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名言 > 教学反思励志名言 正文

教学反思励志名言

时间:2024-12-28 05:48:57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反思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篇1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高校教师的岗位类型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不管哪种岗位类型,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科研能力。之所以分成三种岗位类型,不过是工作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这两大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对建设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就教学型高校来说,同样需要有科研创新牵动。因为教学型高校肩负着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命。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教师如果不能随时跟踪知识更新,就无法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以面对社会挑战。这一点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领导都有明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高校教师中存在着科研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象。至于教学反思与科研紧密结合更是无从谈起。其中主要原因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功利化。部分教师把科研只作为晋职的敲门砖,不重视科研与教学关系;另有不想参与晋职比拼的教师,科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任职期间的科研任务,保住职业饭碗,至于是否与教学挂钩,了无挂怀。第二,科研游离化。许多高校教师研究方向远离所教学科,尽管取得科研成果,但却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无补,与教学反思无补。第三,科研投机化。部分高校教师科研处于一种投机化状态,既不考虑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不考虑研究方向的统一性,只是什么方便写什么,什么冷门写什么。东一头,西一头,研究方向模糊,研究思维模糊,根本谈不上以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创新性是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要使这种反思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就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反思中遇到问题,通过科研可以发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学;通过撰写科研文章,进行创新研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又可以发现科研某方面的不足,反过来促进对某一专题的深化研究,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策上规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科研必须与所教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使科研成为教学内容反思的行为延伸,使科研成为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先导。第二,科研必须为教学跟踪学术前沿服务。高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已经成了高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瓶颈。有的教师一本讲义讲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没有科研跟踪学术前沿,必然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第三,科研必须为教学内容创新服务。教学内容创新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术前沿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鉴定新学术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教师对新成果的充分内化有效把握基础之上。只有将科研真正置于教学内容反思延伸位置,才能使教学内容反思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内容反思给科研提供研究专题,研究专题解决教学内容反思的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搭建起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快速通道。教学方法的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的得失。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中国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多元化取向,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培养了他们习惯借助于形象化媒介感知世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引导培养了学生以功利主义眼光判断知识价值。如此诸多的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搭起现代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搭建必须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但我们同样遗憾地发现,这个结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研论文选题并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而是一般意义上就理论谈理论,或者生搬硬套教育新理念,或者翻版成功经验。论文发表了,只是雨过地皮湿,根本解决不了自身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教研课题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命题,教师自己命题往往很难通过。

  统一命题的结果是教师搞教研课题实际上等于在做命题作文,只要按题作答,做好启承转合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反思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要么搁置,要么自行解决。第三,教学方法反思限于肤浅化、琐碎化,而教学研究往往不能及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陷于一事一议的窘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研究选题必须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并且在用于教学实践时,具有实效性。第二,抓住“两头”,改变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工作。一方面取消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具体命题,只划定范围,把具体命题权回归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转变目前官僚式单一纸制材料案头课题验收方式,辅以抽样实地考察验收。第三,鼓励教师将教学方法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问题的解决步入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追求至善的大文化背景下得到实现。所以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约需要一生的时间,是言之有理的。教育新理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器,因为教育新理念是渗透于教师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在教师的心灵中扎下根,就会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等等,也会对教师职业化道德人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不在纷繁多样的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目前指导和影响基础教育进行的新课改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建构的;知识不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发现,而是人经验世界的一种建构,一种创造,是人创造的产物,知识是生成性的;认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认识不能准确无误地表征客观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功能是适应世界,并为建构经验世界服务的。它为我们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我们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智能,并加以准确的肯定、鼓励和引导,认定学生个个是人才,个个能成才,给予了原则性指导。有效教学论则给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这“三大理论”支柱所形成的教育新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反思隶属有效教学论理论范畴,但是必须有“三大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教学反思获得理论支撑,才能使教学反思的问题解决,具有理论纵深。以“三大理论”构成的教育新理念延伸为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探索: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自主体验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由教师走向多维,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等等,纷至沓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如果没有在宏观上、深度上内化教育新理念,极容易迷失在一个个具体琐细的问题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涵养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与方法论。教学反思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上文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划分教学反思类型。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单元反思、单项反思、创新反思等等。

  单元反思是在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内容后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对单元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风格等多方面教学实践进行综合性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单元教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准备。单项反思,是教学反思实践中运用较普遍的一种反思方式,即教学中的某一单项内容进行反思,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彻情况,问题式教学实践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等经验与不足的反思。创新反思,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没有成例,需要教师逐步探索,积累经验,所以更加弥足珍贵。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都必须在教育新理念的关照之下进行。否则教学反思必然陷于肤浅化、碎片化。因为就人的认识规律来说,教师掌握了教育新理念,只能说完成了对教育新理念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理念是否管用,是否能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必须到教育实践中检验。每个教师在实践检验中,由于原有的学识水平、情趣爱好、表达习惯、教学风格的不同,必然使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打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标签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从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到理论高度。充满激情地主动内化教育新理念,使之成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观、方法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还在路上,不够完善是难免的,我们只有铁面无私地进行教学反思的反思,才能使行进中的教学反思避免或者少走弯路,使高校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篇2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持久地提高教学能力,不仅是高校教师,也是高校管理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从高校教师实际教学工作体会出发,对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几点建议。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一)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拥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向学生传业解惑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不高,要想提高教学水平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除了专业知识外,高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探索真理、热爱工作、尊重学生、不断学习等。虽然这些方面不像专业理论知识那样,可以看到直接的教学效果,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一点一滴融汇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自主学习包括专业前沿理论学习和教学创新理论学习两个内容。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改革成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对教学大纲的把握

  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特点、该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是一门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准确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是对教学大纲的准确把握,并在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服务。

  (三)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预测、教学方法、互动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教学设计是综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前进行的预期性教学规划,能为教学进行奠定基础。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之前的估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即时进行调整,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气氛、互动等,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调控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一样,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革新一方面得益于教师前沿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将二者结合起来,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理论发展,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表现。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一)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但所需周期长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之一,是教师自己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如难点的处理、重点的把握、有效调动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等。但由于教学周期长,一门课通常一学年只开设一两次,因此通过教师经验的累积来提高教学能力,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缺乏教学经验,急需提高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更是一个瓶颈。

  (二)教师自主学习和创新,但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与积累教学经验相比,教师主动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在提高教学能力方面更为积极有效。但高校教师主观上并不愿意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上,而更倾向于将精力更多放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上,这主要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首先,教学考核以量化为主,且量化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质量。教学考核通常包括常规项、专家督导、学生评价三项内容,主要涉及课时、教学资料、新开课、指导学生、督导组专家打分、学生打分等项目。就常规项而言,例如教学设计,只要有就可以,至于是否反复修改,是认真设计还是敷衍塞责,往往不能够在得分上有所区别。专家督导组的意见非常重要,但通常所占比重较小,且很难在每一学期涉及所有任课教师。每学期中期,学生在教务网上给任课教师打分,形成学生评价。一方面,学生评价表并不因为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强;另一方面,这容易形成为提高学生评分而迁就学生或威吓学生的趋势,不利于学风师德建设。

  其次,职称评定侧重于科研,对教学的重视不够。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明显倾向于科研,如发表多少篇核心论文,完成哪个级别的科研课题,这些往往成为晋升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只是涉及课时、课数等基本情况,且门槛较低。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对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职称较低但同时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长此以往,大学会越来越像科研机构,教学质量下降,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参加培训和交流,但系统性和广泛性有待提高

  接受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培训,是迅速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捷径。而和同行进行交流,则更直接且具有相互性,还可以分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但是培训往往是短期的,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大学的校级培训,对于非主流专业而言,针对性也不够好。通过学术会议进行交流需要一定的费用,机会也有限。培训和交流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对提升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

  表面看来,教学能力是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综合反映,但其根源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教师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踏实工作,才能避免急功近利,把教学工作做好。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忠诚感和使命感,这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

  (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工作考核方面。首先,应扭转考核指标千篇一律的局面,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注意对考核内容的覆盖性,尤其要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异,真实反映教学水平。其次,增加督导专家人数和专家评价成绩的比重,并按教师专业分类,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可比性。再次,适当降低学生评教权重,对教师承担课程进行学科分类,编制适合学科特点的评教问卷。

  职称评定方面。加强研究型教学考核比重,引导鼓励教师将科研方法和学科发展的先进理念引入教学,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激励机制方面。以精神激励为主,通过建立教学示范、课程改革、评优评奖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教师评奖评优活动中,适当优先考虑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三)提供多方面的培训交流机会

  高校应以教研室、学院、学校为单位,提供三个层次的培训,其中教研室培训主要集中于专业领域和具体的课程教学,学院和学校的培训则应更宏观和高端一些,以此为横轴,以培训时间为纵轴,形成一个立体的三层培训体系,并辅助其他外部培训课程,如国家级精品课培训。对于非本校举办的学术交流会,高校应大力支持教师参会,尤其是没有科研课题经费作支持的青年教师。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各级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能力的'提升,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高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外部条件。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提供保证。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篇3

  段时间我们一直沉浸在对《圆》这一节课的研究中,通过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对这节课的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关于导入的设计

  本节课的导入分四个层次进行,首先通过老师用线绳工具在空中旋转,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轨迹是一个圆。接着介绍含有圆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圆;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圆;最后通过摸一摸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从而认识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比较熟悉,在课的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和图片的观察中清晰地看到这是圆,借助这样的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自己曾经见到过的圆,从而初步地感知圆。最后通过摸一摸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圆。通过这样有层次的感知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圆的兴趣。

  二、关于对圆的认识和特征的处理

  在研究圆的认识与特征这一知识点时,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第一种,把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它的特征结合起来,即认识半径以后,马上研究同一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并且长度相等等特征;另一种:是先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再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觉得第一种方法比较传统,由于这一环节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研究几个知识点的方法雷同,这样老师的讲解就比较繁琐,学生缺乏研究的兴趣。所以我们就选择第二种方法,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书本,找到圆各部分的名称,并认识它们,能在自己画的圆中标出。接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讨论交流半径的特征、直径的特征、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相关知识。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教师冗长的讲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单调,而且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有兴趣的,主动的进行探索。

  三、关于数学史料的运用

  本节课中我们两处引用到数学史料。这些凝聚着智慧的数学研究史料,我们不仅仅把它们作为引语或欣赏,而且还力求让史料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素材、发挥其数学的文化价值。

  首先在学生对圆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后,联系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说过: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以此引发学生研究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探究圆的特征结束之后,借助多媒体呈现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让学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拓展对圆的认识。在播放录象,理解意思以后,进一步引导思考:如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你能从中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四、关于媒体的处理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这节课我们把多媒体和其他传统手段有效结合,力求找准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先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带有圆形的实物图片,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色彩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的兴趣。接着运用动态演示,从实物中勾勒出圆,使学生清晰看到圆是有曲线围成的。

  在教学画圆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两段录像。第一段在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播放,通过展示一个完整的画圆过程,为学生提供清晰地、正确的画圆方法,为学生独立用圆规正确画圆奠定基础;第二段在介绍用线绳画圆时播放,通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的过程,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到用线绳画圆的实用价值。

  在研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时,当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圆中半径可以有许多条,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同一圆中,从圆心到圆上可以发散出无数条线段。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生体会到同一圆中半径有无数条,感受初步的极限思想。

  在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这两个实际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结合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随着画面和声音效果的逐步展示,体会当车轮不是圆时或者车轴不在圆心位置时,车子行驶的感觉是不稳当的。从而体会到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圆心位置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关于细节的处理

  1、在导入环节的摸一摸游戏中,为了使全体学生参与这个游戏。我们考虑装的器皿应该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学蒙住眼睛。其他同学通过观察摸的过程,共同感受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另外为了让学生的探索活动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我们在器皿中装的就是用硬纸板剪成的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圆。

  2、整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知识的呈现是逐步完成的。为了完整地展示这一节课的重点,我们准备跟随课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个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完成板书。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多媒体展示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全课小结之时,能根据板书,迅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3、在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时,组织学生借助圆规画出任意大小的圆进行探索。在认识半径以后,学生通过量一量,量出半径的长度。在学生的交流反馈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径都是一样长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径和别人量出的半径长度是不一样的,从而体悟出只有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长度才相等。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反思论文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高校教师的岗位类型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不管哪种岗位类型,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科研能力。之所以分成三种岗位类型,不过是工作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这两大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对建设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就教学型高校来说,同样需要有科研创新牵动。因为教学型高校肩负着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命。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教师如果不能随时跟踪知识更新,就无法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以面对社会挑战。这一点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领导都有明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高校教师中存在着科研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象。至于教学反思与科研紧密结合更是无从谈起。其中主要原因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功利化。部分教师把科研只作为晋职的敲门砖,不重视科研与教学关系;另有不想参与晋职比拼的教师,科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任职期间的科研任务,保住职业饭碗,至于是否与教学挂钩,了无挂怀。第二,科研游离化。许多高校教师研究方向远离所教学科,尽管取得科研成果,但却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无补,与教学反思无补。第三,科研投机化。部分高校教师科研处于一种投机化状态,既不考虑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不考虑研究方向的统一性,只是什么方便写什么,什么冷门写什么。东一头,西一头,研究方向模糊,研究思维模糊,根本谈不上以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创新性是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要使这种反思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就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反思中遇到问题,通过科研可以发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学;通过撰写科研文章,进行创新研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又可以发现科研某方面的不足,反过来促进对某一专题的深化研究,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策上规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科研必须与所教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使科研成为教学内容反思的行为延伸,使科研成为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先导。第二,科研必须为教学跟踪学术前沿服务。高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已经成了高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瓶颈。有的教师一本讲义讲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没有科研跟踪学术前沿,必然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第三,科研必须为教学内容创新服务。教学内容创新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术前沿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鉴定新学术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教师对新成果的充分内化有效把握基础之上。只有将科研真正置于教学内容反思延伸位置,才能使教学内容反思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内容反思给科研提供研究专题,研究专题解决教学内容反思的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搭建起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快速通道。教学方法的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的得失。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中国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多元化取向,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培养了他们习惯借助于形象化媒介感知世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引导培养了学生以功利主义眼光判断知识价值。如此诸多的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搭起现代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搭建必须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但我们同样遗憾地发现,这个结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研论文选题并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而是一般意义上就理论谈理论,或者生搬硬套教育新理念,或者翻版成功经验。论文发表了,只是雨过地皮湿,根本解决不了自身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教研课题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命题,教师自己命题往往很难通过。

  统一命题的结果是教师搞教研课题实际上等于在做命题作文,只要按题作答,做好启承转合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反思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要么搁置,要么自行解决。第三,教学方法反思限于肤浅化、琐碎化,而教学研究往往不能及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陷于一事一议的窘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研究选题必须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并且在用于教学实践时,具有实效性。第二,抓住“两头”,改变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工作。一方面取消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具体命题,只划定范围,把具体命题权回归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转变目前官僚式单一纸制材料案头课题验收方式,辅以抽样实地考察验收。第三,鼓励教师将教学方法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问题的解决步入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追求至善的大文化背景下得到实现。所以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约需要一生的时间,是言之有理的。教育新理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器,因为教育新理念是渗透于教师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在教师的心灵中扎下根,就会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等等,也会对教师职业化道德人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不在纷繁多样的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目前指导和影响基础教育进行的新课改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建构的;知识不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发现,而是人经验世界的一种建构,一种创造,是人创造的产物,知识是生成性的;认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认识不能准确无误地表征客观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功能是适应世界,并为建构经验世界服务的。它为我们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我们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智能,并加以准确的肯定、鼓励和引导,认定学生个个是人才,个个能成才,给予了原则性指导。有效教学论则给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这“三大理论”支柱所形成的教育新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反思隶属有效教学论理论范畴,但是必须有“三大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教学反思获得理论支撑,才能使教学反思的问题解决,具有理论纵深。以“三大理论”构成的'教育新理念延伸为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探索: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自主体验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由教师走向多维,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等等,纷至沓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如果没有在宏观上、深度上内化教育新理念,极容易迷失在一个个具体琐细的问题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涵养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与方法论。教学反思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上文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划分教学反思类型。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单元反思、单项反思、创新反思等等。

  单元反思是在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内容后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对单元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风格等多方面教学实践进行综合性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单元教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准备。单项反思,是教学反思实践中运用较普遍的一种反思方式,即教学中的某一单项内容进行反思,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彻情况,问题式教学实践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等经验与不足的反思。创新反思,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没有成例,需要教师逐步探索,积累经验,所以更加弥足珍贵。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都必须在教育新理念的关照之下进行。否则教学反思必然陷于肤浅化、碎片化。因为就人的认识规律来说,教师掌握了教育新理念,只能说完成了对教育新理念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理念是否管用,是否能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必须到教育实践中检验。每个教师在实践检验中,由于原有的学识水平、情趣爱好、表达习惯、教学风格的不同,必然使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打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标签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从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到理论高度。充满激情地主动内化教育新理念,使之成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观、方法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还在路上,不够完善是难免的,我们只有铁面无私地进行教学反思的反思,才能使行进中的教学反思避免或者少走弯路,使高校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反思篇【一】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持久地提高教学能力,不仅是高校教师,也是高校管理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从高校教师实际教学工作体会出发,对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几点建议。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一)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拥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向学生传业解惑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不高,要想提高教学水平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除了专业知识外,高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探索真理、热爱工作、尊重学生、不断学习等。虽然这些方面不像专业理论知识那样,可以看到直接的教学效果,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一点一滴融汇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自主学习包括专业前沿理论学习和教学创新理论学习两个内容。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改革成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对教学大纲的把握

  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特点、该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是一门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准确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是对教学大纲的准确把握,并在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服务。

  (三)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预测、教学方法、互动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教学设计是综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前进行的预期性教学规划,能为教学进行奠定基础。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之前的估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即时进行调整,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气氛、互动等,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调控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一样,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革新一方面得益于教师前沿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将二者结合起来,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理论发展,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表现。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一)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但所需周期长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之一,是教师自己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如难点的处理、重点的把握、有效调动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等。但由于教学周期长,一门课通常一学年只开设一两次,因此通过教师经验的累积来提高教学能力,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缺乏教学经验,急需提高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更是一个瓶颈。

  (二)教师自主学习和创新,但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与积累教学经验相比,教师主动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在提高教学能力方面更为积极有效。但高校教师主观上并不愿意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上,而更倾向于将精力更多放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上,这主要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首先,教学考核以量化为主,且量化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质量。教学考核通常包括常规项、专家督导、学生评价三项内容,主要涉及课时、教学资料、新开课、指导学生、督导组专家打分、学生打分等项目。就常规项而言,例如教学设计,只要有就可以,至于是否反复修改,是认真设计还是敷衍塞责,往往不能够在得分上有所区别。专家督导组的意见非常重要,但通常所占比重较小,且很难在每一学期涉及所有任课教师。每学期中期,学生在教务网上给任课教师打分,形成学生评价。一方面,学生评价表并不因为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强;另一方面,这容易形成为提高学生评分而迁就学生或威吓学生的趋势,不利于学风师德建设。

  其次,职称评定侧重于科研,对教学的重视不够。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明显倾向于科研,如发表多少篇核心论文,完成哪个级别的科研课题,这些往往成为晋升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只是涉及课时、课数等基本情况,且门槛较低。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对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职称较低但同时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长此以往,大学会越来越像科研机构,教学质量下降,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参加培训和交流,但系统性和广泛性有待提高

  接受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培训,是迅速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捷径。而和同行进行交流,则更直接且具有相互性,还可以分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但是培训往往是短期的,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大学的校级培训,对于非主流专业而言,针对性也不够好。通过学术会议进行交流需要一定的费用,机会也有限。培训和交流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对提升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

  表面看来,教学能力是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综合反映,但其根源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教师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踏实工作,才能避免急功近利,把教学工作做好。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忠诚感和使命感,这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

  (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工作考核方面。首先,应扭转考核指标千篇一律的局面,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注意对考核内容的覆盖性,尤其要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异,真实反映教学水平。其次,增加督导专家人数和专家评价成绩的比重,并按教师专业分类,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可比性。再次,适当降低学生评教权重,对教师承担课程进行学科分类,编制适合学科特点的评教问卷。

  职称评定方面。加强研究型教学考核比重,引导鼓励教师将科研方法和学科发展的先进理念引入教学,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激励机制方面。以精神激励为主,通过建立教学示范、课程改革、评优评奖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教师评奖评优活动中,适当优先考虑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三)提供多方面的培训交流机会

  高校应以教研室、学院、学校为单位,提供三个层次的`培训,其中教研室培训主要集中于专业领域和具体的课程教学,学院和学校的培训则应更宏观和高端一些,以此为横轴,以培训时间为纵轴,形成一个立体的三层培训体系,并辅助其他外部培训课程,如国家级精品课培训。对于非本校举办的学术交流会,高校应大力支持教师参会,尤其是没有科研课题经费作支持的青年教师。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各级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能力的提升,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高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外部条件。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提供保证。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反思篇【二】

  几年来,我们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使得改革后的课程特色鲜明。

  1.全方位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工程系分别于XX年、XX年、XX年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为公司“订单式”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双方进行共同编写教材,兼职教师吕军主编教材《软件项目综合实训(.net篇)》,由我校教师教授主审;公司负责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派遣软件工程师到校任教及师资企业素养的培训,公司负责学生赴公司进行实践培训及毕业生的就业安排。

  2.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2+1”教学模式。已建立了4个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已具规模。突出应用性操作的实践,所选内容与企业运用接轨,实用性强,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学生进行真实职场环境的实训,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3.大量采用案例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组织编写了实验实训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组织有实验案例,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方面。在课程学习中,增加了1周学生到实训基地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实训的专训时间,在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吕军等人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项目设计、实施,圆满完成了实训。

  4.聘请的cbe/dacum专家委员会不断的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时跟踪软件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

  5.对软件技术相关课程实施改革,及时将教研教改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校内教师出版了《软件工程基捶、《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与uml》等教材,与企业合作编写和出版了富有高职特色的教材《软件项目综合实训(.net篇)》,XX年出版的《软件工程基捶荣获XX年首届四川省高职高专精品教材建设奖。

  6.已建有能满足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校内软件实训基地。探索和建立了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工与学运行机制,缩短了校内资源设备与真实生产环境的距离,实现了教室与工厂的有机融合,现有软件工厂模拟实验室1个、软件实训室1个及多媒体实验室1个等多个实验室。

  7.建立健全教学基本文件和各种规章,实行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8.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立了该课程教学网站。教学网站为学生获取资料、模拟练习、提交作业、开展讨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的途径,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制作、更新、完善了《系统设计与分析(uml)》课程的电子教案,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网上教学。建立了试题库,实现了教考分离。加大了课程信息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9.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国家信息产业部计算机相关认证培训及考试方式采用与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工程系定向课程教学相结合方式进行,即在定向课程日常教学中融入相关认证要求知识点,使学生在正常学习课程之余,也同时达到相关认证培训要求;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来获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10.技术服务。有计划的组织教师面向社会服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参与技术服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矗

  11.建立了一支双师型结构、专兼职比例合理的、整体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12.建立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及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机制。

高校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活动。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我有如下浅见。

  1、教育观念的反思。一节课下来后,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身观念不断更新、不断发展。

  2、教学任务的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想教什么是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教了什么,则为一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较好的突破。每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是什么原因?重点没突出、难点没突破又是什么原因?如果这节课任务完成的好,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你又有什么收获?

  3、教学能力的反思。教学能力的反思是指对自己教学功底的充实、教学经验的升华和教学习惯的革新。一名教师应当在具备教学基本功力的基础上追求专长突出。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让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形成适合自己情况的教学模式。这节课你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住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住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住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的问题?

  4、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不仅看教师教完了没有,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教师所教的内容如果学生都掌握了才可以说教学任务完成了。这就要反思学生学得怎样。因为只有学生方法对头,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那么,这节课是否你讲得精彩极了而学生听得糟糕透了?你是否只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乐意地参与学习,那么,他们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相应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得到升华。反之,学生往往只学到了知识和技能,相应的情感态度是不会得到提升的。因此,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学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