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长短句和整散句短句 正文

长短句和整散句短句

时间:2024-09-20 16:31:29

太朴山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太朴山许俊文

  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敬而远之。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

  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我就干过一件蠢事。三年前去太朴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花盆里。次年春天,花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仿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多石的太朴山,对树木的生长是一种严酷的限定。然而,恰恰是这种限定,给了树木以意想不到的勇气。盘桓于太朴山中,我没有见到像模像样的大树,更不用说参天了,但你并不能因此而漠视那些树木的精神高度,它们的身躯可以不伟岸,可它们的根脉却表现出罕见的骁勇和顽强。

  好山必有好水。太朴山的水是一种精灵的化身,有了它,一座山的气脉就被打通了。我曾缘着一条且歌且舞的溪流寻找过它的源头。那清溪,用九曲十八弯是难以言状的,它既像一条青蛇扭动着柔软的身躯,时而没入榛莽,时而又从石缝中蹿出;又似一道白色的闪电,从悬崖上跌落,迅疾划过细长的石槽;……总之,要想目睹它的完整形态,那是不可能的。大自然就是这样,它会把一些细节隐藏起来,让你在寻寻觅觅中悟道参禅,还心灵一份安静。

  想人生在世,杂色浊目,乱象迷心,变化着种种的感觉,究竟能在我们的记忆里保存多久,谁也无法把握。但是,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

  譬如太朴山。

  11.文章写太朴山,为什么从名山写起?(3分)

  答:

  12.文中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法的好处。(6分)

  答:

  13.请简要赏析第五节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

  14.“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作者从太朴山品味出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答:

  试题答案:

  11.以对喧闹的名山敬而远之,反衬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的喜爱,引出下文写太朴山。(3分)

  12.(1)①对名山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的态度的对比;②一株紫色杜鹃在太朴山中和挖回栽在家中花盆里的状况的对比;③太朴山石头与九华山石头形状、情态的对比;④太朴山石头间亲密无间与人类彼此攻讦,相互挤兑的对比。(4分)

  (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太朴山的多个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蕴。(2分)

  13.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朴山石头的情态;(2分)长短句、整散句结合,句式灵活,富于变化;(2分)语言富有韵味。(1分)

  14.①平凡、普通的事物也会耐人寻味;②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不要随意改变、改造自然;③要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淡定处世,简单做人;④学会与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⑤面对困境,要保持一份勇敢和顽强;⑥面对人生万象,要保持心灵的安静。(6分)

许俊文的太朴山阅读答案

  太朴山

  许俊文

  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敬而远之。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

  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我就干过一件蠢事。三年前去太朴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花盆里。次年春天,花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仿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多石的太朴山,对树木的生长是一种严酷的限定。然而,恰恰是这种限定,给了树木以意想不到的勇气。盘桓于太朴山中,我没有见到像模像样的.大树,更不用说参天了,但你并不能因此而漠视那些树木的精神高度,它们的身躯可以不伟岸,可它们的根脉却表现出罕见的骁勇和顽强。

  好山必有好水。太朴山的水是一种精灵的化身,有了它,一座山的气脉就被打通了。我曾缘着一条且歌且舞的溪流寻找过它的源头。那清溪,用九曲十八弯是难以言状的,它既像一条青蛇扭动着柔软的身躯,时而没入榛莽,时而又从石缝中蹿出;又似一道白色的闪电,从悬崖上跌落,迅疾划过细长的石槽;……总之,要想目睹它的完整形态,那是不可能的。大自然就是这样,它会把一些细节隐藏起来,让你在寻寻觅觅中悟道参禅,还心灵一份安静。

  想人生在世,杂色浊目,乱象迷心,变化着种种的感觉,究竟能在我们的记忆里保存多久,谁也无法把握。但是,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

  譬如太朴山。

  11.文章写太朴山,为什么从名山写起?(3分)

  答:以对喧闹的名山敬而远之,反衬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的喜爱,引出下文写太朴山。(3分)

  12.文中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法的好处。(6分)

  答:(1)①对名山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的态度的对比;②一株紫色杜鹃在太朴山中和挖回栽在家中花盆里的状况的对比;③太朴山石头与九华山石头形状、情态的对比;④太朴山石头间亲密无间与人类彼此攻讦,相互挤兑的对比。(4分)(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太朴山的多个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蕴。(2分)

  13.请简要赏析第五节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朴山石头的情态;(2分)长短句、整散句结合,句式灵活,富于变化;(2分)语言富有韵味。(1分)

  14.“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作者从太朴山品味出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答:①平凡、普通的事物也会耐人寻味;②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不要随意改变、改造自然;③要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淡定处世,简单做人;④学会与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⑤面对困境,要保持一份勇敢和顽强;⑥面对人生万象,要保持心灵的安静。(6分)

《听山》阅读题及答案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爱了山的薰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没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老师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已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⑧然而,时代履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梢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原文有删节)

  阅读题:

  1.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2.文章第④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4.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

  参考答案:

  1.①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2分)

  ②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2分)

  2.不矛盾。(1分)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2分)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2分)

  3.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到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垫。(4分,意思对即可)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2分)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1分)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明代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2分)

《还山宅》阅读题及答案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⑵下列诗歌的体裁与本诗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B.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隋·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

  C.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D.夜寒生酒思,晓雪引诗情。热饮一两盏,冷吟三五声。铺花怜地冻,销玉畏天晴。好拂乌巾出,宜披鹤氅行。梁园应有兴,何不召邹生?(唐·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

  E.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⑶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4分)

  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诗的第二联写“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其中“芳草”“落花”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①,②”之句,范仲淹在《苏幕遮(碧云天)》中写“③,④”,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也有“⑤,⑥”的描写。

  参考答案

  ⑴(3分)B(“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⑵(4分)B、D(A、C古体诗,B、D律诗,E绝句)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4分)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第三联写横卧的柳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第五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评分参考】任选两联,每联2分。意思对即可。

  ⑷(6分)①芳草鲜美

  ②落英缤纷

  ③芳草无情

  ④更在斜阳外

  ⑤桃花落

  ⑥闲池阁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