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感悟心语简短
《岳阳楼记》一课的课后题
《古文观止》是这样评价《岳阳楼记》的:“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岳阳楼记》写作技法的实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着《岳阳楼记》的这一实质。归结起来,有以下问题值得探究。
一、《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根据滕子京给他的一幅《洞庭晚秋图》而写成的,这是不是范仲淹在闭门造车呢?
凡是登上岳阳楼的人,都知道以《岳阳楼记》名传千古的范仲淹其实并没有登过岳阳楼,那么范仲淹为何能写成一篇气势阔大、恣肆淋漓,情景交融的雄文而成为千古绝唱,是不是闭门造车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不是!
其一,范仲淹年少时在澧县读过书,澧县一中院内有“范文正公洗墨池”,宋朝时已有澧阳书院。历史记载,范仲俺的父亲曾在澧县东邻的安乡县做官。安之乡和岳阳同为湘北门户,一东一西,隔洞庭湖相望。在澧县、安乡生活过几年的范仲淹自然对洞庭湖景色十分熟悉,感悟颇多,所以写起《岳阳楼记》驾轻就熟,一气呵成。
其二,以范仲淹正直而坦荡的人格和艺术修养,也绝不会做出无中生有、虚构之笔墨的。写作之妙,在于扬长避短。他没见过岳阳楼,就回避岳阳楼楼台景物的描写,对整个工程只做一般性社会背景的勾画,并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明示楼之形状并非笔墨中心,而以更多笔墨,把八百里洞庭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两段文字看似文章重心,实则为最后自己的忧乐观做铺垫。范仲淹是在用洞庭湖水的波澜,衬托自己胸中的`波澜。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岳阳楼记》这篇绝妙的文章,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二、课文描绘了两幅画卷情与景的关系如何?这两幅画究竟写“同”还是写“异”?为什么?
《岳阳楼记》在第二部分浓墨重彩描绘了两幅画面,首先描绘的是一幅阴雨天气的凄凉图景,作者抓住霪雨、阴风、浊浪绘恐怖,抓住天地暗淡绘阴森,抓住交通阻绝绘悲凉,抓住虎啸猿啼绘凄厉。作者描绘时使听觉、视觉,声响、色彩交互为用,把“满目萧然”景象写得淋漓尽致。接着描绘的是一幅风和日暖的欢乐画卷,与前一幅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幅画卷阳光明媚,水天一色,飞的、潜的,动物、植物,生机勃发,香色兼备,皓月渔歌,情趣盎然。由于“物”之差异,故“览物之情”迥然不同,一悲一喜,情随景移。
但这两幅画形似写“异”,实则写“同”。阴与晴是景“异”,悲与喜是情“异”,然而悲也好,喜也好,均是没有摆脱个人宠辱得失的羁绊。这一点是相同的。它是下文生发议论的铺垫或者基础。
课文第1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岳阳楼的重修、增制作记的托付而撰写。这是叙事。第2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写景、议论交织。第3、4段分别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和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抒发“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和喜悦心情,写景抒情相渗透。第5段直抒胸臆,砥砺友人。作者明言自己的人生志向、政治抱负,即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自己博大襟怀、坚强意志,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前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这里的议论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岳阳楼记》可谓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所以又有人认为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三、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和“古仁人之心”的关系?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借《岳阳楼记》一文传达出来,广为人知。
“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即“古仁人之心”。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4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的真正价值在于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霜雨雪、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我们都不能动摇自己心中的信念。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就必须有胆、有识、有志,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崇高的价值。
观潮课后题答案
《观潮》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观潮宋代: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题目
一、写出本课中带有下面偏旁的生字,并用生字组成词语。
氵: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词语。
若( )若( ) ( )( )相接
人( )人( ) ( )( )并进
山( )地( ) ( )天( )地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过了一会儿,只见( )。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再近些,只见( )。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音( )。
五、选词填空。
平静安静宁静
1.房间里非常( ),只听见钟表的嘀哒声。
2.几只小船飘荡在( )的湖面上。
3.夜晚,( )的乡间小路上连一个人影都没有。
参考答案
一、潮:潮水、涨潮、退潮、潮汐;沸:沸腾、沸点、人声鼎沸;涨、涨潮、涨满、高涨;浩:浩如烟海、浩浩荡荡、浩淼
二、观潮余波闷雷颤动沸腾坦克山崩地裂浩浩荡荡风号浪吼若隐若现
三、若隐若现水天相接人山人海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四、1.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2.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五、1.安静2.平静3.宁静
《木兰诗》课后题答案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