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心路电影里面励志句子 正文

心路电影里面励志句子

时间:2024-09-23 15:26:38

  第25篇:《遇见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这本书的确出版了很久了,久仰其大名,确是最近才开始阅读。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结束了。

  出乎意料作者用的是她笔下的一个职场女子将整个心灵教程串联了起来。从认识自我,到提升自我,再到最后的感受自我。

  比起素黑的话,更浅显易懂,而二者确实有很多理论上的共同点,只是阐述方式不一样。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到的一段关于能量和频率的问题,解释为,我们发出的能量和频率(隐形的)决定了我们一天,一个月甚至是未来所发生的事。简单来说,如果你发出的是出国留学网积极的能量,那么你会遇到更多愉快的事,相反,如果你发出的是消极的能量,你只会感觉到越来越倒霉和不顺。

  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的概念,为何我们总是和的人一起玩耍,大概就是我们发出的频率类似吧。而为何你总是看某些人不顺眼,大概就是你们的频率有些距离咯。

  于是反观最近的生活,ten,兔子,小平,这三个人仿佛成为了我朋友圈的主线。

  看着兔子休假听到生病的我就过来送肠粉,ten哥哥翘班两小时过来送药,小平除了黑我还是黑我,却觉得彼此很投契。这大概又可以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关于朋友类型分布的话题,以后再谈谈好了。

  大概就是这样子的读后感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和生活联系一起。

  想想,当初彼此吸引也大概是能量的相似而达到了默契和共通点,是都喜欢音乐也好,是都喜欢自由也好,是都喜欢挑战未知也好,是什么原因都好,但,后来分开的原因只能解释为:能量不再相同了。

  玛丽说,不入流的人才会称自己是文青。我不敢评论。只能说,是真的能量不同罢了,所以,才会在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那么看不顺眼彼此。

  就当我的确是疲惫了吧,也是遇到ten之后我才深深知道,原来爱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比爱上幻想中的他/她,重要那么多。

  第26篇:《遇见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十分感谢德芬老师在这本书中同我们心与心的交流,我的眼界因此而顿开不少,在此谈谈个人所获的小感。

  1.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对一样事物不清楚,别人对你说再多也是徒劳无益。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言语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我想,“所谓的人人心中皆有佛,只不过佛尚未醒而已”也是出于这个道理

  2.快乐与喜悦不同。快乐取决于外境,因此而有增减。然喜悦来自于内心,恒定而持久。因此,若要幸福,则要往内求,而非往外。

  3.父母既然爱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而非限制与打压他们。管教与管束,这其间有微妙的区别,但前者来自于对孩子的爱,后者来自于自身的需求。至于家长到底是出于哪种目的,则要冷静地质问自己才能获得答案,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见解。那么怎么做才恰当呢?作为父母,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接受。若对方不接受,则做出模范令他们受到影响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总之,不要强迫。有人问:孩子不听我的,出事咋办?答:一个人的命活多长,是老天的事,一个母亲再怎么努力去保护孩子都是无法与天命抗衡的。而且,一味的保护与限制,即便孩子的生命安全,但是他失去了追求自我价值的自由。肉体还在,灵魂却丧失了灵动,这与活死人有何分别?所以,孩子想做一件事,无论好坏,都不要强迫。即便事后头破血流,至少他做了,而且这是他自己的事。

  4.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即真我。它不生不灭,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我对它的理解是,当我们放下思绪,内心充满宁静祥和便能感受到它。然而要时刻感受到它便是难事。因为面前有几道难克的障碍,依次为: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角色扮演。对于障碍,我们去除不了,就像我们没办法去除黑暗,但我们可以用觉知之光去照亮它。对于身体,我们可以通过瑜伽,食疗等方法让它保持健康并通过冥想来接触真我。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到活在当下。对于情绪,我们要承认已发生的事实,且无论因事实而带来的情绪的好坏,我们都要学会全身心地去接纳它。至于思想,它总会让我们会忽略当下而沉浸在自我的思维当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冥想、感受身体与外界的联接而放下它,达到定静、关照。对于身份认同,你先要看到你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无论是财富,金钱,外貌,荣誉抑或地位,既然是上天或别人赋予你的,也必然意味着可能被剥夺。

  5.吸引力法则。同性相吸,异性相克。

  6.冰山理论。意识只占我们认知的1%,潜意识则为99%,潜意识的力量远比我们所想象的强大得多。因此,想要改变自己,光读两本书,感悟一些道理还真不够,这需要长期的身体力行,一点点地磨练自己。

  7.对于坏习惯的“上瘾”。“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情绪模式。而当你产生某种情绪时,体内就会产生叫胜肽的物质,为感应器所接收。它就像毒品一样,如果你很久没发脾气,你就会想办法发脾气。”这让我联想到了受虐狂和虐待狂,我觉得于此有联系。而我也有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倾向...必须改!

  8.我们的意识就像一匹马车,表意识为马,潜意识为车夫,而真我则为乘客。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但实际上却身不由己。我同意前两者的定义,但对于真我为乘客的定义则不甚明了。

  9.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别人拿什么标准来过滤信息,你想管也管不着。而且无论他们说些什么,受到影响的也只是小我。所以,要学会接纳小我的缩减和被打击。

  10.对于负面情绪的正确处理。对于负面情绪,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打压与回避,而是正式承认它的存在,全心地接纳它,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对于孩子也一样,比方说孩子为了一件玩具耍小性子,一般家长起初会耐下心,但之后都会不耐烦地凶孩子,孩子这时才会听话。然而,那只是情绪的压抑,压抑的东西不会消失。日后孩子长大了,便同样会以转移的方式逃避情绪,比如酗酒等。那该怎么办呢?教会孩子对于情绪的认同。以此为例:我知道你很想买这个玩具,爸爸遇到喜欢的玩具也很想买。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买下来,它就再也见不到其他小朋友了,我们跟它招手说再见,下次再来看他好不好啊?例子不一定有说服力,因为这是我想象的...但关键在于先情绪认同,后行为引导。不要凶孩子。

  11.对于已发生的事实,我们要学会臣服。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去撞一面墙壁,希望把它撞开却无济于事,结果因抗拒事实而受苦。而臣服的好处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你便能集中剩余的注意力关注到当前的事物,反而能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

  12.事情都是中立的,而我们的想法则形成了我们对于事物性质判定的印象。其过程如下:事件导致看法,看法导致结果。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个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思想。比如说:爬楼梯到7楼的寝室。一种看法:楼梯好长啊,累死了结果:不想爬,乘电梯。另一种:爬楼梯挺好的,每天都可以借此来锻炼身体。吃力便是锻炼的见证。而且万一有危险下楼梯也可以增加自己的报名率。结果:有电梯也不乘,爬楼梯。

  13.自己的价值是自己给的,不能把这个权力让给他人。我称之为“自由”。

  14.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要想有收获,就非得努力不可。所以凡事不能想得太美好,对于失败要有心理准备,然后全力以赴,静待结果。

  15.要想心想事成,就要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并真实、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东西,且进行观想,并付诸科学的方法与持续的努力。最好的观想时间是早晨将醒未醒,晚上将睡未睡之时,因为那个时间与潜意识最为接近。

  16.每个发生的事情都是一件礼物。好的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坏的教会我们人生的道理。

  17.最后的最后,知行合一。

  第27篇:《遇见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我是谁?我的身体?我的心理?我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我不知道。

  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静下来认真思考,我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没有答案……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场戏,每天带着面具,带着笑容:今天演员工,明天演女儿,后天演妻子,再后天,再再后天…一天又一天,我经常不快乐。

  演员工的时候,面对老板的不公平,面对职场互相的竞争,要面带笑容;演女儿的时候,面对父母捆绑的爱,挣脱不得,还要面带笑容;演妻子的时候,付出自己的所有,而对方并不理解,还要继续面带笑容。

  每天吸收着负能量,无法释放。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像自己的了,健康,疲惫,兴奋,悲伤,忧郁,似乎在身体里穿来穿去的,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模式。

  《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发现,我们都有个“小我”的存在,“小我”总在认同自己所认为的遭遇,疾病,不快乐,加强他们的自我感,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真我。

  突破“小我”,走向真我,面对所有的负面情绪,越排斥它越不走,不如看见它,面对它,接纳它,臣服它,最后放下它。但是允许它的存在,这样就会很轻松的面对负面情绪了,也就不会影响真我了。

  书里还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只有3种事:

  第一,我的事。

  第二,他人的事。

  第三,老天的事。

  但是很多人把这几件事,全部做反了,总爱去管他人的事情。还有和老天的事去抗衡。最后自己的事却没有管。

  他人的事,也包括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事。比如你的老公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他们没有好好的吃饭,没有注意身体。你苦口婆心,你日夜操心,担心的不得了,仍然没有一点收获,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关系也处理得很差。这样不如你自己先把自己管好。自己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自己做好了,他人自然而然会受影响,你再同他们分享你自己所得的收获,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老天的事情。有些事是天注定的事情,你没办法更改,比如最简单的下雨,打雷,有人碰见下雨天,心情就会郁闷,觉得事事不顺。心情郁闷做什么事都不顺利,这样与老天抗衡,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最重要的是——我的事。我的事首先是呵护好自己的身体。吃七八分饱。每天有水果,蔬菜蛋白质,谷类。多吃水煮菜,蒸菜,细嚼慢咽,喝温水。适当的锻炼身体,健走,跑步,瑜伽。选择一样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其次是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不要把负面的思想放在脑袋里面,不要把“应该”和“不应该”放在自己脑袋里。找到自己脑袋里面最黑暗的那一部分,不要逃避,坦然面对,自己把光带进去照亮它。

  真心的相信自己,充满喜悦的用全身的细胞去召唤你想要的东西,内在的配合加上外在的努力,老天爷还是很公平的,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你想要收获,就非得付出努力不可。这样,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早就认识了自己,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走出观念,就回到那最原始的状态了,也就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第28篇:《遇见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你的自我意象是大是小?

  你是自卑还是自信?

  你能不能安抚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

  你是不是有自己难以接受的缺点或缺憾?

  如果给出了消极的答案,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能给那你一些帮助。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甚至是同辈分里最小的孩子。虽然我已经二十X岁了,家里的每个人都仍然还认为我是弱小的,智力和能力和各个当面都是比较差的,给我塑造的自我意象,和一直以来我的自我认同,都是我写的《香莉》,扮演的角色,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爱哭,不能触碰的,小女孩。

  我遇见的所有压力,所有困难,所有不愉快,甚至生理上心理上的所有痛苦,在家里人看来,都是小孩子级别的,都是好笑的。

  化解痛苦的前提是接纳,我怎么可能在接近三十岁的高龄里接受自己仍然是个七岁小孩,怎么可能接受因为我低龄的自我意象造成的格格不入痛苦,着实是可笑的。反倒是不断影响我现在的生活。

  但是也好,现在我有时间精力去面对我生活中家庭中的问题。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

  刚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个台湾的新闻主播写的,关于通过灵修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疗愈。刚看完的时候,吐槽哪来的主人公说的老人,完全不切实际,转念一想,这是作者的自我意象。

  也可以说,她给自己塑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全知的老人,每当遇见问题,她都会暂时先把问题放一边,被自己找一个僻静的角落躲起来,站在一个老人的角度,跟自己交谈,引导自己走出思维的牛角尖,走出情绪风暴。

  如果给自己塑造的自我意象就是一个老人,那么就不需要依赖别人了。

  看家庭调解节目的时候,看着台上的心理咨询师,主持人,性格分析师,还有律师,一起大骂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情绪而表现出的愚蠢,用法律和责任给家庭下定义。我也会感慨,要是能有这么一个大家长就好了,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错道歉,都有机会拥抱和好,都能互相表达爱意,都能在在众多权威的见证者面前,许下不能毁坏的诺言,从此改变自己真真切切地为着更好的生活努力。

  不得不说,我曾经寄希望于以后的家庭。现在,打算给自己塑造一个老人的意象,相信自己具有包容所有人的力量。

  第29篇:《遇见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最近读了这本书,刚看到封面的几句话就吸引到了我,看的过程也是如此,看文字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字,但是如果不深入进去阅读,真的还是不会太懂,尤其是对我这种愚钝之人,哈哈。

  书中内容是以类似小说的形式,让人读起来不会感觉太枯燥,主人公若菱遇到生活上许多的问题,一个深谙人生道理的老人担当着指引她由抑郁,烦躁,各种负能量爆棚到积极开朗,另外一种人生的引路人。读的过程有很多的代入感,许多若菱遇到的问题也是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且老人分析了我们的所有人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你争我夺,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压抑不顺心,斗志昂扬等各种不同的情况,都是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而且人的目的都是为了什么,其实也就是在寻找内心的和平喜悦爱而已,这也正是老人所说的本我,由于身边环境,人,事,物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和本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我觉得书里面讲的内容好神奇,可以把人讲的这么透彻,仿佛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不过真正的去应用到我的生活中,因为积累的不足以及参悟的不够透,还差的远,生活中的表现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是很感谢今天读到了这本书让我可以看到这些道理。

  使我们越来越远离本我的因素有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等,书中老人用一个同心圆清晰的列出并一一进行了分析。

  对身体的用对就是和身体进行联接,比如做瑜伽,感受到身体某个部位不配合就去和这个部沟通,我还没有尝试,觉得真的是不可思议呢,身体也竟然可以这么有灵性,这个是需要用心静静的去体会,以后也多尝试。

  在这就是情绪的应对则是臣服,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因为一些人事物,那么既然这些事情已然成了事实,造成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又何必再去挣扎,就去顺其发展好了,书中这些话说的很好:“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绪等等,都是潜意识中本就需要的,不要拒绝他,要接纳他,或许这也是你人生中最一堂课。有了情绪,不要只是拒绝回避反抗,要去接受认同”。培养后代更是如此。

  “当这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只需要告诉自己一句话:我看见我在寻求……(某种情绪)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生活留给我这样一个巨大的创伤,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努力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

  对思想身份认同等就是要沉静,静观,觉知,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所想,思考这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吗?或许会有不错的效果。

  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积累的深厚,有了深厚的积累才能够分析的如此之透彻,用很简单的事情把这些道理讲的这么浅显易懂,今后要好好在生活中应用。

  书中由很多对今后生活中有警醒的句子我觉得很有必要摘抄下来时刻提醒自己:

  能否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相处,也是决定我们快乐指数的重要因素。

  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他的先决条件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他的过程是由外而内的,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则是由内而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为什么我们都是强颜欢笑……若菱心中充满了疑虑,包括我自己也跟随着她的思想对老人的回答充满期待,最后老人说了一句话:你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得能量棒!

  所谓的物以类聚,当我们看到某人,有时候看上一眼就会和他聊的很开心,然而有些人则是第一眼就让你讨厌,这就是因为你的思想能量振动频率和另外一个人的是否相近的原因。

  若菱去看电影,在女主人对第二段影片进行讲述时我感觉说的很对,比如你发脾气,你的下丘脑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随着我们身体的血液流向每个细胞,进而细胞也就对这种物质有了适应能力,如果时间久了,你没有再发脾气,那么你体内的细胞反而会不适应,自然生气的频率越发的加大也可以理解了。

  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这就是潜意识吧,而我们现在的意识是因周围环境人事等的影响形成的。

  很多看似简单的实情,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可是都潜藏着一些信息。比如你想要参加一场考试,结果考试当天找不到准考证,交通拥堵不顺的事情接连发生,就显示你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想要走这条路。

  我们从母体出生,从一个与外界隔离无忧无虑的环境到一个巴掌被惊醒的恐怖的世界,由此我们的身体成了我们接近自我的一个障碍,充满恐惧等心情,也就造就了如今的小我。在现实的冲击下,我们产生了幻觉,误以为我和我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老人说了一句话: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就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知觉之光去照亮他们。其中就是要找回和身体的连接,比如做瑜伽,一项可以让你和身体对话的运动。

  老人讲到了一个例子,一个马车拉着一个人,马被问到为什么往左边走,他的回答是,感觉到左脸紧的很,这只是他的意识,没想到是后面人有马鞭抽他的左脸,这就是潜意识,马车的好坏是你的命运,前面的路的好坏是你的运气,马车必须要好好地维护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一样,不只是要运动,还要注意饮食健康。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他会来,就一定会走。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感受现在正在发生的就会集中注意力。

  外面没有别人,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其实我们很早就认识了自己,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产生了未知的自己,走出观念,就回到了那最原始的状态了。

  个人或者周围环境的能量是好或是坏对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你不知道并不见得他就不存在,所以身上要多一些正能量少些负能量,长此下去或许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明天。要多一点正能量尽量不要有能量,这个是现在就可以做的。

  第30篇:《遇见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最近看了张德芬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写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先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不经遇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茧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在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着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其实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样真正地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但读完后就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思绪不再是剪不断,理还乱。在读这本书前我就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生命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

  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机器是怎样运转却不知道原理,读了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乐的源头,知道了我们要什么,我觉得书里说的很正确,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喜悦和内心的和平。书里展开了很多人生的课题和智慧,在这里我们见证了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实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自我,确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你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这个代号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事实上每当我想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我发现认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像书中所说那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在我读书的城市,那是一个节奏步划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会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拥挤,速食店到处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战中。是一个躁动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个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个人都追求。为了生活,为了梦想,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演戏,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妇,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够从中获得快乐,然而在不愿意的时候,为了演好这些戏份,我们每个人都要因时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这些面具遮住了真实的自我。当然还有我们那种小我的虚荣心也会让我们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就很难找会真我了,书中介绍了一些实用性和灵性的生活指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周围朋友,同事来初步认识自我,因为我们周围吸引来的人和事物,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带着一定的能量震动和我们的震动频率相近。

  虽然这本书我只读了两遍,还没完全融会贯通,也没进行什么具体的实践,但我真的体会到了他能净化心灵,安抚浮躁,悲观和欲望,他将深奥的人生哲理简单叙述,将修行理念溶于其中,比起禅宗佛学等等思想显得有些粗浅,但更好让人感悟理解。他教会我,当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时,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蜂拥着学最热门的技能、找最赚钱的工作、报考最时髦的学科……我们总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理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永远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审视自己,自己给自己上课,自己给自己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时间休闲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灵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