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名言 > 康复治疗师励志名言 正文

康复治疗师励志名言

时间:2024-11-13 17:12:44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1

  我喜欢读中国作家写的书,并非中国的作家们的文笔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并非出自于他们笔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读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长。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国文学作品中那些冗长难记的人物名字要好记得多。

  可是我却独爱读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著作,不仅是因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我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每每读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时而又偏向悲观主义的性格,总会被勾引出来。以孤独与无奈为感情基调的村上文学深深地打动着我,时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所构成的使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时期就已拜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书,品读一番。每读一次,内心都感到现实世界如此地虚无缥缈,恍然如梦。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公”的色彩的社会里,纯粹个人的东西被压制得实在太多太多。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如果上升到社会的整个群体,在中国,“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对于大多老百姓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耳畔与意识之中,却未能和它们有过“亲密接触”。这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的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媒体本营为百姓说话,反映民声,传递民怨,却因“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个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压限制而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国这种用“民主”“自由”等美丽外包装下的强权政治之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情况之下,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天朝”的每一个臣民们都会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

  当我们的这种感受逐渐趋于清新,当我们明白到与“公”那一方势力对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击石”的行为时,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当与现实无法抗衡时,何不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处江湖之远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边君,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坚忍与执着在那个光怪陆离、喧嚣浮华的尘世中平静地守护着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许对于他来说这是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再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能使我心灵得以憩息的乐土呢?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2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渡边与直子开始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东京街头,逐渐相恋。不料两人同床之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休学。与此同时,学潮迭起,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发生。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我莫名其妙,就接****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其主题不关乎政治,不关乎励志,直抵人心。村上说: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喜欢的自是喜欢,讨厌的也大有人在。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实生活,据其散文集流露,渡边原型乃村上本人,绿子则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阳子。小说中大多数场景是村上的真实经历。渡边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爵士与古典乐,喜欢猫,村上亦如此。如此一来,情节的栩栩如生便不难得到解释。

  对这本书的情有独钟,在于很多方面,语言,作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缺一不可。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定义,它仿若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难熬的时光,所幸与之邂逅。

  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3

  村上的书应该不是这么写的,像电影——《挪威的森林》一样,虽然我没有读过。

  看到最后,直子死了,因为爱无能,在她想爱的时候。此刻,木月走了已有七个年头,她爱的是渡边,那个曾经陪同她和木月一起走过的人。

  第一次她和渡边相遇时,她已经爱上他了,在木月离开以后,是的。只是她仍无法让一个活着的人代替那个已长在她心头十七个岁月的木月。似乎最令人痛苦的该是这个吧,逝世的人获得了解脱,却永远地折磨着爱他的依旧活着的人。因为,直子至死依旧活在对木月的幻听中。她自裁了。也许,她爱木月,从精神上;她爱渡边,从肉体上。只是,不管对谁,她都爱无能。无论是七年前还是七年后。于是她选择了,逃避。逃避渡边的爱,逃避面对自己的爱无能,逃避对两个男人的幻听。我想,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是带着幸福的微笑的,她解脱了。

  木月是爱直子的,深深的爱着。只是他无法忍受肉体上她的缺席,他选择了去天堂来结束爱无能。相比之下,渡边是勇敢的。同样的情况下,最起码他选择了活着。

  渡边爱上直子,从木月走后七个光景的那次跟直子的偶遇。他对直子的爱深入了骨髓,这份爱成了一份抹不去的责任。他等她,等着直子的身体来接受他。可是,他等到的却是她的自缢,在他为两个人一起生活刚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时候!因为爱直子,因为对直子的责任,他拒绝了绿,一个爱他而且比直子完整的女孩子。直子的不完整,让他备受煎熬,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但他对绿却只是远观,远远的观望着。从某种意义来说,他是爱绿的。他用对直子的责任来拒绝绿的爱时,绿只是愿意守候,她只是饱含泪水地说了一句话:我等你。

  是的,绿在精神上守望着他,而她等到的却是渡边带着直子的死讯的归来,在他对渡边承诺的不久。对于直子的逝世,渡边仰天恸苦,哭天抢地地绝望,死心裂肺。

  丧失至爱的哀伤,是无法治愈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真理,什么样的诚实。怎样坚强,怎样温柔,也无法抚平这哀伤。我们只能够从哀伤挣脱出来,从中领悟点什么,不管从哪方面。但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渡边就是载着这样的哀伤颓废地回来了,和绿一起走进了他本为自己和直子搭建的房子。他接受了绿,带着对直子的爱,那一晚上。第二天绿走了,只是她终于不会成为第二个直子。

  绿走了,渡边一个人在那间不知道该属于谁的房子里,他拨通了绿的电话。倚墙而语的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伫立在这茫茫的人流之中,他,迷失了。

  渡边会不会是下一个“直子”。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4

  一种从头至尾的安静与祥和,我喜欢这样的平淡,这个不应当叫做乏味,是一种生活的真正体现,其实平常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太多波澜,很平静的。对于写作的手法,我一直强调,我很喜欢村上的文字,或者说是林少华先生的翻译,有一种阡陌的诗意,感觉似曾相识,又感觉似乎有些陌生,骨子里还有一点吊儿郎当,一副玩世不恭的气息。读过所有村上的文字,就是只有《挪威的森林》才最具有生活的味道,其中弥漫着我们日常的缩影,感觉在文字中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乃至未来。

  对于渡边君来说,直子就是回忆,绿子就是现实,而玲子就是一闪而过但是不容易忘记的短暂停留。如同现实的生活,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遇见一些人一些事情,然后开始在脑海里慢慢划分他们的类别,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知道他们的重要性,并且深刻的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实,很多时候这三者是矛盾的,因为如果说不能将三者融为一体,那么只能选择其一,在已经过去的岁月里,似乎已经不能把握过往,短暂停留是因为不能留的住,那么现实呢,是否还有可能不再成为回忆?今日听到如此一句,对于遥远的事情我们应该乐观,对于眼前的现实我们应该悲观。如此一个对于我来说的大人物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突然觉得一直还真的有人站在我一遍,因为我是一直这样做,也是这样想的。生活中的问题如同牛毛,而很多却是需要超越自己现时的极限才能完成的,有时候悲观一点有什么不对呢?

  渡边对于直子的回忆是痛苦的,记得以前曾经提及过,对于过往的回忆,无非有三种:第一,对于美好事物的回忆,因为美好,希望经常回味,从中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第二,因为过往中有着经验可以琢磨,需要时常回顾,需求更多的真知;第三,过往中有莫名的苦痛经历,弃之不舍,但是回忆起来又有点隐隐作痛。然而很多人还是不断的回忆,无论得到的是什么,只是不断地回忆。

  记得第一次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时候,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刺痛和不安,不曾想到有一个人,一个我对于他来说如此陌生的人能如此精确的描绘出我当时的生活和心理,随即放下书,不愿意去可以用别人的故事来诠释自己似曾相识的生活。时间毕竟会洗涤一切,让很多的过往变得已经没有印记,当我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更多遍的领会村上文字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是发掘文字中更深层次的意境和写作的风格。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有了新的目标,我们心中依然有着年少时纯洁的梦想,不会因为一些什么别的而做过多的停留。

  现在的我,更多的喜欢文字的风格和意境,另一个就是富有哲理的对白。村上文字里的对白,简短、有力,并且还有一丝玩世不恭的冷漠。有时候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是需要一点技巧的,或者说对于某些人不要那么的一本正经,运用一点小聪明,用一点吊儿郎当自然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哲理性的对白,我一直很喜欢,有一种迂腐但不失高雅的味道。村上的哲理在于不是应用别人的话语,而是喜欢用歌曲的名称开始对白,然后越来越多的文字描述,使得整个篇幅开始活灵活现,富有哲理,其中的文字都是他亲手制造,无需引用他人的.。

  最喜欢的是《森林》的开始和结尾,很有诗意,很有一种让人神伤的感觉。对于最后渡边仰天长叹,我自己到底在哪里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扪心自问,曾经的有一段时间,我们自己似乎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存在于成年和孩子之间,似乎很多时候永远的长不大一样,所以对待生活对待人和事物有一种依赖感,还有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难免迷失自己,找不到前进的路。

  《森林》对于我来说是一部彻底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文字作品,从中可以了解生活的细节,人生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活着,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活着,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5

  我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

  人活于世,无非迷惘于未来,纠缠于情感,徘徊于成败,超脱于生死,这些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而在现在这个社会,十八九岁这个年纪,我们已接触到了全部,并深深陷入其中。

  在旁人看来,我们只是自说自话的无病呻吟。“哪有如此多的苦痛落在你们身上,等到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比这个残酷的事物还多着呢!”诚然,在他人眼里,这些莫名的伤感都是无用且乏味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被种种迷惘纠结所缠绕不胜其烦,其苦痛怎轻于他人?

  我苦于这些事情无人诉说,形单影只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邂逅了《挪威的森林》。

  从书中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跨越时间的真理。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现在,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责任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同,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十八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

  我还悟到,所谓青春,是横贯古今中外共同的命题。青春的迷惘、无奈、惆怅无论是村上写下《挪威的森林》的八十年代日本,还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未曾变过。这一命题还将继续困扰数以百万的年轻人,并且谱写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我合上书,侧头看见湛蓝的天空,和远在天际的未来。

  后记:于昨晚我真正意义上读完了《挪威的森林》,暑假也即将结束。虽然现在我把书暂且搁置一旁了,但我的思绪并没有完全从中剥离。写的这篇读后感,权当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6

  提笔之际,《挪威的森林》还置于我桌子的左边。最初趋使我去阅读它,是它的不可忽视般的知名度。名著名作,大多都得经过时间的洗礼,沉淀下来的,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里,仍能被人所称颂所推崇的作品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我不敢一口咬定《挪》是这样的作品,这因人而异。之前,从未仔细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对于村上春树,这本也只是第一本。大抵文化差异也在不同国家的作家写作风格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吧!说实话,是有些不习惯。或许是阅读面不广的缘故罢!

  那次跟羊在书店时,我指着《挪》问她:“这本好不好看?大概讲的是什么?”她貌似思索般(嘻嘻),终究道不明。而雪敏也曾在看完后发出了疑问:“想不透木月和直子为何要死?”这两样凑起来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当初看《悲伤逆流成河》后,我们(还有静纯)可是讨论得相当激烈呢!那本也有齐铭、顾森湘、易遥等这人突兀的死亡,但我们也抽丝剥茧地把其中缘由分析得透彻了呀!

  《挪》是怎样一本书呢?

  并无生动的情节引人入胜,令你恨不得废寝忘食地把它看完。并无大段的哲理名言,令你不由得想它摘录下来。(然,通篇说理的文章太常见了,写说理的文章要很有勇气很有独到见解,否则说出来的话不但不能使人叹服,反而生出一番厌恶之感。)

  这是简单的一篇回忆录。

  如同常见的一段话: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你因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个仿佛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经的某个人。它活在你的回忆,或许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着走的时光里,你却有意无意地把它隐藏了。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那段回忆,曾是那么铭心刻骨,当时的你以为,那份感觉会一直鲜活不变地伴随你以后的人生,但它着实经不起岁月的磨蚀。唯有在某一个瞬间,一个类似的场景唤醒了你的记忆。如同,渡边君在时隔十八个春秋后,因一首《挪威的森林》乐曲而想起了记忆中那些模糊的人儿。

  “我想,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并且发觉,关于直子的记忆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渡边。

  回首往事,总有一份新的领悟以及淡然的释怀。猜不透的,在回忆里找到了答案。

  最初的三人行:渡边、木月、直子。

  木月是绝无仅有的朋友。他是孤独的,三人的相处里,他谈吐自若,好不潇洒。但除此之外他却无其他朋友,独自看书听音乐。这类人现实中还是有许多的,方有在自我感觉安全的圈子里才可肆无忌惮地体验真正的自由和快乐。除此之外,处处设防,怕受伤。社会关系处理不好,亲人关系也处理不好。唯有与直子这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以及渡边这个谈得来的朋友相处时,才是活出自己的灵魂。

  是否人死前都会有一段时间回光返照呢?前一秒还与你谈笑风生地打桌球,转眼便自行了断在自家的车库。没有半句遗言。大抵总有他的原因,让他绝望到冰冷的原因。

  孤独培养出了抑郁,抑郁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个脆弱的人。他反复游行于自信与自卑两个端点。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显示自己的脆弱。反反复复地累了,心里的痛苦愈积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许死才是一种解脱。

  木月死后,三人行成了两人行。渡边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边爱直子,很爱很爱。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击住进了疗养院,他仍表示会等到她康复那天,然后一起生活。

  直子对渡边君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

  或许直子也曾试着,去和渡边在一起。但却迟迟摆脱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阴影。在没有真爱的基础上,只会对渡边不公平。

  直子在死前也回光返照过。临死前她选择与玲子见面,选择烧毁渡边写给她的所有信以及与他的所有回忆。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疗时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其实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与木月是与周边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两个人,他们互相依靠。渡边是把他们同外部世界连接的链条。他们尝试过融入外界,却是失败。但直子比木月坚强,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她不断地怀疑自己,不断纠结不得解。她是最痛苦最可怜的人儿。

  玲子在直子与渡边之间充当另一连接链条。在疗养院里,玲子是直子唯一难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历经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为她放得下。面对女学生的抹黑,她选择容忍,虽然心里也承担这巨大的压力。当承受的那发条断了,她果断地跟丈夫提出离婚。直子死后,她特意跑去找了渡边,奉劝他不要忽略了身边的幸福,成熟起来,与绿子共创未来。对于音乐,她是难得的才女。此外,她讲过一段话:“我已成为过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过是我往日的记忆残片。我心目中最宝贵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寿终正寝。我只是按照过去的记忆坐卧行止。”心的某部分,被扼杀了,不复存在。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7

  前一段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又见这种淡淡哀怨的笔调

  说起来是那天吃饭时,朋友推荐的。惠惠同学说看了以后几个礼拜才恢复起来,鬼鬼地笑着问我要不要看。其实我无所,反而恰恰喜欢这种忧郁压抑的文学。

  记得大四那会突然爱上了日本的文学,喜欢上了川端的绚烂的忧郁,喜欢上了村上平淡的华丽。曾经有一个礼拜,天天蹲在校图书馆二楼,就为了那本很冲击伦理的樱花。

  其实小的时候就接受过日本的文学,对那种貌似平静,却犹如深海中的火山地带,有随时爆发的压抑感,早就很熟悉了。再后来是接触日本漫画,一边抱着鄙夷的心态,一边却又不能不慨叹编剧的独到和画者的精细。然而,确实不能不去欣赏和由衷的喜爱日本文化里那种渊远的神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吧。然而,其深远却仅是来自于那么一片巴掌大的岛国,更称不上什么古国(如果和中国悠长的历史相比的话),难免让人觉得有些惭愧。当然,浅薄如我这等小辈却在这里高谈什么文化什么神秘,未免贻笑大方,打住打住。。。

  然而一直却也很迷恋这种忧郁和晦涩。很多人都说这是源于日本人高度strain的生活。但我却也不敢完全苟同,或许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生活压力哪里都有,只要有竞争哪里都免不了压力,只是不同社会采用不同的发泄方式罢了。只是日本的人们更愿意用文学和艺术去传播这种情绪,而且他们也很成功,就像贞子的录影带,的确如其所愿地波及到了至少整个亚洲。而日本的文学家们用文字打动了全世界的读者,去传播主人公的心情罢了。

  且说说这书吧。

  虽然只是刚翻开扉页看了几张,却已经忍不住被村上的文字吸引住了。说那景那情跃然纸上,委实不过分。那些你在生活中或许有过或没有过的心情,在这里被华丽丽地放大、再放大。也许这就是大师的文笔吧,油然敬佩啊。很想努力地记住几句,却发现怎样回忆都变味了,仿佛只有在那一刻最贴切。

  写在这里,算是给好友推荐啦。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8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品。所以,整部小说当中其实也是充斥着日本小说当中典型的死亡色彩以及悲情部分。

  通读整篇作品,整个的情感其实就是压抑的。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情感压抑也是让自己的阅读充满着很大的难度。

  但是,如果能够将整本作品很好地读完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在整本的小说当中,主要的还是一种爱情的伟大以及无私。

  在人生的寻觅当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徘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同时,对待爱情也是如此。那个让我们痴迷的人是否真的就这样值得我们为他生、为他死呢?

  每一个在爱情当中受尽了罪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最不想要的就是别人的同情。因为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就是爱情当中的弱者。

  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总是有着那么多的人会为所谓的爱情献出自己的生命。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这不是对于某个人的痴迷,而是对于爱情的一种自己坚持的忠诚。

  所以说,每一个愿意为自己的爱情献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对于爱情有着最为难得的忠诚。

  对于爱情的忠诚,不是说要成为爱情的奴隶,而是成为爱情的至交。所以说,在爱情当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不平等的。

  因为每一个人在爱情当中的定位是不同的,所以对于爱情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有的只是一种绝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