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名言 > 虚云老和尚励志名言 正文

虚云老和尚励志名言

时间:2024-12-23 03:23:55

佛经故事:三位高僧节俭惜福的故事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福从俭中来—三位高僧节俭惜福的故事

  中国古字很有意思。

  “福”字,拆解开看,一口人,有衣,有田。有田,就有食。衣食无忧当然有福了。

  繁体“儉”字,体现的是,一个屋檐下,两口人。这寓示着,俭不仅是个人要持守的,更是家庭要为之的。

  我们常说:温良恭俭让,躬行节俭,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勤工俭学,乃至俭者心常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

  佛教中有词曰:福报、福德、福慧。福从何处来?从惜福中。这惜福,就是俭。

  祖师大德都持俭,更教诲僧俗如此。

  印光大师的节俭惜福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弘一大师《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虚云老和尚的节俭惜福

  修行的人,环境愈是艰苦,道心愈是坚固。老和尚常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当时,已是117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复。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蹋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蹋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哪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所以老和尚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哪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绍云法师讲述)

  弘一大师的节俭惜福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宗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留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1920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这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们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们讲开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看到上面的大德节俭惜福的故事,让我们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啊!

佛经故事

  佛经中的许多故事都有其特有的寓意,教育佛门子弟其中的道理。

  佛经故事篇一:

  【经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释义】

  从前有一个呆子。他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莱太淡没有味道。主人知道后,就又在他的菜里加了些盐。尝到加了盐的美味之后,他便自言自语地说:“菜之所以鲜美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加一点点盐尚能如此鲜美,何况更多呢?”这个呆子愚蠢无知,便空口吃盐,吃了以后口舌失去味觉,反受盐的'害。

  【寓意】

  譬如不懂佛的人,听到适当地节制饮食,对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于是就不吃饭食,经过七天或十五天之后,因饥饿而影响了身体,对修行也没有好处,就像这个呆子因为盐有美味而空口吃盐,结果使口舌不能辨味一样。

  佛经故事篇二:

  【经文】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释义】

  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途中偶尔拾到一袋钱,他非常高兴,就马上数起钱来。钱还没有数完,那钱袋的失主突然赶到,把金钱全要了回去。这个人当时很后悔,要是拾到钱袋就离开,那么就可以得到这些钱了。真是后悔、痛苦极了。

  【寓意】

  我们既遇三宝,便应及时勤修善业,以求早得解脱。假使为世事俗务蹉跎岁月,将会后悔不及的。

  佛经故事篇三:

  【经文】

  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容貌端正,世所稀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见,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颜貌端正,思与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无疑。”诸亲语言:“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后日见之,便语之言:“我等为汝,便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闻之,欣然而笑,谓呼“必得”。

  【释义】

  从前有一个农夫,偶然到城里去玩,看见了国王的女儿,生得很美丽。回家后,他日思夜想,想着与公主谈一交,无法如愿,使他相貌憔悴,卧病在床。家人为此十分忧虑。便有人问他:“什么原因使你得这场大病的?”他回答:“自从看见了公主,我天天想的就是能再见她一面,但是无法实现。”那人就安慰他说:“我们会替你想办法的,让你和公主碰头,你不要再担心了。”过了几天,他的病渐渐好起来了。于是这个曾经安慰过他的人就对他说:“我们已替你想过办法,但现在公主还没有答应。”他听了以后,竟高兴得笑起来,自己对自己说:“她会答应的,我去叫她,她一定会来的。”

  【寓意】

  世上有很多笨人,在不适宜的时候播种,以为可以收获,结果一无所获。世人或外道如果所修非正道之法而痴望得觉果;或者只修了一些微小的福,自以为满足,可成菩提,正和这个农人想见到公主一样。

佛经小故事

  佛经的故事中有什么育人的道理,特别是小故事中,用简短的语句便能把一个道理深刻地讲述出来。

  佛经小故事篇一

  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佛经小故事篇二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佛经小故事篇三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经小故事篇四

  悟性如光

  读佛经。

  一个人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那个人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那个人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佛经故事

  你为何总是念念不忘?

  你有念念不忘的心事吗?它是你前行的.动力,还是搅扰当下的阻碍呢?

  有的人行事如清风朗月,从容磊落,仿佛没有什么可以扰到他;有的人则拖泥带水,踌躇不定,总是沉浸在过去。我们应当调控好过去、现在、将来,适时而为。

  有一天,有个老和尚下山到集市里去办事。等到回来的时候,没想到变了天,下起大雨来,河水顿时陡涨,原先露出河面的石头,现在却一块也看不见了。

  老和尚见此情景,便准备蹚水过河。

  可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个少妇,看样子也是想过河去的,老和尚发现这位少妇来到河流边上时就站立不动了。他猜想可能是面对上涨的河水,让她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了吧。

  见到少妇焦急的样子,老和尚便走了过去。问她是否要过河,那少妇说自己确实急着过去,可是水太大,不敢趟过去。

  老和尚说,天色渐晚,还是让我来背你过去吧。少妇想了想,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就爬到了老和尚的背上,让老和尚背她过河。

  就这样老和尚背着少妇顺利地到了对岸。少妇下来后,便向老和尚道谢,老和尚点点头,少妇便缓缓地离去了。

  不料,这整个过程竟然被正在山下做事的年轻的小和尚看见了,小和尚对师父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他想:师父平时教我们,男女授受不亲,怎么今天他竟然把这个女人背在身上?这成何体统?他在背女人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呢?小和尚心里很纳闷,总是想着这个问题。

  三天后,小和尚看师父一直跟平常一样,实在忍不住了,就去找老和尚问起了那件事,问他为什么要背那女人,明明他自己总说男女授受不亲的。

  老和尚听完小和尚的问话,哈哈一笑说道:“我背着妇人过河后,便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到现在却还没有把她放下。”

  小和尚一时语塞,继而大悟。

  事情过去了就该放下了,继续放在心里,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浪费现在的光阴,实在是大大的不妥。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会让过去变成现在的调剂,会将现在当成是未来的营养。他们回忆过去,是为了感受曾经的甜美,他们掌控现在是为了创造未来的美好。

  可那不懂生活者,则专门挑取不如意的曾经来回忆,让它们变成现在的负担,又会因为那负担搅扰了如今的心情,而没有心思去创造未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该放下就放下,掌控好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佛经励志故事

  佛经励志故事:田野上的舍与得

  高考之前,他是父母眼中的骄傲,乡里乡亲都知道他成绩斐然。可是,恰恰在人生最紧要的隘口,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高考成绩出来了,他的分数只能上个专科学校。

  从县城一中查分回家,他心若槁木,腿一直在哆嗦着。回到村里,夜幕已经降临,乡亲们劳作的田野早已空旷寂寥。然而,只有他父母还在辛勤地割着韭菜,二老配合得很默契,父亲割,母亲捆。

  盛产韭菜的田野脉脉地散发着清香,可他的心却似坠入谷底。看到儿子归来,父亲目光坚毅地问:“考得怎么样?”他怯生生地回答:“480分,本科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他的声音很低沉,远远不如夜里游弋的虫鸣的叫声。父亲随即“嗯”了一声。

  但他觉得父亲的无声比责骂更加犀利,于是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了,眼泪喷涌而出,凄厉的哭泣声徘徊在田野上空,荡漾而去。

  谁知父亲突然勃然大怒起来:“哭什么?真熊包,又不是世界末日!”他被父亲高八度的嗓音镇住了,没想到平日温和的父亲会如此刚毅。父亲用男人的口吻命令道:你以后每天都跟我来田野上割韭菜。

  父亲虽然没有多大本事,但种韭菜在本地却是首屈一指,尤为称道的是,当烈日炎炎的夏季来临后,别家的韭菜都开始泛黄或干尖,唯独他家的依然是嫩绿和光鲜的。

  此后,他整日跟着父亲到菜地里忙碌,除草,施肥,浇水,什么活都干。因为高考失利,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任何言语,父亲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过,他心中一直有个疑团:为什么父亲的韭菜那么出色呢?

  随着时间愈久,他也渐渐地发现一些端倪,父亲浇水和施肥掌握的时机和别人不同,但他知道这不是问题的核心和实质。

  夏季的韭菜一茬旺过一茬,别人都着急收割上市,而父亲却迟迟不肯出手,只是任其自由地疯长。更让他费解的是,父亲居然把那些疯长的韭菜趁着黑夜全部割下,并快速处理掉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疑惑地问:“爸爸,我们为什么不收割卖钱呢,这不是浪费吗?”父亲只是笑笑,没有作答。

  不久,仲夏和雨季纷至沓来。可是,令他惊喜的事情出现了,他家的韭菜依然是嫩绿和光鲜的,而其他家的早已干枯如草。当然,这一切父亲都是秘密进行的,由于韭菜种得多很少有人发现这个机密。所以,父亲的韭菜因为成色鲜亮,总能卖上好价钱。

  他不解地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呢?”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也是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道理其实很简单,我那样做只是想让那些老韭菜养养根,只有它们根基肥壮,才能长出好韭菜。”父亲接着说:“我了解你,不是你的根基没有打好,这次高考只是因为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但不要气馁,人生的路还很长,有根基就能看到未来和希望,这次失败将是你人生的新起点。”

  他完全没有想到,整日在田野里为自己劳顿的父亲,竟然能说出如此至深的`人生哲理。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其实胸中早已明镜了然。

  他拒绝了朋友和老师让他复读的邀请,执意上了一所普通的专科学校,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名校的本科。在上学期间,他尽情地发挥自身优势,给杂志或者报刊投稿,逐渐锤炼成为一位优秀的作者。

  毕业后,他被邀请到一家报社做记者,几年后就做到了城市晚报副总编的位置。在为新闻系学生上课时,学生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深情款款地说:“是父亲,我们要做一个读懂父亲的孩子,只要你读懂了父亲,相信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佛经励志故事:共享更好的实物

  老李在的自家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已是满院飘香,菊香一直飘到了山下的村里。凡来寺庙的香客都要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于是有人向禅师要花种在自己的家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别人家。

  消息马上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可亲,都要给他们。没过几天,再看院子里的菊花已送得一棵不剩。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僧侣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叹道:“真可惜!这里本应是满院菊香啊。”

  但禅师却笑着对弟子说:“你们想想,这样换来是什么?三年后,将会是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僧侣们不由心头一热。

  此时再看看禅师,他脸上的笑容犹如菊花灿烂。

  禅师最后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拥有了幸福。”“一村菊香”

  【励志感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奉献,即使到最后我们一无所有,与人分享的快乐也会时时激荡在我们心头,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