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励志故事
佛经励志故事:田野上的舍与得
高考之前,他是父母眼中的骄傲,乡里乡亲都知道他成绩斐然。可是,恰恰在人生最紧要的隘口,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高考成绩出来了,他的分数只能上个专科学校。
从县城一中查分回家,他心若槁木,腿一直在哆嗦着。回到村里,夜幕已经降临,乡亲们劳作的田野早已空旷寂寥。然而,只有他父母还在辛勤地割着韭菜,二老配合得很默契,父亲割,母亲捆。
盛产韭菜的田野脉脉地散发着清香,可他的心却似坠入谷底。看到儿子归来,父亲目光坚毅地问:“考得怎么样?”他怯生生地回答:“480分,本科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他的声音很低沉,远远不如夜里游弋的虫鸣的叫声。父亲随即“嗯”了一声。
但他觉得父亲的无声比责骂更加犀利,于是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了,眼泪喷涌而出,凄厉的哭泣声徘徊在田野上空,荡漾而去。
谁知父亲突然勃然大怒起来:“哭什么?真熊包,又不是世界末日!”他被父亲高八度的嗓音镇住了,没想到平日温和的父亲会如此刚毅。父亲用男人的口吻命令道:你以后每天都跟我来田野上割韭菜。
父亲虽然没有多大本事,但种韭菜在本地却是首屈一指,尤为称道的是,当烈日炎炎的夏季来临后,别家的韭菜都开始泛黄或干尖,唯独他家的依然是嫩绿和光鲜的。
此后,他整日跟着父亲到菜地里忙碌,除草,施肥,浇水,什么活都干。因为高考失利,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任何言语,父亲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过,他心中一直有个疑团:为什么父亲的韭菜那么出色呢?
随着时间愈久,他也渐渐地发现一些端倪,父亲浇水和施肥掌握的时机和别人不同,但他知道这不是问题的核心和实质。
夏季的韭菜一茬旺过一茬,别人都着急收割上市,而父亲却迟迟不肯出手,只是任其自由地疯长。更让他费解的是,父亲居然把那些疯长的韭菜趁着黑夜全部割下,并快速处理掉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疑惑地问:“爸爸,我们为什么不收割卖钱呢,这不是浪费吗?”父亲只是笑笑,没有作答。
不久,仲夏和雨季纷至沓来。可是,令他惊喜的事情出现了,他家的韭菜依然是嫩绿和光鲜的,而其他家的早已干枯如草。当然,这一切父亲都是秘密进行的,由于韭菜种得多很少有人发现这个机密。所以,父亲的韭菜因为成色鲜亮,总能卖上好价钱。
他不解地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呢?”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也是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道理其实很简单,我那样做只是想让那些老韭菜养养根,只有它们根基肥壮,才能长出好韭菜。”父亲接着说:“我了解你,不是你的根基没有打好,这次高考只是因为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但不要气馁,人生的路还很长,有根基就能看到未来和希望,这次失败将是你人生的新起点。”
他完全没有想到,整日在田野里为自己劳顿的父亲,竟然能说出如此至深的`人生哲理。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其实胸中早已明镜了然。
他拒绝了朋友和老师让他复读的邀请,执意上了一所普通的专科学校,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名校的本科。在上学期间,他尽情地发挥自身优势,给杂志或者报刊投稿,逐渐锤炼成为一位优秀的作者。
毕业后,他被邀请到一家报社做记者,几年后就做到了城市晚报副总编的位置。在为新闻系学生上课时,学生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深情款款地说:“是父亲,我们要做一个读懂父亲的孩子,只要你读懂了父亲,相信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佛经励志故事:共享更好的实物
老李在的自家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已是满院飘香,菊香一直飘到了山下的村里。凡来寺庙的香客都要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于是有人向禅师要花种在自己的家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别人家。
消息马上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可亲,都要给他们。没过几天,再看院子里的菊花已送得一棵不剩。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僧侣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叹道:“真可惜!这里本应是满院菊香啊。”
但禅师却笑着对弟子说:“你们想想,这样换来是什么?三年后,将会是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僧侣们不由心头一热。
此时再看看禅师,他脸上的笑容犹如菊花灿烂。
禅师最后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拥有了幸福。”“一村菊香”
【励志感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奉献,即使到最后我们一无所有,与人分享的快乐也会时时激荡在我们心头,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幸福。
佛经故事
佛经中的许多故事都有其特有的寓意,教育佛门子弟其中的道理。
佛经故事篇一:
【经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释义】
从前有一个呆子。他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莱太淡没有味道。主人知道后,就又在他的菜里加了些盐。尝到加了盐的美味之后,他便自言自语地说:“菜之所以鲜美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加一点点盐尚能如此鲜美,何况更多呢?”这个呆子愚蠢无知,便空口吃盐,吃了以后口舌失去味觉,反受盐的'害。
【寓意】
譬如不懂佛的人,听到适当地节制饮食,对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于是就不吃饭食,经过七天或十五天之后,因饥饿而影响了身体,对修行也没有好处,就像这个呆子因为盐有美味而空口吃盐,结果使口舌不能辨味一样。
佛经故事篇二:
【经文】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释义】
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途中偶尔拾到一袋钱,他非常高兴,就马上数起钱来。钱还没有数完,那钱袋的失主突然赶到,把金钱全要了回去。这个人当时很后悔,要是拾到钱袋就离开,那么就可以得到这些钱了。真是后悔、痛苦极了。
【寓意】
我们既遇三宝,便应及时勤修善业,以求早得解脱。假使为世事俗务蹉跎岁月,将会后悔不及的。
佛经故事篇三:
【经文】
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容貌端正,世所稀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见,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颜貌端正,思与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无疑。”诸亲语言:“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后日见之,便语之言:“我等为汝,便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闻之,欣然而笑,谓呼“必得”。
【释义】
从前有一个农夫,偶然到城里去玩,看见了国王的女儿,生得很美丽。回家后,他日思夜想,想着与公主谈一交,无法如愿,使他相貌憔悴,卧病在床。家人为此十分忧虑。便有人问他:“什么原因使你得这场大病的?”他回答:“自从看见了公主,我天天想的就是能再见她一面,但是无法实现。”那人就安慰他说:“我们会替你想办法的,让你和公主碰头,你不要再担心了。”过了几天,他的病渐渐好起来了。于是这个曾经安慰过他的人就对他说:“我们已替你想过办法,但现在公主还没有答应。”他听了以后,竟高兴得笑起来,自己对自己说:“她会答应的,我去叫她,她一定会来的。”
【寓意】
世上有很多笨人,在不适宜的时候播种,以为可以收获,结果一无所获。世人或外道如果所修非正道之法而痴望得觉果;或者只修了一些微小的福,自以为满足,可成菩提,正和这个农人想见到公主一样。
佛经禅理故事
有些荒凉总要去经历
前几天参加朋友的婚礼。婚礼上,朋友穿着华美的婚服,明眸皓齿,巧笑倩兮,双眸流转之间闪动着幸福的波光,尤其是唇角那抹生动迷人的浅笑,令每一位嘉宾为之深深倾倒。新郎官是京城一家大医院著名的外科医生,高大英俊,帅气儒雅,目光深情款款,像多情的蝴蝶,时时落在朋友的身上。参加婚礼的客人们纷纷称赞他们真是“天造的一对,地设的一双”。
看着眼前这对新人深情缱绻的样子,我突然想起几年前的那桩旧事。
朋友和相恋四年的男友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肚子一痛起来就浑身冒冷汗,满床打滚。男友抱着她去了几家医院,楼上楼下跑了几十趟,终于确诊是子宫的毛病。医生说,要想彻底治疗,必须切除子宫。
切除子宫,意味着女性身体的残缺。对于一个未婚女子来说,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朋友闻听此言,当即昏厥。等她醒来,流着泪恳求医生:能否只切一半,我还要结婚,还要做母亲,还要为我的爱人生一个可爱的宝宝。
在场的医生被这个情深义重的女子含泪的请求打动了,看着她雨打梨花、凄楚无比的模样,医生们的心似被一双无形的巨手拎起来一般,紧紧缩成一团。最后经过专家反复会诊,决定为她保留二分之一的子宫。
等她从手术台上下来,身边却不见了男友,只看到他留下的一封短信:请原谅。我是独子。三代单传。
不啻于晴天霹雳,天塌地陷。虽然是短短的几个字,她却看了很久。在那一刻,整个世界黄沙漫漫,洪荒一片,似乎时间都凝固了。绝望无边无际,如千万只蚂蚁啮噬着她的身体和心灵。终于,她哭出了声,眼泪像奔涌的江水,滚滚而落,滔滔而下。
朋友和亲人们不知如何安慰她,只是静静守护在她身旁,陪着她默默垂泪。在大学做讲师的姐姐赶了回来,姐姐说:不要难过。失恋是为了给真爱让路。许多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他们有缘陪伴我们一程,但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苦只能一个人扛,命运的荒凉总要经历。
听了姐姐的话,她咬了咬苍白的嘴唇,收起了眼泪。对着洁白的墙壁,一个人默默沉思了很久,很久。
一晃几年过去了,同龄人一个个出双入对,结婚生子,她依旧形单影只,在人们同情怜悯的目光中,一个人进进出出,恬静坚毅,温润如玉。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到了工作上。没有人知道她伤痕累累的心里有多苦,也没有人知道她柔弱的双肩有多累。
天道酬勤。由于工作出色,她被单位派往英国留学,在那里邂逅了真爱,也就是现在的新郎官。
有些荒凉总要去经历。看着朋友妩媚灿烂的笑靥,我咀嚼着姐姐的话,反反复复。蓦然回首,你就会发现,所谓的苦难其实是人生无比珍贵的历练,而那段踽踽独行的路途,其实是命运恩赐的经过泪水滋润略带苦味的甜。
宽恕
一个周五的早晨,格兰的礼品店依旧开业很早。格兰静静地坐在柜台后边,欣赏着礼品店里各式各样的礼品和鲜花。
忽然,礼品店的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位年轻人。他的脸色显得很阴沉,眼睛浏览着礼品店里的礼品和鲜花,最终将视线固定在一个精致的水晶乌龟上面。“先生,请问您想买这件礼品吗?”格兰亲切地问。可是,年轻人的眼光依旧很冰冷。“这件礼品多少钱?”年轻人问了一句。“50元。”格兰回答道。年轻人听格兰说完后,伸手掏出50元钱甩在橱窗上。格兰很奇怪,自从礼品店开业以来,她还从没遇到这样豪爽、慷慨的买主呢。“先生,您想将这个礼品送给谁呢?”格兰试探地问了一句。“送给我的新娘,我们明天就要结婚了。”年轻人依旧面色冰冷地回答道。格兰心里咯噔一下:什么,要送一只乌龟给自己的新娘,那岂不是给他们的婚姻安上一个定时炸弹?格兰沉重地想了一会,对年轻人说:“先生,这件礼品一定要好好包装一下,才会给你的新娘带来更大的惊喜。可是今天这里没有包装盒了,请你明天再来取好吗?我一定会利用今天晚上为您赶制一个新的、漂亮的礼品盒……”“谢谢你!”年轻人说完转身走了。
第二天清晨,年轻人早早地来到了礼品店,取走了格兰为他赶制的精致的礼品盒。
年轻人匆匆地来到了结婚礼堂——新郎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年轻人!他快步跑到新娘跟前,双手将精致的礼品盒捧给新娘。而后,转身迅速地跑回了自己家中,焦急地等待着新娘愤怒与责怪的电话。在等待中,他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了下来,有些后悔自己不该这样做。傍晚,婚礼刚刚结束的新娘便给他打来了电话:“谢谢你,谢谢你送我这样好的礼物,谢谢你终于能明白一切了,能原谅我了……”电话的一边新娘高兴而感激地说着。年轻人万分疑惑,什么也没说,便挂断了电话。但他似乎又明白了什么,迅速地跑到了格兰的礼品店。推开门,他惊奇地发现,在礼品店的.橱窗里依旧静静地摆着那只精致的水晶乌龟!
一切都已经明白了,年轻人静静地望着眼前的格兰。而格兰依旧静静地坐在柜台后边,冲着年轻人轻轻地微笑了一下。年轻人冰冷的面孔终于在这一瞬间被改变成一种感激与尊敬:“谢谢你,谢谢你,让我又找回了我自己。”
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格兰只是将水晶乌龟这样一件定时炸弹似的礼物换成了一对代表幸福和快乐的鸳鸯,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改变了一个人冰冷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点宽恕,它将带给一个人重新获取新生的勇气,去直面他人生中的另一个幸福时刻。
古庙机遇
印度有座破落古庙,由于香火不旺,古庙内仅住着一位禅师。在古庙旁的小巷里,有位穷汉名叫西塔拉姆。他一直渴望发财,但30多岁了,仍是身无分文、孑然一身。
西塔拉姆到古庙虔诚问道:“大师呀,你说我头脑灵活、志向远大。可为什么机遇不光顾我呢?”禅师答道:“与其等着非凡的机遇,不如抓住普通的机会。庙里现在需要一个劳工,虽然工钱少一些,但能够供你吃穿。”西塔拉姆敬仰禅师,就听从他的话,在古庙安心做起劳工来。
西塔拉姆的工作就是扫地挑水等杂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古庙院内的黄土被冲走,地上露出几块石头来。因为这几块石头凹凸不平,西塔拉姆扫起地来,远远不如以前那样顺当。西塔拉姆想把这几块石头移走,可却懒得出这么大的气力。他只是在古庙外铲了些黄土。铺在这不平的石头上。
花开花落,一年年过去,西塔拉姆在古庙内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工作。
有一天,一位香客买来一批青砖,他请人刮去院中黄土,准备将青砖铺上。由于那几块石头凹凸不平,这位香客就叫人移走这几块石头。
石头移开后,却发现石头下方有一个洞——里面埋藏着大批黄金!用价值连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10分钟前还是笑嘻嘻的,在一旁监工的西塔拉姆,现在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只能跑去找禅师,哭诉道:“暴雨过后,我是第一个发现石头的人。我要是将石头搬走,那么我就是这黄金宝藏的发现者了!可这么好的机遇,我却错过了。”禅师慢慢说道:“机遇往往被多数人错过,因为它衣着朴素、貌不惊人。”
西塔拉姆哭过后,异常悲痛的选择离开这个伤心地。
禅师望着西塔拉姆远去的身影,喃喃自语道:“有心人会把绊脚石变为成功的机遇。如果他继续留在古庙中,今后不知有多少记者会来采访他,不知会有多少慕名而来的香客爱屋及乌,崇拜起西塔拉姆来。这足以改变他的一生——西塔拉姆呀西塔拉姆,一系列好机遇,你又失去了!”
佛经故事:关于自我
关于“自我”或者是“我”这个概念,不同学派、不同宗教、不同国度、不同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说千道万也是讲不清楚,也弄不明白的。
贯穿佛经中的重要概念其实不是“自我”或者“我”,而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经讲“明心见性”,“我”是“四大和合”的“相”,是虚幻不实的。
因而这个“相”,只是一种表征,它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幻相。因缘际会是一种果报,也是虚幻的,是“空”的。
切入“空”的真谛,那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样的状态。诸相就是“色”,最终归于“空”。其实“空”亦是一种相。
相是什么?称之为一种层次,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时空状态,都可以。无相谓之空,就是没有差别的状态,没有你我他它的差别,没有物质现象,没有欲望,没有思想,也没有情感,更没有贤智慧愚和伦理道德,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的状态。
佛法开释众生真谛,寻求涅盘正道,就是寻求达到“无”的境界,那样的境界,不在有“自我”或“我”这个说法,这样“自我”就解脱了,就觉悟了,也就成佛了。
但是,生命修行之路,漫漫兮其何修远!我们只能一步发心、立愿、修行,不是只是现在今生,而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持之以恒,永无休止的。
说一个故事:
华严寺是一座非常有名望的寺庙,经常有乞丐来乞讨。这天,一位断了左臂的乞丐来到华严寺乞讨,正好遇见“彻悟”方丈。
彻悟方丈没好脸色严肃地对乞丐说:“你去,把前院的这堆砖头,给我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乞丐听了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头呢?你这不是在捉弄我吗?”说着他乞丐怒气冲冲地向寺外走去。
“你给我站住!”彻悟方丈大喝道,然后亲自用一只手抓起一块砖头,说道:“搬砖这样的事,一只手就能做得到,你为何不去做呢?”
乞丐见状,面露羞愧,不再争辩什么,用他唯一的一只手和方丈一起搬起砖头来。两人花了半天的时间,才把砖头全部搬完。
临了,彻悟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感激地对方丈说:“谢谢你!”
彻悟方丈说:“谢什么,这是你自己凭劳动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离开了华严寺。
这天,华严寺又来了一位乞丐。彻悟方丈把他带到后院,指着那堆砖头对他说:“你把这堆砖头搬到前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这位乞丐四肢健全,身强力壮,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
寺中弟子十分不解地问方丈:“方丈大师,你上次叫那乞丐把砖头从前院搬到后院,这次你又让这乞丐把砖头从后院搬到前院,这到底是想把砖头放在前院还是放在后院呢?”
彻悟方丈微笑着对弟子说:“这些砖头,对我们来说,放在前院和后院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乞丐来说,搬与不搬,其意义就不一样了。”
时隔数年后,一位衣着考究的人来到华严寺,要拜谢彻悟方丈。这位气度不凡的人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只右手。原来他就是那位用一只手帮方丈搬砖头的乞丐。
原来这位一只手的乞丐自从彻悟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明白了方丈的用意,后来他努力拼搏,终于有所成。
而那位四肢健全的乞丐,数年来依然还在附近村落行乞。
这个故事,实际就是关于“自我”的故事。
“我”在这里,一只手与两只手,并无差别,都可以做事,能做事,而且能做好事情,这就是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定位,确定价值取向的问题。
马云说:如果你不爱钱,钱肯定也不会爱你,你也不会拥有钱。
迪心说:如果你只爱钱,钱同样也不会爱你,你有钱也会失去。
再讲一个故事:
唐朝有一位智闲和尚,曾经拜灵祐禅师为师。
一天,灵祐禅师问智闲和尚:“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呢?”
“啊?在娘胎里的时候啊,能做什么呢?”智闲和尚冥思苦想,无言以对。只好说:“师父,弟子愚钝,还请师父赐教!”
灵祐禅师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和尚回去禅房,翻箱倒柜查阅经典,翻阅佛经,但没有一本书里记载了这样的事情。
智闲和尚顿时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熟读佛经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真谛,不想这一切都是空啊!”
智闲和尚灰心之下,一把火将自己的书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智闲和尚辞别灵祐禅师下山,灵祐禅师没说任何安慰的话,也没有挽留,任他自行离去。
后来,智闲和尚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住下,过着和原来一样简单的修行生活,但心中却总是放不下灵佑禅师问他的问题。
这一天,智闲和尚如同往常一样行走在林间,苦思着那个问题,有意无意间随手捡起一片碎瓦片抛了出去,瓦片正好打中一棵竹子,立时发出清脆悦耳的空响声。
智闲和尚突然感觉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让他全身都在颤抖,同时充满了喜悦,他终于达到了禅悟的境界。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实际上,凡夫众生,皆是住相生心,总是住欲生情,这才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世界也便由此幻化而成,最终形成了我们自以为是的“自我”、“情感”和“宇宙”等等认知上的概念,进而紧紧地束缚着众生。正是这样锁链般的束缚,使得众生不得不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诸缘因心而起,诸相因我而生。如果窥破“我相”,诸相自灭,万法皆空。
凡夫愚钝之人,以为有我,所以总是被这个“有我”所产生的“幻相世界”所迷惑,以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都是真的,贪著其事,沉迷其欲,难以自拔。
未学佛法的人,见山是山,所以是山;见水是水,所以是水;
修习佛法的人,见山非山,山不是山;见水非水,水不是水;
证悟佛法的人,见山非山,故名为山;见水非水,故名为水。
说明白点,是也不是,非也不是,山水的概念,只是一个名号而已。
上面佛经故事中,第一个故事是寻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人生价值的体现,需要的是“自制、自信、自强、自立”的“自觉自渡”。你如果喜欢,那么就去努力,就去付出,而不是索取!
第二个故事是讲“自我”的本质问题,“我”是蒙昧无知的假相。娘胎中的那个“胎儿”,没有思维,也无情感,无知无觉亦无识,何来“自我”这般概念?
现代倡导“胎教”,这是要把大人的思想意识或愿望强加给未出生的胎儿,“胎儿”当然能“受”,却没有“想”,更不能行,更不会形成认识。你以为天才儿童真的是娘胎中学会琴棋书画的啊?
信仰迷失、道德沦丧、急功近利、利欲熏心、贪淫等等社会乱象,这正是执于“我相”的根本原因。
智闲和尚无法回答师父问题,就是因为执泥于胎儿这个“我”,能做什么呢?
故事没有告诉大家智闲和尚到底证悟了什么,整部佛经也没有告诉大家佛证悟了什么。没有告诉什么,其实就是什么都告诉了。
如同浮沉与生命苦海中的众生,佛法就是那驶向彼岸的船,船已经在身边,大家还犹豫什么?既然上了船,为何还问真的能到彼岸吗?为何还傻傻地问彼岸真的存在吗?
彼岸就在心中,身外无处可寻。
我是谁?我是什么?
我是我,非真我;我非我,故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