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名言 > 学弈中的励志名言 正文

学弈中的励志名言

时间:2025-04-08 11:44:05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弗:不如。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一食:吃一顿。食,吃。

  9或:有时。

  10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食马者:食,通“饲”,喂。

  14其:指千里马,代词。

  15是:这样,指示代词。

  16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能:本领。

  18足:足够。

  19才:才能。

  20美:美好的素质。

  21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2且:犹,尚且。

  23欲:想要。

  24等:等同,一样。

  25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求:要求。

  28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食之:食,通“饲”,喂。

  31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

  32鸣:马嘶。

  3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执:拿。

  35策:马鞭。

  36临:面对。

  3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1知:懂得,了解,认识。

  4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课文内容品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一句全面地总结了不识马的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旺妄与宣称“天下无马”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战国策·楚策》中有汗明向春申君讲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大意是千里马拉盐车,不能上太行山,伯乐见此情形,下车痛哭。于是千里马仰天长鸣,声达于天,此因马“见伯乐知己也”。《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求士的故事,郭隗也以千里马为喻,指出国君应求贤若渴。而《马说》的立意更深一层。韩愈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借千里马的遭遇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抒发了自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在恰当使用比喻的基础上又反复论证“天下无马”论点的荒谬。由于“伯乐不常有”使得千里马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遭遇,又由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未段更用排比手法和“天下无马”的语言描写展现了驭马者的无知愚蠢,指出“天下无马”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不识马”。在比喻中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透辟,说服力极强。

学弈课文原文图片

  《学弈》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学弈》

  学 弈(yì)①

  弈秋②,通国③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④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⑤;一人虽听之⑥,一心以为有鸿鹄(hú)⑦将至,思援⑧弓缴[zhuó]⑨而射之。虽与之⑩俱⑾学,弗(fú)⑿若之矣(yǐ)⒀。为⒁是其⒂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②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③通国:全国。④诲:教导。⑤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⑥之:指弈秋的教导。⑦鸿鹄:天鹅。⑧援:引,拉。⑨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⑩之:他,指前一个人。⑾俱:一起。⑿弗:不。⒀矣:了。⒁为:因为。⒂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学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三峡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