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简短句子 > 长投理财励志心语 正文

长投理财励志心语

时间:2024-10-13 00:38:25

长投理财励志心语

财富理财与快乐自由-散文随笔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让·雅克·卢梭

  我们生活在一个财富迅速膨胀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财富,享受财富。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以及个体的人格魅力和行动轨迹,都在以一种创造财富的方式得以实现。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工作就是创造财富!

  我们回顾历史,突然发现:“财富”两个字,尤其是私人“财富”,多少年来,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早期岁月,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平等,但人们拥有财富的差距并不触目惊心。而在经济发展之后,人们面临了财富的标尺,开始习惯于用财富来评价自己,比较你周围的一切,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有一个富人就会显出500个穷人。”记得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曾经在一个财富专访里说过:财富观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应该说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的确不假。

  记得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这样的: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答说:睁开双眼。不妨把这个问题改成: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确切的答案可能会是“我今天怎样去取得财富?”学生一定需要知识,学好知识为了更好创造财富,商人一定要赚钱,企业家一定要创造价值。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按照经济学意义,可以把企业定义为一个为股东、员工、用户和社会创造财富的机器,这个财富价值的创造过程也同样是企业家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理念,比如对金钱的唾弃。"铜臭"这样的词语就是一个例证。贪婪、无情、虚伪、阿谀等等,是人们附加于财富追求者身上的评价。历史上的重农轻商就是另外一个例证。"商人重利轻别离",诗家这样说。中国旧文人有鄙夷财富的习惯。近代外国文人在歌颂自由时也鄙夷财富,显然,他们认为自由这词仅仅和高尚、道德等等相联系,是名副其实的一个褒义词。这存在着对自由本身的误解。而他们对财富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他们都希望改善生活,过好日子。一些陷于绝望中的文人喊"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倒说出了真情。

  尊重财富,就是尊重一种公共选择的规则。财富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规则,但我们总结历史,会发觉至今还没有比这更好的。你钱多,你就得到更好的享受,你可以买自己的车,你可以买好的房子,可以不必在金钱上忧虑。当然,要保证这个规则的合法,有个前提就是财富的来源必须是合法的。一个连对财富基本尊重的法则都没有的社会,不配谈“文明”二字。保护私有财产,是尊重财富的前提。20xx年的春天里,于是我们看到了《宪法》一章中赫然增加了“居民合法的财产不受侵犯”这样的字语。

《财富与幸福》阅读练习及答案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G.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andtheArtofMakinga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17.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8.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19.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3分)

  20.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

  17.财富可以是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18.分析了以财富作为幸福会带来压力和烦恼的原因。举例论证。

  19.恰当的道理或事实论据均可。能结合“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对自己所举论据进行恰当的分析。

  20.首先承上启下,提出人们为什么还是用财富决定幸福的问题;接着从历史的角度,对“过去影响了我们”这一原因进行分析;再从决定和判断的容易性,对“物质容易计算,而情绪或意义无法衡量”这一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道理和事实作补充论述。

我与季羡林的散文随笔

  小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一篇季羡林的散文,很是喜欢。

  那时,我还是懵懂的少年,读的刚好是他年少的那段经历,心里瞬间激起了千万层浪花。

  年少的他,喜欢发呆。只在看书的时候,眼睛有光。

  小小的他,读了许多的中外著作,大多数到老了他都还能熟练地背诵下来。

  他的背诵,完全是出于喜欢,出于好奇,所以背得快,背得多,背得牢。

  我静坐在书旁,脑海里尽是一个清秀少年沉迷在书海的模样。

  自那以后,我就迷上这个叫季羡林的人。一有能看到他书的机会,我就毫无犹豫地抓住不放。

  学生时代,老师将我们学习抓得特别紧。而且经济又普遍拮据,亲朋好友也没有谁爱看书,所以能看书的机会不多,能看到季羡林文字的机会就更不多了。

  偶尔,在语文试卷上读到他的文字,我的心中就会偷偷窃喜一阵。我清楚地记得,当年许多同学都不喜欢做语文阅读,他们都认为读不懂。尤其是散文阅读理解,简直是天书,无从下手。而我,却觉得做散文阅读理解是一种享受。因为,我终于可以安心地专注地读一下优美的词藻了。

  少年时代的我,是个小书虫,也算个小学霸,成绩还算可以。自家有个表哥,没读完初中便因家庭贫困辍学了,只身一人在天津闯荡,混得还算不错。他很喜欢读书,也爱读书人。所以,他很欣赏我,对我很好。有一次,听说我爱季羡林的散文,他竟然亲自去天津的一个图书馆为我挑选了几本季羡林的散文集,并在暑假的时候,将书带回老家,送给了我。

  接过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非常开心,非常激动的。要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书,而且还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我怎能不开心,怎能不激动呢?

  表哥离开后,我便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拆开书,摸了摸那散发着清香的白白的厚厚的纸张,高兴地笑了。

  自幼生长在农村的我,在这以前都不曾摸过装帧如此精美的书籍。在这以前,我看的零零星星的数十本书,都是从各个不同的同桌那里借的。借的书,因为要还,所以总想早点看完,看得不够踏实。

  我对着我拥有的第一批完全属于自己的书,心中感慨万千。不过,我明白,这些感慨并无多大用处,不如趁早把书咀嚼完。

  于是,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一本《季羡林散文集》。以前,我只对年少时的他有些许了解,觉得他是个朴实的孩子。

  那个下午,读完他的一本散文后,我大概地了解了他的大半生。那年,我也算是个孩子,却觉得自己读懂了他。我记得,读《赋得永久的梅》时,我的眼睛还湿润了。他的母亲在他大二的时候突然离开了人世,临死前都未能见上他一面。他匆匆回家奔丧,迎接他的是陪伴母亲多年的一条老狗,和一间简陋的破屋。他的母亲冰凉地躺在那里,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落。他的心有多痛我自知无法完全理解,但是那个画面却是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他再次离开家乡的时候,他母亲养的那条老狗,一直蹲在家门口,用哀怜的眼神目送着他……他是带不走那条狗的,只能任其听天由命了。我想,那时的他,眼里定是噙满了泪的。至今,我一想到那个画面,我的眼里也会冒出几滴热泪……

  远离家乡,他四处深造。在德国哥廷根留学十年,清心寡欲,潜心研究学问。归国后,在北大任教,做研究。

  他精通十二国语言,对梵语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出了厚厚十几本专著。有一次,我在一个书店看到了他研究梵语的专著,觉得十分亲切,又十分遥远。

  那些书,我自然是看不懂,甚至还买不起。可那些书,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写出来的,我看了便觉得舒服。我仰慕他,如同孩子仰慕父亲。

  学生时代,我几乎读完了季羡林的所有散文集。也许是缘分,我高考那年的阅读理解,考的就是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具体是哪篇我想不起来,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我看到那篇熟悉的文章时的美妙感。

  不过,他的文章也曾给我带来过窘迫。记得大学考普通话的时候,我抽签抽到的朗诵作品是他写的《星星的海洋》。当时,内心既欢喜又忧愁。欢喜是因为觉得自己和他有缘。忧愁是因为自己是湖北黄冈人,不知是天生的缺陷还是后天训练不足,我们很多黄冈人都对“星星”的后鼻音总是说不标准。可那篇文章里出现了好多好多的“星星”,我当时只得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往出吐,紧张极了,考完了身上满是细汗。幸好,那次普通话考试顺利地过关了。

  当然,我喜欢他的文字,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常出现在我的人生考题中,而是因为我喜欢他文字里的质朴与纯真。

  在读他文字前,我很爱看小说,偶尔也写点小说。后来,看他文字里说,他从不写小说,我也就不再写小说了,甚至都不看小说了。现在想想,自己也挺痴的。

  今夜,在百忙之中抽了十分钟,又读了一篇季羡林的'文章,是一篇为散文集写的序,颇有感触。季羡林说,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散文国度,中国的许多古文,都是绝妙的散文。可是,散文,却一直不被欣赏。提起文学,人们脑海里便会浮现诗歌和小说,想到散文的不多。因为散文主要是用来抒情或叙事的,而诗歌主要是用来抒情的,小说主要是用来叙事的。人们要抒情,便会写写诗歌。人们要叙事,便会写写小说。散文,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感觉有点多余,所以总是被忽视,被遗忘。

  季羡林却一直都十分热衷于写散文,他觉得只有散文,才是最真的。好的散文,比诗歌小说,更动人。受他影响,我也十分喜欢散文。

  散文最大的妙处,就是真。季羡林常说,写文一定要真,切记不能总是说大话,空话,废话。我们所写的内容,一定要是源于生活的,哪怕是些琐碎的小事,只要触动了自己,写出来就是极好的。

  我很喜欢他的这些想法,也觉得这样的想法才是一个文人该有的想法。

  他做人亦如此,朴实真诚。身为北大副校长的他,常常穿的是一身布衣,配一双布鞋。以至于有次开学季,有个新入学的学生以为他是校园里打扫卫生的老头,让他帮忙看行李。学生太忙,再回来已过了大半天,那个“老头”却依然守在他的行李旁……

  这就是季羡林,朴实无华的季羡林。

  初知他的时候,他还健在,每天对着窗前的花草日月,看光影浮动,著万千文章。

  也曾幻想过,有朝一日能亲自去看他一眼。

  可,他却在2009年7月11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今,闲暇时,我依然最爱读他的散文。

  他也一直活在他的散文里,真实而动人。

与青春有关的散文随笔800字

与青春有关的散文随笔800字1

  我们的青春就是有那么一段不平凡的旅途、直到我们不再有空隙可以躺在合租的小房子里听着写给我们青春期的歌。

  ——题记

  这个国庆让我清楚的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世界这么大、却没有我的归属地,

  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人,任由自己背着行李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游荡。

  没有人会清楚的知道为什么我会这般的狼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一瞬间我就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了,那个名义上属于我可以居住的地方、事实上我什么都不是,对于那里来说我是可有可无的。

  亦如现在的我放弃大大的房子、舒适的沙发、夜晶电视、笔记本电脑、清爽可口的饭菜,而选择做一个流浪者、或许是一个稍幸运的流浪者,毕竟今晚的我还是躺在床上睡觉的而不是公园的凳子上;

  听着今天刚下载的`歌曲、我联想到的就只有青春,我们的青春就是有那么的一段不平凡的旅途、直到我们不再有空隙可以躺在合租来的小房子里听着写给我们青春期的歌,

  屋外墙上的爬山虎枯萎了、叶子也掉光了,而时间却在风吹起的那一刻前进了、亦没有了过去快乐的时光,当分离的那一刻有的只是泪水划过叶子被风吹起再落地的凄惨声…

  曾经的我们总是将希望寄托在明天的明天、当一切都已注定了我们就没了当初的快乐,好想好想过去的快乐时光、好希望一抬头就能看到天使微笑的脸孔,

  天黑了、起风了,小小的房子里没有了光亮、没有电视、没有舒适的大床、没有温暖,只有那挥之不去的黑暗、地板脏了、水喝完了、墙上的爬山虎飘落了、飞的很远很远,宿命停滞了、青春在不知不觉中远去、时间还在前进,

  用那些歌来诉说我们青春期的伤、用那些歌来记念这段只属于我们90后的青春,用那些颓废来泄读那间小小的屋檐、因为叶子枯萎了、人早已离去、剩下的只有挥不去的记忆的伤,房间空了、门关上了、而我该去哪、继续谱写属于我青春的诗?

与青春有关的散文随笔800字2

  暮然回首,光阴似箭,时光飞逝,就在那一瞬间,我们将要分离。青春,已离我越来越近。

  ——题记

  青春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啊,现在的我们,正值十五六岁的花季,青春,正策马而来。我们年少轻狂为哪般,还不是在这最后的时刻,奋起直追。或许,在以前的生活中,我们放弃自我,我们颓废。或许,我们认为以后,不会成功。此时不搏何时搏,在这最后的时刻,我们何不逼自己一把,或许会成功呢。即使失败,也没什么,至少我们心里清楚,曾在最后的时刻,我们拼搏过,足矣。

  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分别,分别的时候,我们谁也不能掉眼泪,就请让我们在最后的时刻,留给大家一些坚强。我们不哭,并不代表我们舍得,其实,我们的心里,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不舍,不舍我们的校园,不舍我们的恩师,不舍我们的友谊。不舍,不舍又有什么用?难道你说不舍,他们就不会离你而去吗?时光,总是在流逝。有人说,时光就像一把细沙,你抓得越紧,它流走的越快。

  我们还有我们的未来,你听,那怦怦的心跳声,那咚咚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那是青春的心跳,是青春的脚步,你们听到了吗?

  三年前的我们无知、无谓、无惧,三年后的我们隐忍、勇敢、坚强。在这将要分别的时候,我们定要坚强。人生路漫漫,青春路漫漫,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们要坚强的走过去,三年来,我们长大了好多,学会了好多,我们要懂得知足,不能再依赖这个地方,现在使我们展翅飞翔的时候了,放开手去追逐希望把。

  我坚信,在许多年后,我们还是会在这里相遇,在这里谈天论地,高谈阔论。镖跟靶的每一次分离,都是为了下次的重新相遇,所以,等待……

  青春,悄然无息的走到我们的身边,在这里停下它的脚步,它在等待,等待我们跟随着它,跟它一起走向未来。

  以前的我,听到青春,无动于衷,而现在不同了,现在的我,听到青春这个字眼的时候,会变得充满活力,激情四射。青春,让我怦然心动。

与青春有关的散文随笔800字3

  十六岁,在大人们的眼中我们依旧没变,依旧是个孩子,只是这个孩子有些叛逆;在孩子们的眼中,我们的年龄好大,我们好成熟,我们知道的好多,我们。我们,是他们的,偶像;而在我们的眼中,我们十六了,已经十六了,却也刚刚十六,我们可能懂得了很多,却可能也失去了很多。

  在我们开始有一段路程的人生中,我们可能做过很多连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比如“恋爱,喝酒,打架,逃学,上网吧,装成坏学生。”也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过许多小时候也不敢想的事,比如“父母离婚,有了继父继母,长辈去世。”也许我们小时候真的太小太幸福,太过依赖父母,从没想过,长大了,就要面对好多,我们会学会沉默,学会隐忍,学会把心里话憋在心中,学会默默哭泣,学会把苦咽下去,学会。也会明白到很多,明白母亲苦涩的泪水,明白社会的黑暗,明白什么叫委屈,明白什么叫心机,明白礼节,明白虚伪,明白。

  偶尔会有寂寞,偶尔会牵挂一个人;我们开始追逐梦想,不会再轻易流泪,不会再为了一点挫折而放弃;没有了年少的轻狂,把遇到的挫折困难都当成一种人生的阅历,试着去包容,试着去忍耐;烦恼的时候不再发牢骚。我们静静的,静静的看着听着,这种现实又很虚伪的世界。明明很想哭,却还在笑。明明这样『伪装』着很累,却还依旧。

  十六岁,我们也许会活得很累,也许会活得很精彩,也许会活的很幸福,也许会活得很悲伤,也许会活出平凡的人生,但也许还会活出不一样的人生。但是命运是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可以选择但又不能选择,就像人生一样,不是吗?

  十六岁的我们,在未来的路中会怎样生活?呵,谁知道呢?未来,是个谜,难以捉摸,就如十六岁的我们,活在迷雾中,也许,在现在的人生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选择,就决定了我们以后的命运和生活。

  十六岁的花季少年少女们,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勇敢地活下去,像冒险一样走完我们的人生,即使有了挫折,有了困难,不要倒下,让十六岁的我们一起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