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暖心语
心灵驿站散文欣赏
人生不总是开心快乐幸福,有时候也很无奈,灰心丧气,以至于绝望透顶,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也就是一个心灵驿站,让疲惫不堪的身心得以休憩。心灵驿站,就像母亲的怀抱,让孩子得到彻底放松,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倾诉可以撒娇;就像父亲有力的臂膀,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就像爱人的臂弯,累了倦了可以依偎美美地睡上一觉,不用担心天塌地陷;就像一把伞既可以遮阳也可以避雨。
人生路漫漫,累了困了找一个心灵驿站,适当地休息充电,把烦恼丢在身后,把疲倦抛向九天。树上的小鸟在向我们招手,路边的野花在向我们点头,天上的白云在为我们舞蹈,翱翔的雄鹰在为我们歌唱,潺潺流水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心灵驿站多么美好的.语言,如诗如画,如痴如醉。拥有一个心灵驿站,我们就是上帝的宠儿,人间的神仙。千山万水不算远,天涯咫尺顷刻间。我们不再有苦无处诉,夜半凭栏湿衣衫。明月千里照我还,阳光明媚伴我暖。心灵驿站,人间的仙苑,开心的乐园,云朵的蓝天,幸福的港湾。
摘野果散文欣赏
中秋过后,家中的多种水果库存过剩,自个买的,单位发的,朋友送的,邻居给的,苹果、梨、柿子、葡萄、还有不知怎样长成的猕猴、柚子,这多种多样水果,总吃不出儿时摘食野果的情趣。
家乡在一座小县城,那时,只能算是一个大村子,秋天,城外的山崖、沟壑、河边,成了孩子们摘食野果的乐园。
那里赐给山娃娃最多的是野枣,早秋,没熟的野枣是绿的`,藏在叶子中,避开贪涎的孩子,性急的孩子总是摘几颗尝尝。
大人说吃生枣长疖子,大概是告诫孩子们不要过早践踏未成熟的枣,孩子们只有耐着性子等枣成熟。
野枣渐渐由绿变青,枣稞的下部分果实先熟,大孩子背着小口袋,七、八岁的孩子也跟着往衣服口袋摘。摘野枣却不是易事,功夫就在摘上,野枣棵上的针刺,时时扎磨人的裸露部位。可怕的龇喇是那种腔肠动物,附在枝叶上,身体的颜色同树叶一样,很难发现,人一旦触到它,就立即向人射出毒针毒液,攻击和他们争夺领域的孩子,更可怕的是蜜蜂、马蜂,冷不防会扑面而来,叮伤人。有位刚八、九岁的孩子,因脸庞宽,孩子们叫它老宽,一次一只马蜂蛰了他的眼皮,肿的一只眼只留下一个缝,疼的他嚎啕直哭,不过几天眼睛一见消,他又加入摘枣的队伍。
野枣由青变成红的、紫的,那更是诱人,那些留在枣棵上的野枣,不是在高崖头,就在深沟里,还有一些在乱坟岗上,家长经常告诉我们,枣多的地方去摘,给阴间的鬼留着。
几场深秋凉风,把枣叶吹落了,瘦瘦的枣稞上,还挂着干红的野枣,但那些很难摘到,孩子们只想把山摘瘦,就用长树枝去打,而落下来又掉到圪针窝里很难捡到,这才使他们死心。
此时的各种野草枯了,成熟的草籽,碰到它就落地,鬼疙针,蒺藜,扎在孩子们衣服上,这些孩子们都不顾,最开心的事,把蒲公英的皂角扒开,顺风看着似一个个降落伞,飞向远方。
摘野果都是男孩子,摘枣时,谁也舍不得吃,大概是好计量自己当日的收获,也好让家人分享一个丰收的果实。野枣好似也没有烂的时候,晒干,还能磨成枣面,更美味可口。
孩子们在田野疯跑,还能得到野香瓜、洋茄子、小孩儿泉等至今不知什么植物学名的野果。缠绕在枣稞上的野葡萄像是一串串的红灯笼,孩子们大把地往嘴里塞,尽管吃多了嘴发麻。小猫喝酒是一种紫白相间的野花,咬住它的屁股往口里吸,浓浓的甜味就会冲上头。皮板荆的筋肉虽没有特殊味道,像是压缩过的果冻,更是孩子们的美食,皮板荆的筋肉,孩子又把它贴在手臂上、胸前,像一片片鱼鳞。
遍野的枸杞,家乡的人称作药枸蛋,孩子们误为药(毒)狗蛋,狗吃了会死,孩子们从不敢动它,还不知道有医药价值的枸杞,都变成野枣。
摘野果的那个童年,在那个镇子上,已成为永远的历史,那些长过野果的地方,都是变成楼房、大道。更感谢那时家长对孩子的放开,现在家乡镇上的那些孩子,恐怕享受不到的那种乐趣,野果对现在的孩子也没有那样大的吸引力。
摘桔子的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摘桔子的散文,希望有所帮助!
校园里的桂花香了,>秋天悄悄地来了,姨父家的桔子也成熟了。星期日,我们和姨父一家到“江南桔乡”——临海市兰田山上摘桔子。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车子开上了兰田山。山上的桔子真多啊!从山脚到山顶,道路两旁除了石头,漫山遍野都是桔子树,黄澄澄的桔子点缀在深绿色的桔叶之间,像夏天夜空中数不清的繁星,在秋风中闪烁。
到了半山腰,爸爸把车停在路边,说:“桔园到了!”我和妹妹一声欢呼,急忙跳下车,一阵凉风迎面吹来,桔子的清香飘进了我的`鼻子里,真是心旷神怡。一个个桔子像一盏盏金色的小灯笼,显得特别诱人,真想马上摘一个尝一尝。
我和妹妹就像猴子来到了花果山,一溜烟冲进了桔园。“哎哟!”只听妹妹一声惊呼,原来她跑得急了,额头撞在一个垂下的桔子上,我们都哈哈大笑。进了桔园,四周、头上,全是桔子,一不小心,脑袋就会被敲打一下。随手摘下一个桔子,剥开皮,掰下一大瓣桔子肉放进嘴里,啊!真甜!凉丝丝的桔子汁从舌头一直甜到了心里。我一口气吃了三个,肚子都饱了。
妹妹提出要和我摘桔子比赛,看谁能摘到最好的桔子。我左看看,右看看,比较着每个桔子的大小。忽然,我看到了一个拳头大的桔子挂在枝头,我赶紧摘下来,又继续寻找。妹妹也在前面左顾右盼,东寻西找,忽然,她停下脚步,眼睛盯在一棵树上,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哇,一个茶杯口大小的桔子,比我手里的桔子还要大。她跑到树下,可是桔子挂得太高,她跳了好几次都够不着,只见她后退了几步,又迅速地跑到桔子下,一跃而起,刚好抓住桔子,可是掉下来的时候没站稳,摔了个嘴啃泥,又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她却毫不在乎,连嘴上的泥都没擦,兴奋得又跳又叫:“我摘到大桔子啦,我摘到大桔子啦!”桔园里又响起了一阵笑声。妹妹摘得比我大,我可不服气,我又开始“寻宝”。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几乎找遍了整个果园,终于在一个高高的枝头发现了一个小碗大的桔子,我爬上爸爸的肩头才摘下来。我和妹妹把桔子交给妈妈一比,我赢了。
姨父告诉我,最大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大桔子通常都长在树梢上,土里的养分送不上去,皮又厚又粗糙,吃起来还有渣。色泽亮丽,个圆皮薄,摸上去光滑,捏起来有些软的才是好吃的桔子,肉质脆嫩,汁多无渣。哦,原来摘桔子也有这么多门道。
这时候,大人们已经摘好了四大筐桔子了。在回来的路上,大家闻着桔子的幽香,吃着酸甜的桔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兰田山。
散文《背影》欣赏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或许我们不用去深思太多,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赏析
《背影》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父子送别的小题材,着力于叮咛、嘱托、买水果等细节,没有重大的主题和宏伟的结构,没有华丽的文字和刻意的雕饰,但却极其生动地抒写了纯真圣洁的骨肉之情,再现了人伦之中深邃幽微的生活情趣,确是一篇叙写实境、抒发真情的.文艺珍品。
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文学艺术是以情感人的,作家在形象思维时,只有将自己深切的情意渗透在自己所描绘的富有情感的形象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朱自清在回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时,曾经这样谈到《背影》的写作:“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期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由此可见,《背影》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写真情和实境。
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抒写真情实境的呢?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用文字把它抒发得具体可感是不容易的。高明的作家往往在叙述事实之中,让感情通过事实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印象以及知识去理解和补充,这样的作品,便会使人觉得意味无穷。虽然作家并不特意去写感情,然而欢愉惨恻之思自会沁人心脾。《背影》就是紧扣生活细节,加以着重渲染和深刻发挥,通过“爬月台买桔子”作为文章核心,对父亲背影的简叙,使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把深厚的抒情和具体事件的叙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首先,作者写了父亲的老态和老人的衣着。做儿子的从背后看着去买桔子的父亲,映入眼帘的是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且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接着,就以细腻的笔触刻画老人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攀”、一“缩”、一“倾”和那“努力的祥子”,逼真地再现了一个年老体衰、动作笨拙的老年形象。作者流泪了,读者似乎也要流泪了。寥寥几十个字,都是叙事,但却那样地传神。这里写的是“背影”,从背影中,人们真切地看到了父亲为了儿子辛勤操劳的深情。另一方面,作儿子的,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自然会从深深感到父亲的慈爱转为对父亲充满疼爱和怜悯,因而联想到父亲平时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此时此刻,做儿子的怎能不动情呢?所以,作者的感情这时也达到了高潮,“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既是作者对自己感情的正面抒发,也是作者对自己流泪这一客观事实的叙述。
接着,作者写父亲买了桔子归来时的情景:“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然后“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通过这些实境的叙述,把父亲为儿子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逼真地表现出来。说心情轻松,为什么还要加“似的”呢?这是因为父子马上就要分别,父亲的心里其实并不轻松,只是为了不伤儿子的心,故意做出轻松的样子。临走的时候,父亲心里本来有许多话,但说出来只是“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样平淡的话,但是这比用许多语言直接抒情更加感人。这些叙写看起来都很平常,但实际上其中每一个微小细节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里边包含着很深的感情。
当然,文章并没有只在主要细节中着力写人,还处处注意了人物心灵的点染。作者对父亲的缅怀崇敬,是由于老人的许多美德。只有这样,主要细节才能焕发出动人的光彩。父亲不但是慈爱的长者,又是生活的强者,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作者禁不住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老人却压抑住内心的苦楚安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文章还运用了反衬对比,使感情抑扬有度,波澜起伏。例如父亲同脚夫讲价钱,作者总觉得他说话不漂亮,非自已插嘴不可;父亲嘱咐茶房好好照顾作者,作者心里暗笑父亲的迂。这种父亲对儿子的爱与儿子对父亲的误解所产生的矛盾,使后来感情的进发更有力量。文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内疚、自责和后悔之情,巧妙地把内心深沉的思念反衬了出来。《背影》就是这样紧扣主要细节着意描绘,前铺后垫,反复渲染,笔笔含情,步步有意,在叙写实境中抒写真情。父子之情叩人心扉,千种情思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