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赞美陕北柳的简短句子 正文

赞美陕北柳的简短句子

时间:2025-01-11 14:55:46

陕北柳散文

  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一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了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

  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是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一溜一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枝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长到五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一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陽。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一毛一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羝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一起,为的是要让陽光更近地温暖每一张叶。她拼命地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份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陽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一壮的孩子。

  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一抖得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的所有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一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一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花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们的成材而自豪,她为能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而自豪。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时的颤一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房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锄把连枷,甚至于一毛一驴的驮架、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

  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也能张口说出老人膝下几十个儿孙的名字。但她这时却再也无法计算出在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她记不起多少个冬,狂风从身上一抽一过,大雪向肩头压来。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一抽一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她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一壮的孩子……

  她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继续发疯般地成长着。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她的营养。他们的精力是那样的旺盛,他们的胃口是那样的阔大。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她拼命从大地深处汲取,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他们急于长大的营养需求。于是,她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血和肉直接输入孩子们的体内。孩子们长成了,而她的身体却被淘空,只剩下一层坚一硬的皮壳支撑着一树翠绿的重压。

  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粗一壮的树身只是一副皮囊,顽皮的儿童随意从她身上的哪个树洞钻进去,顺着她空阔的胸膛就能攀上树顶。树顶只剩一两枝有绿的细椽,其余全是当年一茬又一茬砍割椽子时留下的结成疙瘩的伤疤。枝头上少了喜鹊,树洞里没了狐狸,就连好心的啄木鸟也不再来她身上敲打,因为她已枯竭得无法供给几只虫子的营养……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

  黄土地上的陕北柳,黄土地里的母亲树,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那块黄土地的一切,却惟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情定陕北铁路散文

  当西安至包头、太原至银川这两条铁路线同时运营,并穿越千年孤寂的黄土高坡和贫瘠辽阔的茫茫草原时,一群近四千人的铁路大军遍布了黄土高坡的沟沟峁峁,围满了条条铁路的件件设备。顿时,整个陕北鲜活了起来:道路宽了,楼房高了,满山绿了,鸟儿叫了,笑声多了。

  从此,陕北铁路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母亲在牵挂离家的儿女,父亲在查看陕北的阴晴,妻子在担心丈夫的冷暖,儿子在盼望爸爸的归来。

  从此,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更多的人群。有扶老携幼旅游红色圣地的,有专门乘车考察名胜古迹的,有登上黄土高坡引唱陕北信天游的,有品着陕北的特色小吃啧啧称赞的。

  从此,陕北铁路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陕北铁路人融进了黄土高坡的芬香泥土。陕北因有这两条铁路而经济腾飞,这两条铁路因陕北而名扬世界。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一晃三年过去了。在这又一个寒冬正隆之时,春雷炸响之前,作为一名陕北铁路大军的一员,回首三年来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思绪飞转。

  曾记得,初来陕北,正值寒风刺骨的冬季。没有温暖的工区,没有像样的伙食团,没有暖气的宿舍。我们顶着整日里呼啸刺骨的寒风养护设备,我们在零下30度的夜晚天窗作业,厚厚的棉衣抵不住寒冷的刺骨,厚厚的棉被暖不热冻僵的双脚。但我们没有畏惧,如青松般傲视寒冷。

  曾记得,在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多半站区地处人烟稀少的黄土沟壑,交通不便,荒凉孤寂,电视没有信号,手机没有网络。白天四野难见炊烟,夜晚四周漆黑一片。但我们坚守着,改变着,开拓着,发展着。

  曾记得,三线建设的蓝图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标准化公寓温馨如家,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领导经常来慰问,站区天天有笑声。我们不再寒冷,不再孤寂,不再想家。把对陕北铁路的爱毫无保留的献出:一心一意整设备,争分夺秒保安全。

  曾记得,在陕北的每一天,都会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有一种精神在感召着我们,那有着中国革命厚重历史的红色热土会将我们的整个身心灼烫得血液沸腾,那一件件如火如荼的战争场面会将我们的五脏六腑淘洗得干干净净。我们是全局九万名职工中最幸运的一群。天天陶冶情操,时时净化灵魂,踏着先烈们曾经走过的足迹,默默辛勤耕耘,营造美好家园。

  如今,我们把情和爱已深深的融入这块红色热土,融入日益发展壮大的陕北铁路。

  看,在陕北铁路的每一个小站,常常有普通而感人的故事发生,一个个铁路人,伴随着冬日的晨曦,纷纷走出站区,走向每一台设备,精心检修,认真测试,严格标准,一丝不苟,直把夕阳送下山,把银盘托上天,心中才能安静。

  看,在陕北铁路的每一个小站,常常有独特的浪漫情怀让人感动。2014年大年初五的一场大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几天几夜,让所有陕北铁路人经受了一次从未有过的考验。从早到晚,从天黑到黎明,铁路职工手持笤帚、铁铲铁钩、融雪剂、喷灯,清除积雪,日夜不停,手指冻僵了,鞋袜湿透了,可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一刻不停地保证着列车的正点畅通。既是稍有的雪停间休,他们也以厚厚的积雪为床,仰躺看天,舒适浪漫。

  看,在陕北铁路的每一个小站,常常有可歌可泣的事迹载入史册。去年陕北地区遭遇的特大水灾,铁路沿线大面积中断一个月之久,就是我们这些有着吃苦耐劳和坚韧顽强品德的陕北铁路人,以最快的速度把铁路线抢通。他们有的在线路上连续奋战半个月而不叫苦,有的家就在附近,家里的窑洞灌水倒塌也顾不上回去看看,有的因雨淋劳累发高烧也不吭一声,直到把整个线路抢通。这次特大水灾牵动了一万人的心,这次抢险中奏响的`动人凯歌长久的在黄土高坡的上空回荡。

  看,在陕北铁路的每一个小站,常常有割舍不开的情愫魂牵梦绕。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可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每一个铁路职工都深深的爱着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流,每一朵云彩。他们虽然退休了,可他们心里时时装着陕北,装着陕北铁路。绥德电务段的3名老信号工,退休回家后经不住对陕北铁路的思念,常常乘车来工区,和大伙一起巡视设备,一起欣赏蓝天白云下的黄土高坡,最后竟依然决然地参加了电务维管公司的设备维修劳务输出。

  啊,陕北铁路,我因你的感人故事而激情澎湃,我因你的日新月异而思绪万千。

  盛世年华、岁月如金,漫步在陕北铁路的大小站区,那一栋栋宿舍楼、公寓楼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那一个个室内室外的活动场所似青春健儿一样活力倍增,那炊烟四起、笑声如潮的职工食堂像家一样温馨和谐、温暖如春。鸟语花香,荡漾着明媚的春光,朝阳晚霞,甜蜜着铁路人的心房。

  徜徉在无定河畔、大理河旁。清澈的河水,晶莹着我们心中的理想;河畔的花草树木,虽然干枯,却依然倔强地挺着胸膛,像寒冬中的铁路人,笑傲飞雪,坚守岗位,风刀霜剑,矢志不移。

  这就是我们日夜坚守的陕北铁路,这就是与祖国经济发展紧紧相连的陕北铁路。你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梦、我们的魂、我们的一切。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共把经历过的考验,珍藏为财富;同把品尝过的苦涩,咀嚼成菁华。乘着穿云拨雾的条条巨龙,在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呼啸腾飞,用我们陕北铁路人特有的淳厚、质朴、豪爽、顽强的品德,把美梦追圆;以我们从巴山人那里学来的“扎根山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务实创新”的精神,让美梦成真。

陕北之冬经典散文

  陕北之冬

  耿永君

  一

  陕北的冬天寒冷、漫长而深刻。

  当时令到了农历十月下旬立冬时间,就标志着又一个冬季的开始。

  这时候,秋收刚完的农人们又忙着为过冬做准备。只要窑洞里的锅里有米下,灶火口有柴烧,寒风再猛,天气再冻,大雪再厚也不怕。为了这米和柴,农家人早早地就操劳上了,一旦大雪封山交通中断,有钱也啥都买不回来了。现在,趁天还不太冻,男人们忙着把菜园里的大白菜、红萝卜收了回来,又把山里的玉米、高粱秸秆和春上修剪下的成堆的枣树枝、杏树枝,或人背或用架子车拉回来了,还在村里卖煤的汽车上卸下两三吨煤拉到家。女人们则忙着补窗户,逢新绵门帘,添置一家人过冬的绵衣绵鞋……

  节令不等人。

  先是小雪,而后就是大雪时节。虽然没下雪,但大理河结冰了,无定河流凌了。霜降、寒流汹涌而来,晚上的西北风吹着吓人的口哨扑打得窗户哗哗地直响。这时候,主人就不由地盘点起一年来所获得的累累果实:坛子里满满的泡酸菜,瓮里囤里冒尖的五谷杂粮,小土窑里的洋芋,柜顶上的红薯,窑掌上的老南瓜,院子里堆的老高的柴垛,圈里肥胖的猪羊。自食其力,苦中有乐,一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农人们牛的像一个富翁,心里很舒坦很踏实,热炕头上睡得十分地香美,只等着在外打工和上学的儿女们早点回家过年。

  二

  当清晨玻璃窗户蒙上一层厚厚的冰霜;当大河小溪完全封冻;当沟底石崖上垂下长长的一溜冰挂时,陕北真正的寒冬就到来了。

  电视里大风降温的黄色预警一遍遍响起,寒潮像无影无踪不可一世的魔鬼,在黄土高原的山峁沟壑里肆意横行,在村落院子里任意流窜。山里村里一片萧瑟景象,缺乏了生机与活力。

  雪是冬天的贵宾。凡是高贵的东西就一般不轻意抛头露面。只有哪讨厌的寒风隔三差五地呼号着,隆冬的日子就被无边无际的干冻笼罩着。穿老羊皮袄,拢羊肚子手巾,穿毡窝子鞋的岁月早已成了历史,只有在秧歌里电视上作为陕北人的艺术形象才能看到。现在,人们都穿上了保暖内衣、羽绒服、皮靴子抵御严寒。

  面对三个多月漫长的冬季,你可能为农家院里哪垛柴禾而担心,就凭它能取暖过冬吗?

  但是,当你一走进人家窑洞里,你立刻就感受到一股暖意,舒适而温馨——

  生命源于“洞穴”。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洞穴”情结。

  从人类先祖猿人开始,人们就生活在最古老的山洞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陕北人居住的窑洞,背山浑厚,山脉绵长,面山宽阔平缓,宅地向阳,阳光饱和,冬暖夏凉。走进窑洞,就仿佛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深接地气,温暖无比,就会感觉到幸福原来如此简单明了。

  三眼石窑一线线,新门亮窗独院院。这里的窑洞没有地震的威胁,没有山洪的恐吓,不怕风吹雨打,不惧酷暑严寒,千百年来是陕北人最理想的居所。外面寒风刺骨,窑里暖意融融。现在,年轻人们都到城里打工闯世面去了,孩子们也进城上学去了,只有少数中老年人围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啦闲话,说古今。婆姨们在窑里炕上剪窗花,纳鞋垫,男人们则打麻将喝烧酒,一派盈实而朴素的生活,一幅简约而生动的农家图画。一位本土诗人曾写道:“啊,亲爱的窑洞,大山的眼睛,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你慈祥的目光……。”

  冬天最给力的美食是炖羊肉。

  陕北属草原边缘地带,历来放牧养羊,吃羊肉成了人们的最爱。这里的羊肉性温,肉质鲜嫩,香美可口,营养丰富,具有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水盆羊肉、手把羊肉、羊肉粉汤、羊肉炖萝卜、羊肉饺子、羊肉泡馍、羊肉饸捞、羊肉闷饭、羊杂碎……“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当你来到这里做客,好客的主人会热情地把你当贵客招待:让你坐在热炕上,吃红枣、嗑瓜子、喝烧酒。然后端上热腾腾的米酒,香喷喷的手把羊肉和软格溜溜的油糕,你顿时被眼前的气氛所感染,久久陶醉在这浓浓的陕北风情之中……

  三

  一进腊月冬至时分,一场大雪飘然而降。

  人忙天不忙,迟早有一场。那雪下的痛快,下的豪爽,下的酣畅淋漓,下的`铺天盖地……天地间顿时白茫茫一片,山川河流粉妆玉砌,黄土高原银装素裹。大雪过后,红日高照。当大都市的雾霾接二连三爆出黄色预警,人们蜗居家里不敢出门时,陕北大地却蓝天高远,阳光普照,白云悠悠,白雪皑皑,空气异常清新。这美景,立刻吸引了城里的画家、摄影家前来采风,不畏严寒,爬山上洼,用镜头和画笔记录这迷人的景色。

  此时,高亢嘹亮的唢呐声又在许多村庄响起,此起彼伏,给孤寂的乡下带来了生气。

  原来,农人们又忙碌地开始操办红事和白事了。

  红绸绸被被毛驴驴驮,陕北腊月喜事多。乡村永远是游子的根,在外打工的回来了,远嫁他乡的女客也回来了。天气实在是太冻了,不少风烛残年的老人终于扛不住撒手归天了。一时间村里就热闹起来:这家哭天喊地埋老人,哪家又欢天喜地娶媳妇,婚丧嫁娶一桩接一桩。

  在陕北农村,操办红白事叫“过事”,前来参与过事的亲戚朋友叫“赶事”。这里历来乡风纯朴人厚道,扶老者上山,全村人都来吊唁;给小辈娶媳妇,一村人又都来贺喜。红事的总领导叫“领事人”,白事叫“总管”,是主人请村里德高望重,懂得礼规三道的能人担此重任。他要根据主人的经济实力和要求,全面负责预算待客多少,准备多少米面烟酒肉菜,然后开始摆酒席“约客”。白事还要请“襄事人”,由总管给每个“襄事人”(办事人员)安排具体分工,各负其责,不能误事。过事一般三天,头一天起事,第二天正日子,第三天酬客。要摆宴席,吃五魁八碗十三花,有的红事还上“七子团圆”,白事上“五福捧寿”。现在都办“添席事”,那桌菜没了随时加肉添菜,直到所有客人都吃好喝好为止。

  “过事”要请唢呐手前来助兴。早早地,办事人员在碱畔上扫开雪地,搬来一大块干树根和硬柴,准备迎接“响器家”。不一会,“响器家”自驾一辆小面包车浩浩荡荡开进村里,来到主人家先放礼炮三响,然后撑帐篷、点篝火、架音响、摆乐器安营扎寨,一切就绪便开始吹奏。陕北传统吹大碗唢呐分上手和下手两个人,上手吹主旋律,声音嘹亮豪放;下手“拉筒筒”,音色低沉缓慢,外加锣、鼓、镲三件乐器伴奏,所以又叫“吹鼓手”,由五人组成。如今新时代改革了,又加上了架子鼓、笙、海笛、小号、电子琴等中西洋乐器组成十多人的新式吹打乐队,阵容庞大,气势逼人。特别吸人眼球的是女子们也加入进来,吹打弹唱样样足劲,巾帼不让须眉……在白事上,吹《西风凉》,奏《哀乐》,悲悲切切,哀哀怨怨,如泣如诉,把悲哀气氛渲染到极致,让人伤心不已,泪流满面。娶媳妇的路上吹奏《大摆队》《将军令》《得胜回营》。一时间礼炮声声,鼓乐齐鸣,天地都震撼,群山起回音。那唢呐手陶醉得闭了双眼,摇着头,点着脚尖,手里的唢呐全凭一股神韵,指天划地,响吹细打,热烈欢快,荡气回肠。那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气势,是勇往直前的雄性,是对新人最美好的祝福。新媳妇娶回来了,又吹起很委婉很抒情的曲牌,《张生戏莺莺》吹得恩恩爱爱,《走西口》奏得缠缠绵绵,赢得掌声如雷,满堂喝采。性情所致,高潮迭起,不唱几句是不行了,就放下唢呐,操起话筒亮开嗓门: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

  五十里路上瞄呀么瞄妹妹。

  大沙梁梁高来二沙梁梁低,

  为看妹妹跑弯哥哥的腿。

  ……”

  四

  年关到了。

  陕北人过年繁琐而隆重。一般从腊月初八“腊八节”开始,就拉开了清扫卫生,置办年货的序幕:杀猪宰羊做米酒,生豆芽做豆腐,蒸黄米馍馍炸油糕,剪窗花、写春联、挂红灯,买新衣服、买年画、买花炮……浓浓的年味把整个腊月渲染的忙忙碌碌,沸沸扬扬。

  过年就要闹秧歌。秧歌历来是陕北人的欢乐之神。陕北秧歌要数绥德、米脂一带最正宗、最地道,这里不仅是陕北文化中心,也是陕北秧歌的发祥地。特别是绥德还享有全国唯一的“五乡”(民歌之乡、秧歌之乡、剪纸之乡、唢呐之乡、石雕之乡)之美誉。这里的人们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会闹红火。锣鼓一响,嗓子发痒,秧歌一扭,没了忧愁。腊月里排练正月里闹,说书、道情、酒曲、信天游、二人场子、大秧歌、转九曲,各显其能,精彩纷呈。“羊肚子手巾红腰带,陕北后生好气派。甩开膀子乐开怀,红红火火扭起来”。那是个性的张扬,激情的喷发,生命的燃烧……

  男女老少红火了,小小山村沸腾了。

  于是,国家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慕名千里迢迢前来绥德采风。此时又逢瑞雪飞舞,那雪花洋洋洒洒,很诗情、很画意,浪漫极了,悠扬极了。这些大名鼎鼎的重量级艺术家进农家院,坐热炕头,吃年夜饭,看原汁原味的陕北秧歌,听原生态的信天游,体验陕北年俗,领略黄土风情,激动的热泪盈眶,手舞足蹈,和村里的帅后生俊女子们一起跳起来,扭起来,唱起来,舞起来……紧接着,央视“农民春晚”导演组一班人马又风尘仆仆赶到另一个县选审节目。欢乐喜庆的气氛在黄土高原上久久回荡着,漫延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雪后初霁,院落里碱畔上的积雪开始消融,秧歌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有些细心的婆姨女子们忽然发现,村口的小路上竟然不知啥时就冒出来一丛从小草,掐指一算,离正月立春还有十多天呢。

陕北的山桃花现代散文

  望着窗外的大山,沉睡一冬的圪梁梁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萧条的山坡上冒出了丝丝青绿,仿佛生命的使者;天空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杂质,勾起人无穷的遐想。呀,又是一年花开季,我不由地想起了那片山桃花,仿佛看见对面山峁上若隐若现的山桃花正在争得一春俏呢。

  初见山桃花是2010年的春天,那年我在基层上班,跟同事一起去一个偏远的拐沟村宣传新农保政策。半个小时后,我们的电动自行车驶离了宽广笔直的大道,左拐到了一条沟道,路面虽然变窄变弯,但新铺设的水泥面,使我们轻而易举地到了村口。同事把不愿意交养老保险的几户农民召集起来,我们开始给他们讲政策、举例子、算清帐……最后,终于把他们的工作做通了。同事很高兴,看着时间还早,她说:“估计桃花开了,走,带你到脑畔山看桃花!”看着满目疮痍的'陕北大地,除了黄土,就是枯枝,我很怀疑是否能看见青草,更别说花了?看见我犹豫着,同事硬拉着我往山上爬去。

  近了,近了,我终于看见了一片桃花,起初它淡得我快把它忽略不计了,慢慢地它越来越多,背洼里、坡面上、悬崖峭壁上,一朵朵、一枝枝、一棵棵,连成一片粉嫩的花海,在蓝天、黄土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明艳,它迎风招展、暗香浮动、千姿百态、争相媲美,使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山花烂漫,诗意正浓。捋一枝桃花,环视这片花海,我惊讶于那数不清的密密麻麻的山桃花竟没有一片绿叶的庇护。同事说,这就是倔犟顽强的山桃花——小草还没苏醒,树木还没发芽,没有蜜蜂的宠爱,没有蝴蝶的眷恋,可这星星点点的粉嫩却争先恐后地盛开着,高亢地唱着豪迈的青春之歌,装点着陕北大地的浪漫之春。

  陕北的山桃花和家乡的桃花迥然不同。家乡的桃花开在公园里、街道绿化带上,被人精心养护,桃花也会不负众望,又大又艳又香,尤其是多层花瓣的桃花,一团团簇拥着明艳动人,在绿叶的辉映下,争相斗艳,妖娆夺目,让人赏心悦目。每年的三八节前后,各个公园会举行项目丰富的桃花节供游人踏青观赏游玩。而陕北的山桃却大部分是在大山中野生出来的,虽然它的花苞小、色泽浅、花瓣薄,芳香淡,但它不挑不捡,或在半山腰,或在山梁上,或在山谷里,甚至在陡峭的悬崖上,它顽强自信、美而不艳、默默奉献,勇敢地冲破寒冬的封锁,纵情地绽放着生命的激情,为陕北大地报春增色,一如世世代代的陕北农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战天斗地展现着生命的顽强,在没人观赏的荒凉山野里依然能够乐观地用豪放的信天游放歌于高原厚土,自信地展示着别样的美。

  那一次的相见,山桃花便成了我终生的爱。以后,每逢山桃花盛开时,我都会不顾山路的崎岖爬山赏花,在忘情于它大美大爱的生命时,我总会忍不住摘下几枝,养到瓶里,放在办公桌上尽情地去赏它、品它。

  离开基层,看山桃花的机会少了,但记忆深处,一直浮现的那片桃花林,仿佛在提醒着我是从那片山里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