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可爱姓氏个性短句 正文

可爱姓氏个性短句

时间:2024-10-29 07:30:05

迟子建作品中的变异修辞分析

  导语:变异修辞,是区别于常规修辞的修辞,它具有独创性,能带来不一样的文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美感。迟子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清新脱俗,文字精练。

  所谓变异修辞,就是突破常规、变通使用的特异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要突破语言常规有所创新,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起到引人入胜或发人警醒的作用。文学创作本来也不是墨守成规的,它往往要走在时代的前端。随着时代的发展,修辞学的研究领域也被不断的拓宽,常规的修辞手法被不断运用的同时,新起的修辞手法也不断的产生并被接受。变异修辞就是在修辞学不断的被深化和发展后不断被学者重视的修辞手段。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的文学语言清新淡雅,文风沉静婉约,善于运用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本文主要从词形,语义,和语法方面来探讨迟子建作品语言变异的修辞艺术。

  一、声响形态变异

  所谓声响形态变异就是说言语表达着利用声音形式上的变异手段,达到提高修辞效果的目的。这里的“声音”包括语音,也包括自然界的音响。但是语音之所以能够与自然界的声音区别开来,是因为它载负着一定的语义内容,传达了一定的信息。

  (一)曲解词义的变异

  曲解词义的变异是通过曲解原有的词义获得出人意料的意义和获得不一般的表达效果。

  [1]酒馆有两个厨子,一个叫“红厨子”,一个叫“白厨子”,各管一摊儿。红厨子姓红么?想必有姓红的就得有姓绿的和姓紫的。姓蓝姓黄的我见过。

  [2]邢老婆子要在就好了,她说鬼说得好,可惜她也成了鬼了。

  [3]王春申并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和她们搅浑在一起,就说用她们的名字算了。取她们的姓组合呢,是“吴金”,“吴”的谐音本不好,再连着个“金”字,王春申自然反对。

  例[1]中“红厨子”本不姓“红”,将“红”曲解为人名姓氏,使语言显得可爱,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描写与刻画,栩栩如生。这样的曲解词义的变异,使得文章更加的生动,主人公的形象也跃然于纸上,更加突出角色的性格特征。例[2]中“说鬼”本指邢老婆子是个很会讲鬼故事的人,说她真的成了“鬼”,是说她离开了尘世的意思。例[3]中此处是谐音别解的变异,通过用原语言单位谐音的手段,对其作出与原文迥然不同的解释。“吴金”与“无金”谐音,并不吉利。

  (二)摹声变异

  在变异修辞中,还有一种变异被称作摹声变异,即通过摹仿某种声响形态,表达一定的语义内容,造成一种修辞效果。

  [4]赵李红的笑多种多样,有时“哈哈”大笑,有时“叽叽咯咯”地捂着嘴笑,有时“嘻嘻”小声地笑。

  [5]我们崇拜熊,所以吃它的时候要像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上一刻,想让熊的魂灵知道,不是人要吃它们的肉,而是乌鸦。[3]

  [6]我没走一步,都能听见自己的骨头“卡蹦卡蹦”地响,我老朽了。[5]

  摹声变异修辞的方式是用模拟声音方式使词语更具张力和表现力。例[4]通过摹拟不同的声音来形容人物不同的笑声所表现的心情和性格特征,如“哈哈”摹拟大笑,“叽叽咯咯”是指捂着嘴笑,“嘻嘻”是小声的笑。例[5]和例[6]是运用了直接摹声变异的修辞形式,直接摹拟了乌鸦的叫声,修辞效果很突出。

  [7]豆腐肌肤润泽,它们“噗噗”地投入盆中。[2]

  “噗噗”也是运用直接摹拟豆腐投入盆中的声音,把当时的情景充分的'表现了出来,有种身临其境的触感,另外作者还用“肌肤润泽”来形容“豆腐”也属于词语搭配变异,是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感和动态感。

  二、聚合单位变异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也比较善用聚合单位变异的修辞方法:即某类词语中组合上和表达上具有相同的功能,这种功能决定某类词语在语言结构中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其一是位置的稳定性,其二是功能的特有性;这两个特征表明,某类词语是一个“聚合群体”,是一个“功能类”,这个功能类中的每一个个体在言语表达中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作用。如果这个功能类中的某一个个体发生变异的话,那么,它就具有了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功能,这就是聚合单位变异。[1]

  (一)词性的变异

  词性的变异是聚合变异的一种,即某类词同坐变异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表达功能。

  [8]在这个集市上,辛酸的人海着去了。[2]

  [9]我不饿!我不吃!谁希用你管,对象去吧![2]

  例[8]中“辛酸的人海着去了”中的“海”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形容集市上出现没出现的辛酸的人非常的多,不胜枚举。例[9]中,“谁希用你管,对象去吧”中的“希”字是方言词的运用,“对象去吧”中的“对象”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处对象的意思”,更加的口语化和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二)方言词混用

  [10]周二嫂喊他的时候,他激灵了一下,差点一个跟头从屋顶跌下来。[2]

  [11]愣着干什么?抱屈啊?你小舅亲眼见你去的。还不上炕![2]

  例[10]和[11]里的“激灵”和“抱屈”都属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激灵”的解释是受到惊吓猛然抖动。“抱屈”指因受委屈而心中不舒畅。此两个方言词都出现在迟子建描写的人物对话中,更加凸显了人物的个性和乡土特征。而且例[11]中的“炕”是东北地区对“床”的称呼,很有地域性特色,特别的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三、语法因素的变异

  文学创作中,往往不必墨守成规、死板的必须符合某种语法规则。有时通过语法因素的变异可达到不一般的表达效果。

  (三)词语搭配变异

  词语搭配变异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符合语法规则,但又超出了词语之间的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常规。

  [12]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不一会,风起了。云变成了淡灰色,挤成一堆,抱成个铅灰色的大团。风逝了。燕子呢喃而下。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秀针,一股脑地扎向地面。

  [13]那公厕的灯在夜晚十有八九是瞎的。

  [14]假如没有纯真,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

  [15]人们见了我脸上都现出嫌恶的表情,好像败坏了所有人的胃口似的。

  [16]细颈长腰的白瓷酒壶也一命呜呼了。

  例[12]中“空气中更加燥热、沉闷了”中“燥热”和“沉闷”与“空气”的搭配超出常规,因为“燥热”和“沉闷”在语义上是修饰人的心情的特征的,而“空气”是自然现象,他们搭配在一起,修辞色彩很浓,实则写天气带给人的心情。另外“风逝了”和“燕子呢喃而下”,“风”是不会“逝去”的,“燕子”也不会“呢喃”,这是作者赋予它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赋予了大自然中的生命以灵性。例[13]通过写“公厕的灯”是“瞎的”更是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描写了公厕的灯无人管理的现状,修辞效果特别好,表达也很准确。例[14]也同样运用了词语搭配变异的变异修辞形式。“今天”运用在此句中,并且用“成熟丰满”来修饰,意味深长久远,“今天”是什么,通过时间的积淀而越发的“成熟丰满”,是人一生的历程,还是真的一个生命阶段,达到了不一般的表达效果,使人回味无穷。例[15]也是如此,用“败坏”与“胃口”搭配,形象生动。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超出常规的变异表达形式。例[16]“细颈长腰”本是用来形容人的体态,特别是女性,显示其婀娜多姿的妩媚,此处用来形容“白瓷酒壶”,突出了白瓷酒壶的形态,更加的形象可感。

  (四).结构成分的位序变化

  在语言运用表达中,如果词语的位序有了变化,一个句子的意思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有时候是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而故意颠倒,起到强调的效果。

  [17]“噢,好大的雨,雨好大呀!”

  “好大的雨”是描述一种人感知到的自然现象,单指雨下的很大。“雨好大呀”虽是词语位序的变化,但是表达出了两种含义:一者是形容雨确实很大,二者表达出了人的心理活动。

  四、矛盾表达变异

  矛盾表达变异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变异修辞的一种,它是为了一定目的和效果的需要,言语表达者有意采取一种“矛盾”的言语表达法。

  [18]“啊,似花还是非花,压弯了雪球花树的枝杈。啊,似梦还是非梦,使我把头垂下……”。

  这是一段歌谣的内容,正如冯广艺的《变异修辞学》中所提到的矛盾表达变异的作用中所说,“矛盾表达寓深沉于矛盾之中,寓含蓄于矛盾之中,寓婉转于矛盾之中”。“似花还是非花”、“似梦还是非梦”我们能从歌谣的内容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彷徨、无奈、和失落。

  [19]进得酒馆,你能听见此起彼伏的说话声,能闻到灶房里炝油锅的气味,能听见录音机所放出来的热热闹闹的二人转,真是俗气而又亲切,烦扰而又温暖。

  这里说二人转是“俗气”但是确实“亲切”,“烦扰”但确实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温暖”。此处也属于矛盾变异修辞,贴切的表现出二人转带给人的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感受,通过矛盾的表达法,将二人转的双重特征表现了出来。

  五、简单符号的变异

  标点符号本来是一种表达的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帮助作者表达语意、明确清晰文章结构与意图,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辨明语气的。但在变异修辞中,标点符号却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20]“一年了,柱儿。没把你的……死讯,告诉***。不怪……我……***,她……会受不住哇……”

  [21]突然,那车“哇——哇哇——”地叫了起来,像哭一样。车开走了,那“哇——哇哇——”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弱了。

  在例[20]中,省略号的运用着重表现了说话人强烈的、深沉的、痛苦的情感。让读者切身的体会到了那种失去亲人却又陷入不得不隐瞒事实的痛苦挣扎中,这种撕心的痛,想必用省略号的变异修辞表达形式再贴切不过了。例[21]的破折号本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用在此处不仅将声音断开,更延长了声音的长度。

  六、结语

  迟子建的作品,最吸引读者的精髓是她的作品贯穿着人类至纯至美的本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她热爱自然,作品的很多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她的文字风格是用一种活泼的、确切的语言将自然中的人和事物如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也是迟子建作品拥有众多读者的原因之一。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她某些词语、句子运用变异修辞的表达方式使分不开的,本文只是对她运用变异修辞表达形式的一小部分阐释,但我们仍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一位真正的作家的文字功底和情怀。

迟子建作品中的变异修辞

  变异修辞,是区别于常规修辞的修辞,它具有独创性,能带来不一样的文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美感。

  所谓变异修辞,就是突破常规、变通使用的特异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要突破语言常规有所创新,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起到引人入胜或发人警醒的作用。文学创作本来也不是墨守成规的,它往往要走在时代的前端。随着时代的发展,修辞学的研究领域也被不断的拓宽,常规的修辞手法被不断运用的同时,新起的修辞手法也不断的产生并被接受。变异修辞就是在修辞学不断的被深化和发展后不断被学者重视的修辞手段。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的文学语言清新淡雅,文风沉静婉约,善于运用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本文主要从词形,语义,和语法方面来探讨迟子建作品语言变异的修辞艺术。

  一、声响形态变异

  所谓声响形态变异就是说言语表达着利用声音形式上的变异手段,达到提高修辞效果的目的。这里的“声音”包括语音,也包括自然界的音响。但是语音之所以能够与自然界的声音区别开来,是因为它载负着一定的语义内容,传达了一定的信息。

  (一)曲解词义的变异

  曲解词义的变异是通过曲解原有的词义获得出人意料的意义和获得不一般的表达效果。

  [1]酒馆有两个厨子,一个叫“红厨子”,一个叫“白厨子”,各管一摊儿。红厨子姓红么?想必有姓红的就得有姓绿的和姓紫的。姓蓝姓黄的我见过。

  [2]邢老婆子要在就好了,她说鬼说得好,可惜她也成了鬼了。

  [3]王春申并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和她们搅浑在一起,就说用她们的名字算了。取她们的姓组合呢,是“吴金”,“吴”的谐音本不好,再连着个“金”字,王春申自然反对。

  例[1]中“红厨子”本不姓“红”,将“红”曲解为人名姓氏,使语言显得可爱,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描写与刻画,栩栩如生。这样的曲解词义的变异,使得文章更加的生动,主人公的形象也跃然于纸上,更加突出角色的性格特征。例[2]中“说鬼”本指邢老婆子是个很会讲鬼故事的人,说她真的成了“鬼”,是说她离开了尘世的意思。例[3]中此处是谐音别解的变异,通过用原语言单位谐音的手段,对其作出与原文迥然不同的解释。“吴金”与“无金”谐音,并不吉利。

  (二)摹声变异

  在变异修辞中,还有一种变异被称作摹声变异,即通过摹仿某种声响形态,表达一定的语义内容,造成一种修辞效果。

  [4]赵李红的笑多种多样,有时“哈哈”大笑,有时“叽叽咯咯”地捂着嘴笑,有时“嘻嘻”小声地笑。[5]

  [5]我们崇拜熊,所以吃它的时候要像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上一刻,想让熊的魂灵知道,不是人要吃它们的肉,而是乌鸦。[3]

  [6]我没走一步,都能听见自己的骨头“卡蹦卡蹦”地响,我老朽了。

  摹声变异修辞的方式是用模拟声音方式使词语更具张力和表现力。例[4]通过摹拟不同的声音来形容人物不同的笑声所表现的心情和性格特征,如“哈哈”摹拟大笑,“叽叽咯咯”是指捂着嘴笑,“嘻嘻”是小声的笑。例[5]和例[6]是运用了直接摹声变异的修辞形式,直接摹拟了乌鸦的叫声,修辞效果很突出。

  [7]豆腐肌肤润泽,它们“噗噗”地投入盆中。

  “噗噗”也是运用直接摹拟豆腐投入盆中的声音,把当时的情景充分的表现了出来,有种身临其境的触感,另外作者还用“肌肤润泽”来形容“豆腐”也属于词语搭配变异,是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感和动态感。

  二、聚合单位变异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也比较善用聚合单位变异的修辞方法:即某类词语中组合上和表达上具有相同的功能,这种功能决定某类词语在语言结构中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其一是位置的稳定性,其二是功能的特有性;这两个特征表明,某类词语是一个“聚合群体”,是一个“功能类”,这个功能类中的每一个个体在言语表达中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作用。如果这个功能类中的某一个个体发生变异的话,那么,它就具有了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功能,这就是聚合单位变异。

  (一)词性的变异

  词性的变异是聚合变异的一种,即某类词同坐变异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表达功能。

  [8]在这个集市上,辛酸的人海着去了。

  [9]我不饿!我不吃!谁希用你管,对象去吧!

  例[8]中“辛酸的人海着去了”中的“海”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形容集市上出现没出现的辛酸的人非常的多,不胜枚举。例[9]中,“谁希用你管,对象去吧”中的“希”字是方言词的运用,“对象去吧”中的“对象”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处对象的意思”,更加的口语化和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二)方言词混用

  [10]周二嫂喊他的时候,他激灵了一下,差点一个跟头从屋顶跌下来。

  [11]愣着干什么?抱屈啊?你小舅亲眼见你去的。还不上炕!

  例[10]和[11]里的“激灵”和“抱屈”都属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激灵”的解释是受到惊吓猛然抖动。“抱屈”指因受委屈而心中不舒畅。此两个方言词都出现在迟子建描写的人物对话中,更加凸显了人物的个性和乡土特征。而且例[11]中的“炕”是东北地区对“床”的称呼,很有地域性特色,特别的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三、语法因素的变异

  文学创作中,往往不必墨守成规、死板的必须符合某种语法规则。有时通过语法因素的变异可达到不一般的表达效果。

  (三)词语搭配变异

  词语搭配变异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符合语法规则,但又超出了词语之间的语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常规。

  [12]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不一会,风起了。云变成了淡灰色,挤成一堆,抱成个铅灰色的大团。风逝了。燕子呢喃而下。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秀针,一股脑地扎向地面。

  [13]那公厕的灯在夜晚十有八九是瞎的。

  [14]假如没有纯真,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

  [15]人们见了我脸上都现出嫌恶的表情,好像我败坏了所有人的胃口似的。

  [16]细颈长腰的白瓷酒壶也一命呜呼了。

  例[12]中“空气中更加燥热、沉闷了”中“燥热”和“沉闷”与“空气”的搭配超出常规,因为“燥热”和“沉闷”在语义上是修饰人的心情的特征的,而“空气”是自然现象,他们搭配在一起,修辞色彩很浓,实则写天气带给人的心情。另外“风逝了”和“燕子呢喃而下”,“风”是不会“逝去”的,“燕子”也不会“呢喃”,这是作者赋予它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赋予了大自然中的生命以灵性。例[13]通过写“公厕的灯”是“瞎的”更是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描写了公厕的灯无人管理的现状,修辞效果特别好,表达也很准确。例[14]也同样运用了词语搭配变异的变异修辞形式。“今天”运用在此句中,并且用“成熟丰满”来修饰,意味深长久远,“今天”是什么,通过时间的积淀而越发的“成熟丰满”,是人一生的历程,还是真的一个生命阶段,达到了不一般的表达效果,使人回味无穷。例[15]也是如此,用“败坏”与“胃口”搭配,形象生动。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超出常规的变异表达形式。例[16]“细颈长腰”本是用来形容人的体态,特别是女性,显示其婀娜多姿的妩媚,此处用来形容“白瓷酒壶”,突出了白瓷酒壶的形态,更加的形象可感。

  (四).结构成分的位序变化

  在语言运用表达中,如果词语的位序有了变化,一个句子的意思也往往会发生变化,有时候是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而故意颠倒,起到强调的效果。

  [17]“噢,好大的雨,雨好大呀!”

  “好大的雨”是描述一种人感知到的自然现象,单指雨下的很大。“雨好大呀”虽是词语位序的变化,但是表达出了两种含义:一者是形容雨确实很大,二者表达出了人的心理活动。

  四、矛盾表达变异

  矛盾表达变异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变异修辞的一种,它是为了一定目的和效果的需要,言语表达者有意采取一种“矛盾”的言语表达法。

  [18]“啊,似花还是非花,压弯了雪球花树的枝杈。啊,似梦还是非梦,使我把头垂下……”。

  这是一段歌谣的内容,正如冯广艺的《变异修辞学》中所提到的矛盾表达变异的作用中所说,“矛盾表达寓深沉于矛盾之中,寓含蓄于矛盾之中,寓婉转于矛盾之中”。“似花还是非花”、“似梦还是非梦”我们能从歌谣的内容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彷徨、无奈、和失落。

  [19]进得酒馆,你能听见此起彼伏的说话声,能闻到灶房里炝油锅的气味,能听见录音机所放出来的热热闹闹的二人转,真是俗气而又亲切,烦扰而又温暖。

  这里说二人转是“俗气”但是确实“亲切”,“烦扰”但确实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温暖”。此处也属于矛盾变异修辞,贴切的表现出二人转带给人的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感受,通过矛盾的表达法,将二人转的双重特征表现了出来。

  五、简单符号的变异

  标点符号本来是一种表达的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帮助作者表达语意、明确清晰文章结构与意图,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辨明语气的。但在变异修辞中,标点符号却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20]“一年了,柱儿。没把你的……死讯,告诉***。不怪……我……***,她……会受不住哇……”[2]

  [21]突然,那车“哇——哇哇——”地叫了起来,像哭一样。车开走了,那“哇——哇哇——”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弱了。

  在例[20]中,省略号的运用着重表现了说话人强烈的、深沉的、痛苦的情感。让读者切身的体会到了那种失去亲人却又陷入不得不隐瞒事实的痛苦挣扎中,这种撕心的痛,想必用省略号的变异修辞表达形式再贴切不过了。例[21]的破折号本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用在此处不仅将声音断开,更延长了声音的长度。

  六、结语

  迟子建的作品,最吸引读者的精髓是她的作品贯穿着人类至纯至美的本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她热爱自然,作品的很多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她的文字风格是用一种活泼的、确切的语言将自然中的人和事物如画卷一般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也是迟子建作品拥有众多读者的原因之一。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她某些词语、句子运用变异修辞的表达方式使分不开的,本文只是对她运用变异修辞表达形式的一小部分阐释,但我们仍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一位真正的作家的文字功底和情怀。

分析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迟子建是一位富有生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通过对她的作品的解读,使我们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生态美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生态学和美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自产生以来就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科技不断进步和生态不断遭到破坏的今天,生态美学就越来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由于研究者对生态美学的不同界定,使得对其的研究充满了争议。纵观各位学者的研究状况,我们认为曾繁仁先生对生态美学的界定最为恰当和全面。曾先生认为生态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广义的生态美学是指:“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本文试图以曾先生对生态美学的定义为理论基点,对作家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探析,从而加深对生态美学与迟子建作品关系的认识。

  一、自然之美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不是人们随意奴役的对象,而是人类生存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关照应从功利的态度向与之建立审美关系的态度转化,这样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古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关注对象。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等思想,用现在的眼光看,都可以算作极为重要的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自古就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这也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迟子建童年就生活在东北的漠河地区,从小就对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另外,师专三年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的文学修养,对她钟情中国古典的“生态智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都对她实现“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创作理想[2]有很大益处,从而使她的很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自然这个母体。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关系,拯救民间文明和唤醒人们爱护家园的意识,就成了她此时进行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迟子建小说中的自然生态之美主要体现在她的前期作品中,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元素,创作了一批以描写东北自然风光为主的文学作品。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以及稍后的《北极村童话》、《北国一片苍茫》等均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东北边陲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乡镇生活。即使她移居哈尔滨后,对大自然的热衷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更加强烈了。她在《原始风景》中写道:我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我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它们远远地隐居幕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身后的背景,而我则被这背景给推到前台。我站在舞台上,我的面前是庞大的观众,他们等待我表演生存的悲剧或者喜剧。可我那一时刻献给观众的唯有无言的沉默和无边的苍凉。在这里,作者对自然的那种因深厚的而无法割舍的感情可谓达到了一个高潮,即虽然身在繁华的大都市,但心灵却永远无法割舍与家乡自然的那种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迟子建对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当下状态有过深刻的反思。迟子建深喑中华古典“生态智慧”,并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从而能与自然更好地融为一体。所以,在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上,她能完全地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精神之美

  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生态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生态美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生态文艺学家鲁枢元主张:“通过审美修复人性的虚妄和嚣张,学会聆听、感悟、张扬生命的诗性,实现艺术的生命化和生命的艺术化的统一。”生态学的这种转向,标志着美学在新时期承担了新的任务,那就是拯救地球与拯救人类的双重使命。[3]而本节所讨论的“精神之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精神审美关系。具体到迟子建的小说中,可以用对幸福的追求来替代。因为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完全不同于当下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幸福观。幸福来源于人类心灵的自由与愉悦,与外在的物质追求没有必然的联系。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可谓相当深刻,她说:幸福的获得是辛酸的。我非常崇拜卓别林,因为他最为深刻地理解了幸福,那就是有代价的幸福……被辛酸浸淫着的幸福,一定像洒满晨露的蓓蕾一样让人心动。[4]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迟子建对幸福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审美的层面,她笔下的小说人物身上多有对这种幸福观的体现。而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即有意无意的追求一种有代价的希望和有代价的幸福。像李爱杰对秦山,吉喜对胡会爷孙,齐大嘴对外乡女,吉爱对虎生,陈生对杨秀,宋加文对菠萝和马林果,都是付出很多,才换来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和幸福,故这些幸福也显得弥足珍贵。

  《热鸟》描写的是城市少年赵雷离家出走的曲折经历和感情变迁的故事。赵雷的父母离异和自己心仪女孩的虚伪使他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他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在追寻幸福的旅途中,他认识了王进财一家和许多农民朋友,尤其是在他为狗蛋寻找母亲的过程中认识了马师傅和云钗,赵雷通过与他们的`相处中悟到一个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有关幸福的解释:那就是要依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劳动而生活,并与别人友好地相处。虽然赵雷最后没有寻到自己所理解的这种幸福,但他得到的关于幸福的真谛却使他终生受用。可见,我们在《热鸟》中看到的赵雷对幸福的感悟即是迟子建对幸福理解的间接表达。此外,她的中篇小说《秧歌》和《旧时代的磨坊》所表现的生存和希望的主题,同样与她对幸福的理解相契合。人与人之间需要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追求幸福、追求精神审美的和谐,才能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即在生态美学中所追寻到的最高的“幸福”。

  三、社会之美

  “生态美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以各种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和运动为出发点。因此,人的生命观成为这一考察的理论基点。”[6]可见,生命观也是生态美学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在迟子建的作品中,作者也对人的生命观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她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死亡意识”。在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对死亡这一人生主题的关注表现出常人少有的清醒、深刻和练达,这集中表现在她的散文《死亡的气息》中。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对死亡的描写,给这一令人压抑的话题蒙上了一层诗意的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处,一是: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而且它毫无眼光,贪婪无耻,常常把不该吃掉的人也吃掉。死亡走来时是那么不动声色,它扼住人咽喉的时候,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想想人是多么可怜,不能左右自己的出生,同时也不能左右人的死亡。迟子建从小就对“死亡”这个词汇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她的短篇《白雪的墓园》中写到失去父亲的感伤,此时她对父亲的死亡已不再悲伤,而是着重探寻死对于生的意义。这也是生命美学的关注点,以死来寻求更好的生,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另一处则表明迟子建对死亡这个话题进行过深邃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也使迟子建对死亡抱有一颗平常心:我就这样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它给我稚嫩的生命揉入了一丝苍凉的色彩,也催我早熟。我知道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气息,它都会拂面而来,而且萦绕人的一生。这陈腐悠久的气息令人无法抗拒,我们只能在它的笼罩下活着。此时的她把死亡完全看作是人生平常的一个阶段,并没有什么可惧怕之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迟子建对于死亡的描写已不仅仅停留在为写而写或因需而写上,这是一种在美学层面上对死亡的思考与认识,这也是一种在生态美学层面上对生命和生存意义思考的另一种解读。

  四、结语

  通过对迟子建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解读,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美学在当下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生态美学不仅需要科学界的关注,更需要作家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去阐释,进而以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迟子建是这种阐释与表达的先行者,她以自己对生态美学特有的理解去创作作品,使其作品中富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以此来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的作品有哪些呢?大家清楚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迟子建的作品,欢迎大家浏览看看!

  迟子建作品大全

  长篇小说

  《茫茫前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晨钟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热鸟》明天出版社1998年

  《伪满洲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

  《额尔古纳河右岸》《树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

  《越过云层的晴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树下《花城》1991/6

  晨钟响彻黄昏《小说家》1994/5

  热鸟《白花洲》1997/4

  满洲国《钟山》2000/3-4

  越过云层的晴朗《钟山》2003/2

  《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2005.6期

  文集

  《迟子建文集》(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翻译作品

  《秧歌》(小说集法文版)BleuDeChine出版社1998年

  《磨坊》(小说集法文版)BlueDeChine出版社2002年

  《满洲国物语》(长篇小说日文版上、下卷)日本河出书房新社2003年

  短篇小说

  那丢失的……《北方文学》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北方文学》1985/3

  旧土地《北方文学》1986/1

  没有月亮的.抱月湾《小说林》1986/2

  在低洼处《小说林》1986/4

  小说三篇《北方文学》1986/9

  初升《作家》1986/2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北方文学》1986/11

  傻子轶闻《北大荒文学》1987/3

  柳阿婆的故事《福建文学》1987/6

  白雪国里的香枕《作家》1987/3

  北国一片苍茫《青年文学》1987/8

  星期天《小说林》1988/3

  鱼骨《山西文学》1988/3

  葫芦街头唱晚《北方文学》1988/3

  西林小教堂《北方文学》1988/3

  红罂栗小院《鸭绿江》1988/6

  无歌的憩园《北京文学》1988/9

  羁鸟无期《时代文学》1989/2

  重温草莓《人民文学》1989/2

  爱情故事《作家》1989/6.

  小说三篇《花溪》1989/10

  青蛙的季节《青年文学》1989/10

  花束《小说林》1990/5

  关于家园发展历史的一次浪漫追踪《天津文学》1990/6

  荒草《河北文学》1990/7

  挤奶员失业的日子《人民文学》1991/1

  稻草人《北方文学》1991/1

  罗索河瘟疫《鸭绿江》1991/3

  白雪的墓园《春风》1991/4

  烟霞生卒年表《春风》1991/4

  小狗《小说家》1991/6

  在松鼠的故乡《人民文学》1991/7-8

  银饰《青年文学》1991/8

  从山上到山下的回忆《天津文学》1991/8

  铺天盖地的麻雀《东海》1992/4

  月光下的革命《天津文学》1992/8

  与水同行《天津文学》1992/8

  守灵人不说话《作家》1993/3

  不灭的家族《芒种》1993/4

  鸡笼街的月亮《春风》1993/9

  白墙《春风》1993/9

  回溯七侠镇《大家》1994/1

  盲人报摊《天津文学》1994/1

  跳荡的银扣《小说林》1994/4

  逝川《收获》1994/5

  庙中的长信《山花》1994/12

  飞天《江南》1995/5

  亲亲土豆《作家》1995/6

  腊月宰猪《作家》1995/6

  旅人《天津文学》1995/8

  岭上的风《山花》1995/9

  雾月牛栏《收获》1996/5

  银盘《山花》1996/6

  闹庵《时代文学》1996/2

  驼梁《北京文学》1997/5

  朋友们来看雪吧《山花》1998/1

  清水洗尘《青年文学》1998/8

  灰街瓦云《天涯》1999/5

  河柳图《作家》2000/10

  行乞的琴声《山花》2001/1

  月白色的路障《长城》2001/3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天涯》2001/3

  换牛记《作家》2001/9

  花瓣饭《青年文学》2002/4

  一匹马两个人《收获》2003/1

  门镜后的楼道《作家》2003/5

  雪坝下的新娘《红豆》2003/9

  微风入林《上海文学》2003/10

  夜行船《上海文学》2003/10

  中篇小说

  北极村童话《人民文学》1986/2

  初春大迁徙《中国》1986/9

  没有夏天了《钟山》1988/4

  海市《东北作家》1988/3

  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中外文学》1988/5

  奇寒《小说家》1989/3

  小酒店初恋《莽原》1989/3

  遥渡相思《收获》1989/4

  原始风景《人民文学》1990/1-2

  怀想时节《钟山》1990/4

  炉火依然《收获》1990/5

  麦穗《青年文学》1990/6

  旧时代的磨房《小说家》1991/4

  秧歌《收获》1992/1

  无边水色《漓江》1993/1

  东窗《芙蓉》1993/2

  香坊《钟山》1993/3

  格局《鸭绿江》1993/3

  向着白夜旅行《收获》1994/1

  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花城》1994/3

  洋铁铺叮当响《青年文学》1994/5

  岸上的美奴《钟山》1995/2

  原野上的羊群《大家》1995/2

  白银那《大家》1996/3

  日落碗窑《中国作家》1996/3

  逆行精灵《钟山》1997/3

  九朵蝴蝶花《大家》1997/6

  观彗记《花城》1998/1

  青草如歌的正午《十月》1999/2

  五丈寺庙会《收获》2000/3

  鸭如花《人民文学》2001/2

  疯人院的小磨盘《大家》2001/4

  芳草在沼泽中《钟山》2002/1

  酒鬼的鱼鹰《天涯》2002/5

  零作坊《北京文学》2003/7

  相约怡潇阁《小说月报.原创版》2003/5

  迟子建-作家简介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4

  会员分类:中国作家协会

  民族:汉族

  山东海阳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84年在西北大学作家班、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迟子建-主要经历

  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一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迟子建作品精华》三卷。曾获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