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名言 > 励志书法名言上善若水 正文

励志书法名言上善若水

时间:2024-10-11 00:23:47

《上善若水》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三、(2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25分)

  上善若水

  ①听《二泉映月》一定要在黄昏时分。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夕阳最后的光芒,晚风习习。这时候你可以来闻,青草的香透窗而来;这时候你要坐下来静静地摆弄出一个姿势来听,映月的泉水,把满月的金黄锯开一个回环的小缝儿,听觉、悟觉,款款地把一段旧事、一段流连忘返的往事牵扯出来,让它从树影斑斑的暗处淌出,在寂寞阳光深处,在波折动移的阐释之外,打通你生命所有的孔窍。你抬起头时,大地已在眼睛的迷梦中白茫茫一片,你会感觉到其中闪亮着人间好景——月下泉音。

  ②这是华彦钧先生留给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最好的礼物。这位潦倒的流浪艺人把他身上具备的最后力量涌现在琴弓的马尾上。我看到了丘陵和山冈,看到了泉水流经时溅湿了我的思想,而华彦钧先生关于他对光明月色的向往——正拖着一尾素泉一粼一粼地向我涌来。

  ③现在没有多少人能知道华彦钧先生,只知道瞎子阿炳。五十多年来,凡是演奏过他的作品、听说过他的人,都无法将他忘记,对他的思念几乎成了一种迈不过去的心槛。他与我们站成了一个遥远的距离,不仅是时空的,还有心理的,包括他凄婉的爱情。华彦钧,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他的尊称。他的俗名叫阿炳,因为双眼枯萎,人们又叫他瞎子阿炳。他的眼睛看不到阳光由赤红褪成淡金了,偶或云色水气轻浅淡薄时也感觉不到天穹明净高远了。绵密的时间从他眼前划过时,凉意渐生,秋凉叶黄,冬雪凌乱。沉潜于被岁月流失的缤纷世间,他的心在遍地霉朽腐烂的土地上居然长出了茎状的芽苞,是为了道出他深藏心声的吗?

  ④他活着时知音难觅,生命末了遇到了一个知音——杨荫浏教授。教授使他死后知音遍布天下。所以说知音不在多,一个足矣。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而寻访阿炳的。阿炳在一个黄昏演奏了乐器二胡,他当时的演奏肯定不如现在的音乐人演奏得好,但是他有一种朴雅的气韵,一种无言的召唤,他在撞击杨荫浏心灵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命运叹息和落泪,他不知道杨荫浏的心此刻已经碎了。阿炳望着杨荫浏,杨荫浏看到的是一张嵌在稀疏的头发下边的脸,那是一张坚硬的存在的脸啊,两只眼睛犹如苍凉的两潭死水,却有着一股不言而喻的气势。杨荫浏说,此曲只应天上有!阿炳张了张嘴,幸福刹那就溢满了瞎子的眼窝。阿炳说,我这个曲儿还没有名。杨荫浏想了想说,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感叹了一声:遇到神仙了!

  ⑤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和生活中最坚实的部分从道观起始,令他魂牵梦绕而又无以为继,也成就了他生命的辉煌和危途。他跪在干瘪的玉皇像前,张着空洞的眼,他听到呜嘤的风穿过厅堂,一些散板乐段,拖着长音飘来,他读出了一股很浓的味儿,是音乐的`味儿,他从此和庄周一样化蝶了。阿炳,何等规模的一个落魄道人啊,当他把二胡吊挂在自己的胸腔时,他深凹下的眼睛就明澈了,而引领他的那个女人,一位平常的“雅”人,在惠山的小桥上,混沌中的风景是让人惊艳的。

  ⑥我是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景致的:一男一女,臃肿和消瘦,弦子和琵琶,穿过风声雨雾走近来。我恍然、寒意,还有小小的惊悸,恨不真切是当时。一个往极致里推的景啊,景啊,景啊,“自有定数,何待再说”!

  ⑦这世界上真的是有神仙?假如说真有神仙,谁敢说阿炳不是神仙!此曲只应天上有啊。我的一位女友说:“这一辈子最想嫁的人就是阿炳,陪他走过磨难多端的时光,在他用生命悟出来的音乐中幸福到死。”我最初理解她时我以为她是作秀,现在,当我明白了什么叫惊世绝唱时,我同时也明白了什么叫惊世绝想。

  ⑧惠山的泉啊,不碍不滞,向死而生,阿炳以肉体在人世间极为短暂的旅行中完成对爱如此细腻、温情而深切的体验;他内心存在着怜悯和大痛,一切都化成了联翩而至、跳跃闪烁的意象,并散发出了悠长绵密的醇香。难怪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老子曰:“上善若水。”难怪杨荫浏先生要赋予它泉的灵性。泉不落水相,在月亮的晚上跳泼着银的光芒,像一个宽阔的胸膛,将世间美好的亮聚集到一起,运化,运化,运化。

  ⑨我惊骇我在《二泉映月》中已经深陷得太久,太久,太久了。

  (选自《中国现当代随笔?今世今生》文化艺术出版社,有增删。 作者:葛水平)

  11.第①段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1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阿炳人的不平凡?请简要分析。(6分)

  1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他的心在遍地霉朽腐烂的土地上居然长出了茎状的芽苞。”

  (2)“当我明白了什么叫惊世绝唱时,我同时也明白了什么叫惊世绝想。”

  14.本文主要写阿炳和《二泉映月》,题目为什么是“上善若水”,请加以探究。(7分)

  试题答案:

  三、

  11.(1)营造氛围:营造了听《二泉映月》的特殊氛围,引导读者披文入情、身临其境;(2)描绘了《二泉映月》的意境美,说明了欣赏《二泉映月》应该具备的状态;(3)开篇蓄足情势,为下文进一步展开做好铺垫。(三点,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12.落魄潦倒,生活艰难困窘;双目枯萎,看不见阳光;知音难觅,弦音无人赏识;坚持不懈,倾尽心血创作音乐。(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13.⑴“霉朽腐烂的土地”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茎状的芽苞”指阿炳为坚持追求人生理想、希望而创作出不朽乐章。这句意在表现阿炳与丑陋的社会顽强抗争,创作出了不朽的美妙乐章。

  ⑵“惊世绝唱”当指作者对阿炳的《二泉映风》的赞美,“惊世绝想”指“我的一位女友”说她“最想嫁的人就是阿炳”。该句意思是,理解了惊世绝唱《二泉映月》,也就理解了我的这位女友最想嫁给阿炳的想法。

  14.⑴杨荫浏先生赋予乐曲泉的灵性,水是《二泉映月》的背景之一。⑵作者认为,世间最善的是水,《二泉映风》既有悲悯的情怀,又有优美的旋律,也是至善至美的。⑶“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阿炳是道士,与其身份相关。⑷水至柔至刚,阿炳倚赖着清醒而孤寂的力量,坚如磐石地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在市井中活着。(答出三点意思基本对即可得满分)

《上善若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C.强为之名曰大/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败。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B.夫唯不争,故无尤/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C.可以为天下母/清静为天下正

  D.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上善若水“阅读答案①上善若水

  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

  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最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作比喻,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C

  4.D

  5.(1)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是最主要,而人的价值占了其中之一。

  (2)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是不设不施,至妙无机,所以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是实事求是,唯恐虚妄,所以好像口笨的样子。

  (3)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

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上善若水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⑤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⑥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⑦好在都江堰有。

  ⑧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⑨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川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B.本文写都江堰时,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都江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C.作者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上善若水”的内涵。

  D.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治水者的敬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E.全文行文流畅,蕴含深刻哲理,表现了人要征服自然的主题。

  答:[][]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可否删除?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文中的“上善若水”蕴含了的哪几层深意。(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BE

  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思想深刻: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每1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1)不能删除。(1分)

  (2)理由:①作者由眼前生机盎然的都江堰联想到现实中污染严重的江河,通过对比(1分)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1分)。②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①以水比喻“上善”;②都江堰是上善之作;③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④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B句错在“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本文不以描写见长,而是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见长,“生动活泼”不妥;E句主题理解单一。

  2.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来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位于文章结尾,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总结,因此,答题区间应为上文。这道题的答案散布在文中,答题时需要提炼概括。考生要找到体现人类智慧的句子,还要加以概括。

  3.

  试题分析:第⑥段作为全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不能删掉。具体理由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上,本段主要写了现实中污染严重的江河,与眼前生机盎然的都江堰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4.

  试题分析:本文实际表明,都江堰是上善之作,因为修建者、维护者是上善之人,作者借这篇文章,希望人们学习先贤,与自然和谐共处。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关于上善若水散文阅读答案

  上善若水(求知篇)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上善若水》阅读题及答案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

  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