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滕王阁序简介
《滕王阁序》,骈文名篇。是王勃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滕王阁序》让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也。
二、滕王阁序名句盘点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秋景尽出。)
2、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第一次看到此用法:即。十分新鲜体贴。)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前毛书对联,自不必说。)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明暗对比,秋情盎然。)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诗意秋趣。)
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哲理扑面。)
7、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世事难料。)
8、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励志如话。)
10、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知音出自自然。)
三、滕王阁序翻译名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
赏析: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了对比、对仗、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①上句写寒潭之水的清明,设色淡雅;下句写傍晚的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描绘秋天,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从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②对仗工整,“潦水”对“烟光”、“寒潭”对“暮山”是名词对名词,“尽”对“凝”是动词对动词,“清”对“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③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不拘泥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动静结合,写水写山,突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如诗如画。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赏析:这两句更是写景名句,素称千古绝唱,运用对偶、白描、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①这两句运用对偶,在句式上不仅上下句相对,而且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与“孤鹜”,“秋水”对“长天”,不仅结构上是偏正结构,对仗严整,而且音律上也是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于乐感,给人美感,这是王勃骈文的`最大特点。②白描手法的运用,作者从空间、色彩、动态、静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角转换,视野开阔,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整个画面完美和谐;既有动态的落霞与孤鹜,着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又有静态的秋水与天空,着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广阔深远,色彩明亮绚丽而又上下浑成的鲜活的自然图景。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还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
赏析:这几句是作者化用东汉马援的“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片言居要,是《滕王阁序》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历来有志之士为了自己的理想总是极尽所能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使在抑郁不得志的困境中也不消沉放弃。这里王勃化用此词句,既是勉励自己,又是勉励当时的“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就自暴自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王勃当时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面对这滕王阁秀丽如画的风景,触景生情,仍有这般情怀,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更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滕王阁序翻译赏析
王勃《滕王阁序》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翻译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滕王高高的楼阁,
俯临着江心的沙洲;
佩玉鸣了,鸾铃响了,
宴会已是舞罢歌休。
早晨那南浦的彩霞,
从华丽的殿宇前掠过;
薄暮,那西山的烟雨,
在卷起的珠帘外停留。
闲淡的云,深潭的影,
时光是这样悠然逝去;
事物变化,星辰移转,
谁知道经过了多少春秋?
当年建阁的凤子龙孙,
如今是到了哪里去呢?
只有那危栏外的江水,
仍在默默向前奔流。
【赏析】
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就坐落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台耸翠,卜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桂殿兰宫”、“绣问”、“雏登”。“遥岑甫畅,逸兴遗飞”,王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一个“路出名区”的“童子”,“幸承恩于伟饯”,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枪。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由景生,写景是为着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了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则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叙来,不一而足。
而这种铺叙,又是在对比之中进行的。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弦管、纤歌、美酒、佳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二难并”,这是盛况空前的宴会。相形之下,“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天才沦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凉。这是人物境遇上的对比。文中还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是地域上的对比;“逸兴遗飞”与“兴尽悲来”,是情绪上的对比;“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是怀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对比。这种色彩强烈的映衬对比,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忧,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产生相反相成、鲜明晓畅的艺术效果。[8]
对偶工美,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磋乎”、“鸣乎”、“所赖”、“云尔”等叹词、语助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弄,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还有的是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龙光”、“牛斗”等也都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化静为动,以物拟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客观静止的事物写成富有动态之感,这是《滕王阁序》的又一特点。作者善于选词炼字,活化物态“飞阁流丹”、“层台耸翠”,只因了“飞”、“流”、“耸”诸字,巍峨的楼阁便腾飞起来,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层叠亭台上的翠色也高高耸出.静物变成了动物,确有画龙点睛之妙。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带”、“控”、“引”,变成了一位裁“三江”为衣襟,摘“五湖”作衣带,近则制“蛮荆”,远则接“瓯越”的巨人。至于如“星驰”般的“俊采”。“如云”的“胜友”,更是灵动活现,气韵不凡。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句意为“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句中运用了对比、对仗、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
上句写寒潭之水的清明,设色淡雅;下句写傍晚的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描绘秋天,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从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对仗工整,“潦水”“烟光”与“寒潭”“暮山”是名词对名词,“尽”“凝”是动词对动词,“清”“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了对比、对仗、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
①上句写寒潭之水的清明,设色淡雅;下句写傍晚的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描绘秋天,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从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②对仗工整,“潦水”对“烟光”、“寒潭”对“暮山”是名词对名词,“尽”对“凝”是动词对动词,“清”对“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③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不拘泥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动静结合,写水写山,突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如诗如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句意为“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这两句更是写景名句,运用了对偶、白描、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堪称千古绝唱。
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在句式上不仅上下句相对,而且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 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不仅结构上是偏正结构,对仗严整,而且音律上也是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于乐感,给人美感。这正是王勃骈文的最大特点。
该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从空间、色彩、动态、静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角转换,视野开阔,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整个画面完美和谐。既有动态的落霞与孤鹜,着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又有静态的秋水与长天,着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广阔深远、色彩明亮绚丽而又上下浑成的鲜活的自然图景。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句意为“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这几句是作者化用东汉马援的“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片言居要,是《滕王阁序》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王勃当时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面对这滕王阁秀丽如画的风景,触景生情,仍有这般情怀,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更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历来有志之士为了自己的理想总是极尽所能克服一切困难而执著地追求,即使在抑郁不得志的困境中也不消沉放弃。这里作者化用此句,既是勉励自己,又是勉励当时的“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就自暴自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王勃当时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面对滕王阁秀丽如画的风景,触景生情,仍有这般情怀,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更表明了作者高远的人生观。
《滕王阁序》名句翻译及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
赏析:这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了对比、对仗、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①上句写寒潭之水的清明,设色淡雅;下句写傍晚的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描绘秋天,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从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②对仗工整,“潦水”对“烟光”、“寒潭”对“暮山”是名词对名词,“尽”对“凝”是动词对动词,“清”对“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③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不拘泥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动静结合,写水写山,突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如诗如画。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赏析:这两句更是写景名句,素称千古绝唱,运用对偶、白描、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①这两句运用对偶,在句式上不仅上下句相对,而且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与“孤鹜”,“秋水”对“长天”,不仅结构上是偏正结构,对仗严整,而且音律上也是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于乐感,给人美感,这是王勃骈文的最大特点。②白描手法的运用,作者从空间、色彩、动态、静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角转换,视野开阔,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整个画面完美和谐;既有动态的落霞与孤鹜,着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又有静态的秋水与天空,着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广阔深远,色彩明亮绚丽而又上下浑成的鲜活的自然图景。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还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
赏析:这几句是作者化用东汉马援的“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片言居要,是《滕王阁序》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历来有志之士为了自己的理想总是极尽所能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使在抑郁不得志的困境中也不消沉放弃。这里王勃化用此词句,既是勉励自己,又是勉励当时的“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就自暴自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王勃当时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面对这滕王阁秀丽如画的风景,触景生情,仍有这般情怀,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更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滕王阁序》原文赏析
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就坐落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台耸翠,卜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桂殿兰宫”、“绣问”、“雏登”。“遥岑甫畅,逸兴遗飞”,王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一个“路出名区”的“童子”,“幸承恩于伟饯”,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枪。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由景生,写景是为着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了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则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叙来,不一而足。
而这种铺叙,又是在对比之中进行的。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弦管、纤歌、美酒、佳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二难并”,这是盛况空前的宴会。相形之下,“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天才沦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凉。这是人物境遇上的对比。文中还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是地域上的对比;“逸兴遗飞”与“兴尽悲来”,是情绪上的对比;“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是怀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对比。这种色彩强烈的.映衬对比,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忧,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产生相反相成、鲜明晓畅的艺术效果。[8]
对偶工美,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磋乎”、“鸣乎”、“所赖”、“云尔”等叹词、语助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弄,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还有的是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龙光”、“牛斗”等也都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化静为动,以物拟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客观静止的事物写成富有动态之感,这是《滕王阁序》的又一特点。作者善于选词炼字,活化物态“飞阁流丹”、“层台耸翠”,只因了“飞”、“流”、“耸”诸字,巍峨的楼阁便腾飞起来,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层叠亭台上的翠色也高高耸出.静物变成了动物,确有画龙点睛之妙。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带”、“控”、“引”,变成了一位裁“三江”为衣襟,摘“五湖”作衣带,近则制“蛮荆”,远则接“瓯越”的巨人。至于如“星驰”般的“俊采”。“如云”的“胜友”,更是灵动活现,气韵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