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唯美散文篇1:悠悠古镇
春天来了,被棉鞋绻缩了一冬的脚想去踏青,被冻僵的双手想去轻拂那一抹绿色,被寒冷冰封了一个季节的心忽然澎湃起来,按捺不住似春一样的蠢蠢欲动。
淮河岸边的这座北方小城这个时候绿色还是少了些,虽然已是三月了。
这个季节,想往南走,想跑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去,看碧绿麦浪飘移,看鲜黄油菜花的舞蹈,听风儿低吟浅唱。更想去陡峭的山坡上,体验攀升的气喘吁吁,看山花烂漫成海,看树木新发的嫩芽,看山下一望无际的绿。
我要凑近每一朵盛放的花蕊,感受粉墨江南蕴藏的温情软意,呼吸春的气息。
背起行囊,悄然而往,不知不觉,到了这座明清时期留下的江南小镇。
村口那几株百年古柳似乎是在招呼着游人,有风拂过,起舞若翩。抬头看去,眼前是一簇灿烂的紫玉兰。柳树单纯、热烈的姿态,像孩童一样笑容天真无邪,是那样的令人愉悦。枝叶在风中与桥下潺潺的溪流声一起吟唱,竟是那么的和谐,淳朴而清新的村落气息迎面扑来。
这里是春秋时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时至今日,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两代建筑群的古街风貌。走进古镇,追随着这条弯曲的老街仿佛回到了历史的画卷,顿然有进入另一个天地的感觉。
周庄,我来了。
立在一扇门洞前朝里观望,只见重重院落,层层门厅相连呼应,砖雕门楼,民居古风犹存,不禁感叹:庭院深深,深几许,积厚流光,为那般。映入眼帘的一切都宛如一幅水墨画,动如炊烟,静如古屋,栩栩如生,说不出的宁谧温馨。
流淌着清澈山泉水的小河饶屋而过,水流的声音贯穿了整条深长巷弄。流水潺潺,清澈的可望见鱼群悠然来去。漫步河边,偶尔会遇到游船在河中缓慢穿梭,流过座座拱桥,游客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说笑弹唱,看古镇风光,听船娘吴歌小唱。
水草轻轻的在水中招摇,让人心中产生无限柔软的感叹。突然,渔夫用撑船的竹篙把渔鹰赶下水,渔鹰潜入水里追逐着鱼儿,从来不落空,只消片刻功夫,当它们钻出水面时,嘴上便叼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这般景致让我多少有点失落,是赞叹鱼鹰的机智忠诚还是哀叹鱼儿的天命无奈?
离开游船登上岸来,不忍回头再看从天而降的鱼鹰极速扑入水面。
一阵钟声唤醒了沉重的脚步,沿着白蚬江畔向全福讲寺走去,沿途看到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和白墙青瓦的院墙,年代久远斑驳的陈旧民居,有彩绘墙面逐渐剥落,暴露出本色的底蕴,那是因年月日久而形成的自然纹路,如花朵般盛开,形态各异,明显是时光凿下的痕迹,宛若烙印,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它的过去。
日落了,找间家庭旅馆住下,坐在桌旁,汤壶老酒,品着小菜,赏着窗外皎洁的月光,风送荷香,波影闪烁,微风习习,听着飘来的江南小曲渐入梦乡。
拂晓时分,寺内和尚撞钟,声音传送至数十里外,人们把它当作报晓的金鸡,纷纷闻声起床。
今早起来有些许毛毛雨飘来,打定主意不带雨伞,去刻意亲近如丝的春意。
路上游人并不多,石板路湿润,街市不闹,一不留神便走到了巷弄尽头,显出一簇村野人家。石板路间或青白生涩,间或油亮光滑,似乎能映照出当年江南巨富沈万三家宾朋满座的景象。
转一个弯,走过一道桥,又看见一幅小桥流水的画卷,这个镇子不大,却处处藏着意想不到的风光。
鸭子在水中悠闲的游弋,一对情侣在小舟上甜蜜相依,轻声呢喃,随水流淌,不禁让人羡慕。路边有卖特产的摊位,临水的店铺与餐馆悠闲的开着,门口摆放着功夫茶桌,品着香茶,听着着江南小调,也不见店家大声小吆的招揽生意。缘来缘去非强求,梧桐自引凤凰来,我想这可能就是这个千年小镇的悠闲所在吧。
极喜欢这样未曾遭受损坏的古村落,依河成街,桥街相连,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来到这里,静了心神,只为看一场从历史的长廊中沉淀下来的悠闲而美丽的风景画。
凝重,沉静,醇厚,悠远。
离开这座古镇,我会再去哪里?
古镇唯美散文篇2:唯美秋色醉古城
薄凉的秋风吹得相思湖岸边的杨柳摇曳曼舞,秋雨化作婆娑涟涟的相思泪,滴在飘落到红尘里那枚淡淡泛黄的柳叶上,浸润了湖边秋黄满径的青石板,潋滟了湛蓝静美的相思湖,绽放了小巷里那兜浓郁芬芳的丹桂,倾城了彼岸的瑟瑟红叶,渐渐地把唯美的秋色涂抹在静幽的千年古城——黔阳古城。
爽瑟的秋风给环绕古城的沅水和舞水披上了清幽静蓝的秋裳,那喧嚣的夏季中翻滚撕裂的河水,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渐渐变的清瘦和婉约,柔柔地带着浓浓的禅意,犹如皈依佛门般的清亮明净,素雅清寂,不染一丝红尘,蓝天白云,透如碧玉,静如镜面,无风,无尘,更没有那涟漪渐起的波纹;河里长满了秋季特有的藻衣,让河水的蓝色更加浓郁,宛如两条长长的蓝丝带缠绕在班驳的古城之下,蓝丝带把远山近水的秋色浸染了古城的大街小巷;暖暖的秋阳下,碧水蓝天中,一条渔船泊在河边,船头晒着的渔网闪着莹莹的银光,露着古铜肤色的渔民,脸上罩着斗笠,躺在船板上晒着懒洋洋的阳光,尽情享受着静美极至的秋韵。
“野菊日烂漫,秋风随分开”,山野路边,舞水河畔,次第开放着一丛丛,一簇簇黄灿灿的野菊花,一朵野菊花就象一个流光四射的小太阳,几十朵甚至几百朵野菊花,簇拥着,层层叠叠,金黄一片,散发着馥郁的芳香;野菊花的黄是那么流彩,那么烂漫,绽放在秋色浓郁的古城郊外,山径水旁;赤宝山上的枫叶也红了,各种各样的杂木树叶有的赤红,有的淡黄,有的依然是那么翠绿,更有那曾经倾城怒放的枳木花树被秋风染成了紫红色,山脚水岸盛开的野菊花就象一面黄锦缎,铺就在秋韵漫溢的赤宝山下,层林尽染的赤宝山在尽情挥毫着五彩的秋色;山下的.沅水静静地流淌着,把自己悄悄镶嵌在这幅绝美的山水画中,装饰了古城那秦砖汉瓦下的古巷。
相思湖畔诉相思,古木树下怀故情,秋风秋雨把古城相思湖装扮的象梦里画廊一样;清晨慢跑在湖边的小径上,秋凉的晨风,带着丝丝的清新,湖边萦绕着几缕薄薄轻烟,袅袅在秋光盈盈的湖面,那一坡坡的小草,就象一床床黄色的毯子整齐铺就在湖的两岸;亭子旁边有几蔸不只从哪个深山老林里移栽而来的要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树,苍老的树干上顽强地吐出了几桠新枝,细吟着曾经的沧桑;湖岸一排排的柳树,静静的低垂着柳叶快要掉尽的柳丝,仅留下稀疏的几片黄叶,那密密麻麻倒垂的柳丝就象少女正在湖边浣洗的秀发,飘逸在湛蓝蓝的相思湖畔。
秋天,古城的大街小巷,漫溢着浓浓的丹桂香。自古以来,古城的居民喜欢栽培丹桂树,屋前屋后,路旁水边,大大小小的丹桂树随处可见,既有上百年的参天老桂,也有刚刚栽的幼桂;几番秋风,几番秋雨,那孕育了一夏的丹桂就悄悄的绽放了,当那醉人的丹桂香飘而来的时候,哦,丹桂花开了;丹桂的花朵很小,藏在郁郁葱葱的树叶下面,不惊,不扰,独自芳菲,要不是桂香提醒那真的是很难发现,千万朵重重叠叠,密密麻麻,浓烈扑鼻,秋阳下,似繁星点点,金灿闪熠;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小巷的青石板上,路旁的草丛上,窨子屋的汉瓦上,铺满了一层金黄色的桂花,散发着淡淡的暗香。
古城的秋天,也是秋果飘香的季节,舞水河边的刺葡萄园,绿意渐淡的葡叶下面,挂着一串串黑珍珠般的刺葡萄,晶莹剔透,浓香醉人,久坐在办公室的上班一族在周末来到古城葡海里,轻嗅泥土的清新气息,沐浴着透过葡叶的罅隙撒下的缕缕暖阳,满园的刺葡萄伸手就可以摘;杨家宅院里的柿树飘零着几片黄树叶,亮晶晶的红柿子挂满了柿树,几只灰麻雀站在树枝上,唧唧喳喳,上跳下跃,左啄一口,右吸一口,享受着柿子的甘甜美味;古城郊外不时可以看见形状古怪的万寿果,刺绒绒的外壳爆出栗红色的板栗,更有那爬在板栗树上面的野生猕猴桃,毛茸茸的果子酸甜可口,味道比人工栽培的要浓很多。
移步在古巷的青石板上,倚着秋风,凭着秋雨,撑一把小城特有的油纸花伞,走进巷子的酒吧,品几口千年湘西小酒,醉迷在古城的烟雨之中;我想那唯美的秋色不正如这千年湘西小酒,甘醇,芬芳,浓郁,醉了游客,醉了我你,醉了秋天里的黔阳古城。
消失的古镇散文
江南多雨。来上海没几天,我已经领教了。
这几天里,上海整座城市一直沉浸在绵绵的秋雨中。我龟缩在宾馆的房间里,凭窗远望,铅灰色的天空下,城市的峡谷中,不规则的移动着车流和被五颜六色雨伞遮盖着的人流。喧嚣的市声中,似乎可以听出淅沥的落雨声。
其实,此时的雨并不强劲,只不过是“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那种“雨露”罢了,远发不出淅沥的声音。既挡不住游人的脚步,更能助添游人的游兴。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导游安排我们游览西塘。
西塘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镇”。其实,江南的古镇太多了,譬如周庄,譬如同里,譬如朱家角、甪直,都曾经一度吸引着游人的脚步。我曾跟随着人流游览过那里,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留恋和期待。那里虽然有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花纸伞,一样的弄堂,一样的雨廊,或许在小镇的哪个角落还一样地躲藏著名人的故居。然而,那里也一样地喧嚣,一样地世俗,一样地充满了商业气息。江南小镇的遗韵已不复存在。记得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旅游业不知败坏了多少风景,电视机不知培养了多少白痴。”
西塘也是这样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这座千年古镇。
车停西塘门外停车场。时间尚早,售票窗没有打开。巍峨的景点大门客气地阻止我们,使我有充足的时间仔细打量这座大门:黑瓦脊,马头墙,漆黑的大门敞开着,门前横一不锈钢制的栏杆。这一不伦不类的组合,使人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走进西塘镇大门————不,确切些说是走进景点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仿古商业街,店面装修的不古不洋。店主十分卖力的向游人兜售着中国所有景点差不多千篇一律的小纪念品和风味小吃。店主热情的叫卖声和充斥街巷的臭豆腐味差不多已经败坏了我的游兴。我撇开导游带领的队伍,快步迈过商业街,向小镇深处走去。
还好,小镇深处,流水犹在,小桥犹在,泊在岸边的乌篷船犹在,鳞次栉比的河房犹在。河房上,招揽顾客的幌子依然古朴,挂在檐角的灯笼依然醒目。我不禁拿起相机聚焦。可是,误闯镜头的.是:房顶上的太阳能,山墙上的空调机,纵横穿空的高压线,依偎依墙角的摩托车,花雨伞下摩肩接踵、袒胸露背的人流,这一切的一切,使我几经举起相机的手又几经放下。说实话,走遍古镇,无一处场景可以入镜。
无奈,我只有寻游人走不到的犄角旮旯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游人罕至的小巷深处,看到古朴的一幕:灰砖砌就的矮墙,墙脊上爬满的丝瓜秧,丝瓜秧上盛开的黄花,花蕊中盘桓的蜜蜂,还有那墙壁上挂着的斗笠、黄玉米、红辣椒,和在如此背景衬托下的罗圈椅,椅子上端坐的闭目养神的老翁,老翁身边躺卧的看家的黄狗,远处的小桥流水,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的河房……江南水乡古镇的元素囊括在一起。我不由分说,按下快门,摄下难得的一景。
遗憾的是,进入镜头的除了以上这些,还有灰墙不起眼处的一行小字:私宅禁止拍照,参观付款五元。看着黄狗那不可名状的眼睛,我赶紧溜之大吉。
不管怎么说,西塘是我走过的最像水乡的水乡,最像古镇的古镇。可是,西塘这一千年水乡古镇应有的韵味在游人的践踏下,正在逐渐消失。
古镇的背影散文
行走在古镇之中,很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文化仿佛就浮现在眼前,岁月的尘埃淹没不了人们的眼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美文散文欣赏:古镇的背影,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我对藏匿于西双版纳高山密林之中的历史古镇的兴趣缘于文联组织的一次对普洱茶文化的采风活动,因为倚邦尘封着普洱茶1700多年的厚重历史和久远的文化,我们一行走进了这座冷寂的古镇。
当我真正踏进这千年的茶源古镇时,我一直在不停地寻找或者说论证着什么,虽然眼前的倚邦已安静得有些寂寥,但每到一处我都难于克制这样假想,一千多年的倚邦究竟有多少马帮在这里往返踩踏过,又有多少曾在这里生老病死?这里真是历史上名闻遐迩的古镇倚邦吗?
其实我对倚邦的历史知之甚少,除了从史料上看到一些零星的文字记载,就是从这里残存的一些字迹斑驳的石碑上,还能找到一些关于这座古镇的原始记录,还有就是脚下这条布满马蹄印痕的石板街会使人眼底一亮,千年老街曾经的繁荣与辉煌似乎由此可见一斑。除此而外,谁又能走得更近,看得更为清晰一些?就是像我一样对倚邦怀着极大兴趣而来的人,真的到过倚邦之后,也不一定就知道得更多。因为倚邦的历史更多的已让岁月的尘埃所淹没。
现在的倚邦街跟史料和各种碑刻所记载的有着天壤之别,只有一条用石块铺就的古街道,残存的一段段茶马古道保留了一些旧年的痕迹,可我真正喜欢的那些延续久远的,保存相对完整的东西基本上已经在这里消失,我对现实没有太大的兴趣和渴望,在现实世界自己不过一个过客而已。我对未来不报更多的幻想,未来那是留给时间或别人的东西。我幻想的是能在别人过旧的日子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当我沿着倚邦残存的这条石板古街缓缓前行,看到有几头拖儿带女的母猪在街上晃悠,有几户人家的门前依然拴着一匹匹为主人担任运输工具的云南矮脚马,这总算跟旧年的情形多少有些联系。一条条狗静静地趴一户户人家门口,表面看上去它们对我们这几个陌生人的到来表现得漠不关心,而实际上它们一直竖着机警的耳朵,在那里用怀疑的目光冷冷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只要我们企图走进某一户人家,或做出要搬动每个物件的动作,它们可能就会义无反顾地赴向我们,甚至会群起而攻之。我知道这些外表莫然平静的狗,其实都是经过多年修行经验老道的老狗,对于它们就得更为提防,最好是跟它们保持一些距离,因为它们的职责所在,应该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它们守护的对象,你最好不要去搬动它。在倚邦街两边还有几位老人或蹲,或坐在门前晒太阳和打盹,不知是最近几年来倚邦的陌生人太多,已经使他们见多不怪了,还是他们真的老得麻木了,对我们的到来他们几乎都视而不见,就是你走过去向他们打招呼,或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要么你问他一句他回答你一句,你别指望他们会多给你讲点什么。要么你向他提问时他干脆就对你说我不识字,说不清这些事情,显出极不情愿的样子,使你跟他的交流很难继续下去。
看着眼前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景,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或许倚邦古镇一直都在这里等我,只是我紧赶慢赶最终还是迟到了,不说迟到了上千年,至少也迟到了上百年。当我赶到这里的时候,这里的热闹与繁荣早已散场。因为它在这里实在等得太过于漫长久远了,已经等得对我失去了耐心,它就远远地走到我前面去了,留给我的都是些冷漠苍凉的陈年旧迹,一个隐隐约约的历史背影。
其实倚邦古镇早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就是西南最繁荣的茶叶交易集散地,是茶马古道起始的源头,也是当时交通最为便利的地方,马帮驮茶进出的运输通道从这里朝四周辐射延伸出去,有与内地连接的滇藏茶马古道,有通往毗邻的越南(莱州)、老挝、泰国、(清迈)、缅甸(景栋、吉大港)等东南亚国家的几条茶马商道。
随着茶叶交易的空前繁荣,倚邦曾吸引了江西、四川、湖北、云南石屏,元江等内地的汉族大量到这里定居,从事茶叶种植与经商。
乾隆十四年前后,随着内地汉族的大量涌入,倚邦建起了关帝庙、川主庙、财神庙、江西会馆、石屏会馆等一些举行宗教祭祀和文化活动及议事的场所,给这座边地小镇注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为了满足茶叶交易的需要,防止街面和道路被马蹄踩得坑坑洼洼,倚邦就出现了用石板铺成的丁字形的三条石板街道,正街因形似龙脊,被称为龙脊街。朝思茅方向的一条被称为曼拱街。而朝着易武方向的一条被称为曼松贡茶街。三条石板街每条约一公里多长,在这三条石板街的两旁茶号商铺和客栈马店林立,倚邦街的长期住户曾达千余户,在倚邦街最早开设茶号的有宋云号和元昌号,这两个茶号制作的茶叶专门销往四川,港澳地区。
到乾隆中期,倚邦周边的'茶园总面积超过了2万亩,倚邦周边居住的茶农有上万户,总人口一度达到10万之众。由于这里出产茶中极品普洱茶,并被指定为向皇帝进贡的贡茶,而这里的贡茶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就必须用快马昼夜兼程送往京城。倚邦因此更加名声籍甚,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盛极一时。
直到清咸丰年间,滇西发生战乱,加上清王朝的日渐衰落,西双版纳的土地“两乌”被法国人割占,普洱茶的内外销路都严重受阻,六大茶山的茶叶积压滞销。使倚邦及相邻的茶山走向衰落,致使以茶为生的大批种茶人只好背井离乡迁往异乡谋生。到清末民初倚邦的居民已骤减过半,火红兴隆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镇变得满目萧条。
1942年,又因当时在倚邦经营茶叶贸易的一位汉族商人,抢占了与倚邦毗邻的攸乐茶山的一位美女,逐引发了攸乐人的众怒,为了夺回被汉族商人抢占的这位攸乐美女,攸乐人召集起壮年男子连夜奔袭倚邦街,由于倚邦人疏于防范,攸乐人轻松地攻陷了倚邦,倚邦被攻陷之后攸乐人没有找到被抢的美女,攸乐人一气之下一把火点燃了倚邦街,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街道两边数百座具有中原风格的精美建筑,在这场大火中全部化为灰烬。千年筑就的倚邦名镇只剩一片残砖碎瓦,以茶为“衣食父母”的千余户人家只好远走他乡,大量的茶园从此闲置荒芜,昔日人欢马叫的倚邦街,只留下一片片茶号,寺庙和会馆遗址以及普洱府的茶令碑、乾隆皇帝的敕命碑和一条饱经忧患的石板街,在这里无声地叹息着历史的沧桑与悲哀,漠然地承受着风雨无情的残蚀和岁月的修改。
后来,虽有部分茶商的后裔陆续搬回倚邦街重建家园,企图重振家业并找回当年的辉煌与繁华,可直到今天倚邦的住户仅有42户,总人数不过百余人,要想再现历史上曾经的繁华辉煌只能是虚无的幻想了。
不过,这里的石板街和一块块石碑沉淀和铭刻着倚邦1700多年厚重的历史,只要随手抓住把吹过的山风,似乎还能从中闻到普洱茶旧年的陈香。要是抓起一捧这里的泥土,泥土中散发的也是马尿马粪蛋那浓烈的气息。若要是随手捡起一块石头,肯定还能听见它的内心里回荡着历史那悠远的马铃声声……
我读了一些史料,又到倚邦看一些碑刻和茶马古道的遗迹,最终留给我的依然是它的一个背影。它不可能回过头来看我,我也不可超越它,它的正面谁也看不到了。
夏天来了【1】
推开心灵的天窗,让明媚的阳光透进来,迎接窗外一片繁花似锦。夏天来了。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中等城市,没有喧嚣的商业氛围,没有骡马的肮脏气味,有的是干净的街道,透明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偶尔也会怀念乡村路旁青青的松树和厚厚的土壤,那些和城市的风景不一样。
喜欢夏天的风。夏天的风不是经常有的。因为难得,所以珍贵。“夏天的风我永远记得清清楚楚的说你爱我我看你酷酷的笑容也有腼腆的时候”一首《夏天的风》,很容易就将我带进那些恋爱的季节。虽然早就走过了懵懂岁月,可每每看到街上牵着手的小情侣和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面孔的时候,还是不免会春心荡漾,激起种种美好回忆。微风吹在脸上,微笑挂在脸上,微波荡漾在心里,真是美好!
喜欢夏天的雨。
喜欢夏天的汗。
喜欢夏天的人。
欢迎归来,美丽的`夏天!
夏天,童年【2】
丛林蝉鸣,流水潺潺,童年里的夏天乐趣多多。孩提时代,不知形象为何物,不怕强烈的光线会将皮肤晒黑。我和几个小伙伴光着脚丫在河里捉鱼。鱼儿似箭飞快,我们是不易捉到的。偶尔捉到一只小鱼,我就小心翼翼地用小手捂着带回家,将它装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再将细细透亮的沙砾一粒一粒的投进玻璃杯中。装水的玻璃杯晶莹透亮,沙砾干净明亮,鱼儿游得乐不思蜀。深夜梦里自己化身成一条鱼儿在装着水和沙砾的玻璃杯中游来游去。
梦中醒来,看看自己的脚和手还在,并没有化成鱼儿。可是我依旧想着自己可以在水中欢快得游来游去。暑假到了,我央求着妈妈带我去外婆家。
外婆家有几眼泉水汇聚而成的池子。我看着水从神秘的洞口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流到池子的中间,再顺着池子的弧度从一个小口子里流向不知名的远方。身旁的小伙伴脱了上衣扔到一块被太阳炙烤的大石头上,然后自己像扔衣服一样跳入池子。看着他们都跳入池子,我也脱了上衣,一步一步地进入池子,感受着一阵阵水流的沁凉从脚心流至心里。池子不深不浅,刚好没至我的肩膀。我们在池水中嬉戏打闹。恍惚间,我就是池子里的一条鱼。
疲倦了,我们才从池水中出来。站在大石头上,清风吹来一阵凉意。我们穿好衣服。不知是谁说了句,去吃冰糕吗?于是我们都附和着,然后光着脚丫来到村里的一家老爷爷开的小卖部。我们在冰箱前挑了几番,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毛票递给老爷爷。我像剥玉米一样撕开冰糕的包装袋。冰糕雪白的身子顿时裸露在燥热的空气间,冒着一缕缕白气。我心满意足的舔着冰糕,感受着舌尖的一丝丝冰甜。
所以每次回忆起外婆家,总忘不了那丝丝冰甜。
让我眷恋的还有老家的夏天。
小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田间收稻谷。看着奶奶在田间弯着腰收稻谷,我想去帮忙。可奶奶总说,小孩子越帮越忙。我只好躺在一棵大树下,看着云朵在晴朗的天空飘来飘去。不时吹来一阵清风,稻谷翻滚出一片涌动的金黄。
也许是老天心疼奶奶,把太阳悄悄地藏了片刻,只剩下阴沉沉的乌云。狂风大作,路旁的大树被吹得像压弯的稻谷。奶奶立即带着我匆匆忙忙地赶回家。
回到家,看着人们已经在匆匆忙忙地收着晒在院子里的稻谷。奶奶也麻利地去收拾着。我和弟弟妹妹几个小孩也来帮忙。所幸收拾完谷子,雨才倾盆而下。
雨点打在瓦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大大小小的雨点汇聚在屋顶成一条条雨线顺着房檐留下来。我伸出稚嫩的小手在房檐下接着雨水。雨水打在我的手上化成一些雨花溅到我的脸上。然后我看着水从指间滴出一粒晶莹的水珠。
黄昏,云彩在山的尽头印染出成一席绚美的裙子。
夜晚,我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间捉萤火虫。
院子里老人摇着蒲扇纳凉。
深夜,天空廖若星辰,大地一片寂静……
爱,夏【3】
夏!终于迎来了独特的夏!
夏,不像春那么生机勃勃。春天,柳暗花明,万物复苏,每个角落里都弥漫着花香鸟语。可是夏,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使人变得慵懒,给人一种想要窒息的感觉。夏天的午后,骄阳毫不吝啬地眷顾着他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走在路上,似乎是进了烤箱一般,街上没有一个行人,连路旁的白杨也懒散地垂下头,昏昏欲睡,再也打不起精神为人们撑起那片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绿荫,只有街道尽头的那一眼清泉,不断地冒出泉水,给人带来几丝凉意……
夏,不像秋那么“沁人心脾”。秋天,满地黄花堆积,更与何人摘?秋天,帘卷西风,半夜凉初透;秋天,是勾起游子内心思念的季节。可是夏不同。夏没有秋高气爽,没有春华秋实。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可是夏,却只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劳,有时,池塘里还会传来蛙声一片,是人焦躁不安,彻夜难眠……
夏,不像冬那么温文尔雅。冬,是一位爱美的少女,每次出场,总是银装素裹;可是,他又是那么害羞、低调,总是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打扮着自己,难道是为了给我们惊喜?夏,就像是青春期的少年,他总是那么叛逆,脾气暴躁,每次他心情不好,雷公电母总要受牵连,引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不过,看在景象如此壮观,我们还是都选择了原谅他,有时反而感谢他。其实,雷电交加的那种霹雳啪啦的声音也是一种享受嘛……
夏,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爱,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