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交际性用语,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显得非常重要。重视基于本民族母语文化教育,积极进行跨文化英语教育,将有助于推进文化传输双向性在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经济发展全球化将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面对语言交际方面存在的差异,积极推行跨文化教育,将有助于不同种族之间的密切交流,了解彼此之间的需求及意见。英语作为世界发展中重要的交际语言,通过采用文化传输双向性的跨文化英语教育,将有助于扫除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壁垒,提高彼此间的交际交流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
(一)跨文化交际与语言
语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其中蕴含的秘密是现代人一直探索的重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可以一种有效的共同讯息,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换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其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对其开展了重点研究。经过大量的分析发现,人类在进行语言的学习中,仅仅接触一些语法、词汇、语音等,无法满足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了解必要的社会形式及文化,明确底层结构和人类生存的共性,明确各民族的文化结构差异,才能有效发挥语言的应用价值。
(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英语的使用已从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知识教学及语言技能应用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其应用能力多涉及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做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英语使用有效交流能力的一个概述。受传统文化影响,轻视文化内涵,重视语言形式的片面教学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信息因素,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特性,培养学生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需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介绍英美影视剧、记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加之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欧美报刊的方式,接触纯真的英语,从相关资源中学习西方文化、习俗及其交流方式,从而了解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人生观,为自己构建西方思维,从而强化自身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二、跨文化交际主体文化身份
(一)语言与文化身份
一个人拥有了语言就拥有了这种语言所承载和表现的世界。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因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人通过语言而形成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观点。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活在语言中,人以身份出场,语言是寻找文化身份最本质的要素。文化和身份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密不可分。文化身份是由社会官僚机构认同或成员自我认同所形成的该文化群体的成员身份。通过对本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文化成员在文化传播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认同感十分强烈,他们将本民族的语言、所行、所思和所感等通过自身的文化尽善尽美地表达而出,提高自身对个人生存的依赖程度。文化认同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文化身份”的产生源于文化,由于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因此语言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日常的交际语言交流以及肢体语言交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表明自身的身份;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通过应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程度及民族归属感等。
(二)英语的本土化和中国英语背后的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的出现,带动了英语教育体制的发展,激发了众多非英语使用国家对英语学习的浪潮,促进了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其应用价值正不断扩大。通过对社会语言的分析,不同种族之间语言的不断接触将导致语言的.本身发生变化,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现阶段的英语文化就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多元化的身份也逐渐被显现出来。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正在改变英语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基于本土英语使用国家而进行改变的英语语言,是融合了世界不同地域语言文化的精华而逐渐产生的,这些新式英语往往受到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影响,对英语的语言、发音等进行了改变,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独立发展中对自我语言文化的保护及渗透。这种新式英语的出现强调自我民族价值观,要求在使用英语中突出本国的发展文化。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习英语的人员也相对较多。作为世界英语变体大家族中的医院,将汉语的文化特征渗透到英语中就成为表现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英语使用中,我们依旧强调自身汉语作为母语的重要性,通过规范英语,利用其对中国发展的变化进行描述,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
三、母语在跨文化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一)语言迁移
为了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进行跨文化英语教育中,应打破以传统英语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改革教育方式。通过基于本族母语文化及国际交流层次方面开展教学,强化语言迁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广泛研究。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受到母语文化知识结构、语言运用形式的影响,学习者喜欢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时候将已经学会的母语相关习惯带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在母语带进的过程中就出现早期对比分析假说、中期心灵主义迁移最小论、近期认知学迁移制约伦等几个节段。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Stern(1992)把母语知识的迁移和干扰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Ellis(1994)把迁移看作是二语学习者为了弥补二语知识匮乏而采取的一种学习策略。由此,人们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
(二)英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迁移
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有利于文化交流,不论是何种语言的学习,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及关联。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基于本族文化的英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其中“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出现将双语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语言的使用存在共性,任何一个民族在本族母语的学习中都会涉及“普遍语法”的使用,所以在英语学习中,通过自身获得语言共性经验,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可以有效强化自己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及理解能力。所以,强调语言共性的使用,将有效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基于跨文化交际背景,在进行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应重视跨文化交际文化传输双向性的重要作用,以本族母语文化为基础,打破传统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弊端,积极建立新型双向传输跨文化教育改革方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英汉双语传输的运用表达能力。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对交际的预测过程,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涉及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因此,交际行为的意义取决于交际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交际双方要共享交际环境,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比较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时才能真正把外语当成工具,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四、结束语
对交际环境的认识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外语有效教学的目的。
探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实行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shock)现象屡屡出现,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把标题直译为AdreamofRedMansions,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StoryoftheStone(《石头记》)。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含蓄、谦让、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于表现个性。所以,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等,英美人则会说:It’smypleasure/Thank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一个是以“你”为中心,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如耸肩表示“Idon’t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宣传本族优秀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比如中国的太极拳(Taiji)、武术(Wushu)、功夫(Kongfu)、气功(Qigong)、衙门(Yamen)、曲艺(Quyi)、二胡(Erhu)、麻将(Mahjang)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所以,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又传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减少文化休克现象,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3]谭玲。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成人教育,2009。
试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对交际的预测过程,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涉及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因此,交际行为的意义取决于交际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交际双方要共享交际环境,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比较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时才能真正把外语当成工具,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四、结束语
对交际环境的认识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外语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