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沁园春雪开场白短句 正文

沁园春雪开场白短句

时间:2024-09-27 17:26:23

沁园春雪主持人串词

  沁园春雪一般指沁园春·雪。《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雪主持人串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雪主持人串词1

  当年,毛泽东飞赴重庆举行国共谈判时,

  发表了他的词《沁园春雪》,王者之气震惊世界,

  从气势上精神上首先就压倒了蒋介石,打败了国民党。

  请欣赏庞淑华演唱的女声独唱:《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主持人串词2

  上下五千年,

  思天地之悠悠,

  念华夏之久远。

  多少先辈志士,

  青史留功绩,

  凝重的历史丰碑,

  高耸着民族的气节。

  请欣赏:配乐朗诵《沁园春雪》,表演者:xxx。

沁园春·雪词文解析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哪几句是虚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有机的整体。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9、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五位帝王进行评论?

  选取了五位有代表性的帝王进行评论,历数他们的不足,突出了成吉思汗的形象,使人感到非常鲜明、生动。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10、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政府反动派的连续“围剿”,进行了震憾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同志登上六盘山时就唱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壮语,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看大雪又填写了这首热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当代革命英雄的壮丽诗篇。

  这首词的公开发表,是在1945年8月。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和平,而国民政府反动派却阴谋发动内战。同时,蒋委员长又假惺惺地电邀毛泽东同志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同志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也为了在争取和平过程中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反动派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等同志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委员长进行谈判。在渝期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同志“索句”,毛泽东同志就把10年前写的《沁园春雪》抄给了他。第二天,重庆《新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首词,迅速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这首词还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传播,在前苏联出版的《新中国诗选》中,把它列为第一篇。

  11、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邃,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首写祖国北方的雪景。诗人极目远望,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飞舞,紧接着诗人用一个“望”字,领起下文,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望长城内处,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画面是如此广阔:长城南北一大片国土,大雪纷飞,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它那滚滚的波涛。前1句承接“万里雪飘”,后1句照应“千里冰封”,上下文紧密相扣。在作者眼里,即使是在如此冰天雪地、寒气逼人的环境里,也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那披雪的群山,如同无数条银蛇在舞动;冰封的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好像一只只蜡象在奔跑。它们似乎想要跟老天比一比高低。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诗人以饱蘸革命激情的彩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北国风光的奇伟壮丽的画卷。上半阕的结尾3句:“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而准确地展现了雪后天晴的景象:那万道红光普照着白皑皑的雪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秀丽,更加烂灿。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景,但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抒发了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英勇不屈、勇于斗争、敢于夺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词的下半阕的第1、2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意思是说,祖国的河山这么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她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第1句紧承上半阕,第2句则开启了下文。接着,诗人用一个“惜”字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这样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君王,他们都只是武功昭著,而欠缺文治。诗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代封建帝王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议,含蓄地批评了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紧接着,诗人用“俱往矣”三个字,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以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表现了无产阶级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伟大气魄,而后明确指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振兴中华的真正英雄。结尾1句字字千钧!以上3句与上半阕结尾的3句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明天。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崇高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过去诗人写的`雪景,多半是小家、小院、小景。唐五代皇帝李煜填了宫廷的“玉砌银妆”,算是大的了。宋朝以豪放著称的大诗人苏轼,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被誉为极品。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气魄更雄伟,情调更豪迈。毛泽东同志的笔触描画了长江以北半个中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实际上写了整个中国的横断面。他又用五个皇帝代表了2000年的历史风貌。这种横括万余里、纵贯数千年的气魄,确实是前无古人的。

  全词诗意壮美,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诗人的想象力如喷泉,如奔马。“长城”“大河”“崇山”“高原”“千里”“万里”,这些崇高伟大的形象,再衬以“秦皇”“汉武”这样一些杰出英雄的名字,在读者心里自然地唤起了一种雄壮的美感。尤其是上半阕的落脚之句,气象雄伟而又秀丽。下半阕议论较多,但读来气势磅礴,毫无枯燥的感觉。这些英雄人物和上面描绘的景色非常调和,宛如一张人物画上的背景一样。结尾3句是词的主旨所在,意义深长,耐人寻味。

  总之,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意境博大深邃,形象雄伟崇高。它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的热爱是理所当然的。

  12、这首词有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⑴莽莽(mǎngmǎng)叠音词。朗读时,前一个“莽”要变读为阳平。“莽”的下边不要写作“奔”。

  “莽莽”有两个义项:

  ①形容草木茂盛。例:我们走到村后的山地上,观赏莽莽的橘树林,夕阳西照,枝头的橘子闪耀着金光。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例:推窗一望,整个西山正卧在莽莽苍苍的雪雾之中。

  本词用第②义。

  ⑵妖娆(yāoráo)叠音词。“娆”的右上角不能加一点。“妖娆”的意思是“娇艳美好的样子”。例:“这个人被叉竿打在头上,便立住了脚,待要发作时,回过脸来看,却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

  ⑶折腰(zhéyāo)“折”字不能写作“拆”。

  “折腰”有两个义项:

  ①弯腰行礼。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例:难怪它在花树王国中高踞宝座,千古以来使无数人为之折腰倾倒了。

  本首词用第②义。“折腰”的近义词有:折服、信服、佩服、倾倒等。

  ⑷风骚(fēngsāo)“风骚”有两个义项:

  ①风,原指《诗经》的《国风》;骚,原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来用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②指姿容俏丽,后来多指妇女举止轻佻。例:“三仙姑喜欢在年轻男人面前卖弄风骚。”

  本首词用第②义。

  13、词的上阕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的?

  本词题为“雪”,自然离不开对雪景的描写,加之,情是由景而生,因此我们必须从体会雪景入手来思考。

  词的上阕着力写景,先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白雪,大地冰封。再具体描写:其中有静态描写如,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以动态写静态的如,群山似银蛇飞舞,高原丘陵似蜡象奔驰。最后有想像之景的描写: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互相辉映。这种种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画。

  14、作者是如何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本词下阕评论古代杰出的“风流人物”,既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抱负,又是诗词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下阕中评论历史人物,以一“惜”字统领,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蕴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华也有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坚定的自信。具体评论时,则指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了他们之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作者评论历代英雄,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实则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以古代帝王来突出当今的英雄人物,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15、诗人写“山”与“原”时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什么要赋予静止的“山”和“原”以动态?

  诗人创作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取决于其创作的目的,本词作者写景,既是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为后文引出历代英雄人物争着为大好的河山奔走操劳,并进而评论他们张本。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非常富有美感;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更显得神采飞扬。“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驰”,化静态为动态,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有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有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有时代的因素。当时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16、本词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表现力,试结合文中具体例句作分析。

  诗词是具有浓烈情感的文学样式,但旧体诗词往往受到篇幅、字数等的限制,用词造句极讲究凝练。要领悟诗中的情、诗所描绘的意境,必须进行推敲、品味。

  《沁园春·雪》全词仅114个字,却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其用词的含蓄、凝练可见一斑。比如,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又如,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雪覆盖之广;“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沁园春·雪》疑难解析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是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结合的典范。

  这首词,上半阕写景的部分,把严寒的冬天写得一点也不枯槁,也没有一星儿凄凉意味,恰恰相反,诗人的乐观精神使得他笔下的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读了这些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词句,真是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这首词的上半阕,虽然句句是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半阕评论人物,但不枯燥。写景评论,两者又密切关联,互相映衬。诗人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时候,有理有情,极有分寸。一个“惜”字就很有情味。“略输”“稍逊”也饶有意趣。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形象好似巍然站立在我们面前。“只识”二字很传神,这两个句子写出了成吉思汗的为人,也写出了诗人对他的看法。写景的时候,景物的形象都是雄的,写人物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整个的词,是描写与议论结合,情感与景物相生,气魄极大,感人极深,每读一遍,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使人眼界开朗,心胸旷阔。这是一首雪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高歌。

  假若让你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你该怎么写?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写景、抒情之中也兼议论,而且水乳交融,不能截然分开。

  这首词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实景,有想象,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北国雪景图使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

  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达到千锤百炼的程度。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调强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述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巧用比喻。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作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请注意一下词的语言的精妙。

  开头,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了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再如写想象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了一个“看字”,把诗人细细观看,无限赞赏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说明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在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时,一开始用“引”字就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山河的崇敬感情。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俱往矣”三字笔锋一转,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革命英雄。臧克家说:“结尾一句,也许是最重要的一句,意义深长,耐人寻味。”

  毛泽东本人具有精英意识,可以从下阕看出来。

  总的说来,这首词用词准确、精练,而且形象鲜明,给人很深的印象。

  如果让你用自由诗来表达《沁园春·雪》的感情,你该怎么改写?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和战争景象,想象丰富、气势磅臆、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风格奇峭瑰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唐玄宗十三载(754),诗人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为送武某归京,岑参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孟浩然、高适等人也是边塞诗人。请找出三人各一首诗,比较他们风格的异同。

  就像杜甫所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新奇,具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点,他在边塞诗中创造了一个“奇气益出”的新境界,以独有的风姿卓踞盛唐边塞诗坛的峰巅。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奇调绝唱,它最集中地表现出“奇气益出”的艺术境界,具有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具有“四奇”。

  古人作诗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你对岑参的诗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首先,环境之奇。即所谓“奇境”。诗中的边塞奇境图是通过对边塞奇景、奇寒的泼墨浓绘和工笔点染来完成的。先看奇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雪姿餐,横扫一切。一个“卷”字,道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它本属人的动物,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内地正是金秋时节,而西北边塞己是飞雪隆冬,一个“即”字,透出诗人初来乍到、少见多怪的惊奇之感。奇景中充溢着“笔所未到气己吞”的笔力,边地奇旷倏变的特点,被十四字概括尽致。雪景之奇,极尽诗人想落天外的奇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不知何时风停雪落,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琼枝玉叶,赛似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一奇异的妙喻,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描绘出来,形象鲜明,极富动态感和立体感。“瀚海阑千万丈冰,愁云渗淡万里疑,”放眼远眺,茫茫沙漠,坚冰百丈,纵横交错;无垠苍穹,愁云凝结,渗淡万里,这是何等广阔的视野和奇观:亦是唐诗中罕见的慑人魂魄的奇景!

《沁园春·雪》特别字解析

  十四行诗

  ——《沁园春雪》炼字赏析

  “冰”“雪”“蜡”“素”不着白,

  白雪皑皑披“银”装。

  “封”显凝然之静态,

  动态轻盈着一“飘”。

  “舞”“驰”化静以为动,

  “望”字总领气魄壮。

  “竞”字尽显激争斗,

  英雄代代尽折腰。

  “略输”“稍逊”差一些,

  “只识”二字含批判。

  由实转虚“须晴日”,

  诗意盎然富想象。

  总括评论“俱往矣”,

  “风流”人物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