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名言 > 弟子规上的励志名言 正文

弟子规上的励志名言

时间:2024-11-16 07:48:14

弟子规信篇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第十九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有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

  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也要看子女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辞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这个“诈与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弟,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没有接纳你,有没有接受你的教诲,你从你跟他的对应当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再稍为调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发觉孩子的眼神,他没有忏悔,没有悔改,心里怀恨会表现在颜面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孩子的习性,有的吃软不吃硬,有的是吃硬不吃软。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你要善于观察小孩。我们再往下看: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这样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愈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的这些言语都一定要确实的戒,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平则鸣。我们晓得,不平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地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辞来强加于别人。

  “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地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一条相当相当的重要。何以说?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朋友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当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追根究底,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争执,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扑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旋涡,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地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两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

  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经验,就是被这些毁谤的谣言所困扰着。即使明明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总是会听到很多谣言,把你传得很难听;没有这样的事实,也被捏造成有这样的情形。所以人与人之间往往疏于言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家庭当中的误解。误解之后,一定会争吵;争吵之后,小者争吵没事,大者会引起斗殴。

  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地讲出来。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讲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之后,它有没有后遗症?会不会毁谤对方?会不会影响整个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们都要特别谨慎小心,千万不可以为所欲为,看到什么讲什么。看到别人好像不对,但是也不分青红皂白就讲出去,讲出去害了对方,对自己也很不好。

  对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这一条最值得借鉴的、警惕的,我想应该是大人。在这一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流言的困扰,我们读到这一条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除了与人相处,这个言语之外;另外,如果是为人师表,你对这个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学问,对于这个学问里头有所怀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轻易地传授。因为你轻易传授,会误导学生,误导弟子。所以在我们知见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时候,我们作为师长,对于教导子弟或是学生,这一点也应该要谨慎小心,要实事求是才对。接下来我们再看

  下一条: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里也讲到与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人要有爱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团体里头,我们有时候要借重别人的帮忙,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纣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地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它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我们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书局去看书,一些比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就讲:我这一本书先寄在你这里。等一下忘记,走出去以后,就变成这一个人他被误以为是小偷。所以这种事,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我们不要答应得太快。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地承诺,轻易地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地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么?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地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在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随便。因为我们帮助了他,却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时我们一直同情他,你帮助他以后,反而让他更进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们在帮别人做事的时候,在答应之前,我们要详细地问问看,他这个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这里也特别的告诉我们,我想很多人对于财物的借贷,往往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当好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开口,向你借贷,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时有困难,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难,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它的影响,它有后遗症,它的危害很大,我们千万要适可而止,不能帮。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严加拒绝,免得造成往后的遗憾。我们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晓得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属,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末学过去曾服务于公职,如果长官从远地打电话回来,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再重复、再反复反述一次,让长官明白我所听到的,我从电话中所听到的是不是真实。为什么?从电话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错。言语当中有很多的字发音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仔细,有时候我们也会会错意,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让对方听懂,他的感觉是完完全全地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有时候很急,漏掉关键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很关键的字,结果你因为太赶,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言语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要领,当你在交代或者传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所以在言辞当中,我们讲话要清晰、要明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你说话的声音速度太快的话,对方没有办法吸收,没有办法听清楚。尤其老师也要很注意。记得小时候上数学课,老师的乡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几何数学时,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不明了老师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呼吁,凡是为人师表者,你在讲话、在授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声速度的快慢。太快学生听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这种音声的传达,一定要把握住重点要讲到。而且这个“舒”就是要流畅,把你的言语要表达清楚,免得让人没办法理解你所说为何物。

  有的人讲话速度非常快,像连珠炮一样,从电话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滴滴答答讲完,讲完我们也忘了他刚刚讲的是什么。所以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是接电话的人,我们也不要紧张,一定要缓和下来,反复再问他。因为如果交代我们是负责传话的人,在这一方面把关更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这一条,如果讲话时很快,这个语音有模糊的地方,我们也要特别谨慎小心。如果你没有把握,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话语,我们也要告知他说: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请你可以反问,哪里不太清楚。因为有时候人一急,或者一兴奋,很多话他有时候会漏掉,或者讲得太快,都会让人觉得你讲得词不达意,这样就很不好。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段: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人我是非。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插进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

  再者,如果没有人我是非的困扰,我们这一生也会过得特别的快乐。为什么?流言的困扰往往很令人难过,甚至会难过一辈子。尤其伤害很深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大家爱说话,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变了质,等你听到的时候,都已经不堪入耳,这个时候反而内心会很难过。所以当人家在讲话的时候,不关自己,千万“莫闲管”,千万不要去管他。不要闲着没事,电话拿起来就找朋友聊天。有时候就在你聊天当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朋友把你的话再传出去,这个是非就扩散出来了。

  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中国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地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前面第二十条告诉我们,言语特别的重要,要谨慎小心,它攸关一个人的声誉,攸关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的信用问题。这一条,它就告诉我们要扩充我们的心量。“见人善,即思齐”。当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们应该不吝于赞美,不应该鄙视他,更不应该有嫉妒的这种心态。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平,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我们也要慢慢地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地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地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现不错,往往都吝于鼓励,我想我们也应该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们表现得不错,主管或者长官对我们给予奖励,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兴,觉得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有了价值。

  当小孩表现得不错,我们也要适时地奖励他。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表现得不错,我通常都会赞美他:不错,要再接再厉。我最经常奖励学生的就是卡片。卡片里头,写了一些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励他的话,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得了不少的奖卡。他的母亲说,她的儿子自从得到这些奖卡之后,他都默默地把它保存起来,每天晚上他会一再地看这些鼓励的字眼。这些鼓励的话对他的功课、对他的为人,母亲观察之后说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励人的这些励志的言语,我们也可以随时把它摘录下来,适时地鼓励自己的小孩。做老师的也不吝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好的言语,说不定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他可以得力于这一句话,一生精进不懈,这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平常看到好的,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讲给子女们听,或者讲给学生听,也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鼓励作用非常的高。这里讲到我们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这里就提到: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所以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不对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骂人家,不是批评别人,而是要赶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却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恶,可以说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我们都看得到,世间的种种,镜子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有很多人说我的能力很微浅,我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响所及,你的'家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向你效法;扩充到整个社会,你影响的就是你在的团体。人人能如此,社会风气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渐渐地改善。

  所以,当我们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发扬光大,从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从内心反省。这样这个社会善良的就会愈来愈多,善事扩充层面也会愈大;不好的也会逐渐地萎缩,逐渐地减少。所以读了《弟子规》,我们仔细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宝典。我们再看下一则,第二

  十二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就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个“德学”,我们所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是八德。所以好的这种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

  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地教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就讲到品德才学,这些非常的重要,看到别人很好,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质的享受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我们的享受。不要看到别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准很高,然后拼命向他追求学习,这个是不对的。

  曾经有很多有钱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享受,这是无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对生活来讲会更为安舒,更为快乐。而快乐也不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听听音乐,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的惬意,已经是相当的快乐。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人间的快乐。这里讲到你的衣服、饮食,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应该是指我们的生活,物质生活,不是只有在衣服。还有行的方面,我们也要注意。曾经有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孩子说:爸爸,你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人家别的同学的父母开的都是名牌的轿车,你不用来接我了。结果这个父母听了非常的难过,由这一点我们也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他就懂得追求物质的享受,长大之后,他这个欲望怎么能填满?欲望可以说无止境。

  所以从小我们给予子女的,我们要晓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们应该要留给老二穿。老二穿完觉得还不错,家亲眷属有人也适合,也可以穿,我们也可以再把它转送出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礼。所以如果能养成勤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一生,我们对物质享受就不会很重视,就可以清淡。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也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让他有勤俭的观念。

  “勿生戚”。这个“戚”就是觉得难为情,觉得脸上挂不住,很难过。物质享受比别人差会起了这种羡慕难过之心,这些都不对。所以从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给他非常的安适,不见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长他欲望增加的这种嫌疑。为什么?我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如何让孩子有勤俭的观念,从小我们就要培养他,不可以从小让他过得相当的舒服。这个所谓相当舒服,就是给他都是最好的。给他都是最好的,他将来长大,万一环境没有这么好,影响所及,都有可能变成作奸犯科。所以在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从小孩子他这个物质方面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条: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里又提到了人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彼此见面,我们都希望对方能讲好话,我们也讲好话回应对方。可是我们难免也会听到,有人会直接讲我们的过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诚如这一条所说的,你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当别人专门讲你不好的,你会很生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好的朋友会渐渐地远离你。

  这里就讲到“闻”,就是你听到,“过”就是直接讲你不对的地方,你听到很生气;你听到人家赞誉你,赞美你,你很高兴。这样就是“损友来,益友却”。因为你喜欢听好听的,这就会引来很多专门讲好话给你听的,你永远看不到你的过失,损友会渐渐地接近你。“益友却”,好的朋友也会逐渐地疏远你。

  人会讲别人的过失,如果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往往他不轻易来跟你讲你有哪里的不对。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对,他讲你,你很生气,他讲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结怨仇。我们刚刚有提到,人很难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规劝你的,讲你不对的,你没有这样的雅量来接纳,你的朋友、好的朋友当然会渐渐远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

  我们都晓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几乎都是在吃喝玩乐,都是在享受,只知道这些,这些都是会有损我们的品德。为什么?每天只有欲望,往欲望里头贪求,这是造业的现象,也是灾难来临的征兆,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此地讲到损友跟益友,它的标准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会广结善友;你没有那样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远离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会接近于你。因为你只想听你爱听的,你不想听真话,人家就用虚伪的话来欺骗你。最后,你潦倒,你祸害来临,你都不晓得。所以,朋友当中的交往,我们也要谨慎小心。

  孔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友也有三,也有三类,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这是讲到不好的朋友有这三类,专门讲好听的话,专门找你去吃喝玩乐,专门讲一些虚假的话,用这些话来欺骗你、诱惑你、蛊惑你,这些都属于损友。所以,结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当中,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朋友,他在我们人生的历程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关键。有时候我们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个想要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长辈,而是比较亲近的朋友,相处共事比较好的朋友,我们往往会跟他切磋探讨。所以好的朋友,他讲信义,他讲信用,他会真正的帮助你,规范你,当你在危难的时候,他也会适时地站出来替你讲话,或者让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也要特别的小心。为人父母的,从小也要告诫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了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干了些坏事。所以有一些贤明的家长,他也会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会邀请他到家里来观察。如果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相当的保险。为什么?我们知道他的朋友是好还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机会教育,告诉子女哪一类是好朋友,哪一类不可以结交,应该要疏远。所以,此地也讲到一个标准,好朋友我们要接纳他的规劝;不好的朋友,我们记得要远离他。我们再看: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为什么?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有时候那种骄慢的态度,他就会因而生起。

  “闻过欣”。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会觉得很欣慰,因为我做错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让你更为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他有宽广的心量,接纳魏征跟他规劝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给皇帝讲这些真话。皇帝如果有过失,他都会及时来加以制止。

  所以,这里就讲到“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地与你接近。我们都晓得,人一生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你听到别人对你有所过失会肯跟你讲,我们第一个应该要感激他。为什么?他没有让你罪上加罪,恶上加恶。尤其做错一件事情,你侥幸没有人发觉,你下一次再犯,你会觉得大家都不晓得,你这些罪恶就一直往下堕落。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过失,第一次就不对,就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要庆幸,因为你无心的过失,别人肯这样的帮你忙,让你能及时的制止,不再继续造作恶业下去。

  所以我们对于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要抱着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气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错事情,听到别人跟他讲,他就很难过跑来跟我讲,他说别人说我怎样。听了以后,我分析给他听是你的错,别人愿意讲出你的不对、你的不是,你应该觉得高兴。为什么?因为你将来会变得很好很好。孩子听到以后,他就觉得很安慰。

  这里我们也要提出一点,当我们如果要讲对方不是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一定要平和,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骂我。也要记得时间场合,如果在公共场所当中,你让那一个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责他,或者指出他过失所在,不给对方面子,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好朋友有过失,我们也要知道让他有楼梯下,让他觉得这样不会难为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规过于室”。要规劝别人,尽量在单独的地方,让他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不要让他太难堪。这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首先要了解,怎样的过失称为“错”?怎样不对的事情,我们称为“恶”?这里最大的分别在于你的心,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此地讲“无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这些称为错误、过失。“无心非”,非就是错。不对的事情,不对的言语,或者不对的造作,我们称为错,是无心的;有心去造作,我们就称为恶。这里它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每一个人,我们想一想,这一生都有过失,都有过错。如果无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存着感激之心,及时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语,错误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为非作歹,那就是相当的不好。这是有意造作恶业,他的结果灾难肯定会到来。有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心地要纯善;没有纯善,我们也要向善人学习。即使我们今天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能改正过来,可以说这是好人一个。我们也不要由于自己曾经犯了过失,就非常的难过,难过到终日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这样也是错误的。所以,此地讲道: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里讲有过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过,不再犯,这个过就永远不再造作;不再造作,这些过失就等于没有了。因为你能忏悔自己过去的不对,你能及时地改正过来。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赞赏颜回,他说颜回是一个不贰过之人。什么叫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过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这样的过失,不再重复,不再重蹈覆辙。

  “倘掩饰,增一辜”。如果你有过失,你有过错,你故意再去掩饰,不要让人知道你曾经做错事情,像这样的人也不对,有这样的心态更是不对。因为“倘掩饰”,如果你再去掩饰,再去讲一些谎言来弥补你的过失,同时“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条罪。你就增了哪一条罪?谎言之罪。

  因为人很怕人家指证他有过失,也很怕改过向善,这是一般人的通病。过去的人,往昔之人,他们对自己的过失,往往很在意。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有过失,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耻近乎勇”,知道过失不是一件耻辱,知道过失能及时改正向善,就代表我们是不断往上追求之人,我们不是往下堕落之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对于自己有无心的过失,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有意的犯错更应该避免,更不应该有这种心态,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相当不好的。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此地也勉励我们有过失不要怕,要能及时地改过。同时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也要怀着宽恕的心情来对待别人。尤其是别人无心的过错,我们要原谅他没有那种智慧,他因为一时不小心,我们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也要有宽恕的心情来原谅对方。千万不要恶上加恶,把别人逼到没有地方伸展,这也是很不对的。所以,除了勉励自己有过失及时改正之外,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哲理。

  我们看过了第二十四条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胸。怎样扩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众人,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爱心来对待一切众人。

  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信】解释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有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

  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也要看子女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辞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这个“诈与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弟,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没有接纳你,有没有接受你的教诲,你从你跟他的对应当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再稍为调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发觉孩子的眼神,他没有忏悔,没有悔改,心里怀恨会表现在颜面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孩子的习性,有的吃软不吃硬,有的是吃硬不吃软。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你要善于观察小孩。我们再往下看: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这样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愈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的这些言语都一定要确实的戒,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平则鸣。我们晓得,不平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地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辞来强加于别人。

  “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地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一条相当相当的重要。何以说?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朋友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当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追根究底,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争执,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扑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旋涡,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地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两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

  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经验,就是被这些毁谤的谣言所困扰着。即使明明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总是会听到很多谣言,把你传得很难听;没有这样的事实,也被捏造成有这样的情形。所以人与人之间往往疏于言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家庭当中的误解。误解之后,一定会争吵;争吵之后,小者争吵没事,大者会引起斗殴。

  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地讲出来。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讲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之后,它有没有后遗症?会不会毁谤对方?会不会影响整个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们都要特别谨慎小心,千万不可以为所欲为,看到什么讲什么。看到别人好像不对,但是也不分青红皂白就讲出去,讲出去害了对方,对自己也很不好。

  对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这一条最值得借鉴的、警惕的,我想应该是大人。在这一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流言的困扰,我们读到这一条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除了与人相处,这个言语之外;另外,如果是为人师表,你对这个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学问,对于这个学问里头有所怀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轻易地传授。因为你轻易传授,会误导学生,误导弟子。所以在我们知见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时候,我们作为师长,对于教导子弟或是学生,这一点也应该要谨慎小心,要实事求是才对。接下来我们再看

  下一条: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里也讲到与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人要有爱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团体里头,我们有时候要借重别人的帮忙,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纣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地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它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我们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书局去看书,一些比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就讲:我这一本书先寄在你这里。等一下忘记,走出去以后,就变成这一个人他被误以为是小偷。所以这种事,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我们不要答应得太快。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地承诺,轻易地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地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么?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地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在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随便。因为我们帮助了他,却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时我们一直同情他,你帮助他以后,反而让他更进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们在帮别人做事的时候,在答应之前,我们要详细地问问看,他这个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这里也特别的告诉我们,我想很多人对于财物的借贷,往往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当好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开口,向你借贷,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时有困难,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难,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它的影响,它有后遗症,它的危害很大,我们千万要适可而止,不能帮。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严加拒绝,免得造成往后的遗憾。我们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晓得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属,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末学过去曾服务于公职,如果长官从远地打电话回来,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再重复、再反复反述一次,让长官明白我所听到的,我从电话中所听到的是不是真实。为什么?从电话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错。言语当中有很多的字发音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仔细,有时候我们也会会错意,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让对方听懂,他的感觉是完完全全地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有时候很急,漏掉关键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很关键的字,结果你因为太赶,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言语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要领,当你在交代或者传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所以在言辞当中,我们讲话要清晰、要明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你说话的声音速度太快的话,对方没有办法吸收,没有办法听清楚。尤其老师也要很注意。记得小时候上数学课,老师的乡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几何数学时,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不明了老师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呼吁,凡是为人师表者,你在讲话、在授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声速度的快慢。太快学生听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这种音声的传达,一定要把握住重点要讲到。而且这个“舒”就是要流畅,把你的言语要表达清楚,免得让人没办法理解你所说为何物。

  有的人讲话速度非常快,像连珠炮一样,从电话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滴滴答答讲完,讲完我们也忘了他刚刚讲的是什么。所以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是接电话的人,我们也不要紧张,一定要缓和下来,反复再问他。因为如果交代我们是负责传话的人,在这一方面把关更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这一条,如果讲话时很快,这个语音有模糊的地方,我们也要特别谨慎小心。如果你没有把握,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话语,我们也要告知他说: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请你可以反问,哪里不太清楚。因为有时候人一急,或者一兴奋,很多话他有时候会漏掉,或者讲得太快,都会让人觉得你讲得词不达意,这样就很不好。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段: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人我是非。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插进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

  再者,如果没有人我是非的`困扰,我们这一生也会过得特别的快乐。为什么?流言的困扰往往很令人难过,甚至会难过一辈子。尤其伤害很深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大家爱说话,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变了质,等你听到的时候,都已经不堪入耳,这个时候反而内心会很难过。所以当人家在讲话的时候,不关自己,千万“莫闲管”,千万不要去管他。不要闲着没事,电话拿起来就找朋友聊天。有时候就在你聊天当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朋友把你的话再传出去,这个是非就扩散出来了。

  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中国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地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前面第二十条告诉我们,言语特别的重要,要谨慎小心,它攸关一个人的声誉,攸关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的信用问题。这一条,它就告诉我们要扩充我们的心量。“见人善,即思齐”。当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们应该不吝于赞美,不应该鄙视他,更不应该有嫉妒的这种心态。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平,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我们也要慢慢地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地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地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现不错,往往都吝于鼓励,我想我们也应该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们表现得不错,主管或者长官对我们给予奖励,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兴,觉得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有了价值。

  当小孩表现得不错,我们也要适时地奖励他。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表现得不错,我通常都会赞美他:不错,要再接再厉。我最经常奖励学生的就是卡片。卡片里头,写了一些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励他的话,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得了不少的奖卡。他的母亲说,她的儿子自从得到这些奖卡之后,他都默默地把它保存起来,每天晚上他会一再地看这些鼓励的字眼。这些鼓励的话对他的功课、对他的为人,母亲观察之后说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励人的这些励志的言语,我们也可以随时把它摘录下来,适时地鼓励自己的小孩。做老师的也不吝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好的言语,说不定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他可以得力于这一句话,一生精进不懈,这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平常看到好的,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讲给子女们听,或者讲给学生听,也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鼓励作用非常的高。这里讲到我们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这里就提到: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所以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不对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骂人家,不是批评别人,而是要赶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却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恶,可以说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我们都看得到,世间的种种,镜子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有很多人说我的能力很微浅,我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响所及,你的家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向你效法;扩充到整个社会,你影响的就是你在的团体。人人能如此,社会风气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渐渐地改善。

  所以,当我们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发扬光大,从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从内心反省。这样这个社会善良的就会愈来愈多,善事扩充层面也会愈大;不好的也会逐渐地萎缩,逐渐地减少。所以读了《弟子规》,我们仔细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宝典。我们再看下一则,第二

  十二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就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个“德学”,我们所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是八德。所以好的这种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

  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地教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就讲到品德才学,这些非常的重要,看到别人很好,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质的享受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我们的享受。不要看到别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准很高,然后拼命向他追求学习,这个是不对的。

  曾经有很多有钱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享受,这是无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对生活来讲会更为安舒,更为快乐。而快乐也不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听听音乐,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的惬意,已经是相当的快乐。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人间的快乐。这里讲到你的衣服、饮食,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应该是指我们的生活,物质生活,不是只有在衣服。还有行的方面,我们也要注意。曾经有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孩子说:爸爸,你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人家别的同学的父母开的都是名牌的轿车,你不用来接我了。结果这个父母听了非常的难过,由这一点我们也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他就懂得追求物质的享受,长大之后,他这个欲望怎么能填满?欲望可以说无止境。

  所以从小我们给予子女的,我们要晓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们应该要留给老二穿。老二穿完觉得还不错,家亲眷属有人也适合,也可以穿,我们也可以再把它转送出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礼。所以如果能养成勤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一生,我们对物质享受就不会很重视,就可以清淡。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也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让他有勤俭的观念。

  “勿生戚”。这个“戚”就是觉得难为情,觉得脸上挂不住,很难过。物质享受比别人差会起了这种羡慕难过之心,这些都不对。所以从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给他非常的安适,不见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长他欲望增加的这种嫌疑。为什么?我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如何让孩子有勤俭的观念,从小我们就要培养他,不可以从小让他过得相当的舒服。这个所谓相当舒服,就是给他都是最好的。给他都是最好的,他将来长大,万一环境没有这么好,影响所及,都有可能变成作奸犯科。所以在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从小孩子他这个物质方面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条: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里又提到了人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彼此见面,我们都希望对方能讲好话,我们也讲好话回应对方。可是我们难免也会听到,有人会直接讲我们的过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诚如这一条所说的,你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当别人专门讲你不好的,你会很生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好的朋友会渐渐地远离你。

  这里就讲到“闻”,就是你听到,“过”就是直接讲你不对的地方,你听到很生气;你听到人家赞誉你,赞美你,你很高兴。这样就是“损友来,益友却”。因为你喜欢听好听的,这就会引来很多专门讲好话给你听的,你永远看不到你的过失,损友会渐渐地接近你。“益友却”,好的朋友也会逐渐地疏远你。

  人会讲别人的过失,如果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往往他不轻易来跟你讲你有哪里的不对。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对,他讲你,你很生气,他讲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结怨仇。我们刚刚有提到,人很难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规劝你的,讲你不对的,你没有这样的雅量来接纳,你的朋友、好的朋友当然会渐渐远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

  我们都晓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几乎都是在吃喝玩乐,都是在享受,只知道这些,这些都是会有损我们的品德。为什么?每天只有欲望,往欲望里头贪求,这是造业的现象,也是灾难来临的征兆,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此地讲到损友跟益友,它的标准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会广结善友;你没有那样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远离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会接近于你。因为你只想听你爱听的,你不想听真话,人家就用虚伪的话来欺骗你。最后,你潦倒,你祸害来临,你都不晓得。所以,朋友当中的交往,我们也要谨慎小心。

  孔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友也有三,也有三类,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这是讲到不好的朋友有这三类,专门讲好听的话,专门找你去吃喝玩乐,专门讲一些虚假的话,用这些话来欺骗你、诱惑你、蛊惑你,这些都属于损友。所以,结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当中,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朋友,他在我们人生的历程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关键。有时候我们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个想要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长辈,而是比较亲近的朋友,相处共事比较好的朋友,我们往往会跟他切磋探讨。所以好的朋友,他讲信义,他讲信用,他会真正的帮助你,规范你,当你在危难的时候,他也会适时地站出来替你讲话,或者让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也要特别的小心。为人父母的,从小也要告诫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了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干了些坏事。所以有一些贤明的家长,他也会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会邀请他到家里来观察。如果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相当的保险。为什么?我们知道他的朋友是好还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机会教育,告诉子女哪一类是好朋友,哪一类不可以结交,应该要疏远。所以,此地也讲到一个标准,好朋友我们要接纳他的规劝;不好的朋友,我们记得要远离他。我们再看: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为什么?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有时候那种骄慢的态度,他就会因而生起。

  “闻过欣”。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会觉得很欣慰,因为我做错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让你更为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他有宽广的心量,接纳魏征跟他规劝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给皇帝讲这些真话。皇帝如果有过失,他都会及时来加以制止。

  所以,这里就讲到“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地与你接近。我们都晓得,人一生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你听到别人对你有所过失会肯跟你讲,我们第一个应该要感激他。为什么?他没有让你罪上加罪,恶上加恶。尤其做错一件事情,你侥幸没有人发觉,你下一次再犯,你会觉得大家都不晓得,你这些罪恶就一直往下堕落。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过失,第一次就不对,就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要庆幸,因为你无心的过失,别人肯这样的帮你忙,让你能及时的制止,不再继续造作恶业下去。

  所以我们对于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要抱着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气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错事情,听到别人跟他讲,他就很难过跑来跟我讲,他说别人说我怎样。听了以后,我分析给他听是你的错,别人愿意讲出你的不对、你的不是,你应该觉得高兴。为什么?因为你将来会变得很好很好。孩子听到以后,他就觉得很安慰。

  这里我们也要提出一点,当我们如果要讲对方不是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一定要平和,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骂我。也要记得时间场合,如果在公共场所当中,你让那一个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责他,或者指出他过失所在,不给对方面子,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好朋友有过失,我们也要知道让他有楼梯下,让他觉得这样不会难为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规过于室”。要规劝别人,尽量在单独的地方,让他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不要让他太难堪。这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首先要了解,怎样的过失称为“错”?怎样不对的事情,我们称为“恶”?这里最大的分别在于你的心,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此地讲“无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这些称为错误、过失。“无心非”,非就是错。不对的事情,不对的言语,或者不对的造作,我们称为错,是无心的;有心去造作,我们就称为恶。这里它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每一个人,我们想一想,这一生都有过失,都有过错。如果无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存着感激之心,及时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语,错误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为非作歹,那就是相当的不好。这是有意造作恶业,他的结果灾难肯定会到来。有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心地要纯善;没有纯善,我们也要向善人学习。即使我们今天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能改正过来,可以说这是好人一个。我们也不要由于自己曾经犯了过失,就非常的难过,难过到终日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这样也是错误的。所以,此地讲道: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里讲有过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过,不再犯,这个过就永远不再造作;不再造作,这些过失就等于没有了。因为你能忏悔自己过去的不对,你能及时地改正过来。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赞赏颜回,他说颜回是一个不贰过之人。什么叫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过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这样的过失,不再重复,不再重蹈覆辙。

  “倘掩饰,增一辜”。如果你有过失,你有过错,你故意再去掩饰,不要让人知道你曾经做错事情,像这样的人也不对,有这样的心态更是不对。因为“倘掩饰”,如果你再去掩饰,再去讲一些谎言来弥补你的过失,同时“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条罪。你就增了哪一条罪?谎言之罪。

  因为人很怕人家指证他有过失,也很怕改过向善,这是一般人的通病。过去的人,往昔之人,他们对自己的过失,往往很在意。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有过失,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耻近乎勇”,知道过失不是一件耻辱,知道过失能及时改正向善,就代表我们是不断往上追求之人,我们不是往下堕落之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对于自己有无心的过失,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有意的犯错更应该避免,更不应该有这种心态,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相当不好的。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此地也勉励我们有过失不要怕,要能及时地改过。同时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也要怀着宽恕的心情来对待别人。尤其是别人无心的过错,我们要原谅他没有那种智慧,他因为一时不小心,我们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也要有宽恕的心情来原谅对方。千万不要恶上加恶,把别人逼到没有地方伸展,这也是很不对的。所以,除了勉励自己有过失及时改正之外,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哲理。

  我们看过了第二十四条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胸。怎样扩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众人,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爱心来对待一切众人。

弟子规“信”篇解读

  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弟子规“信”篇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读: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弟子规《信》篇解释

  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说: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