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励志故事古代成语 正文

励志故事古代成语

时间:2024-11-14 06:07:56

  篇1:吴市吹箫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悬挂伍子胥的画像,以便将其捉拿归案。

  伍子胥跑来跑去,也不知爬了多少山,涉了多少水,受了多少饥,最后跑到了楚国边境昭关,见楚军把守严密,自己无法过关,一夜间急白了头发、胡须和眉毛。

  伍子胥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很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便让他在家中住下,帮他想办法混出昭关。后来,东皋公找到一个容貌与伍子胥长得很像的人,给他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让他先过关,结果假的伍子胥被守关将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

  伍子胥就趁这个时候溜了出去。他一路向东走,好不容易走到了吴国,但是身上的钱财已经用尽。伍子胥只好打扮成一个叫花子的模样,在大街上吹箫,乞讨度日。后来伍子胥被吴王重用,他花了几年的时间使吴国兴旺,后来成为吴王阖闾的相国。

  ◎成语释义

  指人才被埋没。

  ◎故事出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鼓腹吹箎,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

  ◎出处译文

  伍子胥带着行李逃出昭关,白天躲起来晚上行路……在大街上鼓起肚子吹箫,乞讨度日。后来伍子胥被吴王重用,他花了几年的时间使吴国兴旺,并帮助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篇2: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着,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篇3: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篇4:忍辱负重

  三国的时候,吴国有一位名将叫陆逊。他出身江南士族,豁达大度,善于谋略,孙权把他的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公元220年10月,曹丕让他的亲信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于是,曹丕罢黜了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东汉王朝正式结束。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下位,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于是,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就是汉昭烈帝。刘备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东吴占领荆州,关羽被杀之仇。

  公元222年,刘备率军攻吴,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刘备心急火燎,出兵没几个月,就攻占了东吴的五六百里的土地。他从秭归出发,急于向东继续进军。他要随军官员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自己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猇亭。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双方相持了半年。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可是大都督陆逊却不同意。

  当时,东吴的诸将,有的是孙策的旧将,有的过去就是孙坚手下的人,有的则是宫室贵族。这些人不少都是打仗的能手,立过大功。对孙权派年青的书生陆逊当都督,本来已经不大服气。现在听到陆逊不同意他们出战,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更不满意,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陆逊见众将如此粗鲁,不理解他的战略意图,心里很生气,便手拿孙权授予他的“尚方宝剑”严厉地说:“刘备天下知名,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是奉主上的命令来行事的,你们只有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君派在我这儿,就是因为我有可取得地方,希望你们能够忍辱负重,遵守军令,不得违抗。”

  一天,陆逊突然召集将士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手了。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关口要道,都让他占了。我们打过去,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他们解释说:“刘备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现在,他们在这儿呆了这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们已经很疲劳了。我们要打胜仗,是时候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冲近蜀营,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延烧起来。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

  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这一战,刘备兵士死伤不计其数。一直战斗到夜里,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最后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山上)。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猇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

  篇5:有恃无恐

  春秋时,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觉得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到了,就率领着大军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听说敌军压境,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为使者出使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截住了齐孝公。

  展喜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慢地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儿也不害怕。”齐孝公不相信:“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兴旺。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子孙孙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原文是:‘恃此以不恐。’)”齐孝公听了,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又率领着大军回去了。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展喜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成语“有恃无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所以无所畏惧。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

  篇6:前倨后恭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他是一位著名的策略家,非常聪明。

  苏秦曾经到秦国去游说,向秦王陈说天下大势,显示自己的才华。可是秦王有眼无珠,觉得他没什么才能,只会夸夸其谈。

  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兄嫂,甚至是妻子都觉得他这辈子不会有出息,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特别是他的嫂嫂,经常白眼相向,对他冷言冷语,骂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说若是他这种人都能出人头地,这个世界就太怪了。

  苏秦非常生气,于是发愤苦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后来,他研究出一套“合纵”之术,就是联合六国,合起来对付秦国。他先去游说燕王,很快得到赏识,拜为当朝相国。后来,他又奉命到赵国游说,又被赵王欣赏,挂了相国之印。再往后,他又去其他四国洽谈联合事宜。其他四国早被强秦欺负苦了,见到苏秦的主张可行,就都封他为相国。

  这样一来,苏秦就挂了六国相印,成为权倾天下之人。有一次,他去楚国议论国事,经过家乡洛阳。他父母知道了,就将庭院打扫干净,摆下酒席,并率领全家人,到三十里之外迎接他。他的妻子、兄弟只顾低着头,看都不敢看他。他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

  苏秦笑了笑,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他嫂嫂又惭愧又害怕,对他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你现在地位高、金钱多啊!”

  苏秦听了,不由叹息了一声,说:“同样是一个苏秦,富贵时亲戚们惧怕我,贫贱时连父母也瞧不起我。人世间不以贫贱富贵对待别人的,又有几人!”

  ◎成语释义

  原先傲慢,后来恭顺。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倨:傲慢。

  ◎故事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出处译文

  苏秦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苏秦笑着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