。希望你们向王观兄弟学习。从此以后,人们就把秦七叫秦观了。在秦观幼小的心灵中,羡慕名家,以王观作楷模成为他读书向上的一股动力。秦观开始刻苦攻读《论语》《孟子》等古书,十岁以后文章写得很通顺,深受塾师的喜爱,父亲更加欢喜,视作秦家的一匹千里驹。乡亲们都说秦观是一位神童,将来会金榜题名,替秦家光宗耀祖的。

  仁宗嘉佑八年,父亲病故,家庭生活受到一点影响,但十五岁的秦观还是安心读书,以不辜负父亲的重望。四年以后,十九岁的秦观已长大成人。这年,高邮人徐成甫在潭州任宁乡主簿bu。他爱好读书作文,家中藏书甚富,生有五男三女,长女叫徐文美。他对女儿说:“女子出嫁,一定要嫁给读书人。因此,秦观就成了他择婿的理想人选。在双方家长的同意下,秦观娶徐成甫fu的长女徐文美为妻。秦观与徐文美结婚后,过了一段甜蜜的新婚生活。他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婚后也是这样,不仅读儒家经典著作,还喜欢阅读兵书,研究兵法,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尤其对守卫边陲的将士,他们的动人事迹,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灵,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少年秦观性格豪隽,他读兵法不是为了消遣时日,而是有志于国,希望将来能收复国土,为过捐躯。所以说他“少年慷慨论事,尝有系苔二虎,回幽夏墟之志“。熙宁元年(1068年),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秦观到二十四岁读兵家书时,写下一篇《郭子仪单骑见虏贼》的文章,热情歌颂郭子仪智勇双全,单骑赴虏营的英豪气概,使强虏折服,俯首称臣,显示出唐王朝的威严,也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秦观报国志气与心态。

  青年时期的秦观已崭露才华,诗文、书法都得到当时名人的赏识。但他并不感到自满,还想得到跟多良师益友的'指导。在高邮,秦观最敬佩的是孙觉,来往密切,受益甚多,给他的影响较大。熙宁七年,已经回到家乡的秦观听说当代文宗苏轼将从杭州通判移守密州,要路过扬州。他早就仰慕苏轼的大名,只恨自己无缘拜见,觉得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秦观想请孙觉为他引荐,但转念一想,孙觉此时不再扬州,又无人可代。这是秦观感到苦恼,怎么办呢?秦观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估计苏轼到达扬州后,必定回到欧阳修所修建的平山堂去游览,因为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于是他就模仿苏轼的笔调写了几首诗,又仿照苏轼的书法特点,预先题写在平山堂寺院的壁上,以引起苏轼的注目。苏轼到达扬州后,果然前往平山堂。他漫步在寺院内随意观望,忽然看到寺壁上的几首诗,仔细辨认,很像自己的笔迹,不禁大吃一惊。一时困惑不已。后来苏轼去拜见友人孙觉,在闲聊中说出此事。孙觉听了,只是微笑不语。他大概心中有数,起身到内室取出了秦观所作诗词数百首,对苏轼说:“此为友人所作,请先生赐教。”苏轼展读这些诗词,被作者的艺术才华深深的吸引住了,十分赞赏。这是他若有所悟的想起了那次留诗在壁上的必定是这位年轻人。读了这些作品后,苏轼感叹一声说:“向书壁者,必此郎也。”孙觉知道苏轼已经识破,于是就把秦观早已仰慕的谈话与心态,如是祥告。苏轼听后,心中大悦。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这年秦观二十九岁,恰逢第二年秋试,他打算赴京应考。元丰元年,秦观在赴京途中特地去徐州拜访苏轼。秦观与苏轼在彭城相会,格外兴奋,而苏轼对这位后起之秀,不但热情款待,而且十分关心爱护,规劝他读书”应举”以养亲。这次相会畅叙增进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对秦观以后的成长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临别时苏轼以诗相赠,秦观也作诗告别,表达自己对苏轼的敬佩与感激之情。他知道苏轼字子曕,所以诗题为《别子曕》,诗中说:“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秦观离别徐州回到故乡。一年前,即熙宁十年七月中旬,徐州发生大水灾,为了保护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苏轼亲自督促筑堤治水,经过军民日夜抢险救灾,水势终于退去,百姓得到了安宁。由于苏轼率领军民大力抗洪救灾有功,受到朝廷的奖励。治水成功后,苏轼就在徐州城东门筑座大楼,因水受制于土,而土色黄,所以命名为“黄楼”。次年,黄楼建成,苏轼写信请秦观作《黄楼赋》。《宋史》说秦观“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其实作赋时秦观在高邮,元丰元年冬,遣人送徐州呈苏轼,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秦观从徐州回乡后,忙于准备功课。尽管他的才华出众,可是并不致力于科举文字,结果科场失利,名落孙山。应举的失败并未使他心灰意冷,很快就排除苦恼而发奋图强。他退居高邮家中,闭门谢客,一心攻读,并写了《掩关铭》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与信心。秦观整日在家以读文史书籍自娱,不过,因父亲早逝,母亲年迈多病,家道中落,生活比较困难。苏轼获悉后立即写信给他,热情关怀,但秦观委婉谢绝了苏轼的资助,只是把近来的思想烦恼、命运不济的悲苦,一一告诉了苏轼,以求得指点。苏轼读后对秦观提出的质疑,详细作答,并寄赠他一些书籍,使秦观感激不尽。

  元丰二年春天,秦观准备去会稽探望祖父和正在会稽通判任上的叔父,恰巧这时苏轼从徐州调往潮州。秦观到会稽不久后,一起意料不到的官场风波发生了。因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坐“乌台诗案”,被弹劾逮捕。秦观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惊骇,一时忧心如焚,急急忙忙渡过钱塘江赶到潮州来探问实情。当时苏轼的一些亲友因怕受株连而不敢往来,有的甚至把苏轼的信件和诗文都烧掉了。秦观不仅前来探问情由,愿助一臂之力,而且后来还写书托苏轼的胞弟苏辙转达,以表示慰问,充分体现出他不愧是苏轼的“患难之交”。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1085年登第,结束了举子的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这些观点在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

  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人士章棹、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元符二年(1099年)岁暮,他身处雷州,自做《挽词》。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滕州,已经去世。

  秦观的词名胜过诗名。他的词属于婉约一类,写得最好的是寄慨身世和歌唱爱情两类。秦观在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在技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绘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从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后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词,其余赋一卷、诗十四卷、挽词一卷《以上为韵文》,而以文为最多,共三十卷。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诗,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元好问评秦观诗作为”女郎诗“,后世也多存误解,然秦观现存诗歌共400余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诗”味的,也不过占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

秦观简介:婉约派一代词宗

  秦观(1049年~1100年),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秦观生于江西九江。这年他的祖父赴官南康,携带全家通往。父亲秦元化,母亲戚氏随同至九江生下秦观。在这个大家庭中,按伯叔家兄弟的长幼次序,秦观排行第七,后来人们称他为“秦七”。四年之后,祖父任官期满,不久全家搬回故乡高邮。六岁时,父亲送他到乡校私塾读书。不久,他的父亲从汴京游太学归来,十分称赞太学里的人才济济,特别钦佩海陵人王观的“高才力学”。幼小的秦七听说后心中非常羡慕,希望父亲多讲一点太学里的有趣故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有一次,秦七和弟弟围绕在父亲膝前说:”你下次赴京游太学,带我们兄弟两去好吗?”父亲连声回答说:“好,好。”这时脑际想起太学里王观还有一个弟弟叫王迪,虽不是同胞手足,但确是亲近的从弟。这对兄弟在太学里的才学出众,于是就讲了他们兄弟两在太学刻苦攻读、聪明好学的故事。秦七听了,晃着脑袋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当王观,弟弟就做王迪,你说好不好?”父亲看着这两个活泼、聪明的孩子,高兴的大声说:“好的,好的。你们长大了一定会像王观兄弟那样有出息的。说着,他稍加思索后有对秦七说:”你说的号,我想把你们的名字改一下,你就取名为观,叫秦观,你弟弟就叫秦迪。希望你们向王观兄弟学习。从此以后,人们就把秦七叫秦观了。在秦观幼小的心灵中,羡慕名家,以王观作楷模成为他读书向上的一股动力。秦观开始刻苦攻读《论语》《孟子》等古书,十岁以后文章写得很通顺,深受塾师的喜爱,父亲更加欢喜,视作秦家的一匹千里驹。乡亲们都说秦观是一位神童,将来会金榜题名,替秦家光宗耀祖的。

  仁宗嘉佑八年,父亲病故,家庭生活受到一点影响,但十五岁的秦观还是安心读书,以不辜负父亲的重望。四年以后,十九岁的秦观已长大成人。这年,高邮人徐成甫在潭州任宁乡主簿bu。他爱好读书作文,家中藏书甚富,生有五男三女,长女叫徐文美。他对女儿说:“女子出嫁,一定要嫁给读书人。因此,秦观就成了他择婿的理想人选。在双方家长的同意下,秦观娶徐成甫fu的长女徐文美为妻。秦观与徐文美结婚后,过了一段甜蜜的新婚生活。他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婚后也是这样,不仅读儒家经典著作,还喜欢阅读兵书,研究兵法,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尤其对守卫边陲的将士,他们的动人事迹,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灵,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少年秦观性格豪隽,他读兵法不是为了消遣时日,而是有志于国,希望将来能收复国土,为过捐躯。所以说他“少年慷慨论事,尝有系苔二虎,回幽夏墟之志“。熙宁元年(1068年),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秦观到二十四岁读兵家书时,写下一篇《郭子仪单骑见虏贼》的文章,热情歌颂郭子仪智勇双全,单骑赴虏营的英豪气概,使强虏折服,俯首称臣,显示出唐王朝的威严,也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秦观报国志气与心态。

  青年时期的秦观已崭露才华,诗文、书法都得到当时名人的赏识。但他并不感到自满,还想得到跟多良师益友的指导。在高邮,秦观最敬佩的是孙觉,来往密切,受益甚多,给他的影响较大。熙宁七年,已经回到家乡的秦观听说当代文宗苏轼将从杭州通判移守密州,要路过扬州。他早就仰慕苏轼的大名,只恨自己无缘拜见,觉得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秦观想请孙觉为他引荐,但转念一想,孙觉此时不再扬州,又无人可代。这是秦观感到苦恼,怎么办呢?秦观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估计苏轼到达扬州后,必定回到欧阳修所修建的平山堂去游览,因为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于是他就模仿苏轼的笔调写了几首诗,又仿照苏轼的书法特点,预先题写在平山堂寺院的壁上,以引起苏轼的注目。苏轼到达扬州后,果然前往平山堂。他漫步在寺院内随意观望,忽然看到寺壁上的几首诗,仔细辨认,很像自己的笔迹,不禁大吃一惊。一时困惑不已。后来苏轼去拜见友人孙觉,在闲聊中说出此事。孙觉听了,只是微笑不语。他大概心中有数,起身到内室取出了秦观所作诗词数百首,对苏轼说:“此为友人所作,请先生赐教。”苏轼展读这些诗词,被作者的.艺术才华深深的吸引住了,十分赞赏。这是他若有所悟的想起了那次留诗在壁上的必定是这位年轻人。读了这些作品后,苏轼感叹一声说:“向书壁者,必此郎也。”孙觉知道苏轼已经识破,于是就把秦观早已仰慕的谈话与心态,如是祥告。苏轼听后,心中大悦。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这年秦观二十九岁,恰逢第二年秋试,他打算赴京应考。元丰元年,秦观在赴京途中特地去徐州拜访苏轼。秦观与苏轼在彭城相会,格外兴奋,而苏轼对这位后起之秀,不但热情款待,而且十分关心爱护,规劝他读书”应举”以养亲。这次相会畅叙增进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对秦观以后的成长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临别时苏轼以诗相赠,秦观也作诗告别,表达自己对苏轼的敬佩与感激之情。他知道苏轼字子曕,所以诗题为《别子曕》,诗中说:“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秦观离别徐州回到故乡。一年前,即熙宁十年七月中旬,徐州发生大水灾,为了保护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苏轼亲自督促筑堤治水,经过军民日夜抢险救灾,水势终于退去,百姓得到了安宁。由于苏轼率领军民大力抗洪救灾有功,受到朝廷的奖励。治水成功后,苏轼就在徐州城东门筑座大楼,因水受制于土,而土色黄,所以命名为“黄楼”。次年,黄楼建成,苏轼写信请秦观作《黄楼赋》。《宋史》说秦观“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其实作赋时秦观在高邮,元丰元年冬,遣人送徐州呈苏轼,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秦观从徐州回乡后,忙于准备功课。尽管他的才华出众,可是并不致力于科举文字,结果科场失利,名落孙山。应举的失败并未使他心灰意冷,很快就排除苦恼而发奋图强。他退居高邮家中,闭门谢客,一心攻读,并写了《掩关铭》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与信心。秦观整日在家以读文史书籍自娱,不过,因父亲早逝,母亲年迈多病,家道中落,生活比较困难。苏轼获悉后立即写信给他,热情关怀,但秦观委婉谢绝了苏轼的资助,只是把近来的思想烦恼、命运不济的悲苦,一一告诉了苏轼,以求得指点。苏轼读后对秦观提出的质疑,详细作答,并寄赠他一些书籍,使秦观感激不尽。

  元丰二年春天,秦观准备去会稽探望祖父和正在会稽通判任上的叔父,恰巧这时苏轼从徐州调往潮州。秦观到会稽不久后,一起意料不到的官场风波发生了。因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坐“乌台诗案”,被弹劾逮捕。秦观听到这个消息,大为惊骇,一时忧心如焚,急急忙忙渡过钱塘江赶到潮州来探问实情。当时苏轼的一些亲友因怕受株连而不敢往来,有的甚至把苏轼的信件和诗文都烧掉了。秦观不仅前来探问情由,愿助一臂之力,而且后来还写书托苏轼的胞弟苏辙转达,以表示慰问,充分体现出他不愧是苏轼的“患难之交”。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1085年登第,结束了举子的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这些观点在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

  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人士章棹、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元符二年(1099年)岁暮,他身处雷州,自做《挽词》。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滕州,已经去世。

  秦观的词名胜过诗名。他的词属于婉约一类,写得最好的是寄慨身世和歌唱爱情两类。秦观在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在技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绘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从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后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词,其余赋一卷、诗十四卷、挽词一卷《以上为韵文》,而以文为最多,共三十卷。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诗,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元好问评秦观诗作为”女郎诗“,后世也多存误解,然秦观现存诗歌共400余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诗”味的,也不过占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

精选婉约派词宗秦观的诗词

  2016年精选婉约派词宗秦观的'诗词,描写类诗词大全

  1.《浣溪沙》

  年代:宋作者: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滚滚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2.《点绛唇·醉漾轻舟》

  年代:宋作者: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3.《浣溪沙》

  年代:宋作者:秦观

  锦帐重重卷暮霞,

  屏风曲曲斗红牙,

  恨人何事苦离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

  觉来红日又西斜,

  满庭芳草衬残花。

  4.《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年代:宋作者: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5.《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年代:宋作者: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6.《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

  年代:宋作者: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

  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

  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

  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7.《满庭芳·山抹微云》

  年代:宋作者: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8.《满庭芳·晓色云开》

  年代:宋作者: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

  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樱。

  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9.《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

  年代:宋作者:秦观

  虫声泣露惊秋枕,

  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

  残更与恨长。

  阴风翻翠幔,

  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

  鸦啼金井寒。

  10.《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

  年代:宋作者:秦观

  晓日窥轩双燕语,

  似与佳人。

  共惜春将暮,

  屈指艳阳都几许,

  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

  只有飞云。

  冉冉来还去,

  持酒劝云云且住,

  凭君碍断春归路。

一代词宗秦观简介资料秦观劝学的故事

  引导语:秦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被后世人尊称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他的资料简介与劝学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秦观简介资料

  秦观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被后世人尊称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秦观因政治上倾向保守派,对于新党的改革运动持反对意见,被贬为监处州酒税。秦观在婉约感伤词的艺术表现上,具有很独特的意味。可以说秦观的词,抒发了文人骚客的不满,有种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1049年,秦观出生在江苏高邮,因其年少时就天资聪颖,且读书刻苦,喜欢阅读书籍。而且,小小年纪的`他,就有了远超常人的阅历。秦观一生可以说仕途坎坷,身世悲怆。

  1068年,秦观亲眼目睹了水灾发生,大量难民死的死,伤的伤,家庭支离破碎的情形随处可见。有感而发的秦观就作出了《浮山堰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

  1078年,秦观在徐州与苏轼相见,两人同游浙江诸地,有了深厚的友谊。1084年,秦观通过苏轼的举荐,与王安石相识,受到两人的鼓励后。秦观发奋读书,再次进京赴考。

  1085年,秦观中了进士,出任定海主簿。后因功绩和苏轼的举荐,被任命为太学博士。1091年,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三人共在国史院编修,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派的人遭到了罢黜,秦观也被赶出了汴京,在杭州、处州、横州等地当职。1100年,秦观重新掌权,但因患疾已深,在滕州逝世,享年45岁。

 

  秦观劝学的故事

  “秦观劝学”一文出自于《精骑集》一书,讲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在做学问上的经验之谈,秦观言传身教,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故事能带给后来学者一些启发和感悟。秦观年少时,有很好的记忆力。再加上,他在文学方面很有天分,所以读书对秦观来说是一件轻松而又有趣的事情。

  秦观拜读前人作品时,只用看一遍就能过目不忘,甚至还能流利的背诵下来。即使默写一次,也不会和原文有多大的纰漏。秦观仪仗自己过目不忘的本事,便逐渐对自己放松要求。不会像之前那样,每天苦读经典书籍。于是,秦观每天就有了很多闲暇时间,他便和能言善辩的人做朋友,每天和他们一起喝酒玩乐。一个月时间,很少用在看书上。慢慢地,记忆力在玩乐中荒废掉了。后来,秦观十分后悔当初虚度光阴,荒废记忆力这一行径。秦观明白后,努力勤奋地读书,想要把之前所荒废的记忆力补起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聪明和记忆力都在逐步地退化。看一本书时,内心反复斟酌,等合上书后大脑中一片空白。年少时勤奋刻苦学到的知识,因为经常不温故知新,便逐渐地忘却了。秦观读《齐史》时,有了新的领悟。他决定看文章时,一边读,一面摘抄文中有用的话语。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摘抄一边看文章,才会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