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苏幕遮怀旧的短句 正文

苏幕遮怀旧的短句

时间:2025-01-10 09:48:27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介绍

  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乡思之情,在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为这一类词所少有。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的介绍,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介绍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了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

  范仲淹的苏幕遮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词牌名苏幕遮介绍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幕,一作“莫”或“摩”。这个曲调源于龟兹乐,本为唐高昌国(高昌故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中唐高僧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指中国,慧琳为疏勒国人。)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

  这个曲调一般认为在唐以前的北周时已传人中原,初唐时浑脱舞曾盛行一时,《旧唐书·张说传》:“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那时不在七月举行,而是在寒冷的腊月。《旧唐书》中宗本纪云:“(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二月丁未,作泼寒胡戏。”《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并州清源尉吕元泰上中宗书日:“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日‘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书》曰:‘谋,时寒若。’何必赢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说明这个舞乐是“胡虏之俗”,人们在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据学者考证,“浑脱”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制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

  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故称之为“泼寒胡戏”,而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载“高昌”之风俗云:“俗多骑射,妇人带油帽,谓之苏幕遮。”近人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苏幕遮》的曲名正是源于歌舞者的这种服饰,因而得名。唐玄宗时,由于这种“泼寒胡戏”被朝臣视为胡虏之俗而有伤风化,玄宗于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七日,曾颁诏书《禁断腊月乞寒敕》,使此俗一度“禁断”,但在上面慧琳的表述中,“苏幕遮”在民间仍得以保存,只是由以前的十一月变为七月初,“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且由泼寒的胡戏变成了驱鬼消灾的民俗。

  据《唐会要》卷三十三载,唐时《苏幕遮》有三曲,分属沙陀调(正宫)、水调(歇指调)、金风调,天宝十三载改曲名,沙陀调者改名“宇宙清”,金风调者改名“感皇恩”(与《教坊记》所载“感皇恩”无涉),水调者不改。此调唐时曲辞原为七言声诗体,玄宗时宰相张说《燕公集》卷十载《苏摩遮》五首,皆作七言绝句体,有和声。其一云:“《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张说于题下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苏幕遮》又有长短句体,录于敦煌曲传辞,有“聪明儿”二首及《五台山曲子》一套六首(均见《全唐五代词》卷七“敦煌词”),注“寄在《苏幕遮》”。敦煌曲子词中这八首《苏幕遮》均为双调,六十二字,体格与宋时所传《苏幕遮》悉同。可见唐人的创调之功,有宋词人即沿用此体。宋·周邦彦《清真集》入般涉调(黄钟羽)。周邦彦词有“鬓云松”之句,故又名“鬓云松令”。

  此调为重头曲,每段由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两个五字句和一个七字句组成,句式富于变化,韵位适当,调情和婉。范词为怀旧之作,很能体现此调特点。周邦彦词写夏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宋人多以此调抒写闲适情趣,亦用以酬赠友人。宋季柴元彪《客中独坐》抒写旅愁,流美和婉,为此调优秀之作:“晚晴初,斜照里。远水连天,天外帆千里。百尺高楼谁独倚。滴落梧桐,一片相思泪。马又嘶,风又起。断续寒砧,又送黄昏至。明月照人人不寐。愁雁声声,更切愁人耳。”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代表。此调只有此体,宋元人俱如此填。前段第三、四句,梅尧臣词“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乱”字、“雨”字俱仄声。第五句,苏轼词“一局选仙逃暑困”,“一”字、“选”字俱仄声。第六、七句,苏词“笑指尊前,谁向清宵近”,“笑”字仄声,“谁”字平声。后段第三句,张先词“回首旗亭”,“回”字平声。第四句,苏词“谁敢争先进”,“谁”字平声。第五句,杜安世词“独上高楼临春霭”,“独”字仄声。杨泽民词“溪上故人无恙否”,“故”字仄声。第六、七句,张先词“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两“天”字俱平声,“有”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若《花草粹编》无名氏词前段起二句“与君别,情易许”,别字仄声,此亦偶然,不必从。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就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鉴赏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此时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此时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此时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此时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就是乡思离情的触媒。此时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就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苏幕遮·怀旧》,一起来阅读吧!

  苏幕遮·碧云天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鉴赏

  上阙写秋天的景色的,用白描手法一气呵成,首先写天与地,在其颜色上作出了鲜明的对比,随后再写烟波浩渺,山岚斜阳和无情芳草。前二句是概括式的总写,短短六字即交待了季节,又写出了秋天的特征,这简炼传神之笔成为咏秋之绝唱。万里如碧的清晴朗的天空中飘着些白云,满地都是黄色的落叶,这是用辽阔的视野来描写的,尔后视角转移到江水,秋色接水,寒阳泛翠,天水一色,烟雾缭绕而构成一组壮观的秋色,起到了情景相融的良好效果。其中一些精妙的意象让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比如碧云、黄叶、水波、翠烟、芳草、斜阳等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和象征。这样的秋景虽然很平常,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显得奇特起来,这样的有机整合具有很强的艺术色彩,有一种极强感染力。特别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更加传神,这种延伸的意象让人的思绪也跟着朝斜阳之外蔓延,心绪不止。同时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无意识地跟着作者的笔调,进入这美好的秋色之中了。在这里我们通常从其他文学作品也能见到其类似景致,比如鲁迅的《秋夜》也是描写秋景的,我们同样也能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描写的环境之中。此作中的白描虽然从直观看来,很简单,但若是细细分析一下,能做到精中之精也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我们所熟悉的李叔同所写的《送别》其实有部分是借鉴和摹仿此文的`写作方法,你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中间的“芳草碧连天”和“夕阳山外山”就可见其借鉴和摹仿的痕迹了。在上阙当中,作者有意地用一些意象来烘托秋景,这也是为下阙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是一种必要的设置。

  下阙中作者着重于情感的抒发和倾泄。“黯乡魂,追旅思。”句便是其引子,这里很明确地说黯然销魂的乡愁和漂泊异乡的愁苦盈满了我的思绪,从而才有抒发的下文。可此时的作者似乎有些矛盾,他想抒发,却又不知怎样去抒发,因此每夜都辗转难眠,以致需要借美好的梦境才能安然睡去。可是梦这个东西是虚无的,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在赵佶的词中说“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这主要是讲梦是不可靠的,是不能借此来抒发心胸中的愁闷的。之所以作者矛盾,才有借酒消愁的举措。“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入愁肠之后,却转化成了相思的泪水,由此可以透见作者心里的愁闷是如此之多,如此之难消。泪从何处来?是心理压力到了一定的极限的时候,神经就会刺激泪腺,从而产生泪水流出。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将两个液体结合到了一起,再者酒是带有刺激性的,泪是受到刺激后而产生的,这样的联系虽然可以这样来曲解,但不如用文学来理解较为好一些,这是高度的艺术手法,很有参考和学习价值。其实“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跟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此作中没有直接讲明愁在酒后更加浓烈,我们可以完全体会到其中的“愁更愁”。想来也是有趣的,古人在愁闷的时候都喜欢借酒消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好的消愁去处的。不比当代有一些娱乐场所可以为愁者提供消愁的机会,再说了作者写此文的时候,身处在边塞地区,那里其实是军营,当时作者是在军营之中。

  原文

  苏幕遮①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

  追旅思,③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段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创作背景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鉴赏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段,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段,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段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段,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段,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段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段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段,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