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名言 > 关于传统文化的励志名言 正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励志名言

时间:2024-09-20 05:11:01

中国传统道德经典语录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关于中国传统道德的语录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道德经典语录,一起来看看吧!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有志者,事竟成。——《汉书》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1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陆游

  12、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1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汉书》

  1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5、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7、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8、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汉书》

  1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1、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2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24、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2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

  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书》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3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6、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37、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

  3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9、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

  4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4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46、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汉书》

  4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4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5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5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5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虞韶

  5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5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5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56、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57、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

  5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59、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

  6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中国传统道德的名言

    中国传统道德名言

  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子形势解》

  6、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7、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8、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9、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0、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2、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7、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8、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19、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3、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2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6、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2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3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6、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3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39、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4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41、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4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4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49、衡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

  50、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51、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5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53、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54、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5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56、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5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9、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0、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6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6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6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6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65、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6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6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69、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70、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7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7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7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名言名句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古人名句,对我们的人生也有深远影响,下面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录,一起来看看吧!

  1、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2、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蒲松龄《聊斋志异》

  3、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4、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纳兰容若《纳兰词》

  5、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6、当厄之施,甘为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金缨《格言联壁》

  7、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8、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不韦《吕氏春秋》

  9、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司马迁《史记》

  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11、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司马迁《史记》

  12、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容若《纳兰词》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14、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中庸》

  16、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不韦《吕氏春秋》

  17、日者列传: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司马迁《史记》

  1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子思《中庸》

  19、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脸上来。——冯梦龙《警世通言》

  20、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金缨《格言联壁》

  2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贾谊《楚辞》

  2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聊斋志异》

  23、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纳兰容若《纳兰词》

  24、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司马光《资治通鉴》

  25、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司马迁《史记》

  2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贾谊《楚辞》

  27、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纳兰容若《纳兰词》

  28、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贾谊《楚辞》

  29、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曾子《大学》

  30、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冯梦龙《醒世恒言》

  31、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摄政,而不敢终留也。——蒲松龄《聊斋志异》

  32、世情宜假不宜真,信假疑真害正人。若是世人能辨假,真人不用诉明神。——冯梦龙《警世通言》

  33、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子思《中庸》

  34、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司马迁《史记》

  35、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纳兰容若《纳兰词》

  36、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吕氏春秋》

  37、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纳兰词》

  38、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子《大学》

  39、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4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41、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司马光《资治通鉴》

  42、青云有路,翻为苦楚之人;白骨无坟,变作失乡之鬼。——冯梦龙《警世通言》

  43、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冯梦龙《警世通言》

  44、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金缨《格言联壁》

  4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子思《中庸》

  46、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司马光《资治通鉴》

  47、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48、人无喜事精神减,运到穷时落寞多。——冯梦龙《警世通言》

  49、人情鬼域,所在皆然。南北冲衢,其害尤烈。——蒲松龄《聊斋志异》

  50、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纳兰容若《纳兰词》

  51、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司马光《资治通鉴》

  52、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蒲松龄《聊斋志异》

  53、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蒲松龄《聊斋志异》

  54、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5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谊《楚辞》

  56、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贾谊《楚辞》

  5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贾谊《楚辞》

  58、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冯梦龙《醒世恒言》

  59、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吕不韦《吕氏春秋》

  60、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司马迁《史记》

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原因探析论文

  关键词:传统商业道德形成原因

  摘要: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较早。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是促成中国商业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是古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古代商人本身的道德自律也是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道德随之而生,并在商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公认的传统商业道德,影响和制约着古代商人的经营理念和实践活动,对现代商人的经商活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中国传统商业道德形成的原因,对于新时期继承古代商业道德的优秀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道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在儒家经典的道德设计中,“义”、“信”、“和”的观念渗透到传统商业道德中,对传统商业道德的构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作过充分的肯定,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过高度的概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这种逐利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而漠视一切。“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无论是其创始人孔子还是承其衣钵的孟子、荀子均对之推崇备至,分别作出了“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以及“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的阐述,这种传统的义利观也深深地影响着商人,历史上“义商”的出现即为明证。素有“商人鼻祖”之称的越大夫范兹“富好行其德”,“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史记·货殖列传》)此乃先义后利之典范。历史上商人之“义”有时还升华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及爱国主义精神,春秋时期弦高稿师救国;汉代卜式多次捐金抗匈奴;明清晋商、徽商以及近代大批商人,在国家遭外敌人侵、保家卫国中义举不断,将中国传统商业道德推向了至高的境界,为后世商人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些行为无不受传统义利观的影响。

  传统道德规范之一的“信”是协调和处理传统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也”(《论语·为政》);“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普通人尚且如此,从商业行为中获利的商人更要讲诚信,荀子说:“商贾敦息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在传统商业道德中,“诚信”无疑被看作是商家的立足之本,是能否经商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与以契约法律为前提的西方商业文化相比是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在中国有一大批儒商凭借“诚信经商、童史无欺”的经营理念而久负盛名。有“江南药王”美誉的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的“戒欺”匾,朝着里面,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文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该店由于药品货真价实,质量上乘,所以生意兴隆,名闻遐迩,深得消费者欢迎。

  古人非常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成为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至高境界。孔子讲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及荀子讲的“得天时、地利、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王霸》)都是“和”思想的体现。在这样传统道德环境影响之下产生的商业道德更加视“和”为根本的经商法则,广为流传的生意经如“以和为贵”、“买卖不成仁义在”、“和气生财”等都是对这一思想的传承、发扬和具体体现。对商人来说,“和气”是一种修为,也是经商的一种手段,一定要贯彻在生意的全过程中。商业中的“和”要求商人在与顾客的

  商品交易的过程中秉承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其周到热情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主动创造出温暖和谐的氛围,使顾客获得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清代杭州盐商周世道在向其子传授生意经时说:“居家以孝友为本,处世以和平为先。”(《抱经堂文集》卷29)这其中包括了从商要和气为先,因为和气才能生财。

  二、古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早期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商代移民重商的观点已得到公认,以至于把这一行业用“商代”之“商”来命名。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已经成为“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阶层之一。商业产生之后,为了规范买卖行为,协调买卖双方利益关系,引导商人的经营活动,确保商业健康发展,用来约束商业行为的道德规范由此而生。由于早期“工商食官”的特定现象,商业行为由官方统一管理,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设立了司市、质人、窿人、青师、贾师、司蔬、司稽、青、肆长、泉府、司门、司关等一整套职掌专门管理市场和贸易。

  “司市”一职为市官之长,其职责已涉及到市场管理以及对商人行为限制监督的许多方面,掌管听断市场的争讼、指导经营、(掌管有关的)政令、刑罚、度量单位和禁令等。其中,质人“同其度量”,即统一市场上度量标准,青师“平其货贿”,使各肆货物的价格公平,“凡同货贿,以玺节出人之。”官方对市面上流通买卖之商品质量数量严格把关,发给玺节,表明商品允许流通,引导商人的商业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以贾民禁伪除诈。”禁绝伪劣商品,打击欺诈从商行为;遇有严重情况,以刑罚禁之,“以刑罚禁暴而去盗”是也(均出自《周礼·地官·司市》)。此后,历代无一不设此类官职。“司市”等此类官职代表官方介人商业活动中,担负起组织、监督、管理商业行为之责,维护了正常的商业秩序,有力地促进了商业规范的形成,对商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了引导作用,为商业道德产生、发展并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外在保障,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商业道德。

  三、古代商人的道德自律。

  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大环境的影响,而商业道德的主体一商人的作用不可不提及,商人的道德自律也是传统商业道德形成发展的内在因素。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商人体认到:获得买家的认可,才能维持长线效益,这是立足商界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一点要求卖家秉承优秀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交易,从而得到买家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形成商人所期望的商业行为的良性循环。如,明清时期各行业为增强商业竞争力,维护共同的利益,商会、行会自发组织起来,并制定了全面可行的行规、行约。这些规定多为道德层面的约定,对商人群体具有超强的约制力,要求商人谨遵不悖。违规者将受到来自行会乃至社会、家庭的道德舆论的强烈鄙视和谴责,他们在祟尚道德的中囚社会是难以容身的。这些行规是传统商业道德的重要补充,同时也起到了促进传统商业道德完善的作用0

  商业人同时又是道德人,这一点在中国休现尤为突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商人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自觉履行商业道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晋商,为时刻提醒商人诚信公平,防止缺斤少两现象出现,赋予量具秤以道德色彩,秤的准星不用黑色而用金色或白色,代表不赚黑心之钱,光明磊落;十六个准星中一两的位置代表福星,二两的位置代表禄星,三两的位置代表的是寿星,警示商人买卖要公平,如短一两则损福,短二两则伤禄,短三两则折寿。其余十三个准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预示着商人经商要品行端正。商人诚信经商、讲究商业道德之决心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商业文化。

  当前,已经进人经济全球化时代,但中国传统商业道德仍然折射出耀眼的光辉,我们考察传统商业道德的形成,必将对新时期现代商业道德的建设大有裨益。我们应该继承古人优秀传统商业道德,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之,完善之,从而,远离不道德的经商行为,杜绝商业失范事件的发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更完美、更健康、更文明的现代商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