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书画闲章短句大全 正文

书画闲章短句大全

时间:2025-01-11 21:00:59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炸丸子》

  引导语:炸丸子分为素丸子和肉丸子,有关出自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中的《炸丸子》美食文章,大家知道?下文是小编收集的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我想人没有不爱吃炸丸子的,尤其是小孩。我小时候,根本不懂什么五臭八珍,只知道小炸丸子最为可口。肉剁得松松细细的,炸得外焦里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花椒盐吃,一口一个,实在是无上美味。可惜一盘丸子只有二十来个,桌上人多,分下来差不多每人两三个,刚把馋虫诱上喉头,就难以为继了。我们住家的胡同口有一个同和馆,近在咫尺,有时家里来客留饭,就在同和馆叫几个菜作为补充,其中必有炸丸子,亦所以餍我们几个孩子所望。有一天,我们两三个孩子偎在母亲身边闲话,我的**不知怎么的心血**,没头没脑地冒出这样的一句话:“妈,小炸丸子要多少钱一碟?”我们听了哄然大笑,母亲却觉得一阵心酸,立即派佣人到同和馆买来一碟小炸丸子,我们两三个孩子伸手抓食,每人分到十个左右,心满意足。事隔七十多年,不能忘记那一回吃小炸丸子的滋味。

  炸丸子上面加一个“小”字,不是没有缘由的。丸子大了,炸起来就不容易炸透。如果炸透,外面一层又怕炸过火。所以要小。有些馆子称之为樱桃丸子,也不过是形容其小。其实这是夸张,事实上总比樱桃大些。要炸得外焦里嫩有一个诀窍。先用温油炸到八分熟,捞起丸子,使稍冷却,在快要食用的时候投入沸油中再炸一遍。这样便可使外面焦而里面不至变老。

  为了偶尔变换样子,炸丸子做好之后,还可以用葱花酱油芡粉在锅里勾一些卤,加上一些木耳,然后把炸好的丸子放进去滚一下就起锅,是为熘丸子。

  如果用高汤煮丸子,而不用油煎,煮得白白嫩嫩的,加上一些黄瓜片或是小白菜心,也很可口,是为汆丸子。若是赶上毛豆刚上市,把毛豆剁碎羼在肉里,也很别致,是为毛豆丸子。

  北平酱肘子铺卖一种炸丸子,扁扁的,外表疙瘩噜苏,里面全是一些筋头麻脑的剔骨肉,价钱便宜,可是风味特殊,当做火锅的锅料用最为合适。我小时候上学,如果手头富余,买个炸丸子夹在烧饼里,惬意极了,如今回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最后还不能不提到“乌丸子”。一半炸猪肉丸子,一半炸鸡胸肉丸子,盛在一个盘子里,半黑半白,很是别致。要有一小碗卤汁,蘸卤汁吃才有风味。为什么叫乌丸子,我不知道,大概是什么一位姓乌的大老爷所发明,故以此名之。从前有那样的风气,人以菜名,菜以人名,如潘鱼江豆腐之类皆是。

 

  梁实秋幼时学习书画、篆刻、风筝、京戏

  按照梁文事先生提供的资料看,梁实秋小时候的兴趣特别广泛。他之后来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精神状态的平衡,大概与这种水平相当高的综合修养有一定关系吧!

  他终生喜欢书画艺术。成年以后,能写一手漂亮流畅的字。在台湾,他写的不少条幅,后来都成为墨宝被人珍藏起来。他欣赏水平也很高,常常叹息:“右军的字实在无法学得到。”他的画也饶有奇趣,一如他脍炙人口的文章,自然隽永,情理横生。然而,应该说,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他所达到的水平都得益于小时候的良好功底。六七岁的时候,他就在父母督导下描红模子、念字号儿。描红模子又叫描帖,就是以毛笔把红色字帖描黑,帖上的字不外什么“上大人孔已己化三千”、“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以及“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之类,文意似懂非懂,但在长时间的描模揣磨中,却也逐渐滋长起浓厚的兴趣。以至一日和兄弟姊妹围坐在炕桌周围做日课时,一时兴起,一拱腿把个炕桌整个地掀到了地上去。上小学时,有幸得列于一位名叫周士棻先生的门墙。周先生写得一首好柳体,对学生书法课要求特严。就是在他手里,梁实秋练出了一手流利的行草,同时也能写“墨大园光”的大楷。小学毕业考试时,恰值京师学务局长亲临视察,看见梁实秋“写的好大个的草书,留下了特别的印象”。榜发之后,竟因此而赫然高居榜首。得到的奖品也最多。汁有“一张褒奖状,一部成亲王的巾箱帖,一个墨合,一副笔架以及笔墨之类”。

  对于绘画的兴致,也在小时候就已培养起来。父亲可能是记起了孔夫子“因材施教”的遗训,看梁实秋着迷般地喜爱绘画,特意专为他买了一部《芥子园画谱》。也是在那次小学毕业考试中,图画课让学生自由命题,梁实秋画的是一张《松鹤图》,“斜着一根松枝,上面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自以为“章法不错”。成年以后,他画梅,画山水;七十多岁时与韩菁青从热恋到最后圆满地结合,期间画过不少幅《菁秋戏墨》,构思新颖,笔法老到。这时当然已更进一境,上升到了艺术创造的境界。但说起来,最基本的功夫还是在小时候学到的。

  梁实秋还学过治印,于金石一道颇有造诣。年青时镌刻了不少图章,连同他平日收集的一些精品,都珍重地收藏于北京老家里,但乱离中全都散佚净尽。只有几枚为他特别嗜爱的,随身带了出来。其中有两颗闲章,一个是“读书乐”,一个是“学古人”,他自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我读书,教我作人”。他还保有一颗镌有颜延之“深心托毫素”诗句的闲章,也非常珍爱,以为“与春韭秋松有同样淡远的趣味”。

  说起梁实秋与图章,有两件事特别有趣。他有一位出版家朋友,一次与人争吵,对方讥讽他道:“汝何人,一书贾耳!”这句话深深刺伤了这位出版家的自尊心,他把这事告诉了梁实秋。梁实秋给他讲了郑板桥的故事,说郑板桥有一方图章,文曰“七品官耳”,那个耳字非常传神,“建议他不必生气,大可刻一个图章‘一书贾耳’。”并且梁实秋还自告奋勇,当即为他写好了印文,分朱布白,自以为“大致尚可”。

  情之所系,圣贤难免。梁实秋劝别人随遇而安,他自己有时候反倒未必做得到。他六十三岁时在台湾师范大学退了休,从此再不能“坐拥皋比”,心头顿时感到空落落的不是滋味。特别有一年要换身份证,他在职业一栏里填的是“某校教授(退休)”字样,但发下来一看,却光秃秃地变作了一个“无”字,更觉爽然若失。尽管他也明知教书这种职业并没什么风光,他自己就曾两次为此大触霉头(一次是碰到一位拐弯亲戚,寒暄中对方问梁实秋现在“在什么地方得意?”梁告以在某校教书,对方登时脸色一变,顺口说道:“啊,吃不饱,饿不死。”另一次是在聚饮间,一位刚刚平步青云的权门显要,喝过几杯酒后,按捺不住,歪头睇视梁实秋说:“你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胡为厕身我辈间?”一言即出,举座皆惊,主人过意不去,急忙小声劝慰梁实秋道:“此公酒后,出言无状”),不过一想到自己从此成了“无业之人”,虽《礼记》上明明写着:“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冠冕堂皇,煞是好听,但仍不免恝然自伤。出于这种心情,后来,他刻了一方图章,文曰“无业之人”!聊以解嘲,且以自遣。

  幼年间,梁实秋还对放风筝“有特殊的癖好”,他说自己“从孩提时起直到三四十岁,遇有机会从没有放弃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为他的童年生活又增加了一份绚烂与光采。

  离他家不远,在一个二郎庙旁侧有一爿风筝铺,铺主姓于,人称“风筝于”,在北京九城小有名气。幼年时的梁实秋,是这爿铺子的经常顾主,在这里他可以买到自己心爱的各种各样的风筝,象肥沙雁、瘦沙雁、龙井鱼、蝴蝶、蜻蜒、鲇鱼、灯笼、白菜,蜈蚣、美人儿、八卦、蛤蟆等等,真是应有尽有。做工也极尽工巧,鱼的眼睛是活动的,可以滴溜溜地转;蝴蝶蜻蜒的翅膀是软的,能够上下波动,随风摇摆;还有的或装上锣鼓,或安置弦弓,或二者兼备,放上天后,从遥远的高空可以传来阵阵悦耳的乐声,真正做到了诗人所描绘的那样: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对于梁实秋,放风筝是难得的娱乐,但又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他还同时以他纤细敏锐的心灵从中感悟到另一番情趣。当他手里牵着长线,把一只蝴蝶或龙井鱼放到高远的碧空之际,尤其当夜晚把系有小红灯笼的风筝放上天空时,仰望红光朦胧,犹如闪烁的星辰,这时候,他双脚虽然站在大地上,但一颗心却早已飞出躯壳,飞到了另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对此,他动情地记述道:

  放风筝时,手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这时节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我想这也许是自己想飞而不可得,一种变相的自我满足罢。春天的'午后,看着天空飘着别人家放起的风筝,虽然也觉得好玩,究不若自己手里牵着线的较为亲切,那风筝就好象是载着自己的一片心情上了天。真是的,在把风筝收回来的时候,心里泛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好象是游罢归来,虽然不是扫兴,至少也是尽兴之后的那种疲惫状态,懒洋洋的,无话可说,从天上又回到了人间,从天上翱翔又回到匍匐地上。

  梁实秋的这番话对我们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个体心灵的信息,表明一个个体生命正在逐步脱离懵然无知、混混沌沌的童稚状态。当他牵着风筝如痴如狂地在原野上奔跑的时候,从表象看,与从前那个别出心裁地捉弄祖父给祖父买“狗屎橛、猫屎橛”吃、读书时蹬翻小炕桌的儿童原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区别正在产生。区别就在于,现在,某种自觉意识正慢慢地在他身上苏醒,一种为人所独有的能力——对世界对自身的感知能力——正被神奇般地注入他的体力。一旦当这种自觉意识和感知能力完全成熟,那么,作为人,他才将真正是充实的、完整的。

  引导少年梁实秋真正进入艺术思维领域的,还有京剧。诚如他个人所说:“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也非例外。”京剧,这一最具有民族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也成为日后他在几种异质文化的交汇、撞击中进行对比选择的重要参照。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吃》

  引导语: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一经出版便风行不衰,至今已发行五十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记录。下文就是小编收集《雅舍谈吃》散文集中的《吃》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据说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所以我们既生而为人,也就不能免俗。然而讲究起吃来,这其中有艺术,又有科学,要天才,还要经验,尽毕生之力恐怕未必能穷其奥妙。听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就是杜威克伯屈的讲学之所),就有好几门专研究吃的学科。甚笑哉,吃之难也!

  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此非一人之言也,天下人之言也。随便哪位厨师,手艺都不在杜威克伯屈的高足之下。然而一般中国人之最善于吃者,莫过于北京的破旗人。从前旗人,坐享钱粮,整天闲着,便在吃上用功,现在旗人虽多中落,而吃风尚未尽泯。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内,他能设法调度,吃出一个道理来。富庶的人,更不必说了。

  单讲究吃得精,不算本事。我们中国人外带着肚量大。一桌酒席,可以连上一二十道菜,甜的、咸的、酸的、辣的,吃在肚里,五味调和。饱餐之后,一个个的吃得头部发沉,步履维艰。不吃到这个程度,便算是没有吃饱。

  苟子曰:“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可谓恶少者也。”我们中国人,迹近恶少者恐怕就不在少数。

  美食家梁实秋

  梁实秋这一辈子,除了令人仰视的文学成就外,其对饮食之道的研究,也少有人能与之匹敌。别看一日三餐,梁实秋却吃出了味道,吃出了学问,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真谛。

  儿时夏天,梁实秋喝豆汁,总是先脱光上衣,然后喝下豆汁,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他常说:“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他坦陈:“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不能自已。”晚年,他与北京的长女梁文茜取得联系后,曾在一封信中说:“给我带点豆汁来!”女儿回信道:“豆汁没法带,你到北京来喝吧!”看罢信,他才知道自己糊涂了,不禁哑然失笑。

  早在清华读书时,梁实秋就创下了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纪录。而这种令人咋舌、又不太光彩的“饭桶”行径,绝非是因为他的胃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求那种大快朵颐的快感。梁实秋特别爱吃北京的传统小吃——糖葫芦。他回忆,信远斋卖蜜饯、冰糖子儿、糖葫芦,其中以糖葫芦最为出色。他曾经多次感慨:“离开北平就没吃过糖葫芦,实在想念。”

  梁实秋最爱吃北京致美斋的爆羊肚。1926年,他留美三年回来,刚下车,将行李寄存在车站,就直奔致美斋,不勾芡粉、稍加芫荽梗、葱花的盐爆,勾大量芡粉、黏糊的油爆和清汤汆煮,以及完全本味的汤爆,都吃了个遍才回家。他说,在海外想吃的家乡菜,以爆肚为第一,而这次一口气吃了三种,是“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年尤不能忘”。梁还爱吃红烧肉,但最怕自己做红烧肉。因为他性急健忘,十次烧肉九次烧焦。对此,他总结说,红烧肉要长时间煨煮,很懒又没记性者,最不适合做此菜。

  梁实秋很喜欢吃汤包。他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这样写道: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年轻的梁实秋,就是凭着对吃的乐趣,观察老北京那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也数不清的小吃,从中享受到高度的精神愉悦。

  晚年的梁实秋因患糖尿病,不能食甜,但他常私下里偷吃解馋。一次和作家刘墉同桌吃饭,冷盘端上来,梁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来八宝饭,刘墉猜他一定不会吃,没想到梁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饭。”梁却笑着说,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有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梁实秋的人生,除了“嘴馋”之外,还带有几许乡愁。这在他的美食集《雅舍谈吃》中有很好的体现。中年以后,梁飘零到了孤岛,一别就是30多年,几乎相当于他半生的时间,再也无缘故土,只能眼望海峡对岸,遥念着母亲和一双儿女。在这种情况下,当年的一双筷子一只碗,都极易勾起他心中丝丝缕缕的感慨。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吃火腿》

  引导语:火腿营养丰富,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中医认为,火腿味咸甘,性平,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滋肾填精、健足力、愈创口的功效,可用于治脾虚少食、久泻久痢、腰腿酸软等症。就是这些原因作家、翻译家、美食家于一身的梁实秋就喜欢吃火腿?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原文,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也许是不善处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当然会吃得舌矫不能下,好像舌头要粘住上膛一样。有些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有清酱肉爽口。后来许多北方人也能欣赏火腿,不过火腿究竟是南货,在北方不是顶流行的食物。有些的北方餐馆作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清酱肉。事实上,清酱肉也的确很好,我每次作江南游总是携带几方清酱肉,分馈亲友,无不赞美。只是清酱肉要输火腿特有的一段香。

  火腿的历史且不去谈他,也许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泽于无意中所发明。宗泽是义乌人,在金华之东。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日金华火腿。东阳县亦在金华附近,《东阳县志》云:“熏蹄,俗谓火腿,其实烟熏,非火也。腌晒熏将如法者,果胜地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火腿制作方法亦不必细究。总之手续及材料必定很考察。东阳上蒋村蒋氏一族大部分以制火腿为业,故“蒋腿”特为著名。金华本地常不能吃到好的火腿,上品均已行销各地。

  我在上海时,每经大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钱,店员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一九二六年冬,某日吴梅先生宴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万全,予亦叨陪。席间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瓷盘,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见方高寸许之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先生微酡,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个世纪有余。

  抗战时,某日张道藩先生召饮于重庆之留春坞。留春坞是云南馆子。云南的食物产品,无论是萝卜或是白菜都异常硕大,猪腿亦不例外。故云腿通常均较金华火腿为壮观,脂多肉厚,虽香味稍逊,但是做叉烧火腿则特别出色。留春坞的叉烧火腿,大厚片烤熟夹面包,丰腴适口,较湖南馆子的密汁火腿似乎犹胜一筹。

  台湾气候太热,不适于制作火腿,但有不少人仿制,结果不是粗制滥制,便是腌晒不足急于发售,带有死尸味;幸而无尸臭,亦是一味死咸,与“家乡肉”无殊。逢年过节,常收到礼物,火腿是其中一色。即使可以食用,其中那大骨头很难剔除,运斤猛斫,可能砍得稀巴烂而骨尚未断,我一见火腿便觉束手无策,廉价出售不失为一办法,否则只好央由菁清持往熟识商店请求代为肢解。

  有人告诉我,整只火腿煮熟是有诀窍的。法以整只火腿浸泡水中三数日,每日换水一二次,然后刮磨表面油渍,然后凿子挖出其中的骨头(这层手续不易),然后用麻绳紧紧捆绑,下锅煮沸二十分钟,然后以微火煮两小时,然后再用大火煮沸,取出冷却,即可食用。像这样繁复的手续,我们哪得工夫?不如买现成的火腿吃(台北有两家上海店可以买到),如果买不到,干脆不吃。

  有一次得到一只真的金华火腿,瘦小坚硬,大概是收藏有年。菁清持往熟识商肆,老板奏刀,砉的一声,劈成两截。他怔住了。鼻孔翕张,好像是嗅到了异味,惊叫:“这是道地的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释手,他要求把爪尖送给他,结果连蹄带爪都送给他了。他说回家去要好好炖一锅汤吃。

  美国的火腿,所谓ham,不是不好吃,是另一种东西。如果是现烤出来的.大块火腿,表皮上烤出凤梨似的斜方格,趁热切大薄片而食之,亦颇可口,惟不可与金华火腿同日而语。“佛琴尼亚火腿“则又是一种货色,色香味均略近似金华火腿,去骨者尤佳,常居海外的游子,得此聊胜于无。

  梁实秋爱吃火腿

  集作家、翻译家、美食家于一身的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一书中以《火腿》为题,纵论开来:从北方到南方,从大陆到台湾,从中国到美国,内中涉及火腿的制作、风味、食用和相互比较等。他惜字如金,仅用了1500字,就把火腿写“火”了,真是美食写作的高手。

  1903年1月,梁实秋出生于北京。他和所有的北方人一样,从前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他曾写道:“北方餐馆做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的清酱肉。”所以,他每次的江南游,总是携带几方清酱肉,分馈亲友。

  后来,他在上海吃到“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的火腿,感觉是“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至今思之犹有余香”。于是,梁实秋渐渐对火腿产生了好感,后来不论是凉拌菜、炒青菜还是煮汤,都喜欢放上一点。

  除了爱吃火腿,梁实秋还喜欢对此加之评论。1926年冬,梁实秋在南京参加同学聚会,“席间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瓷盘,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见方高寸许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半个多世纪之后,他还为此写下八个字:击案高歌,盛会难忘。

  抗战时,梁实秋在重庆一家饭馆里品尝云南火腿,并将其与浙江金华火腿进行比较:云腿通常均较金华火腿为壮观,脂多肉厚,虽香味稍逊,但是做叉烧火腿则特别出色。

  【食后一得】

  火腿营养丰富,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中医认为,火腿味咸甘,性平,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滋肾填精、健足力、愈创口的功效,可用于治脾虚少食、久泻久痢、腰腿酸软等症。江南一带常以火腿煨汤作为产妇或病后开胃增食的食品。

梁实秋雅舍谈吃

  梁实秋《雅舍谈吃》是“雅舍小品”的一辑,篇篇文章标题简明,《腊肉》、《锅烧鸡》、《拌鸭掌》或更为直接的“豆腐”、“茄子”。本书分为吃在故乡、吃在四方、吃东道西三辑,收录了《烤羊肉》、《西施舌》、《酱菜》、《溜黄菜》、《栗子》、《白肉》、《康乃馨牛奶》、《面条》等散文作品。

  

  基本概述/《雅舍谈吃》

  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了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但更多的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

  梁实秋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风行不衰。为了展示梁公散文的总体面貌,从他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札记、随笔、短评,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付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应当说,这远远不是梁实秋散文的全部,尽管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我们深信,如果不怀偏见而抱有理解与汲取的渴念,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名家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梁实秋如是说:“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如此高见,真让天下老饕找到了大吃的理由;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

  作品鉴赏/《雅舍谈吃》

  “民以食为天”。此话在谈吃之文中被征引无数,虽古而俗而滥,然俗的有理,滥的有因。大凡文人,难免有“搜肠刮肚”之思,则此,需得有充足的饮食,可口的调羹作为激发灵感之动力。李白嗜酒,东坡嗜肉,据说***也很能吃火烧肉。此物味佳,不论阶级、性别、老少大概都难抵诱惑。有老饕者染疾,曰高血脂、糖尿病,见桌上鲜艳欲滴之彘肉而不得下箸,望肉兴叹,甚同情。又有俗云“吃饭被饭噎死”。此语恶毒,一直不曾当真相信。然而却的确有文人因吃而死。据考杜甫就是饱食撑死的。

  《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由史可见,杜甫确是暴饮暴食撑死的。然而学界也有考曰杜甫食物中毒而卒,此说以郭沫若为代表。然而我到颇不愿信:曾经“有幸”食物中毒两次,上吐下泻,颇不爽,杜甫若如此则狼狈可知矣,不如“噎死”,也给阔佬拽哥警示:口腹之欲当享,然而不能暴饮暴食。梁公的《雅舍谈吃》自然不会多谈这些让人败兴的话题。

  其所录,乃珍馐之烹调,家常菜之勾芡,街头小零食之工艺。若仅拘泥此,则仅可论为食谱,然而梁公由文忆人、忆事、忆往昔文化,读来饶有兴趣。其中亦不乏由梁公犀利俏皮之语,颇引人品咂之余深思。余生长江淮人家,少小虽未啖山珍海味,然而梁公所列之小食品也颇有多尝,或有近似之者。想来大约淮扬菜系多有梁公所记者。玉华台的'汤包我是未曾尝试过,然而家乡汤包店里的手艺也颇地道。前几日去夫子庙小游,点一“蟹黄包子”,笼屉里刚出来的,皮薄汁多(姑且不论其中有无蟹黄),蘸小碟醋吮汁吞包,味甚不错。

  梁公虽遍尝珍馐,然而不耽于“佛跳墙”、“满汉全席”、“熊掌”、“鱼翅”等珍馐。能于街头小吃大做文章,于平凡中写生活乐趣。其所记“锅巴”、“水晶虾饼”、“豆汁儿”皆乃平民食品,甚至一块普通葱油饼,先生亦能品出滋味,令余大羡!其所记述亦颇多余家乡食品,读来亲切。

  文章表达不同,篇幅不同。梁公的文章恰如一盘盘菜肴:有记大餐者,洋洋千字,蔚为大观;有百十字小文,如酱坛小菜,滋味悠长;也有写的凛冽的,恰如辣口的老白干。如次等等。有好口福,有好胃口,文章怎能不精彩。

  先生所记中诸菜,有所闻,有所未闻。小文搁笔前录一菜肴,遍览《雅》无提及,揣思梁公应未尝试过。家父所拿手菜一,曰“鱼糊”。此菜制作手续颇多,麻烦,然而好吃。取江鱼一尾(野生最好),洗净去鳞去内脏。蒸煮,净手捋取鱼肉,去刺儿。再勾芡蛋汁,调料等等,熬制成汤。状若粥糊,浇醋、麻油,入口细腻,微酸有鲜味。个中滋味君当试制方知。曾以此菜宴亲戚师友,皆曰好。然而我未做过,遗憾。

  评论/《雅舍谈吃》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

  作家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他是20世纪华语世界一代文学宗师,为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他用他的生命垒起了一座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独力译成四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

  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并选择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及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和教科书。他更以《雅舍小品》等十余部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人物轶事

  1923年,梁实秋赴美国留学,先去的科罗拉多学院,后去的哈佛大学。

  这期间,给梁实秋影响最大的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的权威白璧德教授。此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晓儒道着作。不只是梁实秋崇拜他,梅光迪、汤用彤、吴宓、陈寅恪、林语堂都是他的粉丝。

  白璧德偏爱秩序、稳健、理性,抵触偏激、冲动非理智的言行,跟后来国内激进的左翼作家有着本质上的冲突。但这很合梁实秋的胃口,所以后来鲁迅老批评他是“白璧德的门徒”。

  梁实秋也曾是五四青年。“自从听过白璧德的演讲后,对于整个近代文学批评的大势约略有了一点了解,就不再对于过度浪漫以至于颓废的主张像从前那样心悦诚服了。”他如此分析自己信念的转变,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刚刚经历过的新文化运动,认为对五四运动应该以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

  在哈佛大学,梁实秋不寂寞,这里中国留学生很多,就哥几个合租了处公寓,大家过起“初级共产主义生活”,轮流做饭、洗碗。

  有一次轮到梁实秋主厨,做炸酱面,锅里熬着酱,香气四溢。正好,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潘光旦等人来玩,一进门闻到了酱香,吃腻了西餐的同学们就赖着不走了,非要讨碗面吃。但是人多面少怎么办?梁实秋有招,在酱里狂放盐,结果把同胞们咸坏了。

  大家成天待在一起,就琢磨事,有人建议传播中华文化,演一出英文版的中国戏给老外看。选定了南戏剧本《琵琶记》,梁实秋负责翻译。

  号称“南戏之祖”的《琵琶记》,词曲精彩,想要在英文中保留精髓很难,需要高超的中英文功底和文学素养。梁实秋搞定了,还出演男主角蔡邕。冰心演女二号。闻一多也赶来助阵,画布景、设计服装。

  演出当天,不少美国大学教授和文化界人士都来观看,观众达1000多人。第二天有报纸还刊登了消息,梁实秋的照片也上了报。演出成功给大家很大鼓舞,梁实秋等人趁热打铁,成立了中华戏剧改进社,决心用戏剧形式改革中华文化。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冰心、梁思成、林徽因等都加入了。

  就在梁实秋在美国顺风顺水地学习、干事的时候,国内的未婚妻程季淑写信来了,说家里正给她介绍对象,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嫁给别人了。出国前,梁实秋就和程季淑爱得如胶似漆,因此,虽然奖学金可以用5年,但是他待了3年就提前回国了。还好,学业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