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湖居生活优美短句 正文

湖居生活优美短句

时间:2025-01-18 21:19:58

通感的句子汇总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一:通感修辞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

  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顶针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顶针」又叫「顶真」。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借代,

  借代,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简单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2.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借代的种类

  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

  互文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土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A和B都有C和D。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理解的方法、是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而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只从字面上去解释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

  ①互补互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上逢李龟年》)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汉乐府《木兰诗》)

  三句的意思是:开我东、西阁的门,坐我东、西阁里的床。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不是开东门坐西床;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也不是兔子“脚扑朔者为雄,眼迷离者为雌”。

  ②当句互文

  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本大侠在学这首诗时,一直认为主人站在码头上,客人站在船上,认为“举酒欲饮”是主客双方站着喝酒。并因“醉不成欢惨将别”一句,而感叹古人酒量真大,隔着水站着喝都能喝醉!也不知道有没有下酒菜?认为是直到下文“主人忘归客不发”时,主人才上了船,“添酒回灯重开

  宴”,在船上坐下来接着喝。后来老师说,“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恍然大悟。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③凡指互文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

  回文﹐是利用汉语的词序﹑语法﹑词义十分灵活的特点构成的一种修辞方式。

  回文诗词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诗。“就句回文”指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就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指先连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环读至开头。

  总之﹐这种回文诗的创作难度很高﹐但运用得当﹐它的艺术滋力是一般诗体所无法比拟的。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二:通感例句欣赏

  ①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②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

  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

  ③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句中“酽酽”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味觉;

  但在这里指歌声醇厚、悠扬,是听觉。

  作者在此用味觉形象表现听觉形象,显得真切生动。

  ④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

  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

  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象熨斗熨过”)和

  味觉(“象吃了人生果”)形象,

  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

  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

  ⑤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

  但细细咀嚼,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

  远去的歌声的“渺茫”正好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缕缕”、“清雅”与“似有似无”。作者紧紧抓住了“远处的歌声”和“微风中的花香”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异的美感的深邃动人的境界。

  ⑥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

  以视觉感受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

  菊花台

  词:方文山曲:周杰伦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通感的句子大全篇三:通感

  一、通感的概念:

  简单说来,通感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导致感觉的转移,因此,也称之为移觉。作为一种修辞,就是使语言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通感的机理

  任何一种生理现象,决不是空穴来风,都有着相应的生理结构作支撑,通感这一生理现象也如此。人体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它们的反射活动都有大脑皮层相应的活动中枢参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面积的大小,灵敏度的高低决定相应功能的强弱。比如,女孩子外语成绩往往好些,善于言谈,就是因为其语言中枢往往发达一些。左撇子经常使用左手,据研究左手使用频率高,能刺激右脑的语言中枢,因而使之较为发达,左撇子善于言谈者相应也多一些。男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强一些,数理化成绩整体优于女孩子。小说家、诗人形象思维能力强一些,因此在相关领域成就也大一些。大脑的各个中枢之间,有相关的联络机制,这种联络机制健全、强大,各个中枢沟通的强度、灵敏度也相应要强,所以,有些人富于联想。通感中除了五大器官互相沟通,还有具象和抽象的互相转化,还有潜意识即第六感觉的产生,都与之有关,善于通感和善于辨别通感的人,也与之有关。

  下面介绍一些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常被用来举例说明“通感”这种不同感觉在

  大脑中互相沟通交错的现象。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这种现象并非文学家的比喻,而有其生理基础。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相关成果。据介绍,通感现象有多种表现,与朱自清“听见”香味相似,有的人可以“看见”声音,即在听到某些声音时眼前会出现某种颜色,还有些人在看到某些特别的数字或字母时眼前会浮现出某种颜色。本次研究的对象就是一些有最后这一种通感表现的人。

  研究中使用了一种磁刺激手段,即对大脑特定部位施加微弱的磁场,观察大脑皮层的反应。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相比,那些有通感表现的受试者大脑中的视觉皮层更加敏感和活跃,只需很小的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元就会发出相应信号。

  研究人员德温·特休恩说,大脑中与视觉功能相关的皮层特别敏感可能是造成通感现象的原因,相关受试者虽然只看到一些字母或数字,但其视觉皮层被激起了关于颜色的反应。

  本次研究还显示,这种通感能力的大小是可调节的。通过对大脑相应区域施加特殊的电流,可以改变这些区域中大脑皮层的敏感程度。如果把大脑皮层敏感度调得更高,受试者的`通感表现就更为明显;而如果降低大脑皮层的敏感度,甚至可以完全消除通感现象。

  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通感的产生就可以理解,它不是唯心的也不是玄妙而不可思议的现象,任何通感都能够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就可以理解有些古人不知通感的概念,却能不自觉地写出很有档次的通感句子,当代很多人明确了通感的概念,甚至明确了通感产生的机理,有

  意识想写出这样的句子也无法实现。一个个通感或非通感的例句放在一起,有人无须费力能够准确地将它们挑选出来,而有些人你即使帮他进行分析、引导他作出判断还会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专家学者编撰通感的有关理论,也会把并非通感的例子引以为据。这不是学识的问题,而是通感机制强弱、灵敏度高低造成的。

  三、通感的判断

  通感的概念、机理不难理解,但运用其对一个句子进行判断却不一定容易,有时甚至很难。理论书籍举例失误,教学过程中、网络上对句子判断出现意见相左,就说明了这一点。判断不出现错误很难做到,同时,文学这东西,有些并不是不对即错两种答案,就是数学,也有模糊数学,何况是文学呢?因此,有少数句子看作通感没错,不看作通感同样没错。但是,大多数是不对即错的,在这个范畴内,就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判断的失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生活常识、用词常规习惯去判断:

  甜言蜜语:是通感。语言是听到的,而甜蜜是形容味觉的。用形容味觉的词语修饰听觉感受,感觉转移了,听来的语言有了甜蜜的味道,所以它无疑属于通感。

  心明眼亮:不是通感。心(即脑)是思维器官,虽然明是形容光色、眼睛的,但心明在这里指思想不糊涂。

  茶盏盛秋色:是通感。秋色,是眼睛看到的,它没有体积、重量和形状。

  盛,是用来涉及有体积、重量和形状之物体的动词,由视觉转移为其他感觉,由抽象转移为具象是明显的。

  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是通感。鸡声白、鸟话红,用形容颜色的词汇形容声音,视觉与听觉沟通融合在一起。

  2、通过其他相关词汇去判断: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整体看,听到笑声,没有感觉的转移,但“闪闪烁烁”是听不到的,它是形容光彩的词汇,从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到了视觉的参与,因此,它属于通感。

  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星星是看到的,闹,是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的融合,因此,属于通感。

  莺声圆滑堪清耳:莺声清耳,是听觉感受,圆滑,是触觉感受。圆滑将听觉和触觉沟通起来,因此,属于通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花是看到的,春意,是感觉到的,不单纯属于视觉感受,还有心理判断,尤其是“闹”字,春意不能闹,但其生机勃勃、争奇斗艳,使人产生了一种闹的感觉,进一步将视觉听觉融合在一起,因此,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超越两种器官参与的通感。

  3、从语法角度分析,抓住主干:

  盏内有溪声:盏内是主语,有是谓语,溪声是宾语。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如果扩大这个句子,改变主语:我看到盏内有溪声,属于通感;我听到盏内有溪声,不属于通感。因为缺乏判断的依据,所以,只能作普通判断句看,而不能说是通感或非通感。

  秋光冷画屏:这是名家经常引用为通感的例子,但不是通感。冷,属于使动用法,整个句子就是:秋光使画屏冷。换成普通句式就是:秋光冷了画屏。很明显,这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不属于通感。之所以出现失误,就是没有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为秋光是看到的,冷是感觉到的。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这也是名家经常引为通感的一个例句,其实不是通感。灯光冷于水,属于类比,意思是灯光比水还冷。之所以判断失误,理由如上。

  三更萤火闹:不是通感。意思是三更萤火虫在闹。与林中鸟雀闹、元宵狮舞闹是同一类型的句式。闹,可以是视觉感受,也可以是听觉感受。这个句子属于普通的判断句。

  4、根据语境判断:

  有些句子,孤立地看,属于通感,但在大的语境中,则要作具体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唯妙唯俏,卓绝千古。其中有的是通感,有的属于单纯的比喻。看这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整体而言,这一段都属于比喻,但有的比喻包含了通感。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句的意思是,黄莺在花底下发出间关(鸟声的象声词)的婉转圆滑的歌声。圆滑,将听觉转化为触觉,所以,属于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