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早安哲理的心语 正文

早安哲理的心语

时间:2024-11-15 01:15:51

早安哲理的心语

有哲理的早安心语

  1、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2、路就在你脚下,只要走,就能到达远方

  3、你要记住你不是为别人而活,你是为自己而活。早安~

  4、宁可被人笑一时,不可被人笑一辈子。早安~

  5、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另一种是笑而不语。

  6、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早安~

  7、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8、相信自己,世界上没有不可攀越的高峰

  9、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早安~

  10、生命不是苦中醇蜜,烦中取乐,不是看花绣花,不能雾中看花,游戏生命;生命是由铁到钢的锻造过程,生命是走向人生辉煌的风帆;生命需要道路如高天,智者如流云。

  11、有时候,你得停一下脚步,等一等心灵,让情绪平和,想一想自我生活中拥有的所有完美的东西。人生,原来就是一个懂字。世界很大,个人很小,没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么重要,痛疼,悲哀,谁都会有,生活的过程中,总有不幸,也总有悲哀,就像日落花衰,有些事,你越是在乎,痛的就越厉害,放开了,看淡了,慢慢就淡化了。只是,我们总是事后才明白,懂生活,很难,会生活,更难。

  12、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13、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期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能够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

  14、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我们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预料的包袱,努力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

  15、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早安~

  16、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17、每天多一点点的努力,不为别的,只为了日后能够多一些选择,选择云卷云舒的小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18、你不能改变过去,但你可以改变未来。早安~

  19、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第一步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心态。只要心态是正确的,我们的世界就会的光明的。

  20、低头是一种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者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

林清玄哲理散文有哪些

  林清玄的样貌跟他的写作方向还是蛮符合的,就像一个修习禅理的人那样,大家看看下面的林清玄哲理散文。

  林清玄哲理散文有哪些1【吝啬的人】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想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约花了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便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证得了菩提。

  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认识到菩提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发心想追求菩提,就可以透过训练开启菩提心。训练开启菩提心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时时让自己往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

  林清玄哲理散文有哪些2【生命的馅】

  在面包店,我为了买奶酥面包或花生面包而迟疑半天,因为两种我都爱吃,但一天只能吃一种。

  后来我买了奶酥面包,是不得不作的选择。

  排队付账的时候,我想到,买面包时的迟疑也就像人生里的每一个选择一样:

  我们要买一条土司容易,但选择面包的馅儿就难;我们要生活很容易,但生活得有内容、有滋味就难。

  可以用钱买的面包都会难以选择,何况是那些无法用钱买的选择呢?

  为了充饥而买面包,是第一种层次;为了品味而买面包是第二种层次;又能充饥又能品味,是第三种层次。

  人生的追求也是如此,有的人只顾物质而不顾心灵;有的人为了强调心灵而鄙视物质;只有视野开阔的人,才知道心灵与物质平衡的重要。

  物欲的追求与心灵的追求乃是天平的两端,一个有慧心的人自然可以找到既可充饥又好吃的面包。

  走出面包店,我想明天再买花生面包吧!然后我就边走边吃刚出炉的奶酥面包,热气腾腾的,滋味很好。

  车倒一车柠檬市场里有一对夫妇在叫卖柠檬:三斤二十元,三斤二十元柠檬大俗卖。

  我随着人群围过去看,觉得三斤二十元太便宜了,大概不会有什么好货色。

  青翠的柠檬被堆满在卡车上,我小时候种过柠檬,因此一眼就看出那是很好的柠檬,果皮薄软、颗粒饱满、外表光滑、水分淋漓的样子。

  我边挑选柠檬,边不可置信地问道:你这柠檬卖这么便宜,成本啖收得回来?

  卖柠檬的是一位中年的汉子,脸上有农夫的风霜,他笑着说:我今天开车出门的时候,正好有一个人车倒一车柠檬,我就停车去帮他捡,他对我说:少年仔,这柠檬太俗了,我不想捡了,让你捡去卖好了。说完,他就开车跑走了,我只好把柠檬车来这里卖,本来要随便让人捧走,但想到我检柠檬也要工,汽车也要油钱,所以大俗卖,三斤二十元。

  买柠檬的人听了全笑起来,农夫的太太听了也忍不住噗哧笑出声音,拍着丈夫的肩膀,对顾客说:今年种柠檬,了得涂涂涂,还有心情讲这些笑话。

  由于农夫夫妇的开朗,大家都把同情转化为敬佩,加上柠檬实在太便宜了,一车柠檬很快就被清扫一空。

  我回家一边喝清凉的柠檬汁,一边想到农夫讲到车倒柠檬的神情语调,心里很感动,仿佛在盛夏中也有清凉。我们生活中偶尔会有悲苦,但对那些有幽默感的、能挺身迎向悲苦的人,悲苦只是一阵凉风吹拂。

  历经万般红尘劫,

  犹如凉风轻佛面。

  真的,柠檬是最酸的,可是加了一点蜂蜜,没有任何饮料可以和它相比,生活的悲苦仿佛柠檬的酸,幽默的态度则是蜂蜜,使最酸的柠檬汁也有着美好的滋味。

  小人物在生活里也能练出幽默的心,这是无可怀疑的.。

  你看看市场里有一块大招牌:

  种西瓜的自杀了,西瓜一斤五元,包开包甜,不甜免钱。

  其实种西瓜的并没有自杀,那卖西瓜的人就是瓜农。

  你听听卖成衣一件九十九元的人,他怎么叫卖:

  阮头家跑路去大陆,薪水没发给我们,只好把成衣厂的衣服拿来抵工钱,免本的,只收各位走路的工钱。

  仔细问问,他八成是自己口中跑路去大陆的头家。

  那清晨就出发、从莺歌挑着杯碗来卖的老人,一个杯子只能卖五元;那从宜兰坐火车挑着自种的丝瓜与竹笋来卖的妇人,一条丝瓜只卖十元;那坐着轮椅沿路叫卖抹布的、失去双腿的人这些人不发一语,他们坚毅的脸容就使我感动。

  因此,每次我对生活感到意兴阑珊的时候,就会走到人潮穿流的市场,去看看小人物的生活场景,他们在这混乱的社会坚持着生命的意志,用宽广的心来包容失败与践踏,实在是生活里打破了底线的结果。

  这时候,我的心就会像春天的草木重获生机,与那些卑微的人站在共同的土地上,准备开新的花,结新的果实。

林清玄散文集有哪些

  林清玄自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林清玄散文集有哪些,欢迎阅读。

  林清玄散文集有哪些

  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

  他的处女作是《睡吧小小的人》

  成就荣誉

  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萝蜜》《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等。

  其《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期第十一单元第2课,《百合花开》还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人物经历

  他自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小编有话说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

林清玄精品哲理性散文

  林清玄精品哲理性散文:如来的种子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人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些困惑。

  黄桑禅师说法里有这样一段:“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请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偏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偏照也。”

  把一个人的“心”提到与众生请佛平等的地位,稍为可以解开一些迷团。

  一个人的心在佛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时又大到可以和诸佛相若的位。在新竹狮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第,壁上用苍润的楷书,写上“心即是佛”四个大字。同样的,在江苏西园寺大雄宝殿里也有四个大字“佛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摆在前面,总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其实,这四个字学问极大,它有十六种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意义几乎是一样的,以心字开头有四种组合:“心即是佛,心是即佛,心佛即是,心即佛是”,以佛字开头也有四种组合:“佛即是心,佛是即心,佛心即是,佛即心是”,几乎完全肯定了心的作用,佛在这里不再那么高深,而是一切佛法全从行念的转变中产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不再从“空”的角度在经文中索解,有时一个平常心就能在佛里转动自如了。

  我最喜欢的讲佛法是“维摩经”里的一段,维摩诺间文殊菩萨说:“何等为如来种?(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恙、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人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文殊并且进一步解释:“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这里,文殊把人世间烦恼的意义肯定了,因为有一个多情多欲的身体,有愚昧,有情爱,有烦恼才能生出佛法来,才能生出如来的种子,也就是“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把佛经里讲受,想、行、识诸空的理论往人世推进了一大步,渺小的人突然变得可以巨大,有变化的弹性。

  在我的心目中,佛家的思想应该是瘸子的拐杖,顽者的净言,弱者的力量、懦者的勇气、愚者的聪明、悲者的喜乐,是一切人生行为中的镜子。可惜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讲佛法的“有道高僧”大部分忽略了生命的真实经验,讲轮回,讲行云。讲青天,讲流水,无法让一般人在其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过去旅行访问的经验,使我时常有机会借宿庙宇,并在星夜交辉的夜晚与许多有道的僧人纵谈世事,我所遇到的僧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为僧的,大多数并在生命的行程遇到难以克服的哀伤烦恼挫折痛苦等等,愤而出家为僧,苦修佛道,可是当他饲入了“空门”以后,就再也不敢触及尘世的经验,用这些经验为后人证法,确实是一件憾事。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住在佛光山,与一位中年的和尚谈道。他本是一名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因为爱情受挫,顿觉人生茫然而适入空门,提到过去的生命经验他还忍不住眼湿,他含泪说:“离开众生没有个人的完成,离开个人也没有众生的完成;离开情感没有生命的完成,离开生命也没有情感的完成。”也许,他在孵说里是一个“六根不净”的和尚,但是在他的泪眼中我真正看到一个伟大的人世观照而得到启发,他的心中有一颗悲悯的如来的种子,因为,只有不畏惧情感的人,才能映照出不畏惧的道理。

  心有时很大,大到可以和诸佛平等,我们应该勇于进入自己的生命经验,勇于肯定心的感觉,无明如是,有爱如是,一切烦恼也应该做如是观。

  林清玄精品哲理性散文:莺歌山之冬

  每年一到冬天,有一位生长在北方的朋友就常常抱怨台北不下雪,一点不像冬天,然后就会谈起他在北方的故乡。那里一片莹白的雪,让人在冬天还有清明朗净的心情。

  不下雪有许多事做起来就少了滋味,像喝白干、吃烤羊肉,围在一起吃涮锅。有一回我忍不住说:“雪恐怕不是你最怀念的,你怀念的只是一种心情吧!”因为即使在台湾也有许多地方下雪,我的朋友到雪地里还是不能平静。一日到了外国遍地的冰雪,恐怕更要怀念这个南方小岛的绿色冬天。

  冷暖原来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在肌肤上的,而是心情的。在落寞之际,处在春天的花园里,心里仍然会冷;兴起之时,即使走在寒大的雪夜,还能有意。我常有这样的经验,寻常的人一定也有,我就看过遭受重大挫折的人,在炎热的夏天还浑身打着哆嗦。

  不管是春夏秋冬,我总是喜欢到郊外去,因为在室内,就不能感受真实的季节感应,我觉得最可悲的莫过于是夏天总是躲在冷气房里,而冬风来袭时则抱守着暖炉的人。那样的人不知道春花何时盛放,也不能体会冬冷独步街头冷冽的清醒。

  去年冬天,我经常到台北近郊莺歌山上的亲戚家里度假,那时我觉得,就是没有雪,人坐在屋里听着呼啸的山上风雨,也能寒到彻骨,而就是简单的坐在书桌前读一本好书,同样的风雨,都是没有寒意的。

  莺歌,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镇,因为它是个陶瓷工业城,还隐伏着空气污染、噪音弥漫、道路崎岖的种种问题,大致的说,它不能说是一个美丽的城。可是就在我从台北往莺歌驰车的路上,心情就美丽了,尤其是在冬天。

  台北往莺歌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板桥、树林、山佳,一条是走板桥、土城、三峡。前者是沿着铁道的.一条山路,曲曲折折,让人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尤其是车到山佳,要通过许多山弯,每一山弯都是一次豁然开朗的大地。后者是在两片平原的中间的宽广马路,左右都是稻田,偶有灰色的农舍夹杂其中,就是最冷的风雨也是绿色的。

  我说冬天最好,是因为一到冬天,污染的空气就仿佛在丝丝的冷雨中洗清了。亲戚住的地方是在山上一座独立的大屋,旁侧就是一家工厂,即令在冬天,工厂也二十四小时发出隆隆的机械声,机械的规律性,时间一久也能不闻其声了。如果有风雨隔着,机械的声音就暗淡下来,那时坐在桌前听风看雨,机械的声音仿佛是有着生命,

  不肯向风雨妥协,然后在第二大的清晨,我看见一车车的地砖从工厂中运出,它们是沉默的,但是全省有多少大楼就在那沉默中被建造起来呢?最好的是火车的声音吧。居处不远,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火车的声音响过,从远处

  看,火车真是美的,每一格车窗都有一格乡心在旷野中奔弛,每一扇亮灯的车窗都是活的,它带着我们夜的怀乡的心情,开向南方;南方此刻可能是天暖,是阳光普照的,我总觉得望着远远的列车,雨中远比阳光下让人惊心。

  有时候亲戚的小孩放假,我们就在书房里说故事,围着煤油的炉于,我聆听着孩子们说出他们心里的梦想,他们在冬季仍是充满生命的热力,不畏寒冷。有一天他们在院于里放冲天炮,一道闪光射过满大的雨,最小的孩子欢呼的说:“我要把冲天炮射到星星的位置。”那时天上并没有星,可是在孩子心里却有星的光芒,我想,孩子不畏冬,因为他们总知道春天的百花不远,大人怕冬,是知道下一个春天不是今年的春天。

  冬天在孩子的眼中是为春天而吹奏的音乐,是在风雨中还能看见的朝霞。在孩子看来,冬天和春天的距离像同一花枝的两朵花,对我们来说,冬与春的距离,像星与星的距离一样大。我几乎能体会孩子的想法,但也使我惆怅,冬天是烦人的,然而只要我们能捉住小小的乐趣,冬天烤番薯的香味也可以和春天的玫瑰花香一样令人回味。

  人只要多少有孩子的心情和孩子的梦,冬天下不下雪无关紧要,因为雪也总要过去,纪伯伦说:“橡树和松柏既不是同类,也不必在彼此的荫中生长。”在莺歌山上过冬,我觉得冬天如果是松柏,春天就是橡树,原是没有好坏,差别的只是心情。我写信给朋友:“不必怀念北国的雪了,没有雪也能有雪的心情。”

  林清玄精品哲理性散文:水中的蓝天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甲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于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