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短句 > 马赛曲歌词短句励志 正文

马赛曲歌词短句励志

时间:2024-11-15 18:13:42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1

  法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领导人员的不负责,底层人民的恐慌使法国一退再退。在人们开始思考之时发现了他们已经无法继续退后了。于是鲁热所创作的赛马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时法国的国歌。他的天赋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环境也是其中之一。在当时的情况下,激昂的赛马曲让法国底层劳动人民拥有了守卫自己家园的信心。也是他一夜成名的原因。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2

  “这是面向群众、面向成群结队的人唱的。这首歌的真正协奏曲是叮当作响的武器、嘹亮的军号、齐步前进的团队。这首歌不是为那些冷静地坐在那里进行欣赏的听众而创作的,而是为那些共同行动、共同进行战斗的人创作的。这首歌既不适合女高音独唱家演唱,也不适合男高音独唱家演唱,它适合成千的群众齐唱。”《马赛曲》是一首节拍强烈、慷慨激昂、富于战斗性的歌曲。它是一首典型的进行曲,一首属于全国人民的国歌。此段中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对比,强调了《马赛曲》的艺术地位:一首写给顽强的军队的赞歌。这首歌是从全国人民的激情中诞生的。鲁热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这首歌谱曲,而就是这样的激情与情怀赋予了鲁热的歌以极强的鼓舞力量。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3

  这是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作曲家鲁日灵感诞生的一瞬间,这点灵感的火星,是对统治者的憎恨、对乡土的忧惧、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等一切情感的凝结。革命者心中流贯的力量,化为一往无前的勇气喷薄而出,这是法兰西民族在危急存亡之秋民族灵魂的最深处所感受到的一切。这一瞬间,联结了个人的情感与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带给“天才”鲁日以灵感——创作之泉源。这是一个闪耀着光辉的瞬间!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4

  鲁日作出绝好作品,作品被广为传诵,他自己却仍默默无闻,直至死后才被发现功劳。其实很多时候有名的都是作品,而非作者;因为作品本质上是人类共同体智慧的结晶。而想出名,就得多写好作品,让人们知道你是个好的制造者。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5

  一夜之间奇迹便降临到他身上——鲁热·德·利尔,在神明引领下创造出不朽战歌——《马赛曲》。《马赛曲》与《义勇军进行曲》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能团结人心,都在最困难时诞生,总是会引起那些赤子的爱国之心,会永远进入全国人民的心坎里,唱他不需要美妙天赐的声音或复杂的歌唱技巧,只需要一份对祖国的爱。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6

  这不是属于他自己的一种亢奋和热情,而是一种神奇的魔力,在这一瞬间聚集起来,迸发而出,把这个可怜的半瓶子醋拽到了他自己相距千百倍远的地方,把像一枚火箭似的——闪耀着刹那间的光芒和火焰——射像群星。一夜之间使这位鲁热.德利.勒上尉跻身于不朽者的行列。可怜的半瓶子醋和千百倍,形成对比,写出了鲁热在这夜之前的状况与在这夜之后状况的巨大变化,突出这一“夜”的重要性,与该文章的标题《一夜的天才》相照应,“闪耀着刹那间的光芒和火焰——射向群星”与整本书的标题《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相呼应。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7

  法国人民在法国大革命开始不久,便如火如荼的进行开展对旧政权的反对,这便是他们能够快速地从较和平时期进入到战争时期的原因。作者利用《马赛曲》创作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出了当时法国人民的革命狂潮,这是十分可贵并且对革命成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在《马赛曲》的诞生时,我突然读懂了一个道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精神财富是属于每一个人民的,而并非仅仅属于一个人。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8

  《马赛曲》,这首歌在应情应景的场合中被唱响,如惊雷般响彻法国大地。成为激励无数士兵为国浴血奋战的号角,成为呼唤法国人民团结共进的圣歌。而作者鲁热却不为人知,他做了一夜天才之后便重落凡尘,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鲁热是不幸的,他创造出了如此不朽的作品,本应受人尊崇和敬仰,但他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名声和利益。但他又是极其幸运的,历史上多少艺术家穷其一生都没留下一部不朽的作品,但他从时代的呼唤中汲取到灵感,做了一夜的天才,一瞬间踏入个不朽者的行列。在浩瀚如烟的历史星空中,留下影响深远的作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刻下如此深刻的印忆,这比任何财富和名誉都更加值得。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9

  一阵狂风暴雨向他劈头盖脸的袭来,从未有过这样强劲的风暴从他那狭隘的市民灵魂呼啸而过。情绪激昂,热情奔放,可这热情并非他的热情,而是一种魔力,汇集在一秒钟之内,突然爆发,吸住了这个可怜的门外汉,使他千百倍地超越他自己原有的水平,把他像支火箭似的——仅仅一秒钟,发出灿烂的光芒、耀眼的火焰——一直射向星空。

  我的感受:先由狂风带入,“劈头盖脸”“强劲”,等写出了此时此刻卢歇奔涌的内心,写热情是魔力,更加新奇神秘,这一神奇力量使他超越自己的水平。作者把他比作火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创造的快速,灵感的巨大,把他送上美丽星空,更写出了它创作的成功。一夜之间一挥而就,从而点燃了马塞尔支援军的爱国热忱,激励了他们的革命意志,使他们北上开进巴黎,以《马赛曲》闻名于世。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10

  卢歇创造了振奋人心、至此都全世界闻名的马赛曲,却毫无名分,甚至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随后又被警察盯上。有人说,他的一生非常遗憾,明明可以垂名不朽,但是仅仅只有一夜的辉煌;而要我说,我觉得卢歇一生的经历以及不为遗憾:他靠着自己的一夜才华洋溢,创造出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尽管他像一株小草一般无人知晓,却拥有哪怕一夜的奇迹。那一夜,时光的精灵就蛰伏在他这普通的肉血之躯上,让他发出灿烂的光芒、耀眼的火焰。相比许许多多人毫无意义的人生,这一瞬间的美好又何尝不是永生不死的旋律呢?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11

  一次偶然的机会,默默无闻的鲁日创作了法国未来的国歌,激励了无数法国人,可真正的创作者却被遗忘,并且一生穷困潦倒,他只做了一夜的天才。这是一位独一无二的诗人,鲁日爱国,可国家令他感到失望,他创作出了一支不朽名曲,可仅此而已。但鲁日终是一位不同凡响的一夜天才。这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在默默付出的人,在打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却不为人知晓。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12

  “这是一首能够鼓舞人心,振奋士气的战歌,绝对能够为法兰西带来力量。”一夜的灵感乍现,精妙的谱曲作词,让《马赛曲》——这首蕴含着巨大力量的战歌,终于体现出了原有的价值。起初,它似乎只是被人们暂时冷眼相待,第一次公演,《马赛曲》充其只是收获人们冷淡而礼貌的恭维——像一块纯金,被掩藏在灰暗的尘土里,没有人知晓它真正的价值所在。一个伟大的事物,怎么会一下子就有“伯乐”认识到它的伟大呢?只有历经风雨洗礼,世事沧桑,才会被磨练出自己的光芒。但是,真正伟大的作品不会长期深藏不露或被禁锢的。六月二十二日的`马赛,是这伟大旋律觉醒的时刻。没有谁会想到,俱乐部里偶然响起的激昂旋律,最终会成为千百年来响彻法国的奇迹。《马赛曲》在历经了短暂地冷落后,体现出了它的价值。然而,这并未为它的主人带来什么荣誉,以至于直至后来鲁热逝世,都没有人知道,他是何许人,他曾做过什么事。正是,“真正的金子总会发光”,伟大不会永远沉寂,曾经的一夜天才,也得以永垂不朽。这对于无数次幻想自己作品成功的鲁热,似乎也是一种悲哀。古往今来,能够被载入史册的伟人,大多都是因为自身优秀的某些作品而被记住,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鲁热这一生并不为多少人所知,在某个不知名的日子逝去,无人相送,亦无人缅怀——尽管他创作的作品风糜当下。所幸上天没有忘记这位一生荒诞的一夜天才。许多年以后,他的名字,于心底被记起,藏入历史的回忆。世事嘈杂,能够于世间行走一趟,并留下些什么痕迹,终是不易。鲁热的一生遗憾吗?我认为不,也许他的姓名不为人所知,是一种遗憾,但该有的总会拥有,属于他的荣誉也许迟到,但并未缺席。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不凡的。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13

  《马赛曲》中有句歌词,“我们渴望珍贵的自由,追求自由的人共同战斗到最后!”这是来自于深爱祖国的人心中最坚定的信念与勇气,鼓舞着战士们为了祖国而奋战。这首歌一瞬间鼓舞了全国的人民,让他们坚定地为保护革命而战斗。鲁热一瞬间获得荣誉与赞赏,人民将这首歌当看做他们马赛人自己团队的神圣之歌。无数人,拿起枪上战场。《马赛曲》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同时也给无数的人带来死亡。人民为了幸福,信仰坚定地抗斗着。可惜《马赛曲》的作者鲁热·德·利勒最终在他感到失望的祖国在这一块儿荣誉墓地上长眠了,只做了一夜的天才。人生未卜,明日可期。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成功,何时会失败。为了爱与信仰去努力,最终可能依然一无所获。但是努力过,坚守过,心中便无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爱。为中国的建设而努力,这是成年人对祖国的爱。为中国之兴而喜,为中国之衰而悲,造福社会,友爱待人,这是老年人对祖国的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14

  有幸成为xx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学员,我明白我应该要自加压力,确立目标,借助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实践活动,全面推进自身专业化进程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特制定第一年度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参加xx名师工作室为契机,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走专业发展之路,争做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学习名师高尚的师德师风,历练自己的文化修养、师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人品公正处理各类事件;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自己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的评估与指导力。

  2、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努力成为有思想、有品位的教师。

  3、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争取在现有基础上上一个台阶。

  三、研修方式。

  1、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增强个人知识储备。

  2、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中,向名师学习、互帮互学,借助众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质。

  四、研修措施。

  1、多读。多读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与专业素养。

  2、多问。多向他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3、多研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努力做创新型的教师。

  4、多动笔。坚持写读书感悟、教育和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文;加强和工作室指导教师的联系,在名师的指导下提升学校语文教学水平。

  五、具体实施步骤。

  1、XX年12月制定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帮带计划和周期内发展计划,建立个人档案夹。

  2、根据自己的强项和优势,确定一个研究方向。

  3、加入华阳名教师工作室qq群,方便交流。

  4、订教育报刊杂志一份。

  5、购买2本教育着作,积极进行阅读,撰写心得体会。

  6、踏踏实实搞好自己的常规教学,努力成为同学科教师的表率。

  7、带领学生读书,进行诗文诵读,重视作文教学。

  8、一周至少听一次课,带着问题走进同事课堂,虚心向同行请教。

  9、坚持写教学反思,一学期至少写教学随笔或者手记等4篇。

  10、积极参加工作室研讨活动,研讨前积极准备,踊跃发言。

  11、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经常思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

  12、主动撰写经验总结文章。

一夜之间的天才读书笔记15

  鲁热的一生可谓是凄凄惨惨。在巧缘机合下,他被下令作一首小曲来振奋国家的人民的战争力。曲子十分的不错,皇室家族也予以爱戴,但一旦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也只不过是对人进行夸耀,让他人不再为自己的作品而失望。这种夸耀是虚假的,这也正是凭鲁热的性格而造成,他谦虚谨慎,也很清楚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地位。他不追求名利,也不渴望受他人的尊敬。那一晚的心灵神发后,是他创造了一曲举世闻名的《马赛曲》。尽管如此,也换不得他的一生的荣华富贵。人们的敷衍使这首歌一落千丈,置身海外,最终被法国人民所发现。可惜的是,他们却以歌闻名而不闻不问此妙歌的创造者。就这样,一生只有那短短三小时的荣华的鲁热就这样堕落了。鲁热的一生虽然凄惨,但却丰富有意义。人生中只有三小时的荣华富贵,造就了不朽的文明。那首《马赛曲》唱出了人民的激昂,也为战斗的人增加了一份动力。若没有这首曲子,战争将无法停止。也许我们也像鲁热一样,一生只有那几小时的光明,但却一定要好好把握利用。有些人错过就错过了,但有些人却将这异常的秉性化作为流芳百世的奇异珍宝。也许那几小时的小小举动就能让整个国家昌荣繁盛。所以,一定不要把自己看的太卑微。报以一颗"我为国家,国家为我"的纯洁之心去面对未来。即使被人遗忘,但看自己的佳作被他人所在赞赏时,也何不是一种欣慰之感。鲁热的一生也并非荒荒寥寥,一旦你发自肺腑地看它,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

《天才密码》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只有33页的书籍,与其说它是一本书,还不如说它是一本笔记,记录的生活中虽然出现在我们眼前但是却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天才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研究人类发展的专家们包括生物学家,神经学家等都已经证明了人类拥有足够的资源去达成他们想要的目标,并为这个世界做出伟大的贡献。如果我们曾经对自己信心不足,很可能就失去了成功的关键因素——那就是属于我们的天才密码。

  找到属于个人的天才密码,进入像天才一样思考的境界,穿越时空的限制学习先人的智慧,用无限的创造力解决任何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问题,升级我们的灵感力量,提升生活各个层面的执行力,加速学习任何知识的进程,在我们从事的任何领域增强自信,让我们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更加有成就。

  作者保罗席利,学习策略公司创始人和总裁,影像阅读的发明者。文格博士,Image—Stream的发明者,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加速学习,脑部开发领域的先驱。

  这本教程是有声书,所以重点不是33页那么简单。“欲速则不达”,不要想着天才密码就能速成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方式正确了,很多步骤就水到渠成了。

  首先,我们必须设立好目标,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第一步,检查生活的现状。

  其实,作为学生的`我来说,现状却是是让我不太满意的,当然愿意得归咎于我自己,现在懒惰成性,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或许睡到自然醒也是一种追求。可是,我美好的人生就会断送在这四年里,以后我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吧!想想都有点后怕,根据这本书的问题,我问我自己:“在生活的各方面,我现在拥有的都是我曾经所期望的吗?”——肯定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大学是让我有收获,与书为伴,而不是现在这样,用一种后悔的心态来面对自己。

《天才梦》读书笔记

  “张爱玲”这个名字早在初中之时我就听过。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读到张爱玲的作品,即《天才梦》这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天才梦》是张爱玲的一篇自传散文。作者通过对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但又乖僻的天才少女的形象,最后得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很有名,早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就经常看到,然而到了今天,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华丽的袍”象征着人生的欢愉,而“蚤子”则象征着人生的痛苦。其实生命也正是由这两者构成的.。生命不会仅仅只有欢乐愉悦,它往往伴随着各种艰辛和痛苦,而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我们在面对这些艰辛和痛苦时,不应该一昧地妥协、退让,而应该迎难而上。正如老师所说的,人生是为了解决一个个的困难,我们不能反过来被困难解决。

  既然我们的人生离不开苦难,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欣悦和苦难吧!

师从天才读书笔记

  《师从天才关注的是现代科学中的师承关系链及其影响,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智慧、趣味、竞争和创新的奇妙的科研王朝。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师从天才读书笔记,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师从天才读书笔记

  终于读完了《师从天才》,这是一本HarrietZuckerman于1996年出版的书,国内2001年就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十年后我才看到这本书,真可谓落后啊。然后就是悔恨,悔恨自己无知,为什么不早点读书,这书中所讲的很多我便可以避免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找工作一定要到高校,因为再破烂的高校都有图书馆,都有书;再烂的书,也是书,而且我往往并没有读过。当然这句话也安慰一下我来到这里。

  书中选择了药理学这一条师徒链讲述了师徒的关系(香农———布罗迪———阿克塞尔罗德———斯奈德———帕特),及师徒链对个人学术成就乃至性格的极大影响。我不得不承认,就像书中所讲的那样,早年,一个科学家的早期声誉多半取决于你在谁的实验室干过,是谁的后代。往往是你只有入了门才能做事,才能被认可。(在中国官本位思维模式下,该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后导师给你的推荐信在等级森严的科学界又是多么的重要啊。所以寻求一个名师真是太太重要了。其一,跟随名师,你能够学到他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这些东西是伴随你一生的,notthoseexperimentdataofpapers。其二,你在与老师的冲突、崇敬等感情之后,会沾染上一些性格的因素,并伴随一生,其三,一个好的导师会引领你进入他的“家族”,把你介绍给科学家们,当然你得是优秀的。你被他家族的人认可接受是相当重要的。其四,好的导师会教给你对科学问题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判断力,发现去研究哪些问题,怎么研究,是否值得研究,何时下手,这些是关系到以后维生的问题。即便你以后不再从事这个传统等级森严的科研工作,这些思维也是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能力才是一个人读了博士之后获得的最宝贵,最重要的能力。(而真的不是那些paper,尤其国内即便是百优也多属于拉瑟的paper。)第五,很多流行书都说你将来怎么样取决于跟谁一起工作,那就选择跟名师一起工作吧。

  这些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其一,敢于冒险,喜欢尝新。反传统。第二,立刻行动,赶快通过实验验证。第三,寻找关键的科学问题,寻找有挑战的问题,寻找有实际价值的问题。不喜欢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第四,强势。科研上十足的贪婪。第五,努力,工作时间很长,也并没有因为获得了一些成就而放弃实验,一直在实验桌旁做实验至到很老。第六,年轻有为。第七,百折不挠。第八,指导、扶持、鼓励学生。第九,我想他们是更全面健全的人吧。相比较国内,大多数导师人格并不健全,甚至不乏扭曲之人。第十,不懈的追求。第十一人,慧眼识人。

  而作为导师的人们,现在要做的便是不断地读书,在人格上,思维上,个人素养上,科学成就上不断完善,建立人格,attract追随者。当然能获得香农那样砖石般清澈的智慧最好。

  我看得是中译本,书中还描写了很多事件的细节,细节,使得所有这些事情仿佛就发生在自己周围。每个人的想法,境遇,决定的背景也交代的清晰,从一个一个的决定中,人物的个性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有机会我还会再去读一遍。

  篇二:师从天才读书笔记

  在考试临近的一周,我开始疯狂地阅读各种课外书,从《普通生物学》到《编码的奥秘》。科学松鼠会的一份推荐书单,让我开始尝试了解每个领域的神奇之处。书单很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种原始的渴望,我知道我要去做。书单的第一本,罗伯特卡尼格尔的《师从天才》。

  昨天中午,在图书馆的社科文艺书库,我找到了这本描述科学史的书。书的破旧程度告诉我我不是第一个来访者。在书的内容提要中,我看到译者说这本书描述了“一个充满智慧、趣味、竞争和创新的奇妙的科研王朝”,让读者看到“观念的争执,实验的成败,对事业与关系的考验,学术荣誉的得失”,近观“那些科学实践中的深刻人性”,领略“令人难忘的探索者的精力和事业”。

  书围绕着一条师承关系链展开。JamesA。Shannon,BernardB。Brodie,JuliusAxelrod,SolSnyder和CandacePert,这是师承关系链中最重要的几个人。他们是生物、化学、药理的集大成者。你也许在百度上完全搜索不到他们的信息,也许在维基百科上也只是寥寥数语,甚至会对这本书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但是他们是的的确确是现代药理学特别是神经生物学的创始人。

  我翻开了这本书。

  对于书中科学人的伟大之处和奇特的人格我不愿意写。因为即使想在寥寥数语就概括数位伟大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科学素养、领导才能和独特个性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只想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受,这感受已经超出了这本书的主旨。

  做一个建筑师,而不是砌砖工。这条师承关系链上的大师们,除去获得诺奖的JuliusAxelrod,剩下的几位都默默无闻,他们虽然还频繁地出现在医学生厚厚的卷帙上,但还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头顶的光环开始黯淡下来。但他们是建筑师,而不是砌砖工。Brodie在Shannon的影响下开始测量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而不是仅仅注意到服药的剂量时,他打响了新药理学革命的第一枪。当Axelrod开始区分在神经元突触的事件之复杂顺序时,他已经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神经药理学。这些科学家,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且用新的方法解决了新的问题,还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别人继续研究。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从事一种革命性的研究。而反观现在的名人——并无贬低之意,仅仅是关心的方向不同——BillGates也好,StevenJobs也好,也仅仅是科学殿堂的搬砖工,而不是建筑师。回头看看计算机领域,让一个大学毕业生简述最终状态机的原理或是在纸上画出一台计算机中的寄存器多路选择器内存的结构,也许他会犯一会儿难。现在的教育更多的关心上层建筑,而很少去关注底层基础——这样只能培养出搬砖工,也许是卓越的搬砖工,但永远也不能培养出建筑师。

  有自己的风格。书中介绍了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由于他们师出同门,所以实验风格也如此相近。他们推崇实验为先,认为一个实验比再多的论断有用。他们相信直觉——他们的直觉往往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成功。他们宁愿做十个“脏”实验也不愿意花大笔的`时间去做一个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他们喜欢一目了然的结果。他们敢于尝试,不会被前人的思路禁锢。他们往往像孩子一样,对一些“公理”提出挑战,非要获得确切的论证才肯相信。他们喜欢与技师和学生交流,并且当他们取得进展时,不吝夸奖。他们的脑袋里总会有新想法,但只要新想法被实验否定就立即放弃这个解释,转而寻找其他的更合理的解释。他们事必躬亲,年逾古稀仍然在实验室抛头露面,并给自己的“徒子徒孙”提出中肯的建议。风格并无谁对谁错,但养成自己的风格,并坚持下去,也是这本书给我的启迪。

  尊重自己的老师。这条师承关系链并不是十全十美,相反的,争执和绝交充斥其间。BernardB。Brodie,JuliusAxelrod由于诺贝尔奖而起争执,SolSnyder和CandacePert因为拉斯克奖而互不理睬。原来认为如此伟大的人应该不会在乎利益名誉,但恰恰相反,他们孩子般的天真对于自己成果的保护超越一切。他们争执都是因为成果归谁而吵。但这完全没有动摇他们对于自己导师的尊重。在文章的作者采访他们时,赞誉与尊重充斥在他们的话语中,即使当时曾经恶语相向。其实,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导师为学生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和研究设备,而学生往往是真理的见证人。在这里引用一段话——出自DanielLevinson的SeasonsofaMan'sLife作为本段的结尾:

  如一切恋情一样,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进程很难顺利,并常有一个痛苦的结局……导师常常会剥削、压榨、嫉妒、文过饰非、强行控制;而学生则常有:提出贪婪的要求、依恋型仰慕、自我否定型感激及骄横型忘恩负义。至于谁有此类行为,为谁而为,则常常搞不清楚。关系结束后,双方常会怀有一些最强烈的感情:仰慕和藐视,欣赏和怨恨,悲伤、愤怒、痛苦及宽慰——正如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结束后一样。

  篇三:师从天才读书笔记

  《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一书深入讲述了科学界知名科学家与其门生的“生活世界”,以及这种师承链对科学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作者向我们生动的展现了一个在美国国家卫生院(NIH)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著名科学家群体构筑的科学王朝。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以后来NIH首任院长香农开始的一种创造性的研究风格,在四位男女科学家中师承相传。从斯蒂夫。布罗迪到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得,再到所罗门。斯奈德最后到坎达丝。珀特。这四位科学家均属本领域中最杰出的人才。他们每个人都曾做过里程碑式的贡献。人们认为,他们每人都做出了达到诺贝尔奖水平的科学成果,其中至少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提名,一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1942年,在南太平洋地区作战的美军受到疟疾严重侵害,香农临危受命,主持抗疟疾药研制的紧急计划,布罗迪则被香农指定承担整个计划的最关键性实验。他们的实验是在一个医院的地下室进行的,条件虽然不好,“但地下室的空气中”却“充满着电光火花一样的昂扬精神”。在战争的危机之下,大家恨不得“第二天”就出成果,大家没有了常规的刻板仪式,团结一致、热情向上,不断交流信息和观点。在不到一年内,布罗迪和同伴解开了阿的平的秘密,使它成为一种强效抗疟药。布罗迪热情高涨地带着他满脑子的新想法,在随后的科研生涯中,向世界推出他自己创新的新药理学,后来他被称为药物代谢之父。他的热情、态度和学识影响了一批批来到他周围的人,其中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阿克塞尔罗德,后者在遇到布罗迪之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技师。在布罗迪的指点下,"阿克塞尔罗德开始真正地研究科学了"。阿克塞尔罗德本人也说“我比任何人都要感谢他,他使我走上了科研之路”。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冥冥之中的指引让阿克塞尔罗德师从布罗迪,他这个性格谦和,只会“像个陀螺”一样在实验室忙来忙去的技师会与诺贝尔失之交臂呢?

  在深刻的了解这些科学家们的科研工作经历后,名为“师承链”的一个章节给我触动尤为深刻。在以香农为首的这条历时漫长却又无比清晰的师承链中,尽管阿克塞尔罗德与布罗迪因为某些原因分道扬镳,斯奈德与铂特在XX受体研究发现权上产生了重大冲突,但科学研究的精髓思想无疑被这些门生们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可见师承链影响至深。而“大师”与门生多年的密切共事和耳濡目染,更在不经意间使门生心领神会,突然感悟并长了许多学问和见识。师承链表面上似乎与一种游戏相仿(在这种游戏中,排队的人们一次讲一个故事传下去,最后一个人讲的故事与原故事已大相径庭),但本书所讲述的师承链根本不是这样,故事传下去时非常忠于原作。正如书中说言“师承链中的一或两人可能会坚持背离剧本原稿,但所有的人都显然已将其精华熟记于心。”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样一些统计数字:有人对9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972年以前在美国做的获奖研究进行了考察,发现一半以上—有48人—曾是更年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助手。而师承链的坏处也是惊人的—“如果没有一个著名的导师,你就几乎永远进入不了顶尖科学家的行列”,所谓“科学的马太效应”。

  读完此书,我不禁沉思:“天才”应该不仅局限于科学研究,大到政治经济,小到娱乐百姓,天才层出不穷。那么“师从天才”这一现象是否也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师承链的顺利传承,我认为有几个必要条件。为首的天才不可或缺,其在科学、产业等方向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判断是首当其冲的,这无需赘述。而传承的门生则是第二重要的条件。香农、布罗迪弟子众多,为什么将其科研精髓传承的如此清晰透彻的却是本书所介绍的这一条链?不必说,自然还会有其他链条在传承过程中背离了宗旨,最终将“大鹏展翅”变为“鸡飞狗跳”的也应该不乏其人。两种传承的结果显而易见,一个培养了诺贝尔奖的耀眼明星,另一个则应该是“枉与他人作笑谈”了。除了拿“接力棒”的门生,大师对门生付出心血所进行的悉心培养和教导在师承链的传递中同样功不可没,在布罗迪,比较极端的表现则是无论半夜几点,他都可能会为某一个实验思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在这里,大师与门生直接的沟通至关重要,绝妙的思路,往往都是在不经意的沟通对话中碰撞产生的。“看高手过招”,不仅要看,更在看过后思考和感悟,这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

  篇四:师从天才读书笔记

  从第一次读《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以下简称《师从天才》)这本书至今,已经过去近10年了。2002年在生态中心做实验期间,曾去西单图书大厦闲逛,在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本书,便与此书结为了朋友,至今已经看了4、5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这本书从二战期间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描述了在医学领域(生理学、药理学、神经学)一个具有师承关系的团队(从香农→布罗迪→阿克塞尔罗德→斯奈德→珀特)如何一代代地传承研究风格,获得了一个个开创性的重大发现,并获得了一项项Nobel奖、拉斯克奖等重大奖项。以此师承链为案例,阐述了科学界的一个非常奇怪现象:师承关系在培养科学顶尖人才方面具有强大作用,“一种特别的东西、关键性的东西,在若干代科学家之间,代代相传”。也正因于此,对92名在物理、医学、化学领域的Nobel获奖者进行考察,有一半以上(48人)曾是更年长的Nobel获奖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助手;许多世界顶尖科学家有一个惊人的特点,通常都在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工作过,然后依次成为下一代顶尖科学家的导师。

  《师从天才》以朴实的语言,试图探讨并回答科学研究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几个问题:1)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2)我们应该怎样做研究?3)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

  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师从天才》中的主人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从本质上说都是做基础研究的。但是,我们却发现,他们所做的工作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终极应用目标。抗疟新药的研制来源于二战期间“美国陆军被疟疾搞得失去战斗力”,“要打败日本人,就必须首先治住按蚊传给人体的寄生物——各种疟原虫(Plasmodium)”,而疟疾被称为“二次大战中的头号医学难题”。同样,斯奈德与珀特对XX受体的研究也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重要社会现实:“在越南的美军士兵中有1/4吸食海XX”,“在美国国内,毒品问题导致了街头犯罪率的惊人上升”;而“只有在分子水平上更好地了解了毒品成瘾机理,世界各戒毒中心才能真正地解决毒品问题”。1960年Nobel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任何科学家无论年纪多大,如想做出重要发现,就必须研究重要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在科研选题时我们都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是重要的问题?国家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有什么重大问题需要解决而还没有解决?我们的研究工作能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只有这样,我们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才不会盲目跟风追踪所谓“国际热点”,才不会无奈地选择某个容易争取到经费的课题,才不会由于自己在某一研究点比较熟路而继续做下去,满足于做些简单的修补性工作。曾有人说,“科研是拿纳税人的钱满足自己的特殊兴趣”,我宁愿相信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是为了强调“科研必须具备并遵循自由探索精神,不必拘泥于他人的想法或社会的影响”,而不是在突出研究者“闭门造车”、“事不关己”的思想。我本人是做饮用水方面应用研究的,应该围绕我国当前许多水厂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开展工作,为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尽一份微薄力量。

  我们应该怎样做研究?诚然,每个人从事的研究课题不同,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与学习经历不同,每个人的做事风格不同。例如,由于微粒体酶的重大发现而获得Nobel奖的阿克塞尔罗德做所有实验“仅用一支移液管”。事实上,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也不存在某些统一的标准、规范可循。但即便如此,可能仍存在一些普适性的法则可供我们借鉴参考。布罗迪说“开始干吧,大胆地试一下”,珀特“总是愿意尝试不容易成功的科研项目”;布罗迪传下来的“基因”是“有那么多有意思的问题要研究,干嘛浪费时间去研究没意思的问题?”阿克塞尔罗德在谈到自己的科研方式时说“去做一个明显简单但会给你一点重要信息的试验……,在合适的时候提出重要的问题。晚些提,问题就显而易见了”,珀特“如果你聪明,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干嘛非要花很多天做实验去得出它呢?”,斯奈德说“我喜欢3小时完成一个实验,而不是3天或3个月”;阿克塞尔罗德说“光设想做什么学不到东西,还要靠进实验室搞实验”,斯奈德的态度是“去做实验,找出答案”,珀特谈到斯奈德的风格时说“别去想它,你就疯起来,动手去实验”。事实上,他们强调的非常重要的思想是,做重要的而不是平淡无味问题、做简单的可直接获得重要信息的实验并快速找到结果、疯狂地做令人激动的实验而不是仅仅冥思苦想,如此等等。顶尖科学家中几乎无人主张要“过于关注研究的精确度”,要“永远关注重要的事物,而不要去研究无尽的细节”。我们生态中心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人员仍属于书中所述的“一般科学家”,而不是所谓的“顶尖科学家”。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培养自己对科研问题的直觉,尽可能积极发现并提出“重要的问题”,并设计简单而本质的实验去获得在我们层次领域内的重要发现。同样,我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科研中的简单修修补补的工作,“不要去碰那些常见的科学课题”,“让别人去解决它们”。

  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当一名硕士或博士入学的学生跟着我们从事科研工作时,我们应该思考,这接下来的几年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到什么?诚然,在目前大背景下,老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学生学会了实验与研究技能,取得一定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并能因其丰富的科研成果而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是最现实也是最基本的。但是除此之外,学生是否还会有更多的期待?我们是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师从天才》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东西在代代相传呢?”或者说,什么东西可以代代相传呢?当然,科研上的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是可以传承的,但是“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确实,这可能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徒弟从师傅那里获得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思维风格’而不是知识或技能”。事实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一样重要,也就是说,学生受到训练之后获得了对“重大、重要或适当的问题有了鉴别力”,知道什么工作是重要的、值得做的,这些素质对于学生在毕业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具备重要问题鉴别力之后,应该培养学生的直觉力,即判断应该从哪条路往下走;在往下走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凭借直觉判断该如何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在遇到困难失败过程中,应该具备积极面对失败乐观心态与坚韧的性格;在科研过程中,还应该学会善于与他人交流协作,尤其对于从事应用型课题的学生,应该具培养其与他人沟通协调能力。此外,阅读《师从天才》过程中还让我体会到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科研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探索,这可能也是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体会到的,而不能让学生感觉到科研是应付项目、论文、专利的索然无味的体力劳动。

  《师从天才》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一群热爱科学并执着于此的著名科学家的科研生活,描述了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与科学风格传承的过程,探讨了科学与科学家的本质以及科学精神的核心。我从此书中受益良多,也希望能学习并领悟到更多的科研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