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岳飞
导语:辛弃疾与岳飞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家喻户晓的爱国者。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辛弃疾与岳飞,希望有所帮助!
辛弃疾与岳飞之间有何联系
岳飞,河南人,字鹏举。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组建了中国闻名的岳家军。岳飞最后被冤死风波亭,直至宋孝宗即位后才得以平反。辛弃疾号稼轩,今济南人,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生于金国,但是他一直以抗金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诗歌也大多拥有很深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与岳飞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英雄。
岳飞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都是在南宋,都是南宋艰难的时刻,但是他们不是效忠于同一个帝王,辛弃疾是在岳飞逝世二十年之后出生的,如果说他们之间有什么交集的话,那就是他们同样文韬武略,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样有一颗爱国的心,有将金人赶出南宋领土的决心,他们一样的奋斗,一样的收复南宋领土,保卫国家。
然而在辛弃疾的诗歌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岳飞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岳飞被冤而死,被打上了叛国的罪名,一直到辛弃疾去世很多年后岳飞才得以平反,所以在辛弃疾所处的年代,岳飞这个名字是不得提及的,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更何况是写在诗中。可以说这是南宋的悲哀,是赵构的悲哀,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辛弃疾与岳飞,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始终守卫着南宋的国土,并为之不断努力。他们为官清廉正直,为将驰骋沙场,忠肝义胆,他们的为人处世,他们的民族气节将永远被后来人铭记在心。
岳飞怎么死的
岳飞少年的时候便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从小便满腔热血希望能够保家卫国,最终在少年时期遇到了敌人入侵,岳飞便投身军中,临走之时,母亲为他背上刻上了几个让他背了一辈子却也因此而丧命的字。
岳飞由于从小就有一种报国的心思,所以在军中他很是努力,每次作战期间都会勇猛作战,最终成为了一个领兵将军,可是当时的朝廷软弱,竟然想法子和敌人求和,无奈之下,听从朝廷的命令,班师回朝,当时朝廷都是由太师秦桧所把持的,秦桧这个人很是坏,他一心求着言和,可是他却没看到在前线的战况,大宋已经开始有了转机,敌人才提出了言和,大宋朝竟然把言和当成了唯一不死的办法,于是命令在前线作战的军队全部班师回朝。
而岳飞就是是当时最让敌人害怕的.一支队伍,首先提名的就是岳飞,要求大宋朝把岳飞的军队调回。
并且提出了要求杀害岳飞,他们才会答应和谈,秦桧和当时的皇帝一心求和,竟然答应了敌人这个计策。于是当岳飞回到朝中的时候,秦桧就开始想办法杀死岳飞,可怜的岳飞这会还在上书给朝廷希望朝廷继续作战。
可惜的是统治者无能,秦桧也贪生怕死,硬是想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放在了岳飞的头上,岳飞当知道这件事的时候,表现的是非常的平静,因为他没忘记这是自己的国家,他被捕下狱,最终被杀。
辛弃疾怎么死的
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岳飞和辛弃疾的励志故事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李清照与辛弃疾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际著名女词人,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爱国词人。
个人的区别是李清照是女性,辛弃疾是男性。
文学区别是李清照是婉约派辛弃疾是豪放派。
梁衡有两篇文章,《乱世中的美神》与《把栏杆拍遍》,分别写了这两个人,很有价值的。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际著名女词人,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爱国词人。两人年代相隔不远,辛弃疾稍后于李清照。清代文人王士祯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济南二安”,他们分属两个不同词派,似乎南辕北辙。但两人间却存在深刻渊源关系,这是颇耐人寻味的`。李清照曾对辛弃疾产生积极影响。杨敏如《李清照词浅论》云:“辛弃疾吸收了爱国词人的传统,应该包括李清照的影响。”
与李清照同时代词家候寘,在其《嬾窟词》中《眼儿媚》(花信风高雨又收)一篇题注云:“效易安体。”辛弃疾更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这是一条不容忽视珍贵信息,形象说明辛弃疾受李清照影响比较深,二者间是有共鸣的。《李清照研究论文选》收录唐玲玲《论易安体》一文,文中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两首词的内容都不是写儿女闺情,离愁别恨;而是叙说自己在南渡后对国事的不满,抒发闲居乡间的生活和愁思。”
关于辛弃疾学习并继承李清照词,前人早有论及。李清照《行香子》词(草际鸣蛩),其结语是:“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清况周颐《漱玉词笺》引《问蘧芦随笔》云:“辛稼轩《三山作》:‘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脱胎易安语也。”
李清照《蝶恋花》词:“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与辛弃疾《菩萨蛮》词”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首词中“长安”皆故国象征。两者表达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两人所梦想怅望的都是失去的故都汴京。李清照和辛弃疾,他们身处乱世,都有着忧国忧民的高贵心灵。
李清照对辛弃疾有哪些影响?
辛疾弃作为南宋年间豪放派宗师,他受李易安影响较深。这是因为易安词中表现的故国之思和沦亡之苦,深深打动爱国词家辛弃疾的心。辛弃疾一生以抗金和恢复中原为己任,对南宋统治者妥协投降政策极度愤慨。这和李清照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李清照南渡后词作大多表现国破家亡之恨。李清照对南宋以赵构为首统治集团妥协逃跑行径亦痛恨不已。即使在游戏之作《打马赋》中,李清照都不忘爱国,表示要“但愿相将过淮水”,恢复中原。
辛弃疾欣赏李清照的词,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模仿之,这恰从另一角度有力论证了李清照“倜傥,有丈夫气”、绵中藏针所谓婉约词,曾经引起英雄词人辛弃疾的深刻注意。所以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云:“至李易安出,而妇人之词乃盛。易安之词,在当时曾发生极大影响,受其影响最深者,乃其同乡辛稼轩弃疾也。”这是很有道理的。
辛弃疾与朱熹
辛弃疾与朱熹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辛弃疾是叱咤风云,忧国忧民的抗金名将,而朱熹一个热心教育、穷研理学的哲学家,两人到底有着怎样的交情呢?
宋庆元六年,朱熹溘然下世,但门庭冷清得很。
此前他因再三秉直论事,得罪了权相韩侂胄等人,被一众小人罗列罪名,刻意抹黑,不独学问被斥为“伪学”,他本人也从一代大儒的身份,变成了伪学甚至逆党的魁首。
门人弟子大多已遁走江湖,以避祸端。更有软弱的,公开表示跟朱熹脱离关系,“过门不入”,“以自别其非党”。此时天下正“谈朱色变”,人情凉薄如此,哪里会有什么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吊唁他。
辛弃疾就来了。
若果说他们有很深的交情,也不见得。大抵辛弃疾敬服朱熹的德行学问,视为师长辈,朱熹也欣赏辛弃疾的气节性情,虽然比辛大十岁。加之二人都坚持对金作战,反对议和,故彼此惺惺相惜。
早年他们曾同游武夷山,辛弃疾乘兴写了十首诗,以“山中有客帝王师”称赞朱熹。朱熹当时也写了一组诗,纪念这一次旅途。后来辛弃疾跟好友陈亮约朱熹一同过鹅湖讨论天下大势,朱熹当时离鹅湖并不算太远,不过没有赴会。
当然,朱熹给陈亮写信时说不愿过问时局,想隐居读书自处,这只是托词。其实朱、陈二人此前就国事学问等,已有过数番深入辩论,陈亮自视甚高,朱熹不与会也在情理。
此番朱熹下世,多少往日亲近的门徒友人都只敢将拜祭放在心上,甚至到了“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地步,更勿论在这个时间替朱熹正名。然而辛弃疾不单止来了,还带来了令天下震动的祭文,称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公然逆浪潮而立,丝毫没有妥协退缩的余地。
时至今日,有心人给朱熹的抹黑都没有消除干净,民间仍然传说他的种种“恶行”,把朱熹拉低至道德底线之下来讽刺,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很简单一点,如果朱熹德行有问题,那么他的牌位绝不会被后世请入孔庙,作为读书人的楷范来奉祀。一个人能成为百世师,他必须先是立得住的人。
辛弃疾也是立得住的人。
这时的辛弃疾已经六十一岁,容貌衰朽,走到了人生尾段。想当时辛弃疾才二十多岁,带着五十骑人马闯入五万大军中,生擒叛徒,从容退走,当场竟无一人敢阻拦。如此骁勇威俊,简直绝伦。
人终于敌不过时间的销磨。万人杰如辛弃疾,谁忍心看到他壮志未酬,冯唐先老?在纪念朱熹下世的词作《感皇恩》中,直言“白发多时故人少”,令人肠为之折。
但即便如此,辛弃疾性情始终如一,陈亮后来称赞他“挠弗浊,澄弗清”,立身浑然自如,并非虚言。什么事当为,他拎得很清,只看义在何处,行去莫问前途。
一个人是否立得住,放眼过去,最突出的就是在世局的关节点上,他是怎么做的。这次过来拜祭朱熹,跟四十年前相比,同样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更能显出辛弃疾作为士大夫的节气,立身堂堂正正,凛然不为浊流所动。
一个热心教育、穷研理学的'哲学家;一个是叱咤风云,忧国忧民的抗金名将,两人会结成莫逆之交,这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事。然而,朱熹与辛弃疾之间的深厚友谊却是有口皆碑的。著名理学家陈亮称他们一个是“人中之龙”,身备阳刚正气的一代儒宗;一个是“文中之虎”,压倒一世英豪的奇杰,他们二人堪称南宋时期的“双子星座”。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他不仅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也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词奔入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辛弃疾与朱熹的密切交往,应追溯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淳熙七年(1180年)冬,辛弃疾调节器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值严重旱灾,辛弃疾担负起救荒使命,在大街上贴出赈济榜文,只用八字:“劫禾者斩,闭粜着配!”朱熹赞扬他,说“这便见得他有才”,表示钦佩。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担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值饥荒,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有些不法商贸为了逃税,还与地方官勾结,贿赂,打着官方旗号以营私。朱熹听辛弃疾说“粪向亦插德寿宫旗子”,开始不信,后来“提举浙东,亲见如此”,便表示对辛弃疾更加信任。
淳熙九年(1182年),辛弃疾被朝廷一度罢史,闲居上饶,朱熹听说后为之愤愤不平。他经常对其弟子说“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还称赞他“卓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
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看到豪强地主兼并,侵吞土地严重,农民深受其害于是农民和一些中小地主一致要求清查土地,推行按实有土地负担税、役的“经界法”,朱熹便建议推行此法,但遭豪强反对。绍熙二年冬,在家闲居十年之久的辛弃疾被朝廷起用为福建提刑。他通过调整,认为朱熹的建议是对的,便在汀州大力推行“经界法”,受到百姓拥戴,因而更加钦佩朱熹。绍熙三年(1192年)九月,辛弃疾任福建提刑兼任福建路安抚使不久,辛弃疾便亲往在建阳考亭闲居的朱熹问政,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希望他要仁刑兼施,政教并化,宽严齐用。辛弃疾虚心听从忠告,使他在福建治政名声鹊起。
作为“一代儒宗”的朱熹。虽以身心寄托于道德性理之上,重“内省”,而不似辛弃疾之戎马倥偬,重外在功利,但两人抗金复国的主张是一致的。早在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在给孝宗皇帝《癸未垂拱奏札》中就讲到对金兵南侵,“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是皆天理之自然。”他还说“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纲纪,励风俗”。他的这些情况,总是受到主和派的阻挠,便多次辞官不做,以示抗议。然而,他定居建阳后,仍不时挂念着国家大事。他在《崇安刘勉之墓表文》中说:“是时国家南渡,几十年谋复中原以摅宿愤,未有一定之计。”而辛弃疾这位抗金名将也因遭主和派排斥、诬陷被贬,但他抗金意识始终不减。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从为拯救大局出发,冒着越职之罪,奏进朝廷,写成著名的《美芹十论》,主张“应争取主动,不能和战之权常出于敌”。绍熙三年(1192年)冬,辛弃疾告别朱熹赴临安后,在《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点》的答对札子中,申诉了自己抗金的战略见解,提出“居安虑危”的衷心期望。但皇帝并无大志,对他提出的见解未予重视。后来,辛弃疾又遭到谏官的弹劾,以“残酷贪饕,奸赃狼籍”的莫须有罪名被贬,再度回到武夷山当了个挂名的冲佑观提举。过了一年,连武夷山冲佑观的挂名职务也被罢免了,回到江西带湖闲居。
虽然朱、辛两人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更加密切了。绍熙三年(1192年)冬,宋光宗召见辛弃疾。辛弃疾在赴临安行程前,特意赴建阳考亭拜访了朱熹。
绍熙四年(1193年)8月,辛弃疾在朝只当了几个月的大府卿后,又再次任福建安抚使。当年9月,辛弃疾再次到建阳会见朱熹,两人同游武夷,泛舟九曲,朱、辛二人看到武夷枫叶摇红,溪潭转碧,山水如画,诗兴大发,当即各自吟赋了自己的《武夷棹歌》,除了朱熹首唱出脍炙人口的十首《武夷棹歌》外,辛弃疾亦作棹歌十首,其九曰:
山中有客帝王师,
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
几时西伯载将归。
在辛弃疾眼里,朱熹是一个隐卧山中的“帝王师”,他希望终究有一天会有“西伯”来把这个怀才不遇的白发隐臣起用。当夜,朱熹又为辛弃疾的二斋室书写“克己复孔”、“夙兴夜寐”赠之。
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荐进朝廷作侍讲的朱熹,看到奸相韩侂胄居功自傲、擅自弄权,就向皇帝弹劾他“擅权害政”的罪状。由于韩侂胄的势力远过于赵汝愚,因此,朱熹不但未能扳倒韩侂胄,反而被罢免侍讲之职。庆元三年(1197年)冬,韩侂胄等宣布道学为“伪学”,将朱熹列为“伪学逆党”之魁,限制他们的活动,这就是有名的“庆元dang禁”。对于韩侂胄的所作所为,辛弃疾非常气愤。辛弃疾当年担任具有实权的浙东安抚使,就是由于韩侂胄不容他实施北伐大业而被解除职务的。尔后,韩侂胄想借用辛弃疾名声起用他时,辛弃疾愤然说道:“韩侂胄岂是能用辛稼轩来建立功名的人!我辛稼轩又片么会依附韩侂胄以求取富贵呢?”
由于共同的命运,使朱熹与辛弃疾更加“相交既久、相见亦深”。陈亮死后,辛弃疾对朱熹的学识品行愈见亲敬。朱熹亦以“施展杰出的才干,以报朝廷”来期许辛弃疾。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给在武夷山冲佑观任职的辛弃疾信中,又以“克己复礼”相勉。
辛弃疾与朱熹不寻常的交往令人钦佩。辛弃疾认为自唐尧以来的几千年中,能与朱熹相比的仅有二、三人。他所作的《酬朱晦翁》诗曰:
西风卷尽扩霜筠,碧玉壶天天色新。
风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庆元六年(1200)三月,时值梅雨时节,朱熹由于久病,“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时年71岁。当时,朝廷下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但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风险连累,作祭文以掉之。十一月二十日,朱熹葬于建阳市唐石里后塘九峰山下大林谷。辛弃疾痛哭万分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此外,他还写下《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一词。词中云:“案上数篇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语,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旧社会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帮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遗划,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辛痉疾以汉代扬雄(子云)所作《太玄》经比拟朱熹的著作,并化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称颂朱熹的文章、事业不朽。从这一史实,不难看出辛弃疾对朋友朱熹肚胆相照的真挚友谊。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评价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时说:“一个善于思维的人与一敢作敢为的人能结交厚谊,令人钦佩,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