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最新的励志心语
让好家风传递社会正能量范文1200字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让好家风传递社会正能量范文1200字,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让好家风传递社会正能量范文1200字(一)
央视新闻2014年年初推出了一个叫“家风是什么”的街头采访节目引发共鸣,一度让“家风”成了热词,群众纷纷点赞好家风。201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谷文昌的家风》一文,号召广大基层干部从家风学起,让谷文昌式的好家风成为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那么无形的家风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从小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主旋律,也是家庭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经过反复锤炼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往大了说,国是由千万个小家组成,家风影响民风,民风体现国风。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还关联着党风政风,是干部作风的外在表现。
家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一个家庭的文化。好的家风是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表率,而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也反映出父母的综合素养。家风也是一条承上启下的纽带,“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家风文化就是子孙后代在父母长辈常年累月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点滴凝聚而成,反映了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格特点和处事原则,是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在传统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家风门风的典范,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虽位高权重但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可以说家风就是中华民族传承文明的缩影。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靠家族世代沿袭,靠祖辈父辈的言传身教形成,是家族承传的一种精神力量。“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谷家家风就是谷文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结果。所谓言传,就是用言语口述或是记录于书本之上,教导孩子的方式,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流传已久的家庭德育之作。而身教,则是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家风。从谷文昌身上就不难看出,他简朴清贫、公而忘私、为民奉献的精神为谷家后辈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标杆,他的“心中四有”也是所有党员干部永远的风向标,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无须讳言的.是,由于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党员干部淡化了廉洁从政、为民服务的意识,贪图享乐、权力至上的思想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即便有良好的家风,也被过度溺爱的纵容取而代之。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作风不实,导致“我爸是李刚”的坑爹闹剧频频上演。“养不教,父之过”,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家风绝非个人小事,家风影响作风。“堂前教子,枕边教妻”的前提是严于律己,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处理好党性与亲情、家风与作风的关系,才能对得起党的栽培,不负人民重托。
不论什么样的家庭,生活作风都是家风、门风的重要话题,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家风文化,但总的来说好家风都是引人向上、教人为善的。好家风汇聚的是社会好风气、正能量,要把好家风传承下去,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聚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相信那些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将会得到有效遏制,而腐气横生的官场文化也终将被风清气正所取代。
让好家风传递社会正能量范文1200字(二)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以系列报道形式播出了持续很多天的专题节目《家风是什么》,让“家风”这个离我们有些遥远的词语瞬间成为被大家讨论的热点。家风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一口答不上来,却又隐隐想起什么,也许是看到的一部电视剧,也许是读到的一个故事,也许是要坚持的一种品质,也许就是一句挂在耳边的不经意的教导。
每个行业都有行风行规,而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也有着历久传承的家风。家风是什么呢?家风就是一种家庭规范,也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文化滋养,或者是有据可依的古法门规,或者是口口相传的人生哲理。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这是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感言。是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有形的传承。家风一般通过家规、家训等有形的行为遵守,形成一个家庭或家族无形的道德精神氛围。自古以来,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传承,很多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泱泱华夏文明中,很多经典古籍都留下了家风传承的影子,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如《国语》、《论语》等许多典籍中都蕴含家风家教精神,《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更是成为家教典范。
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塑造出不同的性格和处事之道。有的家训处事公道,积德行善;有的则自私自利,背信忘义。因此,家风的纯正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
好家风、好家训是传家宝。一些历史故事中,我们也能窥见家风对后代为人处世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张英“六尺巷”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样的胸襟与包容,化干戈为玉帛,很好的化解了邻里之争,传为后世美谈。而这种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也获得了其后代很好的传承,张英儿子张廷玉三朝为官,清廉公正,学识过人,为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
家风虽小事,关乎大国治。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形成民风,民风相融促成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传承好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道德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弘扬家风不可或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从一个家庭做起。尤其要重视家风和家教,突出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日常道德行为中,真正凝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力量。
好家风是祖辈经历沧桑岁月,用智慧结晶出来的精神财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风传承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适时补充外延,做到与时代同歌,与发展共舞。特别是要与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顺接,要延伸至我们今天的时代主题中去,使得诸如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等要素增添到家风家教中,为这些好的倡导增添一份遵守与执行力,同时也使美好家风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而千载传承。
作文:让好家风传递社会正能量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以系列报道形式播出了持续很多天的专题节目《家风是什么》,让“家风”这个离我们有些遥远的词语瞬间成为被大家讨论的热点。家风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一口答不上来,却又隐隐想起什么,也许是看到的一部电视剧,也许是读到的一个故事,也许是要坚持的一种品质,也许就是一句挂在耳边的不经意的教导。
每个行业都有行风行规,而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也有着历久传承的家风。家风是什么呢?家风就是一种家庭规范,也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文化滋养,或者是有据可依的古法门规,或者是口口相传的人生哲理。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这是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感言。是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有形的传承。家风一般通过家规、家训等有形的行为遵守,形成一个家庭或家族无形的道德精神氛围。自古以来,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传承,很多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泱泱华夏文明中,很多经典古籍都留下了家风传承的影子,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如《国语》、《论语》等许多典籍中都蕴含家风家教精神,《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更是成为家教典范。
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塑造出不同的性格和处事之道。有的家训处事公道,积德行善;有的则自私自利,背信忘义。因此,家风的纯正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
好家风、好家训是传家宝。一些历史故事中,我们也能窥见家风对后代为人处世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张英“六尺巷”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样的胸襟与包容,化干戈为玉帛,很好的化解了邻里之争,传为后世美谈。而这种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也获得了其后代很好的传承,张英儿子张廷玉三朝为官,清廉公正,学识过人,为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
家风虽小事,关乎大国治。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形成民风,民风相融促成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传承好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道德精神力量。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弘扬家风不可或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从一个家庭做起。尤其要重视家风和家教,突出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日常道德行为中,真正凝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力量。
好家风是祖辈经历沧桑岁月,用智慧结晶出来的精神财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风传承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适时补充外延,做到与时代同歌,与发展共舞。特别是要与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顺接,要延伸至我们今天的时代主题中去,使得诸如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等要素增添到家风家教中,为这些好的倡导增添一份遵守与执行力,同时也使美好家风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而千载传承。
好家规创造好家风,好家风创造好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我家也有。
首先,我们家的人都很孝敬长辈。我们家有一个九十四岁、满头银丝的老太太。爷爷经常对我们说,我们都是老太太的子孙后代,老太太为了我们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我们要孝敬老太太,尽己所能给老太太一个幸福的晚年。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提醒奶奶做饭做菜煮烂些,多烧些老太太喜欢吃的美味佳肴。每一次吃饭,非要把老太太请上饭桌和还我们一起吃不可,还一个劲地往老太太碗里夹菜,看得我们好生羡慕。老太太上了年纪,免不了耳聋眼花。但我们家的`每个人都不会对老太太大吼大叫,老太太没听清,跟她说一遍,还没听清,再跟她说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她听清了明白了为止。
老太太喜欢我给她捶背。每次为她捶背,总夸我捶得好,让我听了满心喜欢。可每次刚捶几分钟,老太太就一脸满足地说:“谢谢你,很累了吧,快到旁边去休息一下。”可我觉得,老太太肯定还够舒服,还得再捶一会儿。于是,我不听她的话,坚持再给她捶上几分钟。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我们家的还有一个家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别人代劳。我们家不管男女老幼,大人小孩,吃饭时都自己拿碗,自己盛饭,自己夹菜,吃完饭自己的碗筷收掉,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就一个人除外,她就是我家的老太太。
爷爷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爷爷教育我们要邻里和睦,宽容待人,和气生财。谁家闹矛盾,爷爷总会热情上门,调解纠纷;谁家有困难,爷爷总是二话不说,慷慨解囊。为此,爷爷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信任,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还连续担任了好几届市人大代表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我们小学生,要传承好家风,传播正能量,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小爷爷就教我背这首诗。开始,我只会摇头背诵,不知其中意思。八岁那年,爷爷带着我和哥哥去田里割稻谷,天气又闷又热,汗水在脸上尽情流淌,长长的'稻叶打在我的手臂上,又疼又痒,难受极了。那时我才明白《锄禾》这首诗的意思。
记得小时候,每一次吃饭,总会有一些饭粒掉在桌上。爷爷见了,也总会捡起来吃了,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吃饭,就是掉在地上,大人也要他们捡起来吃掉。农民伯伯种粮食,太不容易了,要尊重农民的劳动,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爷爷还告诉我,解放前闹饥荒,很多人吃野菜啃树皮,后来野菜树皮吃光了,就吃观音土,不计其数的人活活饿死在街头。爷爷还跟我们算了一笔账:如今全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浪费掉十三亿粒粮食。这么多粮食,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吃上一年。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家的人,不论大人小孩,平时都能自觉践行“光盘行动”,每次吃饭,不剩饭菜,都能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爷爷的衣柜里,没有一件新衣服,都是已经褪了色缝补过的。有时爸爸妈妈要给他买新衣服,他总是摆摆手说:“买什么买,不都还可以穿吗,等我把这些衣服穿破了再买吧。”
勤俭节约是一种作风,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素质。勤俭一小步,文明迈大步,就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把“勤俭节约”这个优良家风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