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经典语录
导语:加缪,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接下来是小编分享的加缪经典语录,欢迎借鉴。
1、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2、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3、生命是短暂的,浪费时间是犯罪。
4、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5、祸福相依,世上没有全然不幸的人。
6、没有什么命运不可以用藐视来克服。
7、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8、话说回来,人是不可能永远那么理智的。
9、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10、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11、我们听说过的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12、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13、人有可能痛苦时间一长便再也不感到痛苦。
14、尽管如此,人生在世总是免不了有点罪恶感。
15、真正严肃地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16、没有真知灼见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爱。
17、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18、隆冬时分,我终于意识到,夏天在我心中永在。
19、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20、所谓魅力就是没有问明确的问题就得到肯定的回答。
21、学会生活和死亡,并且要成为人,就要拒绝成为神。
22、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3、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24、有的时候我们自以为很笃定的事,实际上却非如此。
25、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26、我们原先是无邪而不自知,现在则是有罪而不自愿。
27、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28、但是在他看来,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29、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内部出现的。生活,就是撕裂本身。
30、困难的是念念不忘“所以”这个词所代表的是逻辑力量。
31、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是会衍生出过于夸张的印象。
32、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33、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34、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35、在世界的早晨,大地也该是从一片类似的光明中冒出来的。
36、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37、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
38、很多事情别想的那么糟糕,毕竟,还有阳光来温暖我们的骨头。
39、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
40、这才是真正的不幸,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
41、占有欲只是要求持续的另一种形式。正是它造成爱情的无力的狂热。
42、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43、它的沉默与咆哮如雷声一样有效。那是原始森林的沉默,连嘴巴也“含而不露”。
44、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缓缓升起。
45、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46、我并不是待在枯树干里,世上比我更为不幸的人多得是。人到最后什么事都会习以为常。
47、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48、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蒂,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
49、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50、最细微的碰撞,都能让我们的存在根本产生动摇。连一道光瀑的泻下,都可以从中看到永恒。
51、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
52、平凡想尽各种办法力图不朽,永恆却拒绝给它权利……任何短暂的事物,都妄想並希冀长存。
53、没有唯一真理,只有各种真理。从晚风到我的手,万物皆有真理。意识关注它,因而显扬了它。
54、我一夜又一夜,一心一意等待黎明,我从来不喜欢措手不及,要发什么什么,我喜欢有所准备。
55、面对这样的天空,以及那从天而降的`光热,我感觉无论是感到绝望或喜悦,都没有正当的理由了。
56、我们总是瞧不起自己。而贫、病和孤独,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永生。我们总是必须被逼到走投无路。
57、黑夜将近,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行程,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永远无关痛痒。
58、能让我记起这一世的,就是我想象的来世;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59、一个人之所以会踏上旅途,是为了自我养成,如果所谓的养成即是去锻炼我们那最内在的、对永恒的感受。
60、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61、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
62、我逃离了欧洲的黑夜,逃离了人间的寒冬;然而这座夏天的城市也失去了笑声,只给我一座隆起的、发亮的脊背。
63、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64、当人迷途时,充满活力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些要背离世界的人,随他们去吧。我不抱怨,因为我看着我诞生。
65、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66、思想,就是重新学习观察、关注,就是引导自己,就是以普鲁斯特的方式把每个理念和每个形象变成得天独厚的领地。
67、美,永远不会让任何事物——神性的或理性的——走向极端,因为它从不否决任何事物,它顾及万物,平衡暗与光明。
68、若先验地颠倒问题的各项,就如人是自杀还是不自杀的问题一样,只有两种哲理结果:是或不是,这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69、往后的事,照格朗说,十分平凡,正如一般人一样:他们结了婚,还有点相爱,两人都工作,工作一忙,爱情也就淡了。
70、真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呵。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们又差的多远。人人都事不关己,关在自己的笼子里生活,快乐何在。
71、这个没有爱情的世界真好比死人的世界,总有一天人们会厌倦监狱、工作和勇气,去找回可人的面庞和柔情似水的心曲。
72、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
73、荒诞人究竟是什么?就是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又不否定永恒的人。他并非对怀念一窍不通,但喜爱自己的勇气和推理胜过怀念。
74、人可以要求死亡。因为看透了生活,那就什么都无所谓了。一个人经历、遭受了种种不幸,他承受着这些不幸,安于自己的命运。
75、在西方文化中,弑父总是和成年纠缠在一起。成年就是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而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杀死父亲。
读《加缪文集》有感
这是一个关于雅克的故事。主要记叙了雅克少年时天真无瑕和调皮捣蛋,还有伴随着这段多彩年华的种种生活的艰辛。极度俭省的外祖母、战死的父亲、眼盲的母亲。当然,还有他那些聪慧的玩伴和恣意胡闹的沙滩经历。通过阅读,我发现全文的记叙感情大多带着冷峻的漫不经心。可是,每每作者的笔墨触及雅克那无忧的生活和调皮的心态,作者就好像变得爱怜起来。我猜这种温暖的情感色彩可能是出于作者对自己的孩提身世的眷恋吧。而后,当作者写到雅克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时,情感似乎突然变得晦暗了,转而是一种哲理性的诗意的同情,这种同情,伴着雅克内心的童稚的慰藉,将黑暗描写得无比明亮了。
小说开篇写的是雅克父亲和母亲生下雅克的情形。那是一个雨天,一切显得匆匆忙忙。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和还有无尽的黑暗里。然后,雅克降临了:“她站了起来,两个男人看见病人身旁有个血淋淋的难看的东西,似动非动,发出一种持续的声音,吱吱哑哑地好像来自地底下,几乎不易察觉。”马上,在一片朴素的欣喜中,远处传来了战火的召唤,父亲毅然投入了进去,然后就只剩了一具枯骨,一个坟墓。“高麦利·亨利,在马恩战役受了致命伤,1914年10月11日死于圣布里约。”人生的意味在巨变和悲喜中达到了极致的层次。可是,母亲由于双目失明不能到坟边细细流泪,于是,年青的雅克去了。在父亲的墓碑上,他发现地下的父亲竟然比自己还要年轻。这时,柔情、爱怜还有震慑瞬时充斥了雅克的心胸:“在凝固的他周围,在这些他不忍目睹的坟墓之间,接下来的时光本身被击得粉碎,岁月的脚步不再是齐整地追逐着那条流向终点的大河,它们只不过是碎裂声、激浪和漩涡…”终于,他发现了,在这阵奇特的眩晕里,这座所有人最终都要建立的雕塑,正随着岁月逐渐变得坚强,人们在此默默地消失,等待着最后的风化碎解。“他不再存在,只剩下这颗惶惑的心,抗拒着死亡的威胁,在这世上苟且偷生了四十年,这颗心总是以同样的力量冲击着那堵将他与整个生命的秘密隔开的墙…在死亡之前,最后为了生存而去弄个明白,哪怕一次,一秒钟,却是从来不曾。”就是在这躺着比自己年轻许多的父亲的坟墓跟前,年过四十的雅克第一次感到了生命的荒诞和可贵,可他正在懊悔,四十年的人生最终的重点就是躺入眼前的一座座墓碑,而他利用四十年干了什么,这时的他却迷惑了。死亡,从来不曾离开过,而生命,在死亡的威胁下似乎变得非常愚蠢。他正在寻找,寻找一种摆脱荒诞的办法。可是,面对着父亲的坟,面对着眼前隔离生与死的神秘的墙,他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已经消逝的四十年生命充满愧疚。
往后的事,写的是雅克幼年时与外祖母、母亲,还有玩伴、老师一起的时光。这些时光,在我读来,到处渗透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憧憬,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可不么,我觉得雅克活脱脱就是加缪的缩影,这是加缪为自己所作的传记。眼盲的母亲,保持着几乎丧失了微笑能力的木讷,默默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感受着时光和外界的嘈杂,我想她心里该是空明一片的吧。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每天的呆坐、屋里生计的催赶,当然还有雅克那小小的身体,那调皮的笑声,那满身泥灰和不小心擦破的厚底鞋。这里的笔触是多么的动人。可当描写到外祖母那深沉的咆哮,还有几乎有些变态的简省时,作者的感情虽说有些不耐烦,但总体来讲还是充满爱意的。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雅克的老师。当雅克考上重点高中时,就是他专程劝说外祖母不用担心学费的事。而且在雅克备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为雅克提供专门的单独辅导,这对雅克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估计作者大概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时常能给予他人生意义上的鼓励与引导。
小说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我想继续说下小说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据介绍,这篇小说的手稿是在加缪发生车祸后从其皮包里翻出的,该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宣告了。也对,整个故事就像是对其匆匆一生的一个反思。该感谢的人都感谢了,该送走的人也送走了,剩下的只是孑然一身的孤独。所以标题才会是第一个人吧。因为在雅克之前,没有一个荒诞的人像雅克那样活过,在雅克之后,也不可能再产生出另一个雅克了。在觉出了生命必死的荒诞性的同时也意识到活于人世的不易。被车撞死的感觉该是何等强烈的痛楚啊,虽然一生匆匆而去,可却能在死前体会到那么强烈的痛苦,也算是对于其孤独的一种回报了吧。第一个人,因为死亡而复生;第一个人,也因为死亡而永远存在。
《加缪文集》读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雅克的故事。
主要记叙了雅克少年时天真无瑕和调皮捣蛋,还有伴随着这段多彩年华的种种生活的艰辛。极度俭省的外祖母、战死的父亲、眼盲的母亲。当然,还有他那些聪慧的玩伴和恣意胡闹的沙滩经历。通过阅读,我发现全文的记叙感情大多带着冷峻的漫不经心。可是,每每作者的笔墨触及雅克那无忧的生活和调皮的心态,作者就好像变得爱怜起来。我猜这种温暖的情感色彩可能是出于作者对自己的孩提身世的眷恋吧。而后,当作者写到雅克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时,情感似乎突然变得晦暗了,转而是一种哲理性的诗意的同情,这种同情,伴着雅克内心的童稚的慰藉,将黑暗描写得无比明亮了。
小说开篇写的是雅克父亲和母亲生下雅克的情形。那是一个雨天,一切显得匆匆忙忙。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和还有无尽的黑暗里。然后,雅克降临了:“她站了起来,两个男人看见病人身旁有个血淋淋的难看的东西,似动非动,发出一种持续的声音,吱吱哑哑地好像来自地底下,几乎不易察觉。”马上,在一片朴素的欣喜中,远处传来了战火的召唤,父亲毅然投入了进去,然后就只剩了一具枯骨,一个坟墓。“高麦利·亨利,在马恩战役受了致命伤,1914年10月11日死于圣布里约。”人生的意味在巨变和悲喜中达到了极致的层次。可是,母亲由于双目失明不能到坟边细细流泪,于是,年青的雅克去了。在父亲的墓碑上,他发现地下的父亲竟然比自己还要年轻。这时,柔情、爱怜还有震慑瞬时充斥了雅克的心胸:“在凝固的他周围,在这些他不忍目睹的坟墓之间,接下来的时光本身被击得粉碎,岁月的`脚步不再是齐整地追逐着那条流向终点的大河,它们只不过是碎裂声、激浪和漩涡……”终于,他发现了,在这阵奇特的眩晕里,这座所有人最终都要建立的雕塑,正随着岁月逐渐变得坚强,人们在此默默地消失,等待着最后的风化碎解。“他不再存在,只剩下这颗惶惑的心,抗拒着死亡的威胁,在这世上苟且偷生了四十年,这颗心总是以同样的力量冲击着那堵将他与整个生命的秘密隔开的墙…在死亡之前,最后为了生存而去弄个明白,哪怕一次,一秒钟,却是从来不曾。”就是在这躺着比自己年轻许多的父亲的坟墓跟前,年过四十的雅克第一次感到了生命的荒诞和可贵,可他正在懊悔,四十年的人生最终的重点就是躺入眼前的一座座墓碑,而他利用四十年干了什么,这时的他却迷惑了。死亡,从来不曾离开过,而生命,在死亡的威胁下似乎变得非常愚蠢。他正在寻找,寻找一种摆脱荒诞的办法。可是,面对着父亲的坟,面对着眼前隔离生与死的神秘的墙,他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已经消逝的四十年生命充满愧疚。
往后的事,写的是雅克幼年时与外祖母、母亲,还有玩伴、老师一起的时光。这些时光,在我读来,到处渗透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憧憬,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可不么,我觉得雅克活脱脱就是加缪的缩影,这是加缪为自己所作的传记。眼盲的母亲,保持着几乎丧失了微笑能力的木讷,默默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感受着时光和外界的嘈杂,我想她心里该是空明一片的吧。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每天的呆坐、屋里生计的催赶,当然还有雅克那小小的身体,那调皮的笑声,那满身泥灰和不小心擦破的厚底鞋。这里的笔触是多么的动人。可当描写到外祖母那深沉的咆哮,还有几乎有些变态的简省时,作者的感情虽说有些不耐烦,但总体来讲还是充满爱意的。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雅克的老师。当雅克考上重点高中时,就是他专程劝说外祖母不用担心学费的事。而且在雅克备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为雅克提供专门的单独辅导,这对雅克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估计作者大概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时常能给予他人生意义上的鼓励与引导。
小说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我想继续说下小说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据介绍,这篇小说的手稿是在加缪发生车祸后从其皮包里翻出的,该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宣告了。也对,整个故事就像是对其匆匆一生的一个反思。该感谢的人都感谢了,该送走的人也送走了,剩下的只是孑然一身的孤独。所以标题才会是第一个人吧。因为在雅克之前,没有一个荒诞的人像雅克那样活过,在雅克之后,也不可能再产生出另一个雅克了。在觉出了生命必死的荒诞性的同时也意识到活于人世的不易。被车撞到导致死去的感觉该是何等强烈的痛楚啊,虽然一生匆匆而去,可却能在死前体会到那么强烈的痛苦,也算是对于其孤独的一种回报了吧。第一个人,因为死亡而复生;第一个人,也因为死亡而永远存在。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
阿尔伯特·加缪,法籍阿尔及利亚人,作为迄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其立传者无数。相比之下,掺杂了过多个人情感的《加缪,一个浪漫传奇》或许算不上认识加缪的首选。
不过正因如此,书中塑造的加缪有着学术性传记所没有的亲切感。作者伊丽莎白·豪斯是加缪的忠实读者和热忱的研究者,曾追随着他的足迹去往法国和阿尔及利亚,探访过许多与加缪关系密切的人,她对加缪所怀有的不仅仅是崇敬与赞叹,还有如伴侣般的亲密感。从这位追随者的角度出发,读者看到的加缪既有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的过人之处,也有作为一位普通人的复杂性。基于作者本人深厚的学养和真挚强烈的情感,传记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线索与简单记述,加缪的成长、肺结核于他的困扰、事业的起伏、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作者本人的经历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加缪人生的进程,将一位性格复杂的抗争者推至幕前。
作者于书中记叙了加缪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他关心世事且积极参与,甚至众叛亲离也要坚持政治信仰,种种做法让我深怀敬意。知识分子固然要精于学术,不过躲在象牙塔里钻进脱离现实的学术,抛弃社会责任,将手头的工作当成是精神避难所,似乎都很不妥。虽然现实的复杂性早已让许多文人疲于应对,寄情山水以抒怀的、另寻一块园地种蔷薇与地丁的大有人在,但是雨果、加缪、闻一多这样奋起抗争的人却也不占少数。正是他们,迎着巨大的阻力,背负着创伤,如过客般前行,使正义与变革之火常燃。然而被民众仰望的文人又常是悲哀的,身不由己地被钉上十字架,做人民的精神领袖,担当社会的救世主,一番标榜后形势已然脱离控制,未得满足的世人又判他为阶下囚。那些深受其苦却始终不忘责任,最终还能找回真我的文人会让人看到比货真价实的学识更宝贵的东西,即坚韧的品格和宽容的胸怀。始终被注视着的加缪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外界的赞誉与批评都曾令他不安,将他逼入绝境。即便如此,加缪还是坚持着一贯的立场和道德标准,关心着民族的未来,从自我怀疑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以新的著作和新的自己去挑战生活。
加缪软弱天真的一面是让他陷于困境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加缪是个软弱的人。伊丽莎白将加缪的性格归结于“沉默克制”,这无疑是精辟的。他始终有意识的保持私密感与独立性,习惯于一个人去战斗,与肺结核(那时候还没有抗生)、与伤害、与低迷状态、与曾经的友人,甚至与伪装的自我。这样持久而浩大的反抗,没有冷静的头脑与坚毅的内心无法办到。年轻时加缪的日记就像是写给自己看的规划书,里面几乎找不到生活细节的.踪迹,就像是他不需要普通的情感交流一样。他还习惯于用幽默当做“分散注意力的武器和防卫机制”,这让人们初次见到加缪时感到他雄辩而富有魅力,却无法接近。我并不觉得加缪超出坚强的防卫是错误的,尽管一开始他对此沾沾自喜,之后却感到厌恶,因为一颗敏感的心或许能从他人身上寻得庇护与温暖,但一颗敏感又坚强的心了解自己的弱点,甘愿保持着戒备与现实碰撞,也绝不允许自己被安然地被保护着,沦为纤细易碎的摆设。我相信很多人都理解甚至是感同身受,在冷漠的世界中产生这样的想法——想要独自经历一切,并无过错。当然,像加缪一样,把这条路越走越窄、最终被迫做出改变避免毁灭也是大部分人的结果,不由得让人怀疑,这种生活态度真的可取吗?西方战后的哲学种种,也全是优越且适用的,能够取代所谓的“落后的人生观”吗?这又是一个问题了。
在读本书之前,我曾读过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这两部小说中有自传性质的部分带给我的不解在《加缪,一个浪漫传奇》中也得到了解答。比如书中写到了加缪的母亲,她愚昧且无助,遭受着无尽的压迫,耳聋与目不识丁将这个温顺异常的人与世界隔绝,也使她在加缪病情危急时“表现得就像一个拥有正常理智的人对待家人普通的头痛一样”,这对加缪日后形成强烈的戒备心和自觉树立起与他人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便是对待最亲密的卡萨雷斯,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加缪却将最高的赞誉献给了母亲,说她是“唯一需要忠诚对待的对象”,承认自己对母亲的爱永远无法令隔离在方寸世界中的母亲明白。这些感情,都被放在《鼠疫》里曾令我惊讶的里厄医生的母亲身上。里厄老太太是个有着清澈的棕色眼睛、充满善意与慈爱的母亲,是唯一一位让里厄明显表露出持久温情的人,连妻子也未获此殊荣。就算和奥兰的其他居民一样,因鼠疫被禁锢在城中,里厄老太太却像是有意被作者与鼠疫隔开,不仅与儿子的关系丝毫未受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的影响,在照顾鼠疫患者时也表现如常,用几乎不变的表情将自己安置在屋角里。看得出来,与慈善一起,令年轻患病的加缪一度困惑甚至怀疑母亲对自己的爱的沉静,也被里厄老太太完整的承接。我不能理解的隔离于世的生活状态找到了原型,那是令加缪始终以自己的原则进行斗争的精神动力,是他于雄辩中时常陷入沉默的原因。母亲对加缪的影响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加缪在美国的影响力一度远超他在法国本土的,更有将阅读《鼠疫》视为理所因当的医科学生。不论加缪的影响力如何改变,法、美、英等国家的文化氛围始终浓郁,伊丽莎白无意中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这种中西差距。或许我们曾在上个世纪前叶短暂地有过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氛围,那种知识精英与知识群众共同创造一齐享有的文化氛围,然而却夭折了。如今我们看似有着广博的包容性,好像是在博采众长,却改变不了始终原地踌躇着的事实,当然也有梦想凭着几个”加缪”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证明了民族文化复兴的人,他们是否还盼着“加缪”充当文化大局的弄潮儿我就不得而知了。难保读了这本书,发现加缪不过是个常人,破碎了一颗枕于黄粱边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