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短句 > 满江红歌词短句励志 正文

满江红歌词短句励志

时间:2024-09-20 10:41:29

古诗词歌曲

  唱出来的古诗词,才是最美的'古诗词。15首天籁之音,足以震撼你的耳朵。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歌曲《清平调》,歌词为李白《清平调》三首,邓丽君、、王菲演唱

  《清平调》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歌曲《人约黄昏后》,歌词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说为欧阳修所作),邓丽君演唱

  《生查子·元夕》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歌曲《但愿人长久》,歌词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歌曲《月满西楼》,歌词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龚玥演唱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歌曲《思君》,歌词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邓丽君演唱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歌曲《几多愁》,歌词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邓丽君演唱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歌曲《枉凝眉》,歌词为曹雪芹《枉凝眉》,于文华演唱

  《枉凝眉》

  【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歌曲《别亦难》,歌词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演唱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歌词为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演唱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歌曲《独上西楼》,歌词为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邓丽君演唱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歌曲《芳草无情》,歌词为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邓丽君演唱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歌曲《胭脂泪》,歌词为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邓丽君演唱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歌曲《满江红》,歌词为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鲍国演唱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歌曲《忆江南》,歌词为白居易《忆江南》,陈俊华演唱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歌曲《菩萨蛮》,歌词为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冼凡演唱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黄自以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义,并通过音乐给予生动、具体的形象刻画。其中《点绛唇》的音乐充满着宽广的气势和明朗乐观的情愫,是一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曲。《南乡子》的音乐则充满着豪壮的气魄和澎湃的热情,是一首富于爱国激情的抒情独唱曲。其他像《花非花》《卜算子》等作品以素雅的笔调、深情优美的旋律、新颖细致的和声进行,勾画出一幅幅中国式的恬淡幽静的意境。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当时我国学院式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并对后来许多作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还有江文也、应尚能、刘雪庵、马思聪等,他们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都颇有建树。江文也所写的艺术歌曲的词,全部取自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诗词,并且按照朝代顺序结集编作品号码。作品有《江村即事》(司空署诗)、《垓下歌》(项羽词)、《宋词李后主篇》(李煜词)等;应尚能作为一名作曲家和男中音歌唱家,他的'代表作有《无衣》(诗经)和《我侬词》(管道声)等。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技法上来讲,第二个阶段即是上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即为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追随现代作曲理论大师亨德米特学习,并被视为亨氏高足,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他是将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引入中国专业作曲教学的第一人,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对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除了直接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外,他所写的声乐作品也大多取材于古代诗词。谭小麟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在创作中他尊重民族的审美取向,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为基础消化吸收应用亨氏作曲体系中可取的部分,因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亨德米特。”“我是中国人,不是西洋人,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民族性。”谭小麟一生创作了十多首声乐曲,他精心制作,力求尽善尽美,故其中多精品。代表作有《自君出之矣》(张九龄)、《彭浪矶》(朱希真)、《正气歌》(辛弃疾)等。从谭小麟的作品当中,不难感受到其中既有现代作曲技巧较成熟的展示,又有民族风格较纯熟的体现。罗忠曾这样评价其师谭小麟的歌曲创作成就:“他的艺术歌曲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精华,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声乐曲的许多优秀成果,而且在创作上,不论在精神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踏入一个新的天地。”从分析研究谭小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体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前辈的强烈个性和新颖独特的民族风格,为后人在音乐创作上积累了不少富于启发性、值得深入探讨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谈谈以罗忠为代表的“五声十二音”作曲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罗忠先生于1980年发表在《音乐创作》杂志上的《涉江采芙蓉》,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作。这是一首严格按照十二音序列音乐的规则来进行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大部分作曲家对现代创作技法几乎一无所知,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法在人们印象中是与“垂死的帝国主义”“没落的资产阶级”等政治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写这种东西常常会招灾引祸。罗忠先生大胆地突破了这个禁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开创了用五声十二音技法作曲的先河。从此以后,中国内地的作曲家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现代作曲技法的补课、探索和实践,出现了一系列利用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的作品,中断了30年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之路得以延续。五声十二音序列是罗先生独创的,这种创作实践引领中国音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会通,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采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同时又赋予它五声性的内涵,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

  罗忠的作品数量繁多,体裁各异。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创作题材和所应用的作曲技法方面截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情趣。第一阶段创作技法以传统为主,历时17年。他创作了独唱、合唱曲31首,大部分为艺术歌曲,还有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30余部。第二阶段迄今26年,创作合唱独唱歌曲19首,全部为艺术歌曲,此外其他体裁的作品数量也很大。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创作技法以现代为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之初,作曲家基本按照(转第59页)(接第74页)欧洲浪漫派初期的原则来安排调性布局,其间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五声色彩以使作品接近本民族的欣赏习惯,如青主、黄自等。40年代中后期,谭小麟将亨氏作曲理论带回中国,他本人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基本不用传统的大、小调式,而使用五声调式,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声调式,调式变化非常丰富,他是以十二个半音为材料来构思旋律与和声的,作品透出浓浓的五声性。之后漫长的40年,现代作曲技法仿佛从中国大地上消失了,直至罗忠的一曲《涉江采芙蓉》,向世人宣告了现代作曲技法在中国的存在,使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上述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就清晰了,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40年代(谭小麟)──80年代(罗忠)。从技法上来讲是:欧洲浪漫派技法──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作曲法。

  近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中国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三四十年代的黄自、谭小麟如此,70年代末的罗忠如此,罗先生之后的许多作曲家也是如此。这是历代作曲家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黄自曾说:“中国自己的音乐必须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他还说:“我们现在所要学的是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和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由此可见,他对创作新的民族音乐具有鲜明见解和宏伟抱负。他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或深沉跌宕、或清新淡雅,处处体现出古典诗词的特有意境。又如谭小麟,他在创作当中大量运用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和声中很少使用或几乎不用的和声材料,而是以十二个半音为写作材料,同时有意识地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使得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传统音乐淳朴、亲切的特色。罗忠先生和他的前辈相比又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主要是他独创了“五声十二音技法”,让中国的五声体系和西方十二音序列体系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而用这样的音乐体系去诠释古典诗词正是罗先生的匠心所在。

  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近90年的创作实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优秀作品,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阐述了。从20年代直至当代近90年的历程中,作曲家们始终在探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之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去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总结,对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只要创作上发展了,相信歌坛也随之会吹来一股清新的、具有古典韵味的“中国风”。

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古诗词歌曲《关雎》是作曲家赵季平依据《诗经・周南》创作而成,作曲技法娴熟、精湛,从乐思上成功展现了一个青年男子热烈而真挚的爱情,是当代声乐作品之佳作。

  一、《关雎》文本美学观

  《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淫”,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通过描述“君子”“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诗句,可以看出“君子追求的辛苦、执着,又可以看出他爱得深入、理智、规矩,可谓“衰而不伤”。当“淑女”拒绝了“君子”追求,“君子”不但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继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出他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和善解人意的宽广胸襟,可谓“发乎情,知乎礼仪”。这是典型的东方式的、中国传统而含蓄的爱情表白方式,就如现在一位男子手捧一束玫瑰献给他所爱的女子,“君子”不仅把“淑女”当作他热切追求的恋人,还渴望和“淑女”结为秦晋之好。

  总之,《关雎》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于内涵的深邃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它隐晦曲折的写作手法迎合了中国传统的爱情标准与接受美学的审美趋向,因此是不朽的、精粹的。

  二、《关雎》演唱审美观

  《关雎》整首诗歌充满了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浪漫主义者通过满足个人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创作的抒情诗。赵季平先生根据诗词的艺术气质,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在音乐中塑造了一幅幅唯美、幽静、细致、浪漫、热情的`场面,这些画面的用声,需要不断调整歌声音色与音乐表情才能表现音乐内在的浪漫主义气氛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一)古曲《关雎》的声音观

  古典诗词歌曲《关雎》对演唱者唱技术有极高的要求。这首歌曲从整体作曲风格来看,现代旋律意识较强,所以不能用通常的古曲吟唱方式去表演。演唱者不仅需要甜美通透的音色,同时还要具备歌唱的戏剧张力。按歌曲整体来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音乐情绪和三种不同的音乐思想,为此就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声音表情在歌唱中穿行。歌曲开始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音乐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道出自己的一片情思,这一句对整首歌曲来说,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演唱时声音要平直连贯,歌声庄重典雅,引出谦谦君子的形象,具有缓缓诉说的感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主人公想起美好有修养的女子,这句演唱时声音要有所控制,音色中要尽显柔情甜美之意。“君子好逑”的“好”字有一个八度的跳跃,在演唱时注意胸腔声音向头声的自然转换。诗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之”。这两句诗词是整个音乐作品的高潮之处,演唱时寻找气息支持,声音要有戏剧性地夸张,以表达主人公强烈的爱情向往。总之:古曲演唱者要有驾驭声音、气息控制的能力。

  (二)古曲《关雎》演唱接受美学观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以极其含蓄、雅致的方式,抒发了一个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姑娘的思慕、追求之苦。纯真的爱,爱的纯真,毫无淫邪之思,“发乎情,止乎礼义”。体现出“和谐为美”的审美原则。孔子曾评价《关雎》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1]诗歌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乐记》中讲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2](《乐本篇》)用这段简洁凝炼的语言及“物-心-声音-乐”这样一种结构关系来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演唱《关雎》这首歌,首先要把唱者思想置身于一个特定环境中,用理性去感知、分析,要做到“感于物而动”,歌声演唱一定要由人的内心情感而发,由作品的需要而唱,“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表现对象――人的内心情感的产生这一基点上”。[3]这首作品从音乐审美来说,演唱时声音的使用一定要有音乐中的情感体验、中和之美,不可使用过度音量,声音和情感需要加以节制不能放纵。  (三)古曲《关雎》韵腔观

  在古曲唱法中,“润腔”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演唱技巧,如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讲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4]从此语言中可以看出:歌曲的风格特色之精华在于唱腔的修饰。尤其此曲,润腔是演绎此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1.以字寻腔

  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首要审美标准就是准确清晰的歌唱语言,也就是说“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乐艺术自始至终贯穿着语言的咬字发音;要解决技术问题、表现问题、音乐形象的雕琢等等,都必须立足语言、咬字、发音的重要环节上,语言无疑是歌唱艺术的灵魂。”[5]《关雎》这首歌是作曲家严格按照中国民族音乐写作方法以字寻腔来进行创作的,因此,需要在咬字、吐字上精心设计,寻准行腔规律,做到字与腔的统一、语感与乐感的统一。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关关”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字在歌曲演唱时尽量用吟唱的方式去处理,做到声音连贯,在吐字中行腔。《关睢》第二章第二句“左右流之”的“流”和第四句“寤寐求之”的“求”,按音律来说两个字皆属平声,演唱时吐字应给以重读、声音向外送得多一些,形成渐强减慢歌唱表演形式,烘托出青年的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表现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2.以情带声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唱法是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而这些皆源于“情感的抒发”。歌曲《关雎》的情感层次展开如下:抒景→青年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青年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青年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唱腔的情感线上下起伏,层层推进,深刻表达了青年人强烈的爱慕之情。

  “润腔”也就是音乐表情,是这首歌曲表达韵味的关键所在。如元・燕南芝著《唱论》讲到:“凡歌一句,声韵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声要圆熟,腔要彻满。”这段话主要是讲演唱中需用不同歌声的迂回来解释所演唱的作品。这首歌曲演唱时:“关关雎鸠”歌声的进入需要有一个小倚音带上滑音的装饰,主音站稳后声音需要平直缓慢地诉说,歌声展现一个高雅、谦谦君子的形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唱时把“窈窕淑女”这四个字用朗诵的方式声音连贯渐弱唱出,“君子好逑”的“好”旋律有一个八度跳跃,声音保持平直推渐强,表达青年热烈的爱慕之情,如此就使得整个歌曲的旋律既符合语感又符合歌曲的情感。在此曲演唱中要做到声与情的相互统一,以情为中心,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曲调进行润腔修饰,促进词与曲、声与调之间的和谐。

  总之,中国古诗词歌曲文辞考究、音乐精美,是音乐与文学的统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赵季平先生创作的诗经《关雎》,更可称为上乘之作,要想把歌曲《关雎》演唱到位,就需要过硬的声乐演唱技术,更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等,还要有音乐、诗词、演唱细致入微的分析,才能把歌曲演绎得尽善尽美。

歌曲《春晓》演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在92年被评为香港唐诗十佳之一。

  《春晓》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人使用清新隽永、平淡质朴的语言方式写景叙事,将人们带入一种隐约的、朦胧的、飘忽的、空灵的美学境界,充满超脱、宁静的意趣。这首诗的大意可以理解为“春天里睡眠是十分惬意的,睡着睡着,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人也就醒来了。听一听外面的动静,到处是鸟儿的啼鸣。于是大脑里浮出昨夜睡时那风声雨声不绝于耳的情景,不由人顿然生出怜春惜春的柔情——又该有多少美丽的花朵香消玉殒哦!”。孟浩然没有用强烈的感情色彩去描绘美好春景,也没有借景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而是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衬托了自己祥和平静的心境,来刻画诗人对尘世的淡薄。

  诗中体现出的祥和平静与诗人的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孟浩然政治失意、求仕不得,基本过着隐居的生活。清心宁静、淡泊超脱的他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用陶醉于美丽的自然景象来排泄心中的不满、忘却苦闷。事实上,他或许真的忘却了、超脱了,因为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质朴独特的田园风格,符合古诗审美理论中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即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的自然美。

  全诗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唯有自然纯朴的语言,但整首诗俗中藏雅,行云流水般勾勒出一副宁静、清新、祥和的明朗画面,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淡薄世俗功利、忘却世间的纷纷扰扰,使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黎英海先生给《春晓》谱曲时末尾处用了一个长达14拍的延长音,将这种诗人恬静、祥和、超脱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关于《春晓》一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懒洋洋的,有些消极、颓废的感觉。在声音音量和音色的处理上,全曲应用半声演唱,音色应该柔和、空灵、淡雅”。“半声唱法”是声乐演唱中的技巧之一,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实的功底和对气息、声带及腔体良好的控制能力。“半声”,顾名思义即全声的一半,受控制、音量小是它的显著特点。演唱时要求喉头位置低而稳定、气息深而有力、送气柔和、声音集中上下贯通、腰腹肌控制横膈膜的力量均匀、力度适中富有弹性、共鸣腔体通畅等。“歌唱状态似放声歌唱,但音量很轻,又称为弱声大状态。”[4]这种唱法不同于假声歌唱,也不同于一般的弱声,它建立在高位置、深呼吸的基础上。这种声音在良好的呼吸控制下可强可弱,音色可浓可淡,故难度较大。

  《春晓》可分为两大部分,全谱没有任何“强”记号标志,故全曲音量应在弱的范围内的“半声”演唱。第一部分谱面标记力度为“mp”,用慢而多的“闻”式吸气法呼吸,并采用软起音法起音。由于该曲每句均只有两小节的时值,呼吸为每一句一次呼吸。

  第一、二、四句基本上以均衡的音量和非常平和的语气演唱。第一乐句后以“补”气吸气方式,平衡地过渡到第二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之间有一个八度的音区跨越,且音高处在以“F”为中心的高音声区,需要较大的气息量,故第二乐句结束时“鸟”的四拍时值可以留一拍时值用作第三乐句的'气息准备,此时可采用慢而多的“闻”式吸气法吸气演唱。依谱例第三乐句有一个力度的过渡,在“风雨”的演唱音量渐强,打破强弱规律,在弱拍的“雨”上作一个强音的处理。“声”字根据旋律的走向控制音量,在“F”和“G”音强处理后,到二度音阶下行时进行减弱处理。经过“补”式吸气法换气,进入到平淡、祥和的第四乐句,结束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一个长达四个小节的虚词过渡句(见谱例1)

  【谱例1】

  此句既承上启下,又是全曲的一个精华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句的特点是前两小节都有一个有意义的八分休止符。“哦”代表的是叹气的感觉,休止在此处体现的是欲言又止的感觉,是感情的延续,唱歌时要给旋律予生命,做到余音绕梁,而此句意境的表现、情感的抒发、感染力的渲染关键在呼吸气口上。此句的前八分休止的小切分节奏(即弱起)的吸气法不同与前面所说的乐句的开头的呼吸。在第一部分乐句最后一个全音符“bB”的演唱时,应该将气息坚持到四拍时值结束的那一刻,然后采用快而少的“偷”式吸气法软起音方式演唱过渡句。过渡句的第二小节即:①处仍然采用“偷”式吸气法,音量处理为上弧型方式。第三小节的②处同样采用结束处有一个“rit.”减慢和自由延长记号。在③处不必换气,但声音线条要有种似断非断的感觉,连贯到减慢的“bG-bA-bB”的上行级进进行,最后一个音延长直到气息全部用完。

  第二部分的音量整段比第一部分要弱,控制在“p”范围内。第一句、第二句均使用“上弧型”[5]音量处理,似乎是在拟自然界的“风雨声”,第二句的情绪随着音区的向下模进而降低。(见谱例2)

  【谱例2】

  第三、四句接近尾声,情感抒发转入低潮,整句情绪较为平淡、坦然,不再有弧型音量的变化,似乎不管诗人多么惜春、悯花,这些春逝、花落已经悄悄发生。演唱时可采用“闻”式吸气法进行呼吸。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尾声“花落知多少”是引用第三、四句的旋律进行材料,将速度放慢来升华感情。(见谱例3)

  【谱例3】

  全曲反复演唱,最后乐曲终结的尾声,如谱例,是第一段的尾声经过高八度上翻而成,是声乐作品中常见的结尾方式。(见谱例4)

  【谱例4】

  此句的“半声”应区别于前部分的“半声”,用的更弱的“半声”,真、混声的所占的比例更少,基本上更接近假嗓。然而,这用假嗓巧妙地处理的乐句正体现了这悄悄发生的春景已经渐渐远去,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飘向更远的远方,而听众的情感也在这一刻凝固、升华。轻声的弱唱是对于以用更多真音为特点的男声来说是较难的技巧,需要“用要求从强音到弱音,中间不能隔断控制,气息要集中、均匀,用力不要猛,不要太强。气息力点要深,支点略靠上,喉咙打开,与强音一样有混响共鸣,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地在高位置上走动,声音线条清晰、柔和而有力度,音色迷人,走动灵活。收声时自下而上,最后消失在头顶。”

  总之,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先了解诗词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词的内涵,了解作曲家的音乐织体形式及所营造的意境,才能将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