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作文 > 我最喜欢励志标语作文 正文

我最喜欢励志标语作文

时间:2024-12-23 15:02:56

高考励志标语思考作文

  高考励志标语对高考产生了很大影响,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呢?为大家分享了高考励志标语的思考作文,欢迎借鉴!

  高考励志标语思考作文1

  雷人的标语,疯狂的高考

  去年的一项民调显示:38.2%的受访者还记得自己的高考标语,58.0%的受访者认为高考标语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高考励志标语成了社会议题,因为在今天,高考依然承载着实现代际转换、阶层流动、改变个体及家庭命运的重任。

  标语口号的前世今生

  用一句话来概括标语口号的历史,大概是“本为政治生,思维遗毒当剔除”。

  高考口号标语并非高考特有的“风景”,说到底,它是中国特色。从历史上来看,标语口号是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遗产;半个世纪前,这一遗产在“继续革命”的中国作为实用的传播工具,持续得到运用,成为新中国的“新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作中心转移了。中国大地上红色标语口号不像以往那样铺天盖地了。可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标语口号却依旧持续不断地被广泛运用着。

  在今日中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这些先进文化精英的汇合地,本应会比其他领域早些放弃标语口号这种“旧传统”,事实却不然。标语口号这“玩意儿”缘何能在中国获得变色龙般的强大“时代适应力”?

  从标语口号的“革命”起源来看,它天生就带有“政治运动”的痕迹,许多事实表明,标语口号在我们这个国度中仍然广泛存在。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社会生活还有许多方面等待着改良。

  中国高考的疯狂标语

  如“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此生只为高考狂,冲进重点孝爹娘”、“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挤进一本线的大楼”、“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如北大,与大家巨匠论道谈经”、“要成功,先发疯,狠下决心向前冲”、“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等。

  每一年高考前夕,我们都会通过媒体看到很多疯狂甚至雷人的高考标语,拼命型、暴力型、励志型、文艺型看着网上流传的各地学校高三张贴的风格各异的雷人高考口号,直觉是高考疯了。

  高考标语这么疯狂真的好吗

  疯狂标语会“带坏孩子”吗?另类的高考标语到底是激励,还是适得其反,这样的标语对高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标语对学生确有影响,也有积极作用。“首先是心理‘暗示’,有减轻焦虑、鼓励的作用。其次是一种‘警醒’,就像是跑步最后的几百米,听到周边呐喊就会开始冲刺。”

  但是,一些标语却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类似“穿皮鞋还是草鞋只看今朝”、“奋斗六十天,幸福一辈子”之类的高考标语,具有明显的赌博意味,不但没有警醒的作用,还会让考生更加紧张,容易在考场上走神。比如“计划生育时的‘宁可血流成河,也不多生一个”,缺乏人性,也不合适。“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赤裸裸地将“高富帅”放在墙上作为标语,把高富帅作为奋斗目标,明显太过功利,折射的是畸形的价值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暴力的标语时候,会让人产生校园已成战场的错觉。简直是校园把当成临战前的军营,把高考当成敌人来对待,处处弥漫着火药味。莘莘学子所在之处,一片刀光剑影。制定标语的人不应有功利主义,应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背景。

  上世纪至今高考标语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传统而含蓄。不过短短十余年,高考标语愈发展现出白热化的意味。“发狠”与“拼命”型的高考标语虽然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它表达出的更是一种围观者正在洞见的现实:“拼爹”横行、社会板结程度加剧的当下,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但高考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不“发狠”,不能不“拼命”。

  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换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不过“高帅富”。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再譬如,在一些省份或城市,超级中学往往垄断了清华北大等名校在当地录取名额的绝大多数。

  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以上的种种事实,让激昂的高考标语略显苍白。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它指向的,无疑还是高考本身的话题。时至今日,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其自身的弊端也开始遮不住。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胜防的高考移民,种种乱象频出,让来自权势家庭的学生更容易上好大学。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断拉大。当然,这不是能用几个段落就能说清楚的问题。

  如何让高考可以持续实现社会的流动,不至于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呢?在高考标语激起的舆论涟漪后,我们不能不省思这一点。无论如何,高考标语依旧是莘莘学子最后的励志想象,我们不妨呵护年轻人的这份想象吧。

  高考励志标语思考作文2

  每年高考临近,各种高考冲刺标语开始盛行于校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标语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不过短短十余年,高考标语愈发展现出白热化的意味。

  这是不能不察觉的变化,变化里蕴藏着某种社会情绪。“发狠”与“拼命”型的高考标语虽然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它表达出的更是一种围观者正在洞见的现实:“拼爹”横行、社会板结程度加剧的当下,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但高考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因为它遵循的是一整套相对公平的选择机制,整体上是“分数前人人平等”。正因为如此,高考愈加成为下层青年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他们不能不“发狠”,不能不“拼命”。

  然而,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换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不过“高帅富”。这一方面,早已被关注。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再譬如,不同类型中学的'教育差距在变大,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裂痕在日益扩大。一些身处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他们其实早就注定了要被别人在高考中远远地抛下。

  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以上的种种事实,让激昂的高考标语略显苍白。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它指向的,无疑还是高考本身的话题。时至今日,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其自身的弊端也开始遮不住。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胜防的高考移民,高考舞弊,乱象频出。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断拉大。而在逐年加码的高考革,更呈现出一种“重城市轻农村”的取向。当种种蚕食高考公信力的举措纠葛在一起,高考也就不那么公平,高考标语也只能催人黯然。

  作为暂时没有替代品的向上流动渠道,读书还是有用的,高考仍未整体偏离其公平性的旨归,这是“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标语出现的深层情绪基础。但如何让高考可以持续实现社会的流动,不至于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呢?在高考标语激起的舆论涟漪后,我们不能不省思这一点。无论如何,高考标语依旧是板结年代最后的励志想象,请以纠偏来呵护年轻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