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语录 > 关于校园欺凌的励志语录 正文

关于校园欺凌的励志语录

时间:2024-11-18 17:27:46

  校园欺凌类型

  典型欺凌者:

  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

  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

  1、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2、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被欺凌者:

  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影响:

  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1、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2、其他影响:常常缺席、对老师不恭敬、诉讼。

  校园欺凌欺负行为

  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5、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6、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7、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8、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9、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10、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11、画侮辱画。

  中国尚没有针对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

  校园欺凌不是中国的独有现象,而是一个在世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983年,挪威的全国性调查显示,7~16岁的学生中,15%的人与欺凌行为有关。

  2011年,美国约瑟夫森青少年伦理品格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关于美国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50%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在过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10%的学生在过去一年里至少一次带武器到学校。

  2015年6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在为期6年的追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形式包括集体孤立、无视、说人坏话等。调查显示,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也只占12.7%。

  中国的校园欺凌整体现象情况如何?《中国新闻周刊》访问的近十位相关专业人士均表示,中国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现有调查多是学者或相关机构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其目的多是为了针对一个项目和课题收集数据。

  一个范围相对较大的调查发生在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文新等人针对山东省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作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专门调查。调查显示,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有欺凌或被欺凌问题,1371(14.9%)名学生自认为受欺凌者,227(2.4%)名学生自认为是欺凌者。研究还发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直接言语欺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最低;小学和初中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直接言语欺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欺凌行为会有所变化。年级越高,采取语言欺凌的人数越多。

  校园欺凌防范技巧

  1、吃穿用度低调点:日常穿着要保持低调,不要盲目攀比,防止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

  2、按时回家不贪玩:对校园欺凌的易发时段(上学、放学,课间休息,室外活动课程时间等),易发地点(校园内的厕所,树丛后,围墙边,校园周边废弃房屋等)要有所重视,规避偏僻路段,按时回家。

  3、无谓冲突要避免:平心静气,不惹事端。

  4、出行带上小伙伴:出门时,应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行动,不要落单。

  校园欺凌应对技巧

  1、遇到侵害会说“不”:遇到侵害时,要挺胸抬头,表情坚定,目视对方,清晰而明确地正告对方,起到震慑作用,令其知难而退。

  2、沉着冷静巧应付:对方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时,要沉着冷静,尽可能拖延时间。

  3、缓和气氛少动怒:遭遇众人包围时,应从双方共同认识的人或知道的事情入手寻找话题,防止激怒对方。

  4、保证安全多求助:不贪恋随身财物,以保障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寻机向周边高年级的同学、老师、警察或路人求助,脱离险境。

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

  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以及此次专项治理行动本身,都反证了相关法律的粗放或执行力的不足。下面是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烟灰烫、扇耳光、用水浇、强迫对方吞食自己嘴里吐出来的口香糖……近日,上海某专科学校5名女同学对15岁女生殴打欺凌近4小时的视频在网上传出后,引发人们震惊和愤怒。

  类似事件并不少见,在不断流出的校园欺凌视频中,人们看到太多青春的残忍。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已于4月28日签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整治。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残忍?为什么女生下手这么毒?为什么打了还要拍视频上传?为什么学校和家庭在成长教育中双双失语?

  一连串的追问,希冀找出校园欺凌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问

  是小题大做吗

  2016年5月27日,宁波鄞州区12岁的欣欣被同校16岁男生,活活打死在离家一街之隔的废弃砖瓦房内。满脸伤痕,五官已经看不清了。

  此前3天,西安14岁女生小雨,被三名女生从当晚8点多打到10点。报案时,小雨的T恤上全是血。

  此后1天,陕西洛南5名年纪在14到16岁之间的女生,围殴同校女生肖某,理由是“撞衫”。

  继续往前追溯,可以列出更多的校园欺凌事件:

  4月28日,重庆彭水县初二学生在厕所内被同学围殴杀害;

  4月23日,山西运城15岁休学少年张超凡,在网吧被同校6名十五六岁的同学殴打致死;

  4月22日,河北保定某女生被逼下跪、脱衣,被扇耳光;

  3月3日,安徽黄山一高三女生被班上3名男同学下药……

  这些还只是被曝光的部分,实际发生了多少校园欺凌事件,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

  但根据已曝光事件统计,近七成校园欺凌发生在初中,很多欺凌者年龄在14周岁以下,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界定,还属于“儿童”。

  原本,在孩子的世界里,欺负与被欺负,甚至打架,都是常有的事,一代代人,都曾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欺负与被欺负。因此,长久以来,人们对校园欺凌习以为常,甚至将之视为成长的一部分———

  孩子们通过这样的经历,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想要彻底消除校园欺凌现象,显得既不现实,也不免有些小题大做。

  但在今天,不断逝去的年轻生命将这个问题生生推到人们的面前,避无可避。

  我们从不曾天真地以为,孩子的世界只有纯真和美好,却也不曾料想有一天,孩子们可以这么残忍。

  是天生坏吗?

  二问

  “恶”从何来

  进入专科学校后,鲍嘉一直怕被孤立,于是刻意讨好她们。

  所谓的她们,指的是与鲍嘉同宿舍的小云、与小云同班的隔壁宿舍的小晨、小敏等。鲍嘉放在桌上和抽屉里的零食随她们吃,有时还会替她们买饭。

  其中,小晨常来鲍嘉宿舍抽烟,鲍嘉向老师反映过。几天前,小晨又“借”走了鲍嘉的《职业道德》课本。鲍嘉事后多次讨要未果,最终求助于老师。

  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鲍嘉认识了小晨班上的男生小周。和小周手机聊天时,鲍嘉忍不住表露出自己压抑多时的情绪。她说,自己的忍让也是有限的。

  但在5月11日9时多,鲍嘉跨进隔壁宿舍的那一刻,她不知道,小周已把这些短信转给了小晨等人。

  鲍嘉进门后,小敏劈头就问:你为什么不让小晨好过?她们给鲍嘉看聊天记录。当时宿舍里还有个女生小荣,3人给鲍嘉化丑妆,然后逼她翻白眼、嘟嘴、比剪刀手,她们则在一旁拍照。

  然后,她们又推着鲍嘉,回到她的宿舍。鲍嘉同宿舍的人见了,不仅不制止,还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鲍嘉宿舍,小敏把她推到柜子上,狠狠打了一耳光。没有防备的鲍嘉一下子歪到小荣身上,小荣随即也狠狠地抽了鲍嘉一耳光。随后,小晨和另一女生小雨也加入殴打鲍嘉的行列。

  打完耳光后,小晨要鲍嘉坐到地上,把腿伸直,让她把烟灰弹落到她腿上。之后,又要鲍嘉把腿抬到床梯上,供她抽打。鲍嘉的两条大腿很快被打青了。

  在鲍嘉这栋宿舍楼的对面,是男生宿舍楼。男生们望见鲍嘉在挨打,开始起哄,这让小敏等人更亢奋。为了方便男生观看,她们干脆把鲍嘉拉到阳台上打。这时,同宿舍的小云也冲上来打了她两耳光。

  之后是一连串的噩梦:小敏用塑料瓶子砸鲍嘉的头;小晨搂着小敏,借势飞踢她的肩膀和大腿;小晨强迫鲍嘉跟她跳舞给男生看,小敏在一旁拍照、拍视频;小敏还把自己嘴里吐出来的口香糖,强迫鲍嘉吃下去;最后她们把整盆水向她泼下去。

  当时已深夜12点多,天刚下过雨,鲍嘉跪在阳台上瑟瑟发抖。

  这场欺凌持续了近4个小时,直到3个高年级学姐出言阻止才结束。

  当以上细节以文字形式被一一还原、呈现于公众眼前时,人们惊讶、愤怒,更不解。

  相比文字,视频给人更直观的感受、更大的震撼。

  面对这样的残忍,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王裕如说:“这恐怕是我们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孩子天性中确实有残忍的一面,这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的。”

  我们小时候,拉小狗尾巴、抓萤火虫、扯蝴蝶翅膀等,常被视为童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上学接受教育,被告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人的成长过程来说,这就是从“前道德阶段”过渡到了“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但如果当孩子年纪渐长、体格变强,而心智和道德观却没有一同成长时,他就不能建立起规范意识,不能发展出体察他人痛苦的能力。就如小时候一个手指碾下去,不会理会蚂蚁是否疼痛一样,这样的孩子不会理解他人的痛苦。

  青春期荷尔蒙的驱动,让这种不加约束的残忍天性变本加厉。

  对此,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在他的哲理小说《蝇王》中有精彩的描述:

  在未来的一场核战争中,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

  起初孩子们身上还带着文明社会的习惯和印痕,还能够按照文明社会的理性和秩序来运转他们的“小社会”。但很快,有序转为无序。搭建住棚和看守火堆这些文明社会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很快让孩子们觉得限制了个人自由,转而纷纷选择跟随杰克去打猎,因为那样让他们感到刺激,既无拘无束,又可以吃肉。

  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没有了纲纪规则,没有了互助合作,权力争斗愈演愈烈,欲望和责任的冲突很快使孩子们文明有序的社会走向分裂。故事的结局:“海岛已经全部烧毁,像块烂木头。”

  戈尔丁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同时,十年的教书生涯使他发现,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和及时制止,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许多孩子就会打架斗殴,就会做出野蛮的举动,人性中的“恶”会在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身上自然流露出来。

  三问

  女生难道更“坏”

  在这样的残忍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个更让人难以接受的现象:不知从何时起,女生成了欺凌的主角,比如凌虐鲍嘉的5名女生。

  在已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女生对女生的欺凌占了一半以上,还有一部分由女生参与、男女生共同实施。

  而且,女生的欺凌手段,其恶劣之处往往令人匪夷所思:

  还有更恶劣的,施暴女生在剥光被欺凌女生衣服后,邀请男生观摩并进行欺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卞茜转发给记者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名女生倒在地上,两名女生恶狠狠地轮流抬脚踩踏这名女生,另有数名“观战者”。

  某幼儿园张老师告诉记者,就她从教20多年的观察,女生普遍比男生早熟。有一次,班里有个叫圆圆的五岁女孩很不开心地告诉她,自己不希望父母生二胎,因为不想有人跟她分房产。

  当男孩还在迷恋热血英雄时,女生往往已经开始对一些情节复杂的电视剧感兴趣。

  李妈妈的女儿读小学四年级时,正是《甄嬛传》热播的时候。有一次,女儿哭着回家。原来班里一群女孩在课间演起了《甄嬛传》。带头女生要求李妈妈的女儿演宫女,见到她和其他“小主”要行礼。她不会也不愿意,便遭到女生们的围攻。女生们骂她笨,还说要赏她“一丈红”。

  “不仅女孩早熟,而且,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女性和男性在表达攻击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卞茜告诉记者。

  过早强化的.竞争意识,认可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接受宫斗剧中攀附权贵的价值观,让一些女生对同性充满了莫名的仇视。一个眼神、一次撞衫,都可以在她们脑海中丰满成一次争风吃醋、你死我活的宫廷争斗,而她们采取的手段也一如宫斗剧反派女主:不遗余力地损害对方的身体,不遗余力地侮辱对方的人格。

  四问

  为什么要拍视频

  初中生小潘的做派很有舞台感:走到哪儿都有人跟着;放学后,带着“小兄弟”吃烧烤、喝饮料。钱不够用了,便向其他同学“借”。

  “这样的孩子,一旦认为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便会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申浩律师事务所张玉霞曾经处理过一桩未成年人案子,导火索正是面子问题。“带头大哥”要求大家孤立某个同学,而有位同学把自己的手机借给这位同学使用了,“带头大哥”觉得这是不给他面子,便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结果却酿成失手杀人的惨剧。

  要“带头大哥”放弃这种“身份”和“地位”,很难。记者让小潘尝试着描述自己的感受,他说:“反正就是很爽。我考试拿不了第一,但现在这样,人人都会关注我。”

  根据王裕如的分析,“带头大哥”不外乎两类人:一类家里有权有势,孩子在自家饭桌上接受的就是权势教育,他的霸道是父母霸道的翻版;

  另一类则家境贫困或父母离异或两者兼而有之。“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做了‘带头大哥’反让他拥有资源了,因为他既可以欺负人,也可以保护人。这个逻辑和黑帮势力的逻辑是一样的。”王裕如说。

  这样的心理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个人们普遍觉得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欺凌者喜欢拍视频上传?

  2016年5月26日,一段3名男生殴打一名男生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事件发生在乾县漠西初中,在长达1分46秒的视频中,一名穿着黑色外套的短发男生站在黑板前被另两名男生殴打,画外音是“正录着呢,快开始,麻利点……”。

  去年5月11日,江苏省4名女生把一名17岁女生带至宾馆,扒光其衣服后进行殴打,并将现场照片上传至QQ空间。

  去年5月15日,山东省兰陵县8名女中学生群殴一位女生,她们效仿网络游戏中的打人场面,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

  去年6月10日,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强迫吃大便。欺凌者用手机拍下全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北京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耿申看过很多校园欺凌视频,其中一个视频相当惊悚:一个欺凌者将一块空心砖举过头顶,用助跑的方式砸向被欺凌者的头部。耿申告诉记者:“周围其实还有实心的大石头,可见欺凌者并不是想要杀人,他用更激烈和夸张的方式欺凌同学,是因为旁边正在摄像,这让他有表演的欲望。”

  耿申还发现,当没有围观者的时候,欺凌事件的恶劣性会下降,欺凌时间也会缩短。而围观人数越多,欺凌者的快感和被欺凌者的痛苦也就越大。

  在鲍嘉事件中,小敏、小晨等人也在有男生起哄后,加剧了对鲍嘉的欺凌。

  以前的孩子,打架就是打架,欺负人的行为往往因具体的事件而起,发生过了即告结束。但今天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欺凌的行为就是目的本身,多人参与、多人围观、拍摄视频并刻意传播,都使得暴力变成了“审美”的对象、“享受”的过程。

  在校园欺凌中,除了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有围观者群体。围观者有时只是围观,有时也会参与欺凌行动。与鲍嘉同宿舍、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小云,为什么也打鲍嘉?事后小云说,当时看见鲍嘉挨打时不哭不喊,于是自己也上去打了。为什么要这样?她自己也说不清。

  其实,围观者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在《蝇王》中也有铺陈展开。在书中“反派”主角杰克的鼓动和诱惑下,大部分孩子追随着他过起野蛮、血腥的生活。除了诱惑,杰克更抓住了孩子们心中的恐惧感,因为恐惧感正是他建立自己权力欲望的基础。在今天现实的校园生活中,这种恐惧可能是害怕被孤立。

  五问

  加重处罚就行了吗

  在鲍嘉事件中,只有年满17岁的小敏被开除学籍,小晨和小荣仅留校察看一年、小雨和小云记大过。

  而在今年1月,曾轰动中美的中国留美学生凌虐案有了判决结果: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

  两相对照,便有了将限制刑事责任年龄下移的呼声和建议,但这种泛化的法治思维,是否真的管用?还是只会制造出更多的少年犯、儿童犯?

  人们常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的问题,那么,加强刑罚力度、降低刑罚年龄,是否是在让孩子为大人的错误承受责罚?

  在凌虐鲍嘉的5人中,有3人来自单亲家庭,据说她们长期看不惯鲍嘉爸妈接送鲍嘉时的亲密样子。

  在正常家庭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到了这些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眼里,便是讨人厌的“秀母爱”。

  在孩子成长的微环境中,家庭的重要性甚于学校等其他环境。“有些孩子欺凌他人,也有些孩子自虐、自残,其本质是一样的,都带有攻击性。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就会发现,他在家庭中一定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卞茜说,“他们的家庭功能一定是不全的,家庭关系是凝固不流动的。”

  卞茜特别指出,单亲家庭不一定家庭功能不全,反之,完整的家庭不一定就具备完整的家庭功能。良好的沟通,爱的习得,才是最重要的。

  她注意到,在中国留学生凌虐同胞案中,其中有一名被告人初到美国后曾出现不适应,她向母亲求助。但母亲只给她一句话———你留也得留,不留也得留。“在普通人眼里,这些欺凌者太可恶了,但在我们专业人员看来,他们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有很多愤怒、害怕需要发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还与学校的功利教育有关,“只关注知识教育,忽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法制和规则教育。”

  在一些学校、一些老师眼里,分数比天大,分数之外的其他事,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儿子班里有个女生小芸,常常考年级第一,但她带着几个孩子,天天翻别的孩子的书包,抢零用钱和零食。家长们纷纷向班主任反映,但班主任照样在家长会上得意地宣布,‘我们班的芸宝宝又拿了年级第一。’”高妈妈气愤地说。

  正是这个小芸,在记者与她多次沟通后,终于有一次哭着对记者说,自己一直很焦虑,因为父母要求自己门门课、次次考都得是100分,老师也总是拿她作为全年级的榜样。“我总是做噩梦,梦见自己考了99分。只有抢同学东西时才觉得放松。”

  全国人大代表姚晓英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指出,教师的身份权威也正陷入被质疑的困境。近年来不断曝出的教师不当行为,损害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不能从家庭中获得爱与支持,也不能从学校中获得人文教育,很多孩子只能向社会“学习”。

  但是,当下社会正处于极速分化期,竞争呈现残酷化,房子分大小,车子分档次,人分等级,以财富、地位划分阶层的机制,难以在孩子们心中打下“我们是平等”的情感基础。忘记了对方也是同类,施暴者就不会主动地去想,打在对方身上对方会疼,污辱对方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这样的社会,戾气常见,让未能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孩子,更加误入歧途。

  而一些看似正义的声音,其实也充满着暴力和血腥。比如,每当有校园欺凌视频流出,网上往往伴随“败类”、“人肉打人者”、“他怎么打别人,就怎么打他”等看似充满正义感的喊打喊杀声,但这些“正义使者”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正义”正在给孩子示范什么?

校园欺凌手抄报内容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让人触目惊心,这种暴力倾向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更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社会、学校高度的重视。下面是关于校园欺凌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校园欺凌包含哪些行为?

  1、提高自身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时能从容淡定,可以不偏激,如果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校园欺凌也就无从谈起。

  2、树立人人平等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体态容貌、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生活经历等情况都有差异,这些都是世界多样化的表现。不能因差异而看轻或排斥他人,同学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每一名同学,共同维护校园和谐。

  3、增强遵纪守法理念。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也有严明的校纪。法律对于打击违法犯罪有着严厉的惩罚措施,学生手册中也明确规定了学生违纪的.处罚措施,同学们要坚信法律和校规的威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同学们要把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当做量尺,坚决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建立有效的监督预警机制。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很强的潜伏性,在欺凌行为发生前,往往有很多征兆,比如集体性的排斥某一同学,如果能及时的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倾向,就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监督预警,需要学校、系部、班主任的协同努力,更需要同学们提高警惕性,一旦发现有可能发展为欺凌的不良行为,就及时报告。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

  1、被欺负者往往具有某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自尊较低,缺乏自信。

  2、与一般儿童和欺负者相比,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在长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无力自卫时,他们极易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信任,并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3、受欺负者对外界刺激敏感,因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感受比较强烈,反应也比较强烈,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挫折的感受比一般儿童强,经常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困扰,这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表现出孤独、自卑、学习困难(注意力分散,厌学)、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有的还会出现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失眠,噩梦等。

  4、受欺负者由于身心健康受损,一般都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时常走神、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等情况。

  三、被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

  1.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忍受挨打。

  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忍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2.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法会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

  受到这种暴力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不要沉默,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3.受欺凌事情发生后,要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不能默默忍受,严重的暴力行为应以法律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校园欺凌手抄报的内容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下面是校园欺凌手抄报的内容,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坚决对校园欺凌说不

  孩子终将会长大,让他们在对抗与和解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是成长的必修课。但如果这种对抗被一种“欺凌”或“暴力”替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案例回放

  遭恐吓挨拳脚

  在校生被收“保护费”3个月里无一人报警

  “学校里的孩子没有敢报案的,要不是这个团伙猖狂到在校外抢劫,警方也很难掌握到这条线索。”一名办案民警说。

  11月13日,18岁的受害人吴某正在南屯村一网吧上网时遭到抢劫。抢劫团伙有10余人,以同样18岁的王姓男子为首。因为寡不敌众,吴某在被对方拉到网吧外暴打后,被抢走身上仅剩的7元钱。此外,王某还要求吴某定期缴纳600元“保护费”。案发后,吴某选择报警。

  “我不是唯一的受害者,那些学校的学生不仅经常被打,还得大量交钱。”报警时,吴某的一句话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经查,今年9月以来,王某纠集一些中学辍学人员和不学无术的在校生,经常在南屯、新庄附近殴打年龄较小的在校学生,寻衅滋事并敲诈勒索钱财。因为此案件发生在校园周边,受侵害者多为中小学在校学生,且不法分子纠集多人恃强凌弱,多次实施敲诈勒索、抢劫等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校园及周边安全。然而,在长达近3个月的时间里,众多遭遇王某等人霸凌、欺负的在校生竟无一人报警。

  鉴于此团伙给周边学校带来的恶劣影响,太原公安万柏林分局组织警力展开调查走访和布控抓捕工作,12月2日至7日,将王某(男,18岁,平遥县人)、刘某(男,18岁,太原市人)、李某(男,17岁,太原市人)、赵某(男,17岁,左权县人)抓获。

  经查,犯罪嫌疑人王某自幼习武,中专辍学后纠结社会闲散人员刘某、李某、赵某等人,流窜于万柏林区长风西街附近的中小学校周边,通过打架滋事、欺凌弱小的方式树立威信,多次敲诈勒索、抢劫在校学生以获取经济收入。同时查明,王某还通过QQ对外宣称自己会武术、是大哥,以“不给钱就打断腿”“不入伙就打残”等言论,暴力胁迫某中学学生张某(男,14岁)、周某(男,13岁)等多人,分别收取三百至五百元不等的“会费”,用以加入其组建的“摇头部落”社团。在此期间,王某还强迫“入会”学生参与抢劫、敲诈勒索犯罪行为。目前,上述人员已被刑事拘留。

  利用欺凌等暴力手段侵害在校生,以王某为首的团伙并非个例。今年12月4日,朔州市平鲁公安分局在掌握相关线索后,走访百余名受害者及目击者,抓获犯罪嫌疑人贾某。经查,今年以来,贾某对80余名在校学生进行威胁、殴打,抢劫3000余元。

  事件延伸

  欺凌闹着玩可能影响人一辈子基层民警:执法有时“力不从心”

  采访中,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上述案例既“普通”又“特殊”。

  说“普通”,是因为校园欺凌事件现如今并非“新鲜事”。记者在百度搜索,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检索就达到150万条之多。说“特殊”,是因为这两起案件中,校园欺凌行为在二人肆无忌惮的“升级”中,最终发展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那么,到底什么是校园欺凌?它与嬉笑打闹之间有没有明显界限?

  根据今年4月份国务院《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校园欺凌”即“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按照校园欺凌问题权威专家界定,同学纠纷、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三者是渐进的过程。校园欺凌也叫霸凌,它强调自觉的、故意的、重复的攻击行为、操纵行为或排斥行为;偶发的同学之间的恶作剧、开玩笑不是重复的、故意的、自觉的,一般不认为是校园欺凌行为,就是一般同学间的纠纷、矛盾;校园暴力通常比欺凌造成的伤害程度深,一般来说违反行政法或者行为主体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实际上已经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或者财产比较重大的损失。

  警方介绍,在校园欺凌过程中,其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到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受害者往往会消极自我认知,缺乏自信,自我评价比同龄人逐渐偏低。这种自信心、自尊心的影响有时会伴随一生,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和报复社会的倾向。而施暴者有盲目的优越感,缺乏理智,脾气越来越暴躁易怒,严重的会造成心理扭曲、变态,形成成年后的不良心理状态,有的会诱发犯罪。加之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同情心和控制力,因此校园欺凌事件和冲突的后果,特别是对受害人的心理伤害巨大。“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接触过一些类似校园欺凌的报警,但此类事件不像校园暴力那么明显,例如没有殴打,没有严重伤害等。”参与办理王某案件的一位基层民警告诉记者,因为缺乏相关法律依据,此类事件警方即便想执法也有些“力不从心”。据悉,在反校园欺凌领域,中国相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距离较大。目前,我国针对校园欺凌立法上仍是空白,但随着此类事件的不断增多,国家对打击“校园欺凌”行为也越来越重视。

  家长做法

  孩子出现这些状况家长就要留心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多项措施,要求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执法机构、教育机构强化相关措施以外,父母也是反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以往的统计情况看,“欺凌者”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在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校园暴力易发、高发,意味着应该切实补齐家庭教育短板。而“受欺凌者”也普遍与父母之间存在“不信任”“沟通少”等情况。

  孩子的行为会因为校园欺凌而发生改变。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行为,父母就要格外留心,因为这意味着孩子有可能已经遭受到了校园欺凌:不愿意去上学或者参与学校活动;从来不谈论自己的朋友;物品经常性丢失又找不出理由;衣服经常破损;看起来常常害怕又焦虑;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常常哭泣;学业成绩明显下降;体质下降,晚上睡不好;对自己的看法越来越负面。

  父母要支持孩子但不能反应过激

  许多父母发现了这些端倪,气势汹汹地跑去质问孩子,并且扬言要为孩子报仇。这种表现虽然是出于一片爱子之心,但很可能让已经遭受到校园暴力的孩子更加害怕和担忧。因为校园欺凌者往往威胁孩子“如果你告诉了父母、老师,我就会……”,而家长又不能时时刻刻都在学校里保护孩子。同时,家长的过激反应,可能会让已经遭受创伤的孩子的精神健康更加遭受打击。

  为此,家长的正确做法是:

  当孩子怎么也不肯告诉家长时,家长应当继续保持冷静,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决定。如果家长觉得问题不是那么严重,可以先不做任何行动,继续以温和、关切的态度与孩子相处,耐心等待孩子开口;如果家长觉得问题很严重,或者家长自己很担忧,建议直接联系学校了解情况,安排心理咨询师或孩子信任的其他成年人与孩子交流。

  当孩子告诉家长他在学校被谁欺负了,这时有了足够的信息,家长就可以判断孩子遭受的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如果很严重的,比如死亡威胁或者校园暴力已经影响到孩子的身体或者精神健康,家长应当告诉孩子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件,家长必须要立刻汇报给学校,甚至警方,来保护孩子的安全。如果不太严重的,比如同学之间的推搡,家长应询问孩子想不想要家长出面解决。如果孩子说想,家长可以联系学校,说明情况,表示愿意与学校和霸凌者、霸凌者的父母一同和平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说不想,家长也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以盟友似的态度告诉孩子作为家长的你,永远都支持他。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面对校园霸凌的办法,例如大声地对校园霸凌者说不,不理会校园霸凌者的嘲讽和侮辱,躲开有校园霸凌者在的地方,鼓励孩子自己去跟老师报告。

  总之,家长与孩子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一同对抗校园暴力。

  遏制校园欺凌的“法”与“情”

  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不批准逮捕759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697人,经审查,起诉2337人,不起诉650人。

  面对禁而不绝的校园欺凌,如何明确“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如何让全社会共同行动,对校园欺凌说不?检察官和教育专家从“法”与“情”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如何界定“校园欺凌”“校园暴力”?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日前发生的“校园欺凌”一事引发社会热议,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行为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校方和家长曾在是否将此事定义为“校园欺凌”存在分歧。在这个问题上,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史卫忠认为,严格来讲,“校园欺凌”或者“校园暴力”不是法律用语。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校园欺凌事件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

  史卫忠介绍说,根据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违规、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校园欺凌和暴力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涉嫌犯罪的,可能适用的有多个具体罪名,如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检察机关在办案中,是根据案件事实,包括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情节和危害后果等方面,按照法定标准来认定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

  比如,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学生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学生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对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学生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多次对其他学生强拿硬要,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近年查办的校园欺凌案件具有什么特点?

  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违法与犯罪交织,情况较为复杂。从近期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情况来看,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涉案罪名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聚众斗殴等几类,其中伤害类和侵财类案件所占比重较大。

  二是在涉案主体方面,性别上,校园暴力以男性为主,女性中学生涉及聚众暴力伤害犯罪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学生在涉罪未成年人中占比较高。

  三是作案手法上,作案动机的简单性和突发性明显,拉帮结派,恃强凌弱现象较为突出。以陕西西安临潼区检察院所办案件为例,因碰撞、口角、玩笑,甚至眼神、微小日常摩擦事件引起的纠纷占48.6%,经济、感情纠纷占37.5%。

  尽管引发校园欺凌的通常都是日常小事,但却不能将其当成“玩笑”一笑了之。

  “过去公众更加关注欺凌暴力对受害者身体层面的负面影响;而现在必须看到的是,欺凌暴力会在躯体、认知、行为、能力和情绪社会性等各方面广泛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说。

  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

  检察机关在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时是如何平衡“法”与“情”的呢?让我们通过两个案例简要了解一下。

  [案例1]教育挽救“恶逆变”犯罪少年

  甘肃省某高三学生高某某看到同学将自己的照片“丑化”并在网上发布,气恼之下,购买了毒鼠药投入本班饮用水的保温桶中,但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检察机关了解到,高某某因性格内向,长期遭受同学的欺凌无法排解,故采取极端方式报复,遂聘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点评]本案中,高某某因遭遇长期的校园欺凌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导致其最终采取极端手段,以暴制暴,由一名校园欺凌的受害人“恶逆变”为加害者。检察机关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心理干预,慎重作出不捕不诉决定,助其消除心理危机,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案例2]“宽严相济”处理涉罪未成年人

  周某飞等6人因沉迷网络,多次采取语言威胁、持刀威胁等方式,在重庆3所中学附近及网吧周边抢劫过往学生的财物。检察机关结合6人的年龄大小、是否持刀来区分其在抢劫犯罪中的主观恶性、作用大小,是否具备监管帮教条件等,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罚。

  [点评]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园周边实施的抢劫犯罪,如何在教育挽救和惩治保障之间寻求平衡,是办理校园周边暴力案件的重要内容。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志杰认为,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应做到“宽容不纵容,关爱又严管”。一方面对于罪行轻微,属于初犯、偶犯的涉罪学生依法从宽处理,为他们回归社会预留通道;另一方面对于性质、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案件,坚决依法惩处,加强警示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发挥何种作用?

  校园欺凌和暴力是一个社会现象,是多种不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加以防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认为,学生欺凌问题首先还是一个教育问题。这一行为的发生本身说明学校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变质,预示着校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危机。因此,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不恃强凌弱。

  此外,史卫忠认为,学校应严格日常安全管理,健全应急处置预案,注重家校沟通,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对于家长,裴涛建议,要从源头上防治孩子欺凌暴力行为的养成。从法律上说,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从心理行为上说,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因此,家长首先要树立对欺凌暴力的正确认知,掌握合理的应对方法,成为孩子合格的榜样。

  史卫忠认为,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尽早关注并发现孩子的异常,及时干预。当孩子不幸受到伤害时,要冷静处理,既不要漠不关心,也不要反应过度。一切要从恢复孩子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状态出发,与学校和对方家长进行沟通,理性解决。

  裴涛说,学生欺凌的防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要给施暴者以强烈的暗示——欺凌暴力必将无处容身、无所遁形;更要给广大少年儿童和家长极强的安全感和力量,让未成年人在积极平和的心态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