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三峡文言文情话短句 正文

三峡文言文情话短句

时间:2025-01-11 12:41:35

文言文《三峡》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总结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重点词语: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或王命急宣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飞漱其间

  8、良多趣味

  9、每至晴初霜旦

  10、林寒涧肃

  11、属引凄异

  12、空谷传响

  二、重点句:准确翻译下面的重点句。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三、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1、描写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文章开篇写山,请你结合文章的.语句说一说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夏天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征?

  2、作者写三峡春冬之时的景色,都写了哪些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

  3、作者笔下秋天的三峡有种异常的凄凉的气氛,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三峡这样的特点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4、选文写三峡春冬景色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景物特点鲜明。请你结合原文分析何处写动,又何处写景?

  参考答案:

  1、在

  2、同“缺”,断缺。

  3、如果

  4、到

  5、有;宣布、传播

  6、即使;快;

  7、冲荡

  8、的确,实在;

  9、早晨

  10、寂静

  11、连续

  12、回声

  二、译句

  1、重重叠叠山峰,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2、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午夜就看不见月亮。

  3、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呀!

  4、春冬两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山石树木。

  5、水清、草荣、山峻、树茂,的确趣味无穷啊!

  6、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完全没有断缺的地方。

  7、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上下下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三、问题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写出了山的高峻。

  “夏水襄陵”写出夏季水势的大;“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写出了水流之急。

  2、写了山、树、水、草这几种景物,其特征分别为“水清、草盛、山峻、草盛”。

  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属引凄异,空谷传响,”我们可以感受到冬日三峡凄凉、悲伤的气氛。

  4、本段中的静景是:“绿潭倒影”(怪柏)、素湍回清(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景。

《观沧海》重点词句及作文扩写

  引导语:曹操向东行进,到达碣石山,来欣赏壮观的沧海。“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观沧海》展现了大海的景象,又描绘了岛上风光,我们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可别忘了要掌握诗中的重点词句哦。 

 【重点词句】

  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

  “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又写作“粲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观沧海扩写作文一

  曹操向东行进,到达碣石山,来欣赏壮观的沧海。

  海水在风的鼓舞下荡漾着,山峰和岛屿也都高高地挺立起来欣赏这一美景。岛上的树木葱葱郁郁,都不约而同地来观看这壮观的景色。连茂盛的小草儿都站在树木旁,一起欣赏着气势磅礴的沧海。萧瑟的秋风呼呼地吹过耳边,而这海里的波浪渐渐升高,用力地拍打着山崖上的碎石块。仿佛是立志要把这山击垮似的,一次比一次刚强有力的“拳头”打在那些石头上。

  一些小石块受不住这样的捶打,纷纷跳入海中,寻求保护。谁知刚一入海,那波浪就把石子儿一个劲儿地推向岸边,仿佛在说:“你们这石子儿可别坏了我沧海里的水!”那样的沧海,真可谓磅礴汹涌!好像日月就是从这一望无际的沧海里慢慢升向空中,灿烂的`银河就是从这里产生的。这广阔的沧海,可真是有着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啊!

  曹操转念一想,这难道不是自己的战士们在上战场时的景象吗?虽然深知自己会卧倒在战场上,但那份要保卫国家的信念,那声声必胜的战鼓,不也正是如此磅礴吗!那沧海就像战士们,用力地卷走与海洋格格不入的敌人,保卫自己的领地。那一个个勇猛武将冲在前头,敌人纷纷倒在战场上,挥舞着本国的大旗,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那份勇气,可当真是比海洋要宽阔得多得多呢!

  曹操看着这样壮观的景象,开心地说:“一生中难以看到这样的美景,可真是庆幸得很!心中的喜悦,就用歌唱来表达吧!”

  观沧海扩写作文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明争暗斗。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我率军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我军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建安十二年夏,我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濒临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登上山顶,东望大海,视野寥廓,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在这浩淼的海面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使大海更显神奇壮观。时值暮秋,一路南下,草木越发萧条,但此礁屿之中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丛生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秋风挥舞着巨手,卷起千重浪,溅起万朵花,掀起万丈狂澜。海浪犹如千军万马,一次次向滩头冲锋,有一种至死方休的坚决。回想起此次北征,吾等士兵又何尝不是奋勇杀敌,冲锋陷阵,誓死效忠。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看得久了,你再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只觉天地本是一体。日月遨行太空、银河纵横天幕,都如沧海之一粟。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我想如要一统天下,早日结束这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战乱,实现我的雄才伟略,也必要有大海这般吞吐日月之豪迈气概。

《观沧海》重点词句及课后训练(含答案)

 引导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展现了大海的景象,又描绘了岛上风光,作者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里面有很多重点词句需要我们掌握,这也是考试重点,需要我们熟练的知道每一个的意思,因此,课后训练必不可少。
 
    【重点字词】

  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

  “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又写作“粲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①登上②来③多么④耸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C

  4.①√②×③√④×⑤√⑥√

  5.D

三峡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