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小娘惹励志的故事 正文

小娘惹励志的故事

时间:2025-01-16 21:45:15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

  书名一直听说,总感觉应该是一种历史类图书,像是要介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就从来没有拿起来读过,真正读完还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礼》背景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奇特的经历,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读完后,书中的那些鲜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总是盘旋在脑海之中,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整部书结构安排的非常巧妙,以“玉”、“月”为每章的标题,交织在一起,在小说的结尾又合二为一。小说情节紧凑,高潮迭起,总是能不断地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尤其是韩新月的身世之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看下去,去解开这个谜团。此外,异于汉族的回族伊斯兰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说的一个亮点。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印象中他们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看了这本书之后,对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回族人很爱干净,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非常讲究节制。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启迪我们,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

  早在三周前就看完了这本书——《穆斯林的葬礼》,当时看完后心里感觉很沉重,让我无从下笔,所以,直到今天才写下这篇读后感。想到书中讲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心里还是很难平静下来。

  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自己亲自看过之后,我深深表示赞同,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

  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讲述民国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和文化;讲述北大燕园的景色,让我对北大和学生时代有些感伤;讲述避难伦敦,让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世界战争。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韩新月的命运和与楚雁潮老师之间的爱情。新月还是死了,带着遗憾走了。但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

  一本厚厚的书,承载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3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几乎看遍了我所有能看到的书,但一直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看完一本完完整整的小说。那一天,妹妹带来了一本厚厚的小说,说是专门为我借的。惊讶之余,我第一次细细打量了这样一本拿在手里仿佛有着浓厚岁月沧桑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精致的封面,引人入胜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静下心来,开始翻阅。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文风那么符合我的胃口,就好像一个赤脚走在遍布荆棘的荒路上的人突然穿上了一双舒服的鞋子,那种感觉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会。

  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件件华美的羽衣,不仅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还经得起细细的推敲。它给我一种远离人间,像是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清新脱俗,华丽精致,既不庸俗,也不拖拉。这才是我一直想要阅读的作品啊!

  书里的主人公韩子奇痴迷于玉,促使了他与梁君璧的婚姻,但是那是逆境中的自然结合,没有爱情。但是在海外流浪十年之久让他与梁冰玉惺惺相惜,产生感情,最终生得一女,新月。而她,又是另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了。她始终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和自己相爱的人阴阳相隔,只有一首《梁祝》永永远远的陪着楚雁潮,陪着他寂寞的心……

  这是一个悲剧,却充满着力量。也许是我还小,对于这本书的真正含义我理解得并不透彻,但是我无法否认对它的喜爱,它所表达的情感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它的身上有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它的身上烙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成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用了四天的休息时间将它看完,才发觉自己已深深陷入了霍达用文字编织的世界里。那个似真似幻,欲语泪先流的世界,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神圣。直至现在,那婉转千回的故事仍似历历在目,只要脑中一想起它,各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便会蜂拥而至,要思考好久才能回味过来,心中早已不复平静。

  指尖磨砂着精致的封面,我的嘴角却勾起了笑容,经典便是经典,只可永远在心中珍藏。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4

  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和“月”作为线索贯穿《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在跳跃的时间中缓缓地讲着故事,在爱与被爱中来回: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大约远在公元七世纪,一群群头上缠着白布的中亚和西亚商人,追寻传说中东方帝国的繁华,辗转数千里,来到东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让他们从此停留。岁月流转,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在千年的历史中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我对于这个民族本觉陌生,但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在一个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这本书带着我与一个穆斯林家庭一起,走过时代长河中的许多跌宕起伏。

  主人公韩子齐嗜玉如命,战乱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藏玉,他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他抛下妻儿,远渡重洋。仿佛命运的作弄,在异国他乡,他与妻子的妹妹梁冰玉走到了一起。战争结束,他迫不及待的回国,带着爱情结晶女儿韩新月。他的妻子纵有再多的委屈,面对自己的妹妹,自己的丈夫,面对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怎么可能让自己没有丈夫,让儿子没有父亲?只有梁冰玉知道,这个家是容不下她了。于是,韩新月便失去了亲生母亲的陪伴。韩新月委屈,不解,为什么照片上的妈妈看着那么慈祥,而现实中的妈妈,却是那么的陌生……随着新月的长大,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渐渐落幕,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又在上演。

  韩新月,如玉一般的女孩,美丽,聪明,善良。与一个女孩的所有的赞美词汇都可以加在她身上而毫不夸张。她爱她的家,却不理解她的家,她不明白爸爸妈妈的争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妈妈的盛气凌人,她更不明白妈妈看到她似的眼里偶尔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却被无常的生命,斩断了所有的梦想……

  在新月离去多年之后,远走异国他乡,做了一辈子如无根飘萍的梁冰玉回来了。这个不被人承认的妻子和母亲,为了寻找遗失的亲情,为了寻找日思夜想的女儿,踏着自己的痛苦急切地回来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见到的和不愿见到的却都已被岁月带走。

  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结构形式,单数章节写“玉”,双数章节写“月”。玉,象征着财富和地位,“玉”的章节写是主人公韩子奇从易卜拉欣成为一代“玉王”的艰难历程;月,象征着纯洁、善良,写的是韩子奇的女儿新月和楚雁潮凄美动人的爱情。

  两个世界被一道无形的大门所分割,却又不得不重逢。读者刚刚在这个世界读到动情处,这一章节却完了,轮到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整理好情绪,重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去读。这种交替式的叙述带给人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读者就这么跟着霍达,仿佛穿梭在一条两面墙壁在上演两条命运线的细长胡同中,当走到尽头时,胸中是一股硬实的填在心头,挥之难去的忧伤。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5

  这是一本以回族清真教徒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为背景,讲诉琢玉大师韩子奇与其女儿韩新月两代人纠葛缠绕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读这本书,一开始是被封面上仅小于题目字号的“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所吸引的,而“穆斯林的葬礼”这几个字又让我很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是死了多少人呢?是多么壮观的葬礼呢?当我身临其境时,才发现每一场葬礼,都是对读者心灵上的一次凌迟。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欣赏它独特的叙述方式,章节交错,从“月梦”“玉魔”“月冷”“玉殇”到最后的“玉魂”“月别”,以月象征纯洁善良的韩新月,以玉影射视玉如命的韩子奇。而层层推进的章节标题更彰显了故事伏笔重重,跌宕起伏的叙事风格。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当你读的越深入、越细致,就越能感受到作者于细微之处不易察觉却又精心的布置。就像在品一杯好茶,残留着舌尖上的甘醇越往后越浓烈。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最欣赏它在人物方面精细深微的刻画。没有一个角色应当是完美的,你无法用“好人”“坏人”去界定,他们是你边恨得牙痒痒,又边怜惜的鲜活的存在。

  韩子奇,在爱与责任的较量下,他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后者,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爱情的魔障。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梁冰玉与智慧担当的韩子奇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从未动过情念,然而当冲出束缚的牢笼,在异国他乡战乱流离的三年,他们却毫无保留地相爱了。也许,爱便是在对的时间与你在一起。

  可那又怎样呢?爱有多么深刻,痛就有多么深刻。抗战八年,作为韩子奇的妻子,梁君壁却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子撑起整个家。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她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国难当头时每天惧怕着丈夫、妹妹与儿子、自己的死亡熬过八年光阴?而八年后,携“夫”带子回家的梁冰玉却在亲姐姐面前喊着人格尊严,这又是何等的残忍?梁冰玉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人格独自离去,她是坚强的。韩子奇为着责任留下,幼小的韩新月却从小失了亲娘,受尽“新”娘的冷漠。

  韩新月,似一弯清清的小溪潺潺地流动,涤净了每个人的心田,似一阵春风吹绿了枝桠与春天,似天边一弯皎洁明净的新月。她的美,她的善,她与自己老师真诚纯洁的爱,让这本悲剧的书有了明快的乐调。

  然而,正因为有乐,才衬得最后的葬礼多么悲伤。她死了,连天上的月亮都好像要陨落了。

  她长眠于地下,穆斯林的葬礼落幕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6

  其实,我并不会写读后感。只是,为了摆脱这枯燥无味的假期而信手由缰的发发感慨,以减轻这种自然而然的郁闷之情罢了。

  记得看这本书时,正逢我出水痘而闷在房子里,一边是拿着镜子看着脸上的水痘慢慢的消失,心里感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欣喜和期盼;另一边是由于好几天没有出过房门,没有晒过太阳,一种无形的压抑伴随左右。好想出去兜兜风,嗅嗅阳光的味道和花草的清香,但我不能,我只能披着衣服,静静地站在窗口默默凝望远方,在这种活动以外的时间,我看《穆斯林的葬礼》。

  回想一下,《穆斯林的葬礼》到底带给我什么?是在为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而惋惜?还是在为韩子奇在婚姻上的懦弱而痛心呢?我不知道,冥冥之中,我总觉得霍达带给了我一些很现实的东西。

  在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礼节。当然,这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葬礼的仪式。梁亦清死了,韩新月死了,“姑妈”死了,韩子奇死了,这些人的离去,怎能不使我对“葬礼”记忆深刻呢?虽然我曾经为他们伤感过,痛惜过,感慨过,流泪过,但它也带给了我许多的思索。

  也许此时,此年龄,信口开河的谈论爱情似乎让人感觉到我的稚嫩与单纯。但它却使我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爱情才会幸福”?那些因为怜悯、因为同情、因为感恩而形成的婚姻是否存在真爱呢?为什么爱情在世俗、在民族差异、在宗教信仰面前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呢?我想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却又权利去寻找自己的爱情。也许是因为生活,生活让我们改变了太多。是生活让爱情变成了婚姻,由婚姻组成了家庭,但也是因为生活,让大多数人在压力下凑合着过日子。我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在现实中,人总是要生活,这也许就是韩子奇为什么割舍梁冰鱼儿回到与梁君璧组成的家庭中的原因吧。

  好了,写到这,我无法再写下去了。因为我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或有什么能让人引起思考的感慨。我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的收获是我还想再看一遍,至于这美其名曰的读后感,权当我个人在这浓厚的氛围中呼吸一点别的空气,至于其他的意义,我觉得很寥寥,只是希望看到此文的人别见笑,本人就倍感欣慰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7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我也已读过两遍,第一遍是在大二的时候,没看几页就被它迷住了,废寝忘食地用了三天时间将其看完,真是一部好书呀,让我第一次接触了穆斯林的生活一些常识,以及有关玉的制作的专业知识,在我看来,只有专业的琢玉工匠才能如此精确的描述玉的林林总总,令我不得不惊叹与作者的敬业与专注。第二次读就在今年春节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此次有了更深的感悟,随着故事的发展,人喜吾亦喜,人悲吾亦哀。我也随着故事的情节和作者一样流下了不少泪花。

  该书描写了一个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虽然表面看来是那么的协调、平静。悲剧是谁造成的?谁都没有错!只能说是造化弄人,命运不济呀!韩子奇是苦的,他有爱却不能爱,整个下半生都生活在妻子梁君壁的很与不饶恕之中;但梁君壁错了吗?不,她亦痛苦,自己的丈夫犯下了本民族不可饶恕的罪恶,却不能痛快的解决,因为一边是自己深爱的丈夫,奇哥哥,一边是自己的亲妹妹,玉儿,更何况他们竟然还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我们能理解,她对新月那复杂的情感,恨并爱着,折磨了丈夫、女儿,也折磨了自己;梁冰玉也是痛苦的,找到了真爱却不能在一起,她背叛了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姐姐,与姐夫产生了感情,生下了女儿,却不能给她母爱,只有痛苦地离开;韩天星是痛苦的,与他真心相爱的恋人,暗地里被他亲爱的母亲拆散了,等到他知道真相时,又能怎样呢?他不能战胜命运的安排,因为他的妻子——那个深爱他的女人,就要为他生产了;韩新月也是痛苦的,她多么想多么想得到母爱呀!却从来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母亲?还要承受自己亲生父母所留下的苦果。当她遇到了一个与她至死相爱的人——楚雁潮时,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却摆在了他们头上,在世俗与宗教的阻挠下,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楚雁潮不是一个穆斯林。对这种不可能的妥协,作者只能是安排他们天地相隔。

  读完这个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同情与无奈之中。真想去质问作者,为什么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却又无法去责怪谁?真是有种窒息的感觉,让人无从去发泄,即便时隔多日,今天提笔写读后感还是无法释怀,真想跑到无人的旷野,去大叫一番,些许会舒服一些!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8

  看完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掩卷而思。我被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对书中描写的每一个细节都感到既新奇又陌生,也被小说的精彩情节、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了,亦为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的爱情悲剧留下了伤感的泪水。

  书中以“玉”和“月”交叉展开来写。只看目录:月梦、月冷、玉缘……一种十分纯净、脱离凡俗的感觉油然而生。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这里,可以看到梁亦清作为一个玉雕技艺高深的匠人,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对玉全身心的热爱,也看到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有崇玉、爱玉、敬玉的情操。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时形容有德行的男子,都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文中也隐隐流露出如玉般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

  书中最令我难以释怀的就是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不附带任何关系去爱,爱时如夏花之绚烂,结束时亦如秋叶之静美。他们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是何等高尚纯洁的感情啊!尤其是新月患了心脏病住院,再到她离世,楚雁潮给予她的关怀呵护,再到后面试墓穴的那段描写,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

  人生无常,无论你是一个怎样坚强的人,面对死亡都是那么不堪一击。我的心情就如一片漂浮在空中的落叶,随着主人公的心情起伏变化。说实话,我对他们的爱情既羡慕又有种揪心的疼痛,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心灵相犀的情感,因为这样纯美的爱情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极为少见了。

  爱情是一种信仰,它储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储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它和灵魂同在。不管怎样,缘分到来时就珍惜,把握现在,即使给不了太多的温暖,也不要去伤害。我觉得真正的爱情是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那种爱情——纯洁、简单、真挚。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刹那芳华,转瞬即逝,可是留在心里的却是永恒。人生就是一首歌,每一个曲调,都诠释一种震撼。或许爱情原本就是需要想念的,让念想在岁月中悠然绽放,凝成彼岸的遥望,缘来缘去,千般婉转,终会羽化成蝶,妖娆成尘世里最美的绝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9

  禁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终于翻开《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过去的和现在的,两条主线并行描述,到最终汇合,揭开所有的谜底,感叹作者的巧妙构思,令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读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别说情节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书呀。

  再说说剧中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所以看的过程,心情略显沉重。

  最大的悲剧人物是碧儿,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严格恪守着穆斯林的教规。早年丧父,为了家业,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韩子奇,碧儿不懂爱情,她认为教规最大,祖业最大,但是现实生活却跟她开了天大的玩笑。因为时事的变迁,韩子奇娶了玉儿,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边,时刻提醒着她曾经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毕竟是胞妹的孩子,有着同样的血脉,既爱又恨,复杂的情感,令新月对这个妈妈时常琢磨不定。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却原来嫁给了一个汉人。她最在意的儿子天星,因为她的从中作梗,拆散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鸳鸯,非但没有得到儿子的爱,却只有儿子的怨恨。胞妹玉儿,因为她的不宽容,远走他乡,唯一的亲人从此天涯两隔。祖业“奇珍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仅自己不幸,也给别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节的起因,一切因她展开。玉儿的.远走他乡;天星没有娶到真爱;当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孙得以抄家,抄走了韩子奇的毕生收藏,致韩子奇抱憾离开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随着新月的离去成为最大的遗憾,令人唏嘘不止。

  韩子奇,天生对玉有着不解之缘,他的人生追求是玉。生活所迫,他误打误撞,跟随了穆斯林教徒吐罗耶定,本以为人生所求,就是前往麦加朝觐,但是自从他在“奇珍斋”见到美轮美奂的玉器,他突然意识到,玉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为玉生,为玉死,只可叹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月,是书中的亮点,她是爱情的结晶,本来也将有一段浪漫动人的爱情,但是从她的出生,注定了悲剧的角色,即使有着清新可人的形象,聪慧敏捷的头脑和善良温柔的性情,也没能抵抗命运的安排。

  玉儿,是所有角色中最让人感到轻松的,比碧儿有文化、更多情,比韩子奇更勇敢,比新月能抗争。她不随波逐流,努力把握命运,虽然在感情上,屡受打击,但是她没有灰心放弃,反而更加勇敢地追求真爱,自爱、自尊、自立让她活得比其他角色更充实、更成功!虽然她也经历了早年丧父、中年无奈抛夫别女、晚年痛失爱女,但是她努力了,应该没有遗憾了。

  这本书围绕穆斯林和玉展开故事情节,所有人物因对这两个方面的追求或悲或喜,诸多的悲剧令我怀疑,是怪对信仰太执着?还是怪世态动荡,个人太渺小,相对国家的命运,根本无力挣脱。

  我能理解穆斯林教徒一生倾其所有,只为到麦加朝觐,哪怕乞讨着一路走过去,以成就其人生的辉煌时刻。他们内心只有,在外人看,也许他们穷困潦倒,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富有。对信仰绝对的虔诚,内心是平静的、祥和的、坦然的。

  大多数的人是游离于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所以造成许多精神上的苦痛,除了吐罗耶定,其他角色都是悲情的。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精神上的困扰。

  个人认为,人活着只为“体验”和“体现”。“体验”是指,虽然人的结局都是一样,但是活的过程千差万别,体验越多,过程越精彩,才不枉此生;“体现”是指个人价值的体现,“体验”是自己的事,但是人毕竟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助人,影响环境、改变环境,造福更多的人,不图流芳千古,只为造福子孙,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体现”可大可小,依个人的能力,尽力而为。

  人生不过如此!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0

  《穆斯林的葬礼》简直让我的心都碎了。新月揪着我的心,让我几乎不敢再读下去,我和韩子奇一样害怕失去新月,和楚雁潮一样舍不得新月,和韩天星一样心疼新月。

  《红楼梦》里贾宝玉把女孩子比作无价的宝珠,待结婚、苍老了便渐渐成了死鱼眼珠。《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新月便是如林黛玉一样的女孩,无价的宝珠,而且永远的是一颗宝珠,全然没有得到结婚、苍老的折磨,没有变成死鱼眼珠的机会。这是诗意的愿景,却是命运的残酷。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贾宝玉希望美好的都不散去,他贪心的可以,全然只顾自己的喜乐。他哪里想过,黛玉竟是来还泪的。他哪里想过黛玉凭什么不该得到世俗的幸福,他根本没有那份给黛玉幸福的自信!《穆斯林的葬礼》里,韩子奇可否想过,新月怕也是来还泪的,全然是因为他的贪心和他的懦弱。

  新月死了,我悲伤极了,我在韩子奇身上看到了如贾宝玉一般的贪心和懦弱。贾宝玉没能救下晴雯,未来他也肯定救不下黛玉。而韩子奇守护不了爱情,害了女儿!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韩子奇啊,你执着的玉,离你而去。你爱着的玉儿,也离你而去。因为你太贪心了。你被玉控制着,离乡背井。而你又被玉控制着,锁死在博雅宅!你的玉,离了你,它们还是国宝,你的玉儿离了你,还是独立的人。那么你算得什么?你的儿子未被你呵护,你的女儿未被你守护,你的妻子被你辜负,你的爱人被你息去了爱的光火!我知道你为什么那么害怕见到安拉了!

  《穆斯林的葬礼》用诗歌一样美丽的文字,述说着两代人的命运和情感。我被优美的篇章所吸引,被动情的故事所牵绊,四个下午,我读完了这本书,就好像跟着这些个人,度过了好几个别样的人生。

  合上扉页,我好想抱怨,但是读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有一句话:众生皆苦!我无法去苛责梁君璧,也无法苛责韩子奇。因为我发现他们都是真诚有爱的人,尽管他们的缺点会带给别人伤害,甚至为自己的命运埋下隐患,但我也不能苛责他们。因为他们就像普罗大众一样,有真有善有纯有美,也有缺点。

  韩子奇执着心太强,他到了失去一切,才认识了自己。

  梁君璧性格强势,是一个难以认错的人,她像一把弓箭,总是把自己撑的满满的。少年丧父,家中长女,母亲病弱,幼妹太小,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长姐了,她硬惯了,因为她知道温柔换不来温饱、换不来安逸,她把自己撑的满满的,就好像这样能让她凭白多出很多力气,便可以撑住小小的家,保护得了妹妹和母亲。哎,寻出她许多的好处,便对她也心疼起来了。她最后为新月所做的便可以看出,她其实是爱新月的,是真心的。只不过她硬惯了,她强势惯了,她不知道女人该像水一样温润,润泽她的儿女。她伤了女儿,其实也伤了儿子。叹叹!

  《穆斯林的葬礼》中写了几段爱情,韩子奇和梁君璧、韩子奇和玉儿,他们三个人,谁也没把自己整个奉献给爱情。韩子奇更爱玉,玉痴!梁君璧更爱面子!玉儿呢?她是理想主义者,她更爱纯粹!

  年轻一辈的爱情:楚雁潮和韩新月,是纯爱式的。但其实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不能说,有太多善意的谎言了。韩天星和陈淑彦,只能说韩天星是一个好男人,但他和陈淑彦没有爱情,他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没有得到爱情。

  这本书里,没有一个爱情是健康的。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虽然感人,但未经烟火气的考验,我难以把深情当成真正的爱情。楚雁潮在二十年后依然会去墓地给新月拉琴,我不能否定这是爱,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女主角,她后来一生幸福,不是因为她忘记了Jack,恰恰是因为她要努力把Jack的那份幸福也活出来。所以,爱,能够成就人。但我又不能去肯定rose只爱Jack,因为她结婚生子,一生太长,一个女人怎么能忍受自己不爱的男人!所以,我相信为了不辜负jack的那份爱,rose怎么能不全力以赴的去爱自己的伴侣!看呐,爱情是多么的复杂!所以,在我看来与Rose烟火一生的爱人,才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爱人!rose在烟火气里全然爱着伴侣,便可以在死后把灵魂全然献给jack了,我想这大约才是不辜负,才是真诚,才是纯粹!

  因为新月的死亡,让我无法去评析她和楚雁潮的爱情。因为他们的民族不同,因为他们的信仰不同,他们的结合势必困难重重,但新月的健康情况,把这些难题给解决了,因为他们的爱情只在于心里、在于灵魂,无需去经受现实的磨难了。

  新月如此完美,却又仿佛必须***,为什么呢?

  为的是让人借着这一份对新月的心疼去思考,思考真诚与纯粹,思考爱情与忠贞,思考平等与信仰,思考灵魂与彼岸,思考执着与自我,思考亲情和关爱……

  要是梁君璧是个男人就好了,她够硬,要是韩子奇是个女人就好了,他够柔。这一对夫妻,满拧了,于是这个家庭里,天星和新月都没有敞开心扉的喜乐过。

  《穆斯林的葬礼》读起来感人肺腑,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佳作,而且特别好读,真的难以读到这么美的小说,句子像诗一样美。可惜我这么晚才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1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天为什么还没亮,楚,手掌抹平坑底与周围……那一刻,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痛,情投意合却要生死相隔。“我很喜欢你,但也只能是喜欢而已了”

  楚雁潮那肝肠寸断的痛令人心碎……明知没有结局,仍飞蛾扑火,爱的无所顾忌,只为延长新月的生命,哪怕用一生去守侯!故事始于情,止于情。始于葬礼,也止于葬礼。凄美的爱情,心灵的葬礼,纯粹,干净。新月的死让我在黑暗长夜中流泪,而当接近四十岁头发已有花白的楚雁潮在墓园中拉奏《梁祝》时,我的心就像灌满了水的海绵,沉重的不敢触碰,念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为有情,梁与祝“今生缠绵意”报于“来世蝶双飞”;因为有情,陆游与婉妹只能“人成各,今非昨”;因为有情,虽贵为天子,却也只能“此恨绵绵无绝期”。世间百态,人间情真!

  不认同故事的男主人公韩子奇,虽然在生意方面精明能干,但在情感方面自私,懦弱,不负责任。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伦理法责。更可笑的是,他最爱的还是他的“玉”坚守一生,到最后还是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

  女主人公梁君壁本性善良,乖巧,懂事,却被生活打磨的日益刻薄和凶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丈夫和妹妹同时离开了她。自己一个人独自抚养着孩子支撑整个家,最后还要抚养丈夫和妹妹的孩子…?)我无法想象对于她的内心那是何种的创伤和折磨……

  妹妹梁冰玉表面上纯洁善良骨子里却也是极致的自私,不考虑亲人的感受。(受西方思想的浇灌,她随心所欲,以爱为先)她的为所欲为注定了她凄凉的一生,在那个特有的时代或许她也是无可奈何吧!

  爱是一种感觉,但生活需要理性!

  情犊初开时,爱,善良、纯粹,干净。而人间烟火时,爱,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智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2

  看到书的题目时,我的心中便预测了故事的悲惨结局,只是没想到竟如此的催人泪下。令我吃惊的是这位回族作家霍达描写的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描绘了一个穆斯林玉器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一条有韩子奇为主线,讲述了他与玉为伴的一生,另一条则是由韩新月为辅线讲述了她与北大青年教师楚雁潮的凄美的爱情悲剧。从她的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看这本书如同进入一个封闭的世界,百事不侵。

  初读之前,我对穆斯林了解甚少,只知道回族不吃猪肉,戴着一顶医务室似的白帽。在读期间,我深深地被霍达女士独具匠心描写的情节所动,甚至我仿佛置身其中。半夜时分,倦意不知不觉的到来,我依然爱不释手,实在看不下去才就此罢休。我感慨穆斯林的文化信仰之高,钦佩穆斯林人民在中国留下足迹的智慧,然而更令我魂牵梦绕的是韩子奇一家的曲折情感和其女韩新月与楚雁潮的艰难的爱情。合上最后一页时,我闭目遐想,心中出现了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更是命运的长河。

  一个青年女作家竟能将人物的形象,感情世界和环境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就如同眼前上演了一幕幕的动景,使我无法为外面世界的事分心,着实值得我敬仰。书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韩子奇强大的意志力,在《玉殇》一章中韩子奇的师傅梁亦清完成作品时突然猝死,导致家破人亡,韩子奇便怀着师傅的遗愿改投仇人门下,过着艰苦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天吃糠咽菜如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般发奋图强,使自己的双翼一日日丰满,终于他抓住机会脱离并继承了其师衣钵。我结合着自己思考着这是他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次磨练,后来他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一举夺下玉王的称号。若不是强大的意志力驱使着他,至今可能还是为他人默默无闻拉梨的小奇子。

  现实使他尝过非人人都有过的经历,从而成为人人皆知的玉器大师,谁的人生会平平淡淡?在我看来谁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并敢于坚持,成功的黎明才会眷顾他昨日夕阳留下的脚步。在《玉游》中韩子奇为躲避二战逃亡欧洲,期间与妻妹生死相依互生情愫,新月的降世打破了北平一家的宁静。法西斯灭亡了,韩子奇回到了久逢重别的北平,新月随着二人来到陌生的家,却受到妈妈(姨母)的冷视和不公平对待。那时的我敏感觉得孩子不应该受到上一辈的恩怨,还好的是韩子奇把新月当成了他余后的全部,哥哥天星十分的爱护妹妹,让妹妹平安快乐的长大成人。在《月落》中,新月的命运一下子从美好跌到了深渊,这让我的心情变得紧张不安起来。新月考到北大,遇见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人,她的班主任雁潮。在二人相处期间,他感受到了这个姑娘心灵的纯洁,为人朴素,善解人意,主要和他的理想相契合,于是默默的关注着她,所谓日久生情,但他将他的情感不如说爱情隐藏在他心里,不敢跨越师生之情之上,知道她生病即将离世之前才吐露心声。我同情她,不,同情这个词是对她的侮辱。

  我痛恨天公如此不公,让才华横溢的少女变成病房中的病人任由手术器具去折磨她,不知病魔何时将她带离这个世界。与此同时,我敬佩楚雁潮对她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我又埋怨他不能真实的表达他的情感。总之,不管如何,新月的人生后路虽悲凉却又获得了生命尽头的完美,她得到了楚雁潮的爱情,正是短短的,缓缓来迟的爱情让新月重新点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和鼓励。我不想说,新月还是离开了我们。梁君璧深受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遵守汉回不通婚的规定,阻碍着两人真挚的爱情发展,在作者笔下的梁君璧的形象十分深刻,可以说是高贵的泼妇却不失华贵。她和韩子奇是在患难情况下成为夫妻,她绝对不懂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就像火一样,不论是那熊熊燃烧的煤块还是树枝,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芒!她和楚雁潮的爱情不是猎取和占有对方,像信仰一样永不改变永不背叛,他们爱的深沉,爱的强烈,爱的长久。现实中的人们很少有这样精致纯洁的爱情,大雁如此,人何以堪。韩子奇和新月的父女之情抒发的精韧至微,撼天动地,最后思念成疾,逝去我认为《穆斯林的葬礼》从悲剧美的角度达到了一定完美的程度,甚至现在读完仍然不释于怀就因为它具有悲剧美的感化力。

  我读过莎士比亚的悲剧,也领略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我更欣赏霍达的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感到悲伤的同时,又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美。总之,我向这位作家致以崇高的敬意,让我有幸读到它,去了解穆斯林的方方面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3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看过了电影知道了情节所以看的比较快。只是感觉三代人的感情交杂,不是那个时代的话可能会是另一种情景。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玉器梁是一个本本分分的琢玉高手,在他接受制作郑和下西洋制作时,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郑和也是回民,看出了他的爱族精神。而徒弟韩子奇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在看到别人用自己的劳动赚的很大差额的时候,能够下定决心一争高下。同时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为师父为自己报了仇。

  其实我对于回民并不陌生,在我生活的市里就有很多回民,还有清真寺。他们对我的感觉就是爱干净,不吃猪肉,头上戴一个白色的帽子。还有就是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清真寺礼拜,我并没有机会去看一看,因为我的回族同学告诉我,不是回民的不得进入大殿。还有比较让我向往的是他们做的羊肉,羊汤,各种爆炒羊肉等等。他们很信仰真主安拉,感觉就像崇拜一样。他们不能让我理解的是对于回汉通婚的问题上。书里也暗示了不可以跟汉人结婚。现实中,我跟回族同学交往中得知,他们不成文的规定是回族男子可以娶汉族的女子。可是汉族的男子要是娶回族的女子会有很大的阻碍,要经过很多的繁琐礼仪才可以。

  整本书来看,这是一个悲剧,一个三代人的悲剧。这样的爱情悲剧相互独立可是又同时错综复杂环环相扣。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4

  曲终掩卷,荡气回肠。心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一挤,便会泪雨滂沱。仓央嘉措说:“这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与你相遇。”我想,你是我人生最美好的相遇。纵使最后的结局,你我阴阳相隔,纵使最后的爱情化成一场悲剧,我依稀记得初见时,你美好的容颜······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穆斯林的葬礼》通过塑造的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了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融合;展现了穆斯林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心路历程;诠释了人生的真谛、爱情的真谛;读罢仿佛让人在这场悲剧中接受了一场圣洁的洗礼。

  “悲伤逆流成河”,用这句话概括这部五十万余字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再合适不过了。它如同一部忧伤的画卷,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玉器世家由盛转衰的悲剧,一个父辈韩子奇与梁冰玉对真爱的执着却败给了红颜俗世的悲剧,一个子辈韩天星与容桂芳因为门户阻碍而使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悲剧,更有本书主人公韩新月与楚雁潮的还原了爱情本来面目的的感情却败给了残酷命运的悲剧。这些都恰如安意如说过的那样:“我们的情感一直是缠绵深重的,好像作茧自缚的蛾,将自己和对方深深缠绕,一代一代人,前赴后继。”纵使人定胜天,在死亡面前,一切伟大都渺小到不堪一击。

  本书主人公韩新月和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之路一路艰辛。艰难感动,幸福并且疼痛。他们顶着“师生恋”的舆论压力,冒着“回族人不能与汉人通婚”的宗教阶级,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楚雁潮在我看来十个内心极苦的人,新月纵然还是个孩子,一切责备之词都会只针对他,压向他。一个人不哭,不是因为他不悲伤,或许是他学会了伪装,伪装起自己的一切痛苦与眼泪,习惯性地去坚强。他要成为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一把伞,一把遮风避雨的伞,让新月的世界里只有温暖。但命运,万恶的命运却又给这个苦命的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新月的病倒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是命运。曾经做过一道选择题“机会和命运,你会选择哪个?”现在的我会毅然决然的选择命运,不是对命运的苟且与屈服,是命运的力量,真的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得多。

  韩新月,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让人如沐春风。这个纯洁的女孩毫无心机,淡然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期而至的爱情让青涩的她措手不及,但作为新时期女性的代表,她勇敢的接受了这份真爱。在外人看来衣食无忧的她同样压抑着内心各种的痛楚。看似和睦实则危及潜伏的家庭,迷离的身世,还有疾病都这位少女承受这本不该她这个年龄承受的一切。是的,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旦不堪回首的或是清楚或是模糊的往事。

  张爱玲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不仅仅是对红颜俗世的感悟,更是对宿命的妥协。这世界上眼泪太多,你不会懂得。新月,她盼望着天明,她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活在今天,活在当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必明天就有以后。我们习以为常的庸常生活也总是在人心力交瘁的时候给人一个恰倒好处的拥抱,告诉我们活着这件事并不总是那么艰辛。我们总是害怕岁月,却不知道活着是多么可喜,到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为自己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

  回首过往,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总是比现在美好的多。若,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两个初次见面的年轻人,用英语交谈,她笑靥如花,他温尔儒雅,未名湖畔见证了那份初见的幸福······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5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在1988年发行的一部畅销小说,后被原作者改编成同名电影。该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是一个爱情悲剧。

  1991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用中国传统的两个意象玉和月代表韩子奇和韩新月,穿插记叙前后两代人的身世,并穿插地为读者介绍了回教礼节及回族习俗。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里沉睡已久,不知是因为书名的缘故,觉得这本书一定又会是一个非常引人思考的书,迟迟不肯翻页。我们每一个人对“死亡”这个话题多多少少会有一点避讳,这何尝不是我们本能的排斥,但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同时这本书作为世界名著不想错过,所以努力地看完前几页之后,爱不释手,经过几个小时后,终于看完了。我想这本书对于了解穆斯林甚至对穆斯林葬礼有不一样的认识和感悟。

  故事里的情节,故事里的人物,就像是真真正正的存在似的,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关于这本书的详细解读,我想会有别的读者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这本书除了介绍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还介绍了新月这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很多人读完这本书,会很感慨新月的悲惨命运,会惋惜这样一个正处在花季年华的女孩,为什么会遇到如此不堪的命运,需要早早的离世,却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更何况是作为一名北大的高才生。

  我们常常高估作为人类的我们,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疾病面前,我们无能为力,乖乖听从死神的安排,而我又觉得这个故事幸好是本书,要不然我会又对那些命运中常常处在最善良的人,偏偏遇到命运对她的不公,感到惋惜。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像新月一样的人,不管他如何努力的活好每一天,有多么善良,但是却又得不到应有的善待,早早地离世,我无不感叹那些善良的人,却又无能为力。我们从小会被教导长大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长大后却觉得这样的想法真的是太奢侈了太美好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感到特别的痛苦,也许是因为同时在追一部年代很久远的电影叫《小娘惹》,相信很多人看过或是有一些印象,这部剧虽然算作是一部励志片,但是剧中不免存在一些悲剧的人物,其中看完玉珠的遭遇,让我不禁感慨所谓命运对她多么不公啊,她多么善良、美丽,同时又热爱着生活。

  当然这部剧也有很多的看点,比如里面介绍了“娘惹菜”、“娘惹文化”,同时最近也有翻拍的,里面的男主角也是同一个人,不禁感慨不老男神的颜值,哈哈哈,我就不一一说了,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我们常常为一部电影的感动的情节,而内心充满着力量,也为其中的一些悲惨人物,感叹不已,但是这些看似是虚构的故事,却又常常在告诫着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知道不能做什么。

  我想谁又不是一边咬着牙,一边热爱着生活,那些看似充满阳光快乐的人,也许经历过比别人更多的痛苦与磨难,却又从泥泞中爬起来,继续前行,珍惜着生活。

  关于善良虽然也会看到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但是我想我们总归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身经百战却又永远相信这个世界仍是美好的人。

  莫问前程,但行好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6

  说起穆斯林的葬礼,还是饱含感情和回忆的,因为它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小说,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长呼一口气,轻轻的合上书本,迎着灿烂的阳光,闭上眼,再次回到书里的各种情节,似是一阵缥缈的雾气,引领着我走向时空的前方.因为它,我爱上了小说,我爱上了读书!

  这本书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清末至建国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艺人的人生变迁,从而表达出的信仰与坚持,爱情,宗教与发展的矛盾,恰巧霍达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穆斯林的系统,正如曹雪芹一般身临其境的给我们呈现出如此一部巨作。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天地之间,久久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几句话一次又一次的在冲击我的心灵深处,让我感动又让我悲伤,这是世上最美好的爱情,最纯真的爱情,惋惜新月的早早离世,痛恨宗教的无情阻隔,最终让两人阴阳相隔,这使我难以释怀。

  第二个让我震撼的便是韩子奇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波澜起伏,着实让人着迷,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玉器店,学得了好手艺,振兴招牌。然后与君碧无感情结婚,在国外与冰玉产生感情,生下了新月,然而到最后揭示新月的生母,揭示了韩子奇是一个汉族人的身份,情节的转折起伏,让我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还有对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很明显的体现出来,韩子奇死的时候半信半疑的喊着清真言,而新月去世的时候则喊着楚雁潮的名字,这是对宗教束缚的冲破,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她代表着一场文化革命。

  最后再说一点我自己的感受吧,爱情是美好的,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勇敢、无私地去给予、去奉献,也希望你爱的人也同样能够爱你,愿意为你付出,那么这份爱情就值得你们珍惜直到老去。希望我们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珍惜对方为你的付出,感谢对方给你带来的感动,那么我们就会活的有意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7

  精致雕琢的博雅宅,前有玉魔、梁亦清,现有奇珍斋主韩子奇,梁君璧说的很对,只要把玉锁在家里,韩子奇就哪也去不了,甚至可以把刚寻到的体会到的爱情(梁冰玉)丢下。战时抛妻弃子远走异国,奥利弗的死让他意识到没有了继承,他宝贝珍藏的玉将一文不值。玉王?玉痴罢了!

  新月,美丽单纯善良的青春少女,积极上进,成绩优异,渴望母爱,心脏病夺走了她的身体,萌发的爱情被宗教信仰束缚,分裂的母爱成了压死她最后的稻草。想起我那离开了人间的大学室友,正值青春年华啊,泪。病痛你不要降临给那些可爱的人

  楚雁潮,小心翼翼的师生恋+艰难的事业——申请党员,成为讲师,出版译作,六七十年代,组织要你推迟就推迟,要你搁浅就搁浅。

  梁君璧,宝玉说“这些婆子们做姑娘的时候都是珍珠宝玉,怎么一嫁了人都成了死鱼眼睛了”。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傲慢清高,工于心计,始终没把姑妈当自家人,虚荣自私冤枉老伙计,痛心丈夫出轨,精心策划棒打儿子天星的爱情,阻止新月上学又强横拆散她的爱情,可能一辈子都没尝过爱情的滋味,依然封建的旧思想女性。丈夫出走的那十年在战火中持家撑着门面,也是坚强刚毅。

  梁冰玉,从小在家的温暖中长大,独立自主新思想女性。和姐姐正面呛声对质那段也是理直气壮。可是作为母亲为了独立自由抛下女儿十八年也太狠心太自私了点。

  天星,娶一个不爱的人(陈彦淑),还要承担起家的责任。

  姑妈,鬼子带走了她的丈夫儿子,为博雅宅又当奶妈又当仆人,却没人注意到她已患重病。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8

  “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读罢《穆斯林的葬礼》,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人生之悲,悲到无奈,悲到痛彻心扉。在该书中主要有三:

  它悲在人物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战争吞噬了多少生命,毁坏了多少家园,而韩子奇一家却死里逃生。但当韩子奇、梁冰玉千里迢迢赶回家园时,却不能踏进门中半步。最后只能含着泪花,梁冰玉只身一人默默离开。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当六旬老人梁冰玉海外漂泊多年,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女儿的期盼再度归来时,等待她的却是亲人的离世,就连她日思夜想、只能在梦中相会的女儿也已化做了一缕香魂。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爱何以堪,情何以堪?这一切,又怎能不让读者动容、落泪。

  它悲在亲人因爱却相互折磨。如果抢走韩子奇的不是梁冰玉,不是韩太太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深深爱着的同胞妹妹,或许,韩太太就不会那么心碎。而梁冰玉如果不是为了姐姐今后的幸福,也断然不会只身流浪。但是,战争这一残酷的事实不仅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彼此深埋在心中的骨肉亲情。但是,爱的折磨却没有因此而停止。为了心爱的妹妹,韩太太再次含辛茹苦养大了妹妹的女儿韩新月,因为这是她对妹妹的思念的唯一寄托。可是,每每想到新月的身世,那种爱恨交织的心情,又常常让她不能安眠。于是,爱,折磨;再爱,再折磨。这种复杂的心情和矛盾的行动,使她的性格逐渐偏执,也伴她度过了痛苦的一生。

  它悲在人间真情始终不能得以圆满。当韩新月、楚雁潮两颗心经过长途跋涉,战胜世俗流言,终于走到一起时,死神却来到了新月的身边。一次意外的经历,新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尽管楚雁潮给予她人间最纯真的爱情,给予她最大的精神支持;尽管韩新月以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抗争,但是,死亡之手还是伸向了她,韩新月终于没有能够“看到清晨的第一缕晨曦”。当楚雁潮携着深深的爱来到医院,看到的却是医生悲伤的面容。当意识到明月再也不会升起的那一刻,楚雁潮的心死了。“哀莫大于心死”,这是比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死亡。几年后,在淡淡的月光下,头发花白的楚雁潮,在新月的墓穴前,缓缓地拉起小提琴,拉起两人熟悉的那首乐曲,用不变的音乐诉说着他对新月不变的爱,那个场景,成为读者心中永远的定格。

  合上书,闭上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韩子奇、韩太太、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这些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不约而同地以“悲”字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他们穿越历史的时空,一走到了我的面前……

  爱,还在延续;悲,希望停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9

  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清末至建国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艺人的人生变迁,恰巧作者霍达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回族穆斯林的血统,于是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以及玉器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民族情怀。

  书中人物的命运千回百转,而作者在其中的文学表现手法,现在读来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三代人时空并行的方式,分别表达三代人的故事。开始读时有些迷惑,但越深入越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读来豁然开朗。将人物关系层层剖析开来,故事脉络渐渐理清之时,竟有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之感。这种表达,即便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是不多见的了。

  韩子奇向妻子坦白着他和冰玉的一切,而这个普通的穆斯林女人像所有脆弱的女性一样,当她十年间坚守着自己的情感,守着家等着一个人的归来时,收到的却是如此沉重的打击,而带来这伤害的却是她在这世上最爱的两个人,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妹妹,她的心痛可想而知。

  韩子奇爱女如命,可月儿心中对母亲的那份陌生与敬畏,总是想着她能早日长出坚实的翅膀。她很顺利的考进了北大英语系,她想着从此以后就可以自由翱翔在广阔的蓝天下了,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她踏上了光彩夺目的人生列车。

  楚雁潮是她的老师,更是一个痴爱她的男人,要不是因为她生命垂危,他怎么舍得过早的去表白。他心中唯一想着的便是挽救她,不惜一切代价。是他燃起了新月生命的火苗,她勇敢的与他一起与病魔抗争着,因为他,她对未来依然充满了憧憬。

  一个穆斯林家族,随着新月的死亡也几乎衰败。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何止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殒落的又何止是一个韩新月?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来感受的。俗话说:“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文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确实是显而易见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0

  读完本书也有一段时间了,一方面是自己忙着到工作,还有一方面是,自己的功力不足,老实说我心中不知道给这本书一个什么地位。

  这本书讲述了三代人的颠沛命运,两条线相依相成,一气呵成,但是有时又显得臃肿;该书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为第一代,并描写其作为玉器作坊奇珍斋的主人,收留了同为回族的懵懂少年韩子奇,作为师傅的唯一传人,韩子奇在师傅劳累死亡后,忍受着欺辱和辱骂,去敌家作坊学习本领和经营之道,而后回来振兴了奇珍斋,才不使奇珍斋消失在莫大的京城中,作为一家的顶梁柱,他肩上有他的责任,这也包括了对小姨子的责任,与妻子梁君壁和小姨子梁冰玉发生了一系列的感情纠葛。作为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与小姨子生的孩子,韩新月,她是那么的纯洁,那么优秀,一切都那么出色,但还是抵不过疾病的恶魔。

  为什么说我不知道给一个什么地位呢?首先,得承认它很吸引人,让人很想读下去,我也是很快得就把此书读完了,但是,当我翻完了最后一页,它并没有给我多少震撼,就想一本故事会,故事很吸引人,可就是没能引起多少反思和共鸣呢?就像是别人给我讲的大道理一样,听的时候你狂点头,可是下来后,你并不会铭记在心,更不会对你所犯的错误有任何帮助;可是回头一想,这是一本获得过矛盾奖的小说,是不是我的功力不够呢?刚读完时我不敢给一个结论,现在20天过去了,心中的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韩子奇,家中的顶梁柱,肩负着对奇珍斋的责任,个人感觉他在本书并不是一个主人公的角色,更多的只是一个做决定的徒弟、丈夫、父亲罢了。他的第一个决定,是要去敌家的作坊学手艺,觉得这是一个很需要勇气的决定,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人,也会是一大丈夫,起码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小说中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很少,更多也是在摆事实,以至我从他做这个决定,作为一个读者的我,就猜到故事的情节就会是讲怎么复兴奇珍斋了,现实的活动过多描写,忽略了心理活动的波动,使得读者觉得后面的复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没能引起读者的多少敬佩之情;

  后来他作为一个丈夫,所做的决定我更是不能理解。在国内发生战争之际,不得不转移他的宝贝——玉。可是在妻子表示不愿意同他一起去英国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带上他心中的宝贝离开了,当时可是还有一个儿子啊!对,这时作者的笔墨还是在摆事实,说国内多危险,玉很可能被毁掉,但我却没有感受到他做的决定有多么难受。后来在英国,韩子奇和小姨子玉儿好上了,并还生了一个女儿,可是这时,他们却选择回国!韩子奇知道,回国意味着他必须在妻子和小姨子中做选择,可是韩子奇在出发前并没有想清楚该选择谁,其实到最后他也没有想好该如何选择。他说他对妻子并没有感情。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他们结婚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的感情基础,只是他对奇珍斋有责任,对师傅的家人有责任,他们也才结婚的。这也很容易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狠心抛下妻子和儿子远走英国。

  可是,在他有了爱的权利后,他没什么还要回来,而且还选择了一个不爱的人呢?最可恨的是,还苦苦哀求一个母亲离开她的女儿,这是多么让人可恨。

  最后是他对他最爱的女儿,在给他女儿上大学等一些事中,我再也看不到作为一家之主的魄力了,因为他做完选择了,他可以退场了,作者好像也是这么觉得的,后面就去写下一辈的事情了,如果他能担起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也许那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不会那么快熄灭。

  如果说刚开始韩子奇做的那个忍辱负重的决定,多少还有让人佩服,甚至还觉得他有点可怜,因为可供他选择的道路并不多,他还得担起那么重的责任,可是到后面,我就越来越不能理解他,甚至有点对他不满,很多次他是有能力让事情使好的方向走的,可是他没有做。

  他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想想我们的社会,多少可怜之人,他们不去努力争取不去改变,等着别人去给他们帮助,当然不能排除外界的情况确实让他们很难改变,我这里想说的是很大的一部分,也包括我自己,有时他们是多么的可怜,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可是你再去看看他们平时都在做什么呢,打牌?聊天?玩?有哪一件是为了预防突发事件啊,如果你上前去跟他说,你该学习啊,他会回你说:这又没有用,学它干嘛。是的,我也是经常这么跟我自己这么说的,让自己麻痹,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多可恨啊!

  切记,切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己也是这样。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1

  《穆斯林的葬礼》很长很长,整整三天,我都沉浸在它的痛苦或快乐中不能自拔。初次看到他的封面,便被“葬礼”二字深深震撼,这该是何等的悲伤,才能托得起葬礼的凝重!

  这篇小说中,最悲情的人物便是梁君璧。儿时的她,有爱她的父母,有亲爱的妹妹,还有温柔的子奇哥哥,就算双亲去世,还有相依为命的妹妹,韩子奇也是爱他护她的丈夫。可当丈夫从英国归来,他手中挽着的却是自己的妹妹,她彻底崩溃,她开始变得疯狂。她遭遇了不幸,她便使更多的人遭遇不幸。她让最爱的儿子错失所爱,她让活泼的新月含恨而终,相依为命的妹妹与她反目成仇,最爱的丈夫离她远去,珍宝斋的百年基业因她化为灰土。他的亲人子女因她人生变得一片混乱,可她又何尝不是一个可怜人呢?

  其次,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冰玉的自由奔放与新月的活泼灵动,她们是一对相似的母女,都有着新式的思潮,有敢于冲破世俗的勇气,然而,现实却是多么的无奈!冰玉与韩子奇在英国相依为命,找到了命中的真爱,可他们的爱却不被世俗允许,在姐姐的逼迫之下,她只能远走他乡,被迫与骨肉至亲分离。新月与楚雁潮爱的真诚,爱的热烈,却被楚雁潮的汉人身份生生阻断,他们的爱最终也只能在新月死后无奈画上句点。

  韩子奇,终生追逐着玉,为了玉,他娶了自己师傅的女儿梁君壁,为了玉,他不惜拜伪君子蒲绶昌为师;为了玉,他不惜丢下子女独自前往英国;为了玉,他放弃真爱;为了玉,他对妻子言听计从,间接毁了自己和子女的幸福。他的一生都在追逐着玉,却不知在这过程中他早已丢失了幸福。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完美,悲情的让人想要落泪。但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便是让我们在悲情之外看到了希望,在黑暗之中看到了光亮。

  那一个个鲜活而又饱满的人物,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而那一段段凄美的爱情悲歌,正是对那个时代深情的控诉,韩子奇一生为玉痴狂,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如玉般的纯洁明净的追求。

  小说最终以葬礼结束,我想,是否可以看作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盼,黑暗的旧社会在葬礼中必将消失殆尽,光明的新世纪必将来临。

  月魂玉魄于百年之外悠悠而来,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动,深深的思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2

  看书的时候总在想,作者写这本书是想表达什么呢,觉得自己看了好久都没想明白。后来终于发现,作者不是想表达什么,他是在塑造人物,塑造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各有特点,各自特点决定各自命运的角色。所以让你无法评判每个人物你是如何看待的,评价他所做出的事情的。而看到后记明白,作者真的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而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清晰的。

  作者塑造角色,读者理解角色。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人的经历也会决定命运。

  韩子奇一辈子,是为了玉而活着的。从他决定不再去朝圣,决定留下来研习玉开始,他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因为爱玉,他会忍辱负重在蒲寿昌那里当学徒,偷艺,然后自己回来兴办奇珍斋;因为爱玉,他想方设法收集各种珍稀玉器,了解他们的故事,成为名噪一时的玉王;因为爱玉,他抛下妻儿和家庭,带着玉器珍宝远走海外,在海外也不离开这些玉器自己逃命;因为爱玉,他忍心抛弃他的爱情,不忍放弃他的玉名,让冰玉自己远走,枯留自己的名声与不能见人的珍宝;到最后,因为爱玉,变成了爱名声,爱脸面,从精明果断变成了犹疑不决胆小懦弱的韩子奇。欲望和爱好是人前进的动力,可当他变成执念,就会成为人的禁锢,让你牵制于此,然后放弃一切,不知值不值得。

  梁君壁是为了生活活着的。父亲早逝,留下老母和幼妹,生活逼迫她成为只知道财米油盐的人,没有文化,她不懂什么是爱情,她只知道一个穆斯林传统应该遵循的东西,她的形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而她本身的性格刚硬,会因为韩子奇投奔蒲寿昌而放下狠话,会独自撑起家门养大幼妹,会在韩子奇不在的十年里守住奇珍斋,性格使她逼走老侯,会在知道冰玉和韩子奇有女后,无法容忍赶走胞妹;会在天星和新月的婚事上如此强硬从中干涉。一开始,看到韩太太,就会让人觉得不喜欢她。开始从头看来,她又没什么错,是性格,是命运,虽然她对新月一直很难有母亲般的爱和关怀,很是强硬很是漠然,但我相信在新月的葬礼上,她做的一切都是真诚的。

  梁冰玉是为自己活着的。作为受过教育,度过北大的女性,心中有着和那个旧社会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的女性意识,会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和价值,不是依附于别人而存在,会想要追求爱情,可是她又是像处事未深的小姑娘一样,看不懂爱情中的骗局,看不懂爱的男人的心。受过爱的打击以后,在远离故土,身边只有从小扶持陪伴大的师兄来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愫。他们的爱情没错,是阴差阳错。她告诉女儿,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能失落自己。这其中有很强很明显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是这些让她离开这个家,去活出自己的模样。

  新月和楚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们有对事业共同的追求,互相爱慕,彼此扶持,互相理解。可是他们也是苦命的一对,真的就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楚老师的深情,新月生命的短暂。我希望把对他们的喜爱留在我心里。

  天星是很善良的哥哥,知晓秘密却一直保护妹妹,知道自己的爱情被母亲破坏,痛苦折磨着他,可是想到家中无辜的妻子,他又一次选择了沉默。他的沉默不同于韩子奇的沉默,他保护了家庭,他的形象就是那个时候纯朴,善良,勤劳,却身负重担的工人形象。

  淑彦是个好妻子,好朋友,她对新月的好,对家庭的付出,她也像每个女孩子一样渴望爱情。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物,蒲寿昌,老侯,梁亦清,亨特,新月的同学们。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的,动人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写完这长长的文字,我也更明白了,霍达说的,他只是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这个让人泪流满面,感叹唏嘘的故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3

  茅盾文学奖还是值得一读的,民族、信仰、爱情,亲情,虽然时代遥远,但还是感觉置身其中,引发共鸣。特别是人物内心描写,格外细腻牵动人心。

  看完书问了熟人,才印证了书中回族不与汉人通婚,除非入教,万物非主,唯有安拉。一直觉得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那是立身之本,做人之根。有信仰的人同样的是可怕的,有时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超越道德法律。我并不觉得信仰就是简单的信教,信仰是一种宏观的追求和执着的坚守,如日月星辰,它就在天空,你抬起头,就会看到它。

  我无法理解韩子奇对玉的痴迷,痴迷到为了玉抛妻弃子,如果这算是一种信仰,那我宁愿不要。我可以想象韩子奇和玉儿的抱团取暖,但我不认为也不接受这种所谓的爱情,爱情不能违背道义,不能抹杀亲情,爱情是美好的,如楚老师和新月,它会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悲剧不是偶然的,因果轮回,冥冥之中皆有定数。每一种选择都会有不同的结局,没有对错,只有你的在意。如果说小说是悲剧,那么生活每天都会有悲剧发生,想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看自己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4

  砣子又转动起来,他此时完全忘记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玉融为一体。当他第一次看到那晶莹别透的玉时,他的心就被玉这件美丽的东西吸引走了,博大雄浑的千年古都使他迷恋,珠玉璀璨的奇珍斋使他迷恋,他就像一颗随风飘扬的草籽终于在这方宝地上落了下来。他的一生也将随着玉一直走下去,他就是玉王韩子奇。

  在韩子奇第一次遇到他一生的归宿-玉的时候,他就爱上了这美丽的东西,三年的磨炼,三年的学徒,使他成了新的一代玉王。他对玉一生的执著让我无比尊敬。

  长大后的韩子奇仍然爱着玉,执著地爱着。他爱收集玉,不是为了钱,为了张扬,而是为了实现他内心最大的愿望。他爱玉,就像爱着他的女儿、儿子。虽然在师傅去世后,他毅然选择了走,去投奔了仇人,不是因为他是小人,他只是为了完成师傅生前的心愿,完成师傅最后的作品。为了他心中的玉,为了玉匠人的尊严,为了对玉的执著,他去了。

  他最终的去世和他师傅梁亦清一样,为了那心中的玉。梁亦清也是个爱玉如命的玉匠人,当他与徒弟双手紧握的时候,两代师徒就一起走向了属于他们的、用玉铺就的路。

  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执著。玉匠人的执著,一生的执著让我永远也忘不了。执著到底是什么?执著就是为了一个自己心中的目标,用全身心的力量,一生的时间去努力奋斗,心无杂念,旁无他人,这就是执著。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一个目标,执著地为之而奋斗。

  从小到大,我都不曾了解执著,不懂那到底是什么。就像看书,一开始,我只关注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表面的喜怒哀乐;可我没有发现,书页中还隐藏着一种精神和力量,需要我慢慢体会、细细体悟。读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我调动了每个感官!一开始我也有读不进去的感觉,但我坚持读下去,随后,书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就传入我的脑海,这才让我第一次完全了解了书中的人物,从而获得感动和精神的给养,我感谢这本书。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执著还有很多含义。执著是一种爱,坚定如一。执著是一种理想,永不言败。执著也是一种信念,坚持奋斗。执著还是一种坚守,决不放弃。执著更是一种行动,奋勇向前。执著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可咀穿过一切风险,打倒一切敌人。

  感谢韩子奇,感谢玉匠人。是他们教会我执著。感谢《穆斯林的葬礼》,感谢霍达,是他们打开了我心灵的大门。他们使我感悟执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5

  这周我一口气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50多万字的大书。合上书,看着封面上伊斯兰建筑与它上方的一弯新月,我一口大气也不敢出,生怕破坏了这美好的意境。空气仿佛凝结了,只留下那袅袅的琴声在天地间、在月光下回荡,多美啊!

  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一场美的悲剧,催人泪下!作者倾心描写的这一出美的情景,震撼人心!

  读罢此书,我顿觉自己的语言是那么贫乏,竟然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此刻的感受。书中的悲剧,令人震撼、感动、遗憾、悲痛……而造成这一场场灾难的根本原因,是那两个残酷的字眼战争。

  细细分析书中的每场悲剧,其中总会有战争的原因,而战争,也将这一场场悲剧从头到尾串联了起来。

  因为战争,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于是就有了沙蒙·亨特找蒲绥昌订制郑和宝船,从而蒲绥昌找到奇珍斋,最终导致了梁亦清在水凳上的惨死。一场家庭悲剧的序幕便因失去了顶梁柱而就此拉开。

  因为战争,导致海嫂(姑妈)的丈夫与儿子失踪,使这个家庭悲剧中又多了两个角色。

  因为战争,梁冰玉的初恋被迫失败,因为她的男友出卖了同胞,从而使她对爱情失去信心,于是在异国他乡毫无原因地拒绝了另一个青年奥利佛,间接导致了亨特夫妇的意外丧子,同时又更加重了梁冰玉的孤独感,让她更加依赖于她的奇哥哥。于是,便有了全书最主要悲剧人物新月的诞生。而话说回来,梁冰玉与韩子奇离家出走、远赴他乡的原因,还是那两个字战争!

  新月在灾难中“有罪”地降生,使更多的灾难降临这个家庭,让新月从小就在这种气氛中成长;家庭的不和,亲生母亲的出走,父亲的痛苦,爱情的失败,姑妈的死,乃至新月自身的死都是因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而楚雁潮的命运,又何尝与战争无关?他的工作晋升不顺,正是由于他那因战争而“身世不明”的父亲!

  再回到奇珍斋。因为战争,奇珍斋关门倒闭,产生了一系列悲剧,甚至牵扯到了另一个家庭侯家,导致了老侯的死与两家的怨恨,为韩子奇死前那一幕“红卫兵抄家”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了冲掉之前的那些晦气,韩子奇拿出自己随身漂泊万里的珍品中的一件大办儿子的喜事,结果没想到又一次见到了那块玉,导致了他的摔伤与女儿心脏病的突发,由之而来的又是一系列的悲剧!

  如此多的悲剧同时降临在一个家庭,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作者的安排,但这一幕幕悲剧,却又如此真实,令人无法不相信!

  战争!悲剧!

  战争创造了悲剧,悲剧来源于战争!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

  是战争,创造了这些悲剧!是战争,改变了这个家庭!

  战争,这个我们不愿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无情而残酷的字眼,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现在,我拿起了《四世同堂》,再次走进那段混乱的历史,去了解、感受那场改变了千万人命运的战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6

  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

  月梦,月魂;尽是虚无。两条线拉着所有人走完了这须臾一生: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

  ……又看了一遍,不知从何说起,那就不说。当然一本书不同的人来看有不同的关注点,我觉得都可。本就一部宏大的作品,哪能让我三言两语就讲完,没有所谓的推荐,想看就自己看,好与不好也无需评判。作品本身是属于作者的。

  最凄美的爱情,我只当是讲新月和雁潮。直到最后,新月没有等到她盼望的那个人,终于丢下一切,走了!对这个世界,她留恋也罢,憎恨也罢,永远地离开了!踏着月光下的湖岸小路,楚雁潮独自低首徘徊。一个独往独来的幽灵,一只无伴无依的孤雁。

  雁归有时,

  潮来有汛,

  唯独明月不再升起。

  爱就是爱,它是人类的天性,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爱,不是猎取和占有对方,而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爱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就像信仰一样永不改变,永不背叛!

  如果世间还有真正的爱情,那应该是一尘不染的圣物,是人和人心灵的相互感应,它像无线电波一样在空中自由地飘荡,寻觅‘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音。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7

  这篇小说,一口气读完,看完觉得余味未尽,仍然想再看一遍,带来的感触太多了一时也说不全面。

  故事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宏观地回顾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描绘出血肉丰富、栩栩如生的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人物。

  提炼第一个词“信仰”,文中说:“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这也就是穆斯林的信仰,使得他们每日五拜,兢兢业业。可这篇悲剧的长篇小说,带给我们的道理是,“当信仰已经无法改变人们的灵魂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仪式上,而永远无法达到塑造人的性格和美德的作用,那样的信仰是肤浅的,经不起考验的,对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

  提炼第二个词“物质”,人如果过分地留恋现实的物质世界,忘记了自己最后的归宿,忽视信仰的基本功修,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生活彻底走向世俗化。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死亡带给这些人的只有恐惧和担忧。就如同小说里的“玉王”韩子奇一样,生前存宝玉,死后遗无物。他为了玉,抛妻弃子;为了玉,紧守心中苦痛的秘密。最后,他珍藏了一辈子的宝玉,都被红卫兵搜夺了去,什么都没了。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无限……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透彻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命运,只不过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和不可知的命运较量而已,或逆来顺受,或奋起拼搏……

  提炼第三个词“爱情”,这场穆斯林的葬礼,就是爱情的葬礼,这场悲剧不亚于Jack和rose,文艺的浪漫、炽热的表白、痴恋的爱情,新月和楚雁潮的真挚感情,他愿意为了她去制造希望给她活下去的动力,尽管自己内心忍受煎熬极其痛苦,欺骗着心爱的人。他告诉她:“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说的真美好呀!可是后来,一切都美好都被毁坏,在她离去之后,他扔去看望她,为她拉小提琴曲《梁祝》——她最爱的曲子……新月的离开让我也很难过。是什么阻隔了他们的爱情?因为新月的心脏病?因为韩太太的从中作梗?因为隔着“族门”不是同教派?最后,他打破了穆斯林的禁忌,韩太太也阻止不了,但是她永远地走了……

  故事以时间双线为逻辑,老一代和上一代为一线,上一代和下一代为一线,于结尾处两线交集,所有的疑惑和事情整体发展过程都清楚了。构思新,表达流畅,感情自然流露,文笔功底深厚。很好的长篇小说,因为悲剧结尾,所以更加深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8

  总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且实在是对不起它昂贵的价格…真情实感地心疼我辛苦攒下来的书币)。

  当然,作为茅盾文学奖的“经典”,豆瓣8。2的高分作品,开头还是好看的~双线叙事在出版年代还是新颖的~宗教和玉文化更是大大的加分点~(当然也是本书的特色)没得说,四星好评~

  但是!这剧情咋越往后越狗血了呢…禁恋出轨治不好…这跟宗教和玉器有啥关系?放到别的角色和背景也成立吧…减分!至于好评如潮的文笔…实在是不敢恭维…作者的文学素养也还能看吧(虽然个人感觉作者有点强行秀还秀得很尴尬:梁祝鲁迅拜伦莎士比亚等挨个给楚韩爱情打了一遍酱油,本质上相当鸡肋)…但人物刻画真的是过于单薄了…对白和描写甚至有些琼瑶上身,本来应该很感人的生离死别爱恨纠葛看得实在是尴尬,减分!最后还有一些常识性错误不可原谅,给我一种碰瓷名校借个布景的感觉(新月秀竹从湖心岛回宿舍是怎么无视近在咫尺的德才均备等楼一路到博雅塔还迷路了的…整天在湖边溜达的表示很迷…而楚老师天天在北大和同仁医院之间走来走去可不可行也不好说…但作者请你解释一下牛津大学是怎么搬到伦敦去的好嘛)减分!

  综上,这本书整体来说是一本还不错的书,消闲看看也还行,但是作者从文笔到架构都有些撑不起长篇,书写得虎头蛇尾,实在是担不起经典之名。给它两星不觉得委屈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9

  今年第一本让我茶不思饭不想的作品。

  第一次知道这部作品的时候是在大一,一位学长带着这本书。当时看到书名下意识的产生了偏见:这一定是本宗教的书。说不定会像追风筝的人那样让人读着摸不着头脑。所以心里也就打了退堂鼓,这种书都是豆瓣文青吹嘘的,不读也罢。

  就这样与这部杰作失之交臂!好在峰回路转,让我再一次有机会能够拜读。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书中以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中间穿插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误解。文化冲突,性别冲突,国家冲突与战争。

  第一次葬礼是老梁的去世。他代表的是工匠精神的葬礼。第二次葬礼是姑妈的去世。她是穆斯林勤劳勇敢的象征。第三次葬礼是新月的去世。她象征这个世界的希望同时又裹挟着误解,偏见。

  这不是一本宣扬穆斯林教义的书。相反这是一本宣扬世界和而不同的书。读罢此书,你会发现穆斯林和汉族人没有区别。他们中有热忱善良的人世也有阴险狡诈之辈。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样,并无外貌上的区别。

  与其说是穆斯林的葬礼,倒不如说是时代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30

  曲终掩卷,荡气回肠。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楚雁潮那一曲悠扬而又婉约的《梁祝》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它诠释着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我们这样懵懂而天真的年纪,还不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影响我对书中梁、韩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以及书中人物之间摩擦出来的暖流和火花发出由衷的感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故事线索,却是同样的结局—相爱的人们最终都没有象海子说的那终成眷属。梁冰玉和韩子奇,因为伦理道德的原因分居三十三年;韩天星和容桂芳则因为父母的“智阻”而变的冷若冰霜;韩新月和楚雁潮,由于双方家长的阻挠,爱情也最终随着新月的离去而葬送。相爱的人总是分开,而不相爱的人却在一起,貌合神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由于时代观念的限制,对于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所做的决择并没有错,她也无法摆脱和冲破时代的桎梏。

  二十五岁的倔小伙韩天星,不论家庭背景,无所谓“门当户对”,执着地爱着他所爱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还能接受,而在当时那样做简直是无法无天。桂老师,一位温文尔雅、才学甚高的年青教授,爱上一个比自己小近十岁,且患有心脏病,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他不顾外界压力,毅然要爱她,这执着的追求正是爱情的真谛,是值得赞扬和理解的。而梁玉冰的思想过于偏激,她认为: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是否触及别人的家庭,影响别人的生活与我无关。无论是当时的还是现在,她的爱情观是要受到指责和唾弃的。

  随着主人公们陆续离世,书中多次写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夭折所发出的叹息,也是一种对黑暗社会爱情悲剧结束的注解。

  哀乐长鸣,这是所有人发出的至深感叹!曲终掩卷,荡气回肠,那琴声又萦绕在我的耳旁……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穆斯林葬礼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1

  禁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终于翻开《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过去的和现在的,两条主线并行描述,到最终汇合,揭开所有的谜底,感叹作者的巧妙构思,令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读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别说情节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书呀。

  再说说剧中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所以看的过程,心情略显沉重。

  最大的悲剧人物是碧儿,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严格恪守着穆斯林的教规。早年丧父,为了家业,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韩子奇,碧儿不懂爱情,她认为教规最大,祖业最大,但是现实生活却跟她开了天大的玩笑。因为时事的变迁,韩子奇娶了玉儿,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边,时刻提醒着她曾经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毕竟是胞妹的孩子,有着同样的血脉,既爱又恨,复杂的情感,令新月对这个妈妈时常琢磨不定。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却原来嫁给了一个汉人。她最在意的儿子天星,因为她的从中作梗,拆散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鸳鸯,非但没有得到儿子的爱,却只有儿子的怨恨。胞妹玉儿,因为她的不宽容,远走他乡,唯一的亲人从此天涯两隔。祖业“奇珍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仅自己不幸,也给别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节的起因,一切因她展开。玉儿的远走他乡;天星没有娶到真爱;当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孙得以抄家,抄走了韩子奇的毕生收藏,致韩子奇抱憾离开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随着新月的离去成为最大的遗憾,令人唏嘘不止。

  韩子奇,天生对玉有着不解之缘,他的人生追求是玉。生活所迫,他误打误撞,跟随了穆斯林教徒吐罗耶定,本以为人生所求,就是前往麦加朝觐,但是自从他在“奇珍斋”见到美轮美奂的玉器,他突然意识到,玉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为玉生,为玉死,只可叹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新月,是书中的亮点,她是爱情的结晶,本来也将有一段浪漫动人的爱情,但是从她的出生,注定了悲剧的角色,即使有着清新可人的形象,聪慧敏捷的头脑和善良温柔的性情,也没能抵抗命运的安排。

  玉儿,是所有角色中最让人感到轻松的,比碧儿有文化、更多情,比韩子奇更勇敢,比新月能抗争。她不随波逐流,努力把握命运,虽然在感情上,屡受打击,但是她没有灰心放弃,反而更加勇敢地追求真爱,自爱、自尊、自立让她活得比其他角色更充实、更成功!虽然她也经历了早年丧父、中年无奈抛夫别女、晚年痛失爱女,但是她努力了,应该没有遗憾了。

  这本书围绕穆斯林和玉展开故事情节,所有人物因对这两个方面的追求或悲或喜,诸多的悲剧令我怀疑,是怪对信仰太执着?还是怪世态动荡,个人太渺小,相对国家的命运,根本无力挣脱。

  我能理解穆斯林教徒一生倾其所有,只为到麦加朝觐,哪怕乞讨着一路走过去,以成就其人生的辉煌时刻。他们内心只有安拉,在外人看,也许他们穷困潦倒,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富有。对信仰绝对的虔诚,内心是平静的、祥和的、坦然的。

  大多数的人是游离于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所以造成许多精神上的苦痛,除了吐罗耶定,其他角色都是悲情的。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精神上的困扰。

  个人认为,人活着只为“体验”和“体现”。“体验”是指,虽然人的结局都是一样,但是活的过程千差万别,体验越多,过程越精彩,才不枉此生;“体现”是指个人价值的体现,“体验”是自己的事,但是人毕竟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助人,影响环境、改变环境,造福更多的人,不图流芳千古,只为造福子孙,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体现”可大可小,依个人的能力,尽力而为。

  人生不过如此!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2

  由于我有一次性买多本书的习惯,这本书被搁在床头那摞高高的书里盖灰尘,直到那天睡觉时做梦,手一伸碰倒了那摞书,那高高的书堆一下子砸了下来,把我砸了个七晕八素,而那本书也跌到了我跟前,清醒过来后我随手翻了起来。

  这是描写回族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浮沉,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故事的开头是一个花甲妇人,手提一盒蛋糕,脚步匆匆的往一座北京四合院走去,路上的风景是她所熟悉的,引起了她对往事的感慨,到了四合院门前,她又犹豫了,手抬起了又放下,始终不敢去碰那门钱上被岁月所腐蚀成黑色的铜环,一扇门,隔着两个世界。

  韩子奇是一个孤儿,机缘巧合被北京一家琢玉匠人梁亦清收做徒弟,梁亦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梁君壁和小女儿梁冰玉,后来梁亦清因劳累而瘁死,韩子奇为继承师傅的家业,不惜忍屈受辱,投入到死对头蒲寿昌门下,专心学习玉器行的经营经验,三年后重回梁家,娶梁君壁为妻,并在英国商人亨特的帮助下,重振师傅的家业奇珍斋,十年后,奇珍斋名冠北京玉器行,与此同时,“七七卢沟桥“事变,一场为期八年的血战在北京展开,韩子奇被迫带着费尽半生心血收集来的奇珍异宝和师妹梁冰玉远渡英国,而在英国,希特勒对伦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战争中,孤苦无依的韩子奇和梁冰玉结合在一起,并有了一个女儿韩新月,战争过后,韩子奇带着梁冰玉和女儿回到了故土,梁冰玉不知该如何面对胞姐,选择了离开,三岁的韩新月留在了北京,称梁君壁为“妈妈”。长大后的韩新月美丽而聪慧,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而一直固守传统观念的梁君壁很讨厌她,却又不得不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在大学,韩新月爱上了年轻的老师楚雁潮,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休学,住院,失望,绝望,求死,这一路都是楚雁潮在默默的支持她,鼓励她,让她一次次的振作起来,但人类的力量毕竟有限,美丽的少女最终撒手人寰,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这是第一本让我感觉把“爱情”这个抽象词表达得那么真实的书,当新月卧病在床,知道自己的病已经不是现代医学可以力所能及的时候,她请求楚雁潮放弃自己,任自己自生自灭,楚雁潮愤怒了,他向新月解释:“爱是什么?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炭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越深,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

  如此真挚的情感,让我不得不感动,老天怎么如此残忍,去伤害一个被众人寄予厚望的生命,她这么美丽,这么优秀,她是韩子奇暮年时活在世上唯一的希冀,她是哥哥韩天星用心爱护的妹妹,她是楚雁潮最看好的外语人才,可是就是这么美好的一个女子,偏偏成了当代落后医学的牺牲品,当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着断断续续的呼吸,就为了见楚雁潮最后一面,但她最终没能如愿,在用尽力气直呼喊出一个“楚”字后,离开了这个曾经让她辉煌精彩的活了十九年的世界······

  这里又顺带了另一段悲剧爱情,主角是她的哥哥韩天星和她高中时的挚友陈淑彦,韩天星爱上了和他同在一家工厂工作的朴实女孩容桂芳,可是他的母亲梁君壁看不起容桂芳的家世,用离间计离间了他和容桂芳,两个相爱的人因为误会咫尺天涯,在新月病重的情况下,韩天星娶了陈淑彦,没有爱情的婚姻,却也为韩家延续了香火。

  最后一章“玉别”,以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落幕,韩家遭遇了巨变,倾覆了韩子奇“政府公务人员”的地位,抄家,赶人,韩子奇在打击中死去,怀着对女儿的思念,怀着没能见上梁冰玉最后一面的遗憾,死不瞑目。!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3

  这本书我看了不到半个月吧,每天都会看一点,要么早上提前一个小时,或者中午午休微信阅读,还有晚上收拾好睡前阅读,半个月不到利用零碎时间看完。
  其实在看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很悲伤的小说,甚至有点矫情。但是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很强的故事逻辑性,让我还是深深陷入到小说中,仿佛置身其中,深切地感受到小说各位人物的喜悦与悲伤。看到新月跟楚老师甜甜的爱情,我也觉得很幸福,甚至有点羡慕新月,羡慕她有那么好的老师,还有那么爱他的爸爸与哥哥,羡慕她有那么好的成绩和性格。记得新月去世的时候,陈淑彦说:“新月,你这辈子活得值啊。”
  的确,新月的生命之光虽然只有19年的长度,但是她这19年获得了很多别人企盼不到的幸福与幸运。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它有限的长度。“有的人20多岁就死了,只不过到70多岁才埋”这句话也在说明着,生命的意义跟价值并不是以长度来衡量的,并且它跟长短毫无关联。还有生命的人,应该珍惜好岁月,认真积极得过好每一天,赋予生命最大的意义,给社会与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个人,无非就是她/他思想的产物。我们可能会比较少去思考“活着有什么意义?”这种问题,如果我们每天的日子都很平淡无奇,又并不无趣,那么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直至生命终结。但是当我们遇到人生中一些波折甚至灾难的时候,我们就免不了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命题,且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回答。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认真回答。我认为,即使不遇到灾难,多思考一下,也受益。
  从韩子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事业的波澜起伏,这个事业是很典型的,因为它于他而言是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宝贵。人生无常,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或一家人所能掌控得了的。韩子奇最初忍辱负重,给害死师傅的仇人做徒弟,默默学习成长了三年,结果重振“奇珍斋”,为师傅报仇,甚至一跃成为“玉王”,名利双收。但是后来,日本鬼子侵犯中国,国家有难,民间个人的生意环境也不免受挫,韩子奇为了保护他视为生命的古董宝玉不被战争毁灭,不惜抛妻弃子远赴英国。却没料到,他远在英国的那段岁月中,奇珍斋已经被毁灭了。而毁灭的元凶,又正是他以前的仇人。
  所以说人生无常,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卷土重来是常有之事。不过韩子奇他这一辈子的确也干了不少大事。比起人生的平淡无奇,用尽全力去争取一下,为其增添几笔色彩,不是更有意义吗?
  说到爱情,韩子奇说他跟冰玉之间是爱情,是单纯却又浓烈的爱情;而他跟君璧之间有深厚的感情,这个感情也割舍不得,但却不是爱情,他类似于亲情,是理所应当的感情。韩子奇和梁冰玉从英国回来之后,韩子奇却再也离不开家,离不开梁君璧了,当然他并不是离不开梁君璧这个人,而是梁君璧身上承载了很多的社会属性的东西,比方说世俗的眼光,宗教信仰等等。他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离开了。所以梁冰玉选择了一个人离开。对于爱情,我还是更倾向于梁冰玉这样,敢爱敢恨,独立洒脱。而后韩子奇跟梁君璧在一起生活的这些年,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美好的感情存在,只不过是住在一个屋檐下分居不言的两个陌生人罢了。而这样过着余生,值得吗?深情,不痴情,我想这才是最好的爱情态度。独立、自重才是过好自己这一生的基本要求。
  以上就是我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关于“生命”“事业”“爱情”的思考。当然,韩新月是一个很完美的人设,还有楚雁潮也是。有人说作者创造这样的人设过于完美了,但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是小说嘛,没说非得跟生活一样。艺术本就是源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高于生活的。我喜欢这两个角色,喜欢他们对事业孜孜不倦的热情与付出,喜欢他们身上散发的自信与从容,喜欢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我喜欢并决心追求的,他们给我增添了动力,也促进了我对燕园、未名湖深深的向往。希望今年能去好好地逛一次,北大这个从未见过但仿佛已经见过好多回的地方。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4

  合上〈〈穆斯林的葬礼〉〉的最后一页,我被一种强烈的压抑和悲痛的情绪包围着,哽咽着喉,久久默然。这是一个穆斯林家族的故事,诉说着一个玉器世家命运的变迁,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因玉而兴衰,因玉而离合,沧海桑田的变迁,交织着世间人情的美丑,人性善恶的矛盾。梁亦清与韩子奇的师徒之情,梁君壁与梁冰玉的姐妹恩仇,韩子奇与梁氏姐妹的感情,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生死恋情,让人唏嘘不已。人世伦理的冲突和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终随着一幕葬礼而归于沉寂,恩恩怨怨终随着一杯黄土而消散在风中。

  作家霍达的笔触是凝重深厚的,〈〈穆斯林的葬礼〉〉,单是读题目,就让我有种厚重的感觉。相比于生,还有什么比葬礼上的决别让人的心情沉痛?梁亦清的死,如黄河水咆哮汹涌的悲壮,如大斧雕塑的铿锵,如殷红的血喷勃出绽放如玫瑰的凄美。梁亦清,一个为玉而生、因玉而死的穆斯林,灵魂只在水磨机上而灵动,生命只因玉而绽放。郑和的宝船于扬帆时折断了,他的生命亦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淋漓悲壮,令人震憾。

  韩新月,一个如月光般纯静的女孩,雪莲般的纯洁,却成了父母感情纠葛的牺牲品。那么幽静,那么清澈,那么美丽的灵魂,却无情地滑落在命运的深渊。豆蔻年华之际,遭遇着病魔的摧残已经够残酷了,还无情地遭遇着亲人的扼杀和摧残。她与楚雁潮之间的生死恋情,让人唏嘘,她的死让人心痛不止。韩新月,一块无瑕的白玉,她的死,凄美得让人心碎,缠绵得让人泪水磅礴。她是那么地爱着她的老师,爱情是她生命中唯一灿烂的明灯,在生命终际,她盼望着天明,盼望着天明能见心爱的人一眼,但天亮了,她却永远地闭上了眼。一枝玉兰颓然从枝间掉落,让人心碎而惋痛。韩新月是不幸的,短暂的生命历经磨难,韩新月也是幸运的,在与楚雁潮的生死恋情里,一份如此深沉厚重的爱,几人能拥有?在葬礼上,看到楚雁潮为新月试坑,入坑,那片痴情,那翻深情,陈淑彦一句:新月,你活得值啊!或许诠释了新月的短暂的一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生死相许。新月是幸运的,她带着心爱的人的爱离开,所有的后痛都留给了楚雁潮。多年以后,当新月的母亲在寻访女儿的墓地时,一个神情凄楚的中年男子在忘情地拉着小提琴,一曲《梁祝》,如泣如诉,如梦如烟,月色缥缈,孤雁盘旋。。。。。。令读者泪眼婆娑,柔肠百转。

  韩子奇,一个在玉的长河里起伏跌宕的生命,一生的辉煌与失意皆因玉,一生的爱恨情愁只因玉,玉是他生命的支柱,甚至高过于生命。我一直认为韩子奇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在梁亦清死后,他是那么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重振奇珍斋而发扬广大,他放不下妻儿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园,他因对妻儿的歉疚而半生阴郁。韩子奇是善良的人,恰恰是他的善良伤害了妻子,伤害了儿女,伤害了真心相爱的人,也伤害了他自己。他的悲剧,更在于人性弱点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一代玉王陨落了,念着清真言,紧握着两支微弱的烛火,走向他的真主,愿他的灵魂在主那里得到宽恕与安宁。

  梁君璧(韩太太)亦是个悲剧人物,从父亲的死,到丈夫因玉而去国外,十年辛苦地等待,、、再见时却是最亲的丈夫与妹妹给了她最伤痛的一刀,于是那种纠葛与怨恨无形地加载在无故的新月身上。不能说韩太太是恶毒的人,只是人性的劣根性伤了别人,也伤了她自己,包括她最爱的儿子韩天星。她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女儿的死,丈夫的死,三次穆斯林的葬礼,漂洗着她的灵魂。虽然作者未提及她的死,但我想,当她走向她心中的真主之时,她的心灵一定也是清澈的。

  《穆斯林的葬礼》,让人流泪的不止是不可握及的命运,不止是生死相交的爱情,更多是是一种缺憾,一种人在现实生活的挣扎与无奈,一种残缺的美让人为之的惋痛。

  圆满只是一种希冀,而残缺却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读罢《穆斯林的葬礼》,仰望星空,唏嘘感慨,而只愿一弯新月,在初秋的夜晚,在空中,依然清澈圣洁,让人性,让爱情。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5

  20xx年,82岁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娶了28岁的翁帆,一时间,这一组“老少配”“爷孙恋”被淹没在“老牛吃嫩草”“吃年轻饭,攀枝附叶”舆论的巨浪中。28岁的翁帆被推向了风斗浪尖。

  在前段引入这个话题,其实我想说:爱情中,比流言更可怕的是偏见。而在偏见中,爱从未停止呼喊。而这一对曾饱受争议的夫妻,却携手共同度过了14年。杨振宁曾表态过:“我不管别人对我们有什么看法,但我只想和你在安静的午后看看书。”

  今日读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深有感触,收获颇丰。此前我对于穆斯林仅仅留有清真教、小圆帽的印象,但之后我对于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甚至于是关于爱的理解。

  全书是分为玉和月两部分,整本书是以一个玉器世家的兴衰灭亡来吟唱出几代人的人生诗歌。刘白羽这样说到:“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是的`,那是一部写出了浩荡人生的作品!韩子奇、梁冰玉、梁君璧、韩新月、楚雁潮等人物的刻画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无一不生动可刻画了民国时期封建人们的生活。

  这部“人生”实在太过庞大,而我只能就事而论罢了,任取一瓢谈谈爱。

  韩子奇为了护玉跟随亨特先生来到了英国,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妻妹竟然偷偷跟随他,来到这个离家万里的异乡。在英国的日子几人过得还算安稳,但好运不长,英国后来被德国轰炸。在废墟中的病床上,病恹恹的冰玉终于对韩子奇说出了爱意,韩子奇也终于知道他真正的爱人是眼前人。

  “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这句维也纳鬼魂的呐喊,应该是这对人对爱最大的宣言。梁冰玉不顾世俗,不惧骂名毅然爱自己的姐夫,这与民国时期女子思想恪守妇道、视名誉胜于生命是相悖的。而韩子奇,一个受封建传统思想教育的匠人,又如何能放下家中的妻子接受眼前的真爱呢?在我看来,梁冰玉此举真真正正是一个女子强大的表现。这样矛盾的爱情的产生,其外在原因是梁冰玉接受了先进的,前卫的知识,而更重要的应该是两个人的内心。

  他们的心中燃烧着的是对爱的渴望,他们对爱的呐喊是决意与封建不同的抗争。我们不管什么时候的人,都有权利生活,都要爱的权利!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简爱等等不都是吗?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韩新月和楚雁潮两人的爱。到如今,我依旧叹息那份过早凋谢的唯美爱情,虽只是昙花一现,但却满地残香。这两人的爱应是从初识的误会便开始悄悄吐芽吧,然后美好地发展着,生长着……也许之后他们应该会幸福的一起过日子,可爱并不是如此一厢情愿啊。楚雁潮与韩新月父母表明对新月的爱意时,却被狠狠拒绝,分明指出“你的身份是新月的老师”;当楚雁潮与家人说出自己爱的人韩新月是心脏病人时,其母逼其与韩新月早点断绝关系;甚至于被学生班长郑晓京指责“师生恋”……他们遭遇的竟然是所有亲人的偏见!是啊,在那时学生和老师相爱是不可以的,是不合规矩的。但这又如何?他们是相爱的,所以他们一起在偏见中相互鼓励相互照顾。

  度过了艰难应该有个好结局吧?我是如此期望的。但作者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留情,她让爱到高潮之后突然直坠落谷底,以悲剧结尾,一切都没有办法挽回。双亲的反对没有阻挡他们;楚氏汉人的身份也挡不住他们;但他们却阻挡不了死亡的脚步,最后韩新月在等待天明中死去……也许我应该释怀,并不是每一段度过艰难的爱情都能有个幸福的结局,并不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些都是作者的伟大之处啊,这样痛彻人心的悲剧结尾让我久久叹息、久久回味、久久思考。结局之前,这对人从未停止对爱的呼喊,他们倔强,他们深爱。而结局之后,在韩新月的坟墓上,楚雁潮依然孤独地奏着小提琴的“梁祝”。

  爱应该如此:面对偏见,爱需要呐喊,需要在争取中强大,不管结局是化作连理枝亦或是粉身碎骨。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6

  暑期期间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一书,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它独树一帜地采用了今昔对比的结构,让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节并列出现、分别叙述。一条是“月”(从第三代韩新月说起),一条是“玉”(从第一代梁亦清说起),它们犹如两条河流相融交汇,把奇珍斋几代的盛衰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他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并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一个寻常的北京的清晨,离开多年的冰玉归来寻找“博雅”宅的故人,她伸手叩响大门上的铜环,也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往昔。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有把他的命、他的心、他的灵魂都放在玉上的艺人——梁亦清;有专注、认真、悟性很高、责任感强的学徒,后来成为一代玉王却又散尽一切的——韩子奇;有一对曾经相依为命,却被命运捉弄嫁给了那个叫“奇哥哥”、让她们特别有依靠感的同一个男人,想见却不能见的亲姐妹——梁君璧、梁冰玉;有两个同父、母亲是亲姐妹的兄妹:一个情感浓烈笃厚却特别内敛,一个冰雪聪明却不幸早逝的——韩天星、韩新月。故事就是以这一家三代人的变迁、悲欢离合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无奈。

  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了一个静谧庄严而又伟大的玉的世界,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新月、天星,以及蒲寿昌、亨特先生等所有人都围绕着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这条玉的长河是他们活动的背景,是他们的来处,又是他们的去处,是他们的生活,又是他们的生命。在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人因为性格不同、观念不同、行为方式不同,都上演了各自的生活,都展现了他们的个性,都是其命运的创造者。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枷锁,每个人都无法同历史抗衡。

  如果不是战争,韩子奇和梁冰玉就不会离乡背井来到英国;如果不是战争让国内的亲人音讯全无,却在一个暗黑的圣诞节收到蒲寿昌冒充的“家信”告诉他:奇珍斋倒闭,君璧和天星已经离家,是死是活不得而知,让他万念俱灰,那就不会有悲剧地和冰玉的结合以及后来的新月的悲剧;如果不是战争,真诚热情地爱着冰玉的奥利佛,就不会在轰炸伦敦的中死去。

  本是幸福的家,却因战争东西两隔,跨越了近半个地球。北平,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中沦陷了;伦敦,在希特勒的轰炸下几乎变成了废墟,在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下,韩子奇玉梁冰玉恋爱了,这是抚平伤痛的安慰,然而这又是不尽人伦的,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不经令我深思、究竟谁是对的?

  在战争时,他们渴望和平,渴望与亲人见面;战争结束了,他们的梦想成真了,散在天涯的一家人又走到了一起,日子却没法过了。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是对还是错?时代带来的战争使韩子奇与梁冰玉结合在一起,时代带来的差异使姐姐仍是一个旧时代的家庭主妇,而妹妹已然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是历史长河进程中必经的痛苦,它让我想到了朱自清,在洋务派的学堂里受新式教育,却和封建遗老的父亲一生都没能达成和解,从而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背影》,最亲的人之间隔着最遥远的距离;让我想起了萧红,深受到五四运动追求独立新思潮影响的她,一次出走一生出走,31岁客死他乡,留下生命中最温暖的《呼兰河传》。这不正是现实版的“冰玉”吗?

  透过这本书,细细思考:每个人的命运如涓流入海最终会汇成人类的历史长河,而历史的滚滚长河又是那么无情,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做任何停留、改变。在晶莹的“玉河”中,在动荡的社会巨变中,谁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谁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起自己生命的浪花。

  趟过这条晶莹的玉河,我分明看见,这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个人的不幸。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7

  看书的时候总在想,作者写这本书是想表达什么呢,觉得自己看了好久都没想明白。后来终于发现,作者不是想表达什么,他是在塑造人物,塑造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各有特点,各自特点决定各自命运的角色。所以让你无法评判每个人物你是如何看待的,评价他所做出的事情的。而看到后记明白,作者真的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而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清晰的。

  作者塑造角色,读者理解角色。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人的经历也会决定命运。

  韩子奇一辈子,是为了玉而活着的。从他决定不再去朝圣,决定留下来研习玉开始,他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因为爱玉,他会忍辱负重在蒲寿昌那里当学徒,偷艺,然后自己回来兴办奇珍斋;因为爱玉,他想方设法收集各种珍稀玉器,了解他们的故事,成为名噪一时的玉王;因为爱玉,他抛下妻儿和家庭,带着玉器珍宝远走海外,在海外也不离开这些玉器自己逃命;因为爱玉,他忍心抛弃他的爱情,不忍放弃他的玉名,让冰玉自己远走,枯留自己的名声与不能见人的珍宝;到最后,因为爱玉,变成了爱名声,爱脸面,从精明果断变成了犹疑不决胆小懦弱的韩子奇。欲望和爱好是人前进的动力,可当他变成执念,就会成为人的禁锢,让你牵制于此,然后放弃一切,不知值不值得。

  梁君壁是为了生活活着的。父亲早逝,留下老母和幼妹,生活逼迫她成为只知道财米油盐的人,没有文化,她不懂什么是爱情,她只知道一个穆斯林传统应该遵循的东西,她的形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而她本身的性格刚硬,会因为韩子奇投奔蒲寿昌而放下狠话,会独自撑起家门养大幼妹,会在韩子奇不在的十年里守住奇珍斋,性格使她逼走老侯,会在知道冰玉和韩子奇有女后,无法容忍赶走胞妹;会在天星和新月的婚事上如此强硬从中干涉。一开始,看到韩太太,就会让人觉得不喜欢她。开始从头看来,她又没什么错,是性格,是命运,虽然她对新月一直很难有母亲般的爱和关怀,很是强硬很是漠然,但我相信在新月的葬礼上,她做的一切都是真诚的。

  梁冰玉是为自己活着的。作为受过教育,度过北大的女性,心中有着和那个旧社会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的女性意识,会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和价值,不是依附于别人而存在,会想要追求爱情,可是她又是像处事未深的小姑娘一样,看不懂爱情中的骗局,看不懂爱的男人的心。受过爱的打击以后,在远离故土,身边只有从小扶持陪伴大的师兄来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愫。他们的爱情没错,是阴差阳错。她告诉女儿,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能失落自己。这其中有很强很明显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是这些让她离开这个家,去活出自己的模样。

  新月和楚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们有对事业共同的追求,互相爱慕,彼此扶持,互相理解。可是他们也是苦命的一对,真的就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楚老师的深情,新月生命的短暂。我希望把对他们的喜爱留在我心里。

  天星是很善良的哥哥,知晓秘密却一直保护妹妹,知道自己的爱情被母亲破坏,痛苦折磨着他,可是想到家中无辜的妻子,他又一次选择了沉默。他的沉默不同于韩子奇的沉默,他保护了家庭,他的形象就是那个时候纯朴,善良,勤劳,却身负重担的工人形象。

  淑彦是个好妻子,好朋友,她对新月的好,对家庭的付出,她也像每个女孩子一样渴望爱情。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物,蒲寿昌,老侯,梁亦清,亨特,新月的同学们。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的,动人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写完这长长的文字,我也更明白了,霍达说的,他只是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这个让人泪流满面,感叹唏嘘的故事。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8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涓涓、如细雨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处,带着凄美,带着哀伤。

  幸得这本书是在今年的六月,我的恩师在高考之后馈赠与我的,她美丽、温柔、善良,如春风般微笑着将她最喜欢的一本书送给了我,看着书的名字,我不禁将思绪沉浸于那个战争年代里穆斯林的世界。

  我畅漾在这本书的世界里,跟随着穆斯林的脚步感受着身为教徒的他生活如此圣洁。在入夜微凉的盛夏雨夜里,我用心的聆听这50万字带来的哀伤,深夜星光璀璨,我存在于月与玉编制的意境里,让双眼去欣赏那奇特的建筑,让内心去沐浴那古老的民风,让左耳去聆听那钟摆撞击时的沉闷声响,让全身去感受这里凄美的一切。此刻我悄悄落笔,生怕打扰了那月光下刚刚合眼的猫头鹰,生怕不小心打碎这夏夜轻盈却也沉重的梦。

  在这本独具匠心的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尖端的笔锋向读者展现了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使读者领悟出这50多万字所阐述的内容之深刻,我目睹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感受着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发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着爱情与生命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的无奈与辛酸。故事情节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如山峦般突兀曲折,也如海洋般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笔调下,却能发现故事铺叙的细腻、流畅,亦如山涧的清泉,在落日的余晖下细水长流,让人醉梦其中,流连忘返。

  书中最恶劣的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初战争的硝烟依旧弥漫在这片土地上。在亚洲,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这头初醒的雄狮。而在西欧也同样这般,西线、东线炮火连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书上至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间线穿插较长,富有历史感,让读者的大脑格外充实。人物的活动范围甚广,从亚洲到西欧,使全书的人物的感情与真实历史上的时间与大事件融会贯通在一起,让人物更加真实形象更加饱满。我依旧不肯离开,依旧用心感受着穆斯林教徒在残酷的战争中作为生活上的小人物与宗教上的信仰者的血与泪。顿时不禁鼻子一酸,眼泪打湿了这一行行“鲜活”的白纸黑字。

  当我合上这本巨著时,不禁的反问自己:“这仅仅是穆斯林的葬礼吗?”不,这更是爱情的葬礼。这一亘古永恒的主题成了贯穿这一故事的线,但作者始终用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手法,让人深深的陷入这文字当中,我的心情便像落叶随风一样随着情节的起伏时起时落。我不禁想谈起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读过他们的感情,我们总认为他们在一起了,但好像又错过了,这段牵人心弦的感情。从师生到盟友再到灵魂密友,我咀嚼着二人的对白,内心如同又一阵风呼啸而过。为之感动着、愤怒着、伤心着。但却又羡慕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也惋惜着他们对爱的茫然。

  或许他们真的不懂这份爱与责任,乃至临近生命的尽头还只是那所谓的好感但却也依附着本能的喜好壮大了这份感情的高尚。

  不幸的出身,抑郁的成长,痛苦的爱情,悲壮的离开;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违背了时代的必然,但却是这部小说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为之唏嘘的。

  当我在这本书里游荡了一圈又一圈,那美丽而温婉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感然伫立,内心的沉重与悲痛令我久久不能释然。却也在这份虚无缥缈的感情里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想必,这白纸黑字之中早已噙满了泪水。书合上了,是我对这部悲剧的默哀,对这伟大的爱情默哀。或许因为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也有了以脆弱的生命去对抗无奈的命运的勇气。最后奏一曲《梁祝》,为这穆斯林的葬礼祭奠——为这爱情的葬礼祭奠。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9

  北平的一落规整的四合院前,一棵老槐树鼓着朵朵花苞,它在等着;院里的大影壁前,一架藤萝紫霞蒸腾,它在等着;壁影旁的西厢房前,一株海棠嫩红盈树,它在等着;宅门上的“随珠和璧,明月清风”见证着,“博雅”宅里的一代代兴衰荣辱。祥和的北平,玉器行业悄然兴起,先是出来个“玉魔”,后是“玉王”,仿佛命中注定一样,他们都住在“博雅”宅。这宅子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主人的平安,真切地感受过宅里洋溢的幸福,却终也守护不了人们的命运,眼睁睁地看着这宅里的人一个个的离去,束手无策,仿佛也只能暗暗地感叹:这是命。

  你是在两岁的时候,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下闯进“博雅”宅的。你哪里知道自己是父母在严重违背穆斯林教规下诞生的,你哪里知道大姨在你的一声“爸爸”的叫唤下对你产生多大的厌恶,你哪里知道自己竟会模糊了记忆,忘了生母,十八年错把大姨认作妈妈,在冷冷淡淡的母爱下坚强地成长。你是幸运的,因为爸爸和哥哥对你宠爱有加,甚至使你一次次地忘记了对母爱的困惑,你就这样在旁人羡煞的目光下长大了,长成了爸爸心中与玉并重的宝。你如愿考上北大,却不想命运从此和你开起了玩笑。你在一次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这惊人的消息着实让全家崩溃,让楚老师伤心惋惜不已。还记得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吗?楚老师抱着沉重的留声机奔跑来到你的病房,带来了你痴迷的小提琴演奏《梁祝》。

  那是一个悠长徐曼的声音,像舒卷的轻纱拂动,像幽咽的泉水流淌,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一曲散尽,楚老师用炽热的诗句向你表白。啊,你就是这样轻轻的触摸到了圣神的爱情;啊,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子,得到了自己心仪的老师最美好的感情,这爱的力量使你温暖,暖到有勇气赶走冰冷的病魔。你就这样一直在大家美好的谎言中希望着,期待着自己再一次回到那一直为你留着床位的二十七斋,到备斋和楚老师共享翻译的乐趣,从燕园毕业去从事翻译事业。

  直到那一天,你无意间翻看了爸爸日夜研究的医书,明白了自己的病情,原来你一直在慢慢地走近死亡。啊,死亡?怎么会呢?你的世界崩塌了,“楚老师,楚老师他在骗我,或许他只是怜悯我才说爱我,或许我不该耽误他的前途……”你胡思乱想中写下段情书,殊不知那对楚老师是怎样的伤害。他看得像头脑被挖空了一样,心快要炸裂开了,踉跄着跑来训斥你,然后自己心疼得要死,反过来安慰你。你怎么可能不折服于他真挚的感情?你怎么可能不感同身受于《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你怎么可能不放手让自己的心永远追随着楚老师,即使这剩下的生命只有一秒。

  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无情地扑灭了,灭得如此彻底,命运恶神像是缠住了你,不肯放过你,致命的打击袭卷而来,不管你根本承受不住。十八年来的困惑揭开了,那个冷漠的人不是你的妈妈,而是你的大姨。你坚守的城墙终于毁于一旦,你倒下了,永远的倒下了。等不到那个心中一直期盼的人,管不了那老槐树,藤萝,海棠,西厢房里的留声机,巴西木,那张你和妈妈唯一的留影,你抛下一切走了,尽管有无穷的不舍,你必须得走了,命运之神来召唤你了,你能不走吗?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这颗心啊,它得停下来呼吸,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不!楚雁潮对韩新月的爱绝没有歇息的时候,来生来世还要再轮回!他愿与她一起长眠于拉赫中!爱之神就是这样毁灭了少女对爱情纯洁的心吗?让她刚刚伸出去触摸爱的手这样惊恐地收回吗?命运之神就是这样对待一位朝气的少女吗?让她在憧憬中放弃梦想,向命运低头吗?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每个人的归宿是注定了的,不管未来怎样,活在当下,不留遗憾,是我们最现实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吧,它或许毁灭了很多,但无疑它创造了更多。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10

  进入师范读书后,文选老师布置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那时的我是从乡下中学刚考入师范的,中学时代对所谓的文学作品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文学名著我是非常的陌生。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穆斯林的葬礼》。

  美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这本书也是的,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为了她的长辈犯下的错误(如果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就这样没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真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有他们的长辈们,韩子奇和他的小姨子(也是他的妻子)梁冰玉,读完以后,被书中的细腻的感情实在感动了,其实我这人本来就有点感情丰富,所以很能够理解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的心情,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教义;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不能完美,人格的扭曲还有现实的不如意让人有种既想反抗又没有力气的感觉,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韩天星,是条汉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幸福,即使牺牲掉自己都没有怨言,正因为这样,他和容桂芳分开了,但是他的妹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

  家里有韩太太这样的家长,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她,她没有什么文化,刚开始的光景也很凄惨,父亲的惨死,家境的败坏,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可以想象,在梁子奇转头蒲綬昌的门下时,她恨师兄,但是人还是要过嘛,母亲多病,妹妹尚小,谁也想不出那三年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是怎样挑起家里的大梁的,但是她的眼光毕竟不长远,可能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吧,但是她还是能了解师兄的意图,甚至忘情地投入他的怀里要嫁给他。因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想生存真是太困难了,当然这也不是利用,是亲情,友情还有一点点爱情的交融吧,但是当她丈夫逃亡英伦的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想他,战乱的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在想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存,XX年,仅凭着一点点思念,她把孩子天星带大成人,但是沉重的打击还是不期而至,她最疼爱的小妹竟然取代了她的位置,这个还是她能接受的,唯独不能接受的是小妹还和自己的男人生了个小女孩,当然就是韩新月了,如果家庭的变故还不是最沉重的,那宗教上的自责就更可怕了。

  这部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几乎每条每框都是穆斯林们应该牢记的,可是他的丈夫竟然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不能容忍,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有两个女人,而且这两个人还是亲姐妹。梁冰玉走了,但是韩子奇的爱情梦并没有破碎,他还有女儿,这是他们爱情结晶的见证,最大的悲剧来源也许就来自于韩子奇坚持将女儿留下来。想一想,假如当初新月被冰玉的带走,在英国找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韩子奇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生命里,玉是最重要的,但是他还想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点什么东西,过分的留恋和放不开,然后悲剧就发生了。韩太太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她爱子奇,放不开他,更恨他,恨得入骨,平时里总是无休止地找碴,但是当韩子奇摔伤以后,又是那样的关心和心疼,她爱自己的儿子天星,因为天星是新月到这个家来以后的唯一依靠了,她恨妹妹,可是妹妹不在身边,就只好朝着他们的女儿发泄了,一家四口人虽不多,加上姑妈也不过五个,但是关系却复杂的像红楼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生着的人总是痛苦的,死了的人也不见得能解脱。

  如果新月,子奇,君璧,姑妈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也许霍达本人也不知道了,最后的结尾还是可以安慰一下的,就好像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一样,如果他死了,全世界的读者也不会答应,这本书里,虽然新月死了,雁潮和桂芳的心都死了,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天星和彦淑的后代身上看到了希望,就是青萍和结绿兄妹,他们应该能不受先辈们的错误所牵连,过上幸福的生活吧。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1

  有段时间不读这类的作品,我通常喜欢把文字分类。轻松的、沉重的、激励的、消沉的……这本书是被我化为沉重的一类,我不大触摸这一类,心情难以平静。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友人推荐我看这本书。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拖到今天。当翻开这本书,读过第一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伏案苦读了三天,今天早上终于泪眼婆娑的结束了这部作品。但是一直到下午我仍回旋在故事当中,感受着一个个主人公的生与死,爱与恨。

  回族女作家霍达用玉和月两条鲜明的主线,以独特的结构阐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代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下的爱情悲剧。当看到书的题目时,我认定这是个悲剧,葬礼,从字面意思看,肯定有主人公死了。看完才明白,书中的葬礼不仅仅是生命的结束,还埋葬了汉人与回回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下的爱情。爱情在那个年代,穿不过伦理、世俗和信仰的鸿沟,悲剧一个接一个的产生。无论你爱的多么执着,那么激烈。我不禁为美丽而聪颖的新月和才华横溢的楚老师惋惜,也为玉儿和韩子奇感到悲哀。

  作者的笔法也令人佩服,该书以玉和月为主线,自然也少不了对他们的描述。玉给人以纯洁、灵气的感觉,月给人以恬静、幽美,但是玉是易碎的,月是悠远的。故成就了如此让人回味、清美忧伤的作品。

  记得上学的时候写读后感通常是把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拿出来评论一大段。我不知道真正的读后感是不是该那样,那时是为了完成任务凑齐字数。如今不会去在意那些,真正对穆斯林的葬礼有兴趣的人会亲自去领会其中的意境的。何须咀嚼别人品尝过的呢?

穆斯林的葬礼2

  曲终掩卷,荡气回肠。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楚雁潮那一曲悠扬而又婉约的《梁祝》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它诠释着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我们这样懵懂而天真的年纪,还不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不影响我对书中梁、韩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以及书中人物之间摩擦出来的暖流和火花发出由衷的感叹。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故事线索,却是同样的结局—相爱的人们最终都没有象海子说的那终成眷属。梁冰玉和韩子奇,因为伦理道德的原因分居三十三年;韩天星和容桂芳则因为父母的“智阻”而变的冷若冰霜;韩新月和楚雁潮,由于双方家长的阻挠,爱情也最终随着新月的离去而葬送。相爱的人总是分开,而不相爱的人却在一起,貌合神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由于时代观念的限制,对于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所做的决择并没有错,她也无法摆脱和冲破时代的桎梏。

  二十五岁的倔小伙韩天星,不论家庭背景,无所谓“门当户对”,执着地爱着他所爱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还能接受,而在当时那样做简直是无法无天。桂老师,一位温文尔雅、才学甚高的年青教授,爱上一个比自己小近十岁,且患有心脏病,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他不顾外界压力,毅然要爱她,这执着的追求正是爱情的真谛,是值得赞扬和理解的。而梁玉冰的思想过于偏激,她认为: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们就结合了,事情就这么简单。至于是否触及别人的家庭,影响别人的生活与我无关。无论是当时的还是现在,她的爱情观是要受到指责和唾弃的。

  随着主人公们陆续离世,书中多次写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夭折所发出的叹息,也是一种对黑暗社会爱情悲剧结束的注解。

  哀乐长鸣,这是所有人发出的至深感叹!曲终掩卷,荡气回肠,那琴声又萦绕在我的耳旁……

穆斯林的葬礼3

  禁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终于翻开《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过去的和现在的,两条主线并行描述,到最终汇合,揭开所有的谜底,感叹作者的巧妙构思,令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加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乏精美文句,光是读这些文字就已然享受了,更别说情节扣人心弦,果然是本好书呀。

  再说说剧中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所以看的过程,心情略显沉重。

  最大的悲剧人物是碧儿,她是所有角色中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严格恪守着穆斯林的教规。早年丧父,为了家业,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韩子奇,碧儿不懂爱情,她认为教规最大,祖业最大,但是现实生活却跟她开了天大的玩笑。因为时事的变迁,韩子奇娶了玉儿,并生下了新月,新月生活在她的身边,时刻提醒着她曾经的痛苦,但又不能恨新月,毕竟是胞妹的孩子,有着同样的血脉,既爱又恨,复杂的情感,令新月对这个妈妈时常琢磨不定。最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却原来嫁给了一个汉人。她最在意的儿子天星,因为她的从中作梗,拆散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鸳鸯,非但没有得到儿子的爱,却只有儿子的怨恨。胞妹玉儿,因为她的不宽容,远走他乡,唯一的亲人从此天涯两隔。祖业"奇珍斋"因她的猜忌,葬送在她的手里——她不仅自己不幸,也给别人制造了很多不幸,她是故事情节的起因,一切因她展开。玉儿的远走他乡;天星没有娶到真爱;当年管家老侯受冤致死,老侯的子孙得以抄家,抄走了韩子奇的毕生收藏,致韩子奇抱憾离开人世;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随着新月的离去成为最大的遗憾,令人唏嘘不止。

穆斯林的葬礼4

  月,皎白明亮,纯洁明净。玉,光滑圆润,令人富贵。一对恋人的生死之恋……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由回族女作家霍达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近六十年三代人的命运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

  第一个爱情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生死之恋。

  韩子奇因为国家局面动荡,内忧外患,随着沙蒙?亨特远走他乡,来到英国避难。没想到梁冰玉也跟着来了,在英国,却仍动荡不安,从此他们演绎了一场生死之恋。

  第二个爱情是楚燕潮和韩新月之间那超越生死、超越世间世俗的爱。

  楚燕潮是韩新月的老师。韩新月是楚燕潮班上最出色的学生。韩新月因为偶尔一次晕倒被发现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几次住院,楚燕潮都去看望她,从而,良好的师生之情渐渐变为了淡淡的爱情。在最后一次住院时,新月在弥留之际也要等到他的到来,但最终,她没能等到她的恋人,就先去了。而楚燕潮,他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他对新月那永远也不便的爱。在他即将告别新月,把最后一块砖放好的那一刻,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恋人的爱是纯真的,恋人的心是脆弱的,恋人的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恋人的……

  楚燕潮和韩新月的悲凉挚爱,何尝不似《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呢?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何况这只是一人之爱!这种爱,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值得,但对他们来说,却意义深重。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只对恋人有爱,对社会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真正需要爱的人。或许,我们也不用爱的深沉,因为只要人人都播撒爱的种子,就能长成爱的森林!

穆斯林的葬礼5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作者霍达,本身就是一位居于北京的回族女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过《穆斯林的葬礼》:看了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六十年间的兴衰变化,以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容量丰厚,内涵深刻。当我1991年第一次捧读这部小说,就被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和所展现的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不忍释卷。

  故事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主线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悲剧既是人物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人物曲折的命运和多变的情节对年少的我而言是充满吸引的。然而,年过40,再捧起这本书,我却有了另一番感悟。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而在新月的葬礼上,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不得不说,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对穆斯林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体现,对于帮助人们理解穆斯林信仰风俗有所帮助。现在看来,纵然儿女情长与民族风情相结合,但情节与人物不免显得单薄和幼稚。或许是我已在长大,而那小说中的风月与人情却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穆斯林的葬礼6

  我近期读了朋友推荐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手捧这本书时,我首先阅读了书的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我佩服作者的才华,让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让我敬佩几分!喜颜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慨!

  本书内容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感情、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本书从“月梦”“月冷”“月清”“玉魔”“玉殇”“玉缘”一直到“月魂”每读一篇都被进入一个庄严伟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无价,但从中读懂玉王韩子奇的爱玉如命,情系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动而流泪,而我没有,当真没有吗?不!当我深读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纯情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新月之死,是祝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苍天泣血。我还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遗体抬出“博雅”宅后,运往挖掘的墓穴,最后,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亡人的亲人要给亡人的试坑时,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被悲哀摧毁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泪了!在最后的与恋人与世分别那肝肠寸断,天感动了、地动摇感动了。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花前月下,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可两颗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的!

  本书从头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长河、也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把人生的真谛写的那样深邃,那样动情!

  小说读完了,可我那悲怆的心无法释怀,我还久久没有走出书境,还没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

穆斯林的葬礼7

  霍达说:“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更愿意相信,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融入了自身的感悟和经历,和作者共同创造了文学。”的确,能令人内心产生巨大波澜、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洗礼般的作品,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我宛若置身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与书中血肉鲜明的人物共同经历了人生世事。天星在顿悟自己的爱情葬送在母亲手中时,满腔怒火,他想为他尚未来得及结果就已被厉风刮残的花朵般的爱情讨个说法,只是,他不能。他知道母亲爱他,妻子把身心都交付给他。所以,他只能行尸走肉般游荡在街上,任凭雨点在他身上肆虐,任由无奈在啃噬他的心,放手让一切把他狠狠打击。他是家中长子,他的不满与委屈只能在这倾盆大雨中洗净,大雨过后,他还是要面对一切,但是,他是在风吹雨打中更加挺拔傲然的腰杆,证明他已是真正的男子汉了。生活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哪能一受挫就摞挑子不干呢?一场撕心裂肺过后,即使拖着残躯,也要直面挫难。惟其如此,才显得对生命尊重,对生活热爱,对坎坷坚韧。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也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韩子奇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被虚幻的凡尘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直至弥留之际,他才醒悟过来,可是,人生的路已经不能返回去了,他只剩下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我们总会迷恋一些东西,甚至为此而干出骇人惊俗的事情来,可是我们终究会明白,刻骨铭心或如痴如醉,终会被时间洗刷得不留痕迹。正如《哈姆雷特》中所说:“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我不相信人死后会有天堂、轮回,我只知道人死了,便是死了。无论生前富贵辉煌与否,都只能化为一抔黄土。

  如此一想,我似乎有点明白佛家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味了。当你的心灵不被繁华世俗所约束时,也就无需净化心神了。

穆斯林的葬礼8

  未名湖上,晚霞满天。沿岸的垂柳、国槐、银杏,一片金黄,湖心岛上的那一丛枫林,红得艳紫,略显出秋的悲凉。

  世世代代与玉相濡以沫华美而又凄凉的诗篇从此揭开帷幕。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玉的时光,哪怕将来玉殇玉别玉殒,我亦无悔。只让时光告诉你,曾几何时,它是那样的璀璨。

  伦敦——一个虚幻的,缥缈的雾都,每个到达那里的人都会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往事,梁冰玉自然也不会逃脱。国内战争爆发,出于对玉执着的喜爱,韩子奇携玉前往英国避难。两人共同躲避战争的硝烟,朝夕相处,互生情愫,邂逅于雾都之中,于是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新月。

  一轮新月独挂夜空,在它耀眼的光芒下,一轮新明月降临到了穆斯林的怀抱中。我们无法从一个婴孩脸上读出任何故事,她死前抹去了前世所有的记忆,出生时,又带来了极具神秘色彩的表演。韩新月的出生既给这个回族家庭增添了喜悦,也预示着一场悲欢离合。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新月已长大成人。徘徊在枫林的小道上,手捧一本外国名著《简。爱》,眼神如月光般倾泄出来。耳边回荡的是母亲的厉声斥责与父亲的抱头叹息。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和支持,在这个风平浪静的表面究竟隐藏着多少未知的往事。在现在看来,一切都如雾里探月。笼罩着一层看不透、摸不着的轻纱。

  她所喜爱,所盼望的琴声在耳边响起,琴身在舒展,丝弦在震颤,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诉、如泣、如诗、如画。新月的心被楚雁潮的琴声俘虏了,懵懂的少女浅尝了爱情的果实。一个风华正茂,一个才情横溢,本是鱼儿和水,花儿和蝶,却被父母无情地拆散,新月并不畏惧病痛的折磨,只想静静地谛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

  就这样,新月在临死之际才得知真相。她在新月升起时来,又在新月升起时离开,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降落人间的使命。

  琴声在坟前回荡,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穆斯林的葬礼9

  这本书总共写了三场葬礼和一场婚礼,第一场是梁亦清的葬礼,这个一生都献给了玉的手艺人,临终也还没有完成他最后的作品,或者也可以说就是这件为期三年的作品把他最后的精力给打磨掉了。

  葬礼的描写在下一章出现,非常详细的向读者介绍了穆斯林的葬礼。从这部小说里,我了解到了许许多多关于穆斯林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葬礼是在高中时听同桌马勋旺说过,我这个高中同学就是一个地道的穆斯林兄弟,记得当时从他哪儿也简单的了解到了一些关于他们民族的知识。梁亦清带着毕生的遗憾和操劳走了,留下孤儿寡母和一个小徒弟-韩子奇,这本书的重要角色之一,开始了另外一段充满辛酸,幸福,甚至有些传奇味道的故事。读后感·接着到了一场婚礼,一场隆重的韩子奇的儿子天星的婚礼,这场婚礼在60-70年代办得相当的“体面”,沉寂多年的韩家再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向他们证明玉器世家的家底殷实。而就在韩家的长子新婚大喜之际,他们家的女儿新月的病情却加重了。

  自始至终,新月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这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承受了太多的不幸,自小亲生母亲的离去(而对此她却毫不知情,直到最后的那些日子),考上了北京大学却由于父亲的意外而发现了她更严重的心脏病,与她的老师楚雁潮没有结果的爱情等等等等...这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做错了什么,上天要这样对待她,要给她安排这样的命运,而对于她来讲,她做出的想要改变她自己命运的努力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只有楚雁潮,这个以老师身份出现的学者在她最后的日子让她感受了爱情的甜蜜,让她在漫长的冬季看到了丝丝绿意,诚然,他们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但正是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黯然泪下。接着写了姑妈的葬礼和新月的葬礼。我觉得全书的精华所在就是新月的葬礼,对于这个承受了太多不幸的女孩,也许魂归天国是她最好的解脱,但这个世界上从此也多了一个孤单的灵魂......

穆斯林的葬礼10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深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的感觉;民国的故事,不经回想起老北京那些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和文化;北大燕园的美丽景象,不仅人人憧憬大学的美好时光;避难伦敦,让人想起世界的战争,然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主人公新月的命运和她与楚老师之间的爱情。

  新月是父亲眼里的掌上明珠,是哥哥心目中的月亮,她是那么的善良,面对母亲的冷如冰霜,她除了怀疑自己的身世外就剩下包容理解和毫无保留的爱着这个母亲;她是那么的自信,追求自己的梦想,报考学校时第一志愿填报北京大学,而且不填第二志愿;她是那么的坚强执着,从骨子里爱着英语,即使病魔缠身,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翻译事业,当爱情来临时,她的生命已经一点一点的走向终点,她坚守着那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杂质的爱情。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在升起,她走了,谁也留不下,穆斯林的葬礼庄重而简单,新月与楚雁潮的心是连在一切,即使生死也无法将他们分开,好多年后,新月的墓前,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月走了,但她却永远活在每个人心中。他让我们明白一个真实的`道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枪杀,但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东西的美好。

  美的从来都是悲的,那种无法让人忘怀的美。

穆斯林的葬礼11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几乎看遍了我所有能看到的书,但一向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看完一本完完整整的小说。那一天,妹妹带来了一本厚厚的小说,说是专门为我借的。惊讶之余,我第一次细细打量了这样一本拿在手里仿佛有着浓厚岁月沧桑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精致的封面,引人入胜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静下心来,开始翻阅。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文风那么贴合我的胃口,就好像一个赤脚走在遍布荆棘的荒路上的人突然穿上了一双舒服的鞋子,那种感觉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会。

  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件件华美的羽衣,不仅仅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还经得起细细的推敲。它给我一种远离人间,像是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清新脱俗,华丽精致,既不庸俗,也不拖拉。这才是我一向想要阅读的作品啊!

  书里的主人公韩子奇痴迷于玉,促使了他与梁君璧的婚姻,可是那是逆境中的自然结合,没有感情。可是在海外流浪十年之久让他与梁冰玉惺惺相惜,产生感情,最终生得一女,新月。而她,又是另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了。她始终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和自我相爱的人阴阳相隔,仅有一首《梁祝》永永远远的陪着楚雁潮,陪着他寂寞的心……

  这是一个杯具,却充满着力量。也许是我还小,对于这本书的真正含义我理解得并不透彻,可是我无法否认对它的喜爱,它所表达的情感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它的身上有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它的身上烙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成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用了四天的休息时间将它看完,才发觉自我已深深陷入了霍达用文字编织的世界里。那个似真似幻,欲语泪先流的世界,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神圣。直至此刻,那婉转千回的故事仍似历历在目,只要脑中一想起它,各种刻骨铭心的感情杯具便会蜂拥而至,要思考好久才能回味过来,心中早已不复平静。

  指尖磨砂着精致的封面,我的嘴角却勾起了笑容,经典便是经典,只可永远在心中珍藏。

穆斯林的葬礼12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的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文章的内容真是深深吸引着我,说他是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作品确不为过。

  穆斯林,这三个字,在没有碰及此书时,你或许会认为它是一个人的名字吧,那你错了,穆斯林是一个民族,这本书便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作者在文中也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书,则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轻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爱情悲剧。

  韩子奇因战乱而带着他那些珍宝似的"玉"逃到英国,并和冰玉莫名在了一起,而因思乡,平息后带着两岁的新月回到″博雅居"韩子奇向妻子坦白了一切,梁君壁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穆斯丽女性听后,崩溃不已。梁冰玉是一个拥有新文化教育代表的女性,她一直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娜敢于真脱一切只为爱自己想爱的人,可谓是大胆,奔放。韩子奇别无选择,只得抛弃自己与冰玉与的感情,所以冰玉选择了毅然离去。终究,韩子奇带着愧疚过终身,并将自己与女儿送进了穆斯林葬礼,新月长期受君壁的穆斯林教育的影响,且最终被君壁影响得已至她与楚燕潮才会生出那么凄惨的爱情故事。穆斯林家族,随着新月的死亡便衰败了。

  我为处处透漏现代女孩特点的韩新月和有才华的楚燕潮的悲惨爱情而深深的感到惋惜。也为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这三人的身世经历感到惋惜,最可怜的还是梁冰玉,只能一个人孤独终老。

  看完整本书后,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理智对待一切,并勇敢顽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

穆斯林的葬礼13

  玉器梁家60年里,在玉的相守与月的笼罩中,世代沉浮,悲喜交织。梁亦清,一个朴实的回回,世代雕玉撑起整个奇珍斋。为了三保太监郑和,为了回回,他毅然接受蒲绶昌的交易,用那双饱经风霜的粗糙的手琢刻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这个视玉为命的男人,最终倒在了血色的宝船上。

  易卜拉欣,梁亦清之徒,用他宽厚的肩膀挑起了玉器梁家千斤重担,顶起奇珍斋的大梁,迎娶梁家小姐君璧。梁君璧冷漠、迂腐、爱钱如命,与丈夫生下韩天星,宠爱有加。而韩君璧的妹妹冰玉胆大、执着,与韩子奇在英国逃避战乱时产下韩新月。

  回国后,韩新月留在奇珍斋,可梁冰玉却在姐姐的羞辱下离开了家。韩新月从小便遭到梁君璧的冷漠。他并没有得到属于自己母爱的关怀。直到她升大学,韩子奇夫妻俩也为升学的事纠缠争吵。梁君璧认为新月应该外出打工,为家里多一份收入,而韩子奇只能忍心让妻子卖去自己珍贵的乾隆玉璧,才说通妻子让新月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在学校里,韩新月认识了年轻的老师楚雁潮。楚雁潮给予了新月极大的信心与肯定,也让新月敬佩又爱慕。然而好景不长,韩新月在心脏病威胁下住进了医院。

  梁君璧拆散儿子与容桂花芳的爱情,又阻止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她是我的亲妈妈?”这让新月感慨道,韩子奇才透露新月的身世。韩新月顿时不省人事。

  梁亦清的坚贞,韩子奇的坚韧,韩新月的坚强,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兴衰沉浮,伴着玉的光泽和月的柔美,演绎着纯真的梦想,悲剧的爱情。

  巍巍西山上,后世天园里,在一轮新月下,那个母亲来回轻轻穿梭着,泪眼婆娑的她洒落点点泪珠。那个老师一动不动,久久伫立在那片土地上,沉默地回忆着。小提琴《梁祝》的曲声轻柔徐缓地飘荡着,似乎正寄托着思念,又似乎正诉说着无限忧伤。

穆斯林的葬礼14

  悠扬的小提琴声渐渐从一座坟墓旁响起,远远望去,一个二十五岁左右的男子正在弹琴,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美好的爱情,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与破坏,比如宗教,别的民族我不清楚,但作为一个穆斯林,在我们的宗教信仰中,规定不能和外民族的人婚恋,否则,就罪不可赦,这样的信仰一带传一代,几乎没有人对它做些浅谈,然而时至今日,回族女作家霍达的巨著《穆斯林的葬礼》,让广大读者似乎耳目一新。

  小说讲述的是爱情一户回族人家经历的一些故事,主人公韩新月的父亲韩子奇是做玉器生意的,妻子梁君璧本是他的师妹,他还有一个小师妹,就是梁冰玉。由于战争原因,韩子奇不得不抛下自己的妻儿,带者自己心爱的玉器,和小师妹一起去了英国,战争硝烟弥漫,没能将亲人间信息互相传递。就和冰玉重组了家庭,生下了新月,可是事实不像他想的那样,冰玉离开了他。

  新月是一名出色的学生,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可不幸的是她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且不能做手术,年轻的班主任楚雁潮为了给予她希望,便向新月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作为穆斯林,梁君璧极力反对,因为她不明白楚老师对新月的爱情是给予她希望,而不是娶妻生子,或许新月是丈夫的“私生女”,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否定了楚老师的请求,并让他对新月不要有太多的关注与感情。

  这对无缘的恋人最后就只能接受了生离死别的结局:韩新月没能见到楚雁潮最后一面,但我相信,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因为他永远记得,他有一个何等出色的穆斯林学生,她是何等地喜欢听他弹《梁祝》。

  有人说,这部爱情是要告诉人们,在一切事物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它胜过宗教,做为一名穆斯林,我想我不该这么说,但是我从心底也默默认同。因为我想祝福他们,我想听听《梁祝》。

  天上,新月朦胧;地下,琴声飘渺……

穆斯林的葬礼15

  我近期读了朋友推荐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手捧这这本书时,我首先阅读了书的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我佩服作者的才华,让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让我敬佩几分!喜颜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慨!

  这本书内容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感情、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这本书从“月梦”、“月冷”、“月清”、“玉魔”、“玉殇”、“玉缘”一直到“月魂”每读一篇都被进入一个庄严伟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无价,但从中读懂玉王韩子奇的爱玉如命,情系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动而流泪,而我没有,当真没有吗?不!当我深读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纯情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新月之死,是祝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苍天泣血。我还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遗体抬出“博雅”宅后,运往挖掘的墓穴,最后,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亡人的亲人要给亡人的试坑时,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被悲哀摧毁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泪了!在最后的与恋人与世分别那肝肠寸断,天感动了、地动摇感动了。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花前月下,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可两颗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的!

  这本书从头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长河、也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把人生的真谛写的那样深邃,那样动情!

  小说读完了,可我那悲怆的心无法释怀,我还久久没有走出书境,还没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很早以前听过这本书,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是中国作品,却对它的名字产生了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

  在图书馆借了本,拿到手的感觉是,够厚,够破,有的人不喜欢读旧书,我倒还好,觉得图书馆的书越旧证明越多人读过,越是好书,如果借到不好的书,往往翻几页就还了,书是新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理解。

  刚开始看的时候,除了新月的报考,其他的地方感受的是挺平和的,包括梁亦清一家清贫却安静的日子,然而,事情开始有了各种转折,有了冲突,有了悬念,看到最后,是满心的揪心,看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忍不了了,先百度了故事梗概,可是真正看到那一章一节的时候,心里还是堵得慌。其实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是一个个的悲剧组成了这个冗长的故事,三段夭折了的爱情:玉儿和韩子奇,天星和小容子,新月和楚雁潮,每一段都有让人唏嘘的地方,说到底是璧儿的霸道,她不容许她们每一对在一起,她总有自己的理由。

  这个女人小的时候是可爱的,有灵气的,可是越长大越变成了一个跋扈的女人,她的无知是那个年代赋予的,她没有读过书,没有玉儿那样开放的前沿的思想,可以把人生都上升到精神层面,她只是个普通妇人,算计着她的小日子,不关心政治,只关心丈夫孩子,有她自己的执着和计较。

  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理解不了玉儿的,我理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所造成的错乱,可是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爱情,都应以不伤害另外一个家庭为底线的,否则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是自私的代价。作为妹妹,她抢了姐姐的丈夫;作为母亲,她的离开以及留下的那封信最后断送了女儿的性命,缺席的那么多年的母爱,不是白发苍苍在新月生日拎块蛋糕就能弥补的,别说苦衷,所谓苦衷都是拿来在傻眼了时叙述的借口。

  整个一个大悲剧,唯一让人暖暖的是那个甚至有点木讷的天星,他不管上一代到底是神马情况,只是心疼妹妹,每次看他疼新月的时候,都想拥有这样一个哥哥。

  新月是幸福的,在最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了,可她拥有那么疼她的天星,那么爱她的楚雁潮。若干年后,她爱的男人还会在她生日的时候去她的墓前拉她喜欢的小提琴曲子,对一个女人而言,这已足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这本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我也记不清翻阅多少遍了,每次都为其陷入深深的沉思。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它以其独特的情节和行文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代回族人之间的家庭故事。关于回民我所知甚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这本书场面十分宏大,头绪那样纷繁,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惊叹。

  我想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独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一个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撼;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勾心斗角,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动力而赞叹。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在这庞条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而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幽静、美丽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启璧之拒绝楚雁潮波澜乍起,掀起可怕的命运的巨变……似的,正如作者所言,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志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的。

  我的室友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色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似的,默默苍天,沉沉大地,过去的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梁冰玉抱着的.人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的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梦,一个希望。

  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

  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大学时就看过一遍《穆斯林的葬礼》,暑假中我又拿出当年买的书重新感受了一次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心里还是很难平静下来。

  作者对此书结构的安排也别具特色,作者在这一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就如此的一环扣一环的。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开始对小说写作的一些结构、布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称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从这本书的书名即可分析出结局蕴含着悲的意味。新月渴望母爱,打从记事起,她就没有享受过,幸好有一个疼爱她的姑妈,才让她隐约感受着母爱。照片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样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亲能给她一丁点的爱,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实确恰恰相反,“母亲”反对她上大学,反对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谈恋爱,甚至在她病危之即,还去刺激她。处处表现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名誉跟对穆斯林的虔诚,但这一切让新月发出“她是我的亲妈吗?”的感慨,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

  她哭着问她的父亲,韩子奇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亲生母亲写给新月的信。“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

  看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了,不知不觉也已泪流满面,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声,新月想向母亲倾诉这十几年对她的思念跟内心的苦闷,但由于体力不支,顿时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拥有生命,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翁相比,我们不都很幸福吗?最起码我们拥有着宝贵的生命,这便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还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苦恼吗?还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烦恼吗?珍爱我们的生命,树立我们的信心,相信没有过不了的砍,没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一个穆斯林的传奇事典,三代人的沉浮与共,爱苦纠织的凄美恋情,画出一道由: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塑造的完美长篇巨作。主人公们在政治、宗教中挣扎,人们在思想感情和爱情的熏陶中沉浮,缥缈,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带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可爱又可恨的世界。

  如诉如泣的呐喊,冰如刀搅的界世,爱恨情仇的交汇。死去的人往复在地狱与天界的罅隙,活着的人却在现实与浪漫的墙缝中重生。几个世纪的轮回,人们逝去的、重来的,能够永无忘记的只有七情六欲。红颜的薄命,男子的痴情,都在这一界如地狱般的天堂中展开交战。

  社会的无形的条件下成形,人们却又在成形的条件下痛不欲生。

  在宗教中对人生以及来未的困惑,这之间的流传,只会如浮命般吧。渴望死去的心爱的人再次诞生,那诞生之后又会是怎么样的一段家庭故事呢?争吵,或是平静地度过下半辈子?只是渴望着这一切稍纵即逝的虚拟给自己的生活添加着无形的色彩,爱情就只是被人类无疑当作是精神养料的东西么,那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允许存在的。

  宗教的纯统,政治的锋交。

  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的幽斋音乐,始终在读者耳边回荡着,想抹也抹不去。

  最终只是存在又不存在现实中值得人回忆的美好的“事物”吧,这一切想要变为真正的享受,只有唯二的原则:一,享受开始的美好……就让生命顺运。二,一路坎坷,却始终有美好的回忆不是么?

  人生即使如此,只能有付出,或者是有付出又有回报,没有第三者。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我想,在现代是不容生存的吧。只能有热情与奔放,开放的外国人又一次对保守的中国人的冲击,必将会留下永远的漩涡吧。只能够就任它发展下去,强大起来,以外人的话说:“就是在发展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天地之间,久久回荡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合上《穆斯林的葬礼》”,我的心中久久不能释怀。是为新月,是为韩子奇,是为楚雁潮?或是这书中出现全体…….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穆斯林玉器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交错又扭曲的爱情悲剧……

  提笔写下这段文章时,我内心实在是五味杂陈:那艘耗尽梁亦清必生心血的宝船,必定被他的血染的刺目吧?韩子奇接过那副“玉王”牌匾时,必定激动吧?…….直至新月之死,狠狠撩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我不住丢开书本,嚎啕大哭……..但是,下笔却无言,只有无尽的忧伤及回味。

  新月是我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人物了。她如同一轮最皎洁的明月,纯净如水。她虽患有重病,但她却没有丝毫的对人生的期望,她,不是林黛玉。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啊,遇到楚老师,是她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一件事。是楚老师,在她最低落,最黑暗的时候,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她的世界,给这个有着太多的苦与厄运的女孩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可惜,新月还没有盼到那本与他名字并列的《故事新编》出版,没有盼到晨曦到来的他!

  这以玉为纽带的世界,尽历了太多苦难。如同那风雨中缥缈的小舟,漂泊无依!“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从与梁亦清那最后一口留在宝船上滚烫的热血,到100箱美玉漂泊海外;从奇珍斋的败落,到新月之死;从玉王牌匾被夺,到韩子奇之死……..那曾经是多么皎洁的月光啊,却生生坠入了九泉之下!

  但是,也许是主的怜悯,当梁君璧紧紧搂住结绿时,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这延绵了三代的世界,如同浴火涅槃的凤凰,迎来了新生!

  永远别抱怨自己的苦,新月在怀着一颗残缺的心,尚且能微笑面对生活,何况我们?

  每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那字里行间流淌着那首《梁祝》;能看到未名湖畔的白雪纷纷。我知道那是月光,那握不住的月光,对着世界最后最后的眷恋。备斋里,形单影只的他,却无法感知到,着月华如练了!

  尽管孤雁丁零,尽管备斋中永无月下,醉里挑灯看剑;但那束握不住,留不下的月光,仍旧眷恋着,固执的撒在那本,《故事新编》旁。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

  书名一直听说,总感觉应该是一种历史类图书,像是要介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就从来没有拿起来读过,真正读完还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礼》背景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奇特的经历,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读完后,书中的那些鲜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总是盘旋在脑海之中,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整部书结构安排的非常巧妙,以“玉”、“月”为每章的标题,交织在一起,在小说的结尾又合二为一。小说情节紧凑,高潮迭起,总是能不断地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尤其是韩新月的身世之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看下去,去解开这个谜团。此外,异于汉族的回族伊斯兰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说的一个亮点。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印象中他们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看了这本书之后,对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回族人很爱干净,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非常讲究节制。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启迪我们,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

  轻轻抚过书的封面,望着上面那一弯古老的残月,用一种庄严的心态去感受那来自心灵的呼唤……

  新月,这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多么恬静的一个名字。人如其名,她一定是一个很娴静的女孩。她在别人眼里或许幸福得无可救药,仿佛幸运女神只光顾她而已,可有谁知道,她将在自己的生命航程中遭遇几多风暴,也许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宿命。

  她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庭中,注定这一生会是一场悲剧——严格的家训,父亲、母亲和大姨之间的爱恨纠葛,使她在很小时便失去了母爱,她也只是曾经拥有过,在那个不懂事的孩提时代……

  她有一个好哥哥——为了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让她快乐,他不愿看到妹妹不开心,总是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她、呵护着妹妹脆弱的心……

  她有一位好老师,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他们之间的缘分由一首《梁祝》紧紧地连在一起,那凄美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两人的心海之中,他们不正是那翩然翻飞的蝴蝶吗?

  她青春年少,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清晨的清风雨露中暗香弥漫,恰似一阙天籁之音,在庞杂的年岁中诠释真纯;谁料想这蓓蕾未曾开放便将凋落,那和声未曾扬起便戛然而止。她刚刚触碰到的爱情梦想,却被宿命硬生生击的粉碎。

  老天是这样的公平,公平得让人难以接受,新月,这个可怜的姑娘,上天赐予了她美丽、才学与聪慧,却相应拿走了她的母爱,生命与幸福……

  她本该是世上最幸运的人的——她有过人的聪明,美好的家庭,即将到来的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都因为老天的公平而破灭了……

  直到合上这本书,心仍在兀自颤抖。我实在无法相信,那轮纯洁、无暇的新月会悄然隐没于暗夜,池中水依然轻薄荡漾,水中月却已隐匿无踪;那如花的生命会那样瞬间凋零。花香还在鼻前飘飞,可香源却已凋落不在……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手上沉甸甸的,合上这本书时淡淡悲伤和压抑久久荡在心头。霍达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荣辱兴衰,玉与月向世人展现一幕幕哀伤的爱情悲剧。

  质朴无华的葬礼让我认识了穆斯林,从未了解过的宗教与信仰也在这本书中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宗教的传统,政治的交锋,爱恨的交织。

  故事的开端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年幼的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场终结了,而当我静静回首书中的一幕幕,‘玉王’韩子奇艰辛的创业,对玉的执着,对感情的无奈,直至死前含泪而终。

  有着不同观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为信仰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带着新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却漂泊他乡;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妈终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韩天星和陈淑彦这对被命运硬拼成的夫妻带着悲伤活着;而那个十九岁的花季聪颖美丽的少女韩新月却因先天性心脏病早早凋谢了生命之花,那一轮新月之下,楚雁潮缓缓的拉着提亲……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留于我心底的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一个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与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个热爱生活的早逝少女。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

  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著引读开始的。

  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终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不匆不忙的买下了这本书。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下面的印刷体打着穆斯林的葬礼这六个黑体字,简单而又透着庄重的气息。暑假连续几天的绵阴小雨,使我徜徉于书海中,读完这本书,一种肃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倾情的演绎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间的兴衰存亡以及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天生聪颖,为报师恩的韩子奇娶梁君璧为妻,事业之路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北京的“玉王”。抗战爆发期间,他与梁冰玉携带珍宝远赴英国发展。在二战的硝烟之下,韩子奇与梁冰玉竟萌发了爱情,韩子奇从前只知道事业,只知道报师恩,却不懂什么是爱。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们两颗心紧紧地相贴,眷恋的眼神透露着缠绵。已近中年的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了,而新月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许这是一段不令人许可的爱,也许他们的爱被天下人广为嗟叹,也许韩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缚终究没能约束他。其实,我很赞赏他们的爱,虽然我不懂什么是爱,也没经历过爱,但是我知道,在爱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尘都是无法阻挡爱的。

  尽管是两代人,同样不会阻挡爱情的萌芽。

  新月就读于北大,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女来说,也许还不懂什么是爱。可是梁老师却是对她情有独钟。当爱情悄悄到来时,一切话语都如此苍白无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师毫不顾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试想当时的场景,新月那青涩的脸庞,透露出一丝丝的纯真与无知,当听到这番话语时,她是何其的激动与忐忑不安,“老师,我们这是……爱情吗?这是爱情吗?

  当然,无论新月是否接受,这段爱情始终无法走到岁月的尽头。他们美好的爱情被韩太太阻止了,仅仅只因为楚老师是汉人,想想都令人无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封建的束缚,世人的眼光,就连身份背景都可以成为爱情、婚姻的绊脚石。更何况他们的关系令人无法揣测。在我眼里,他们虽是师生,可却不是师生恋,他们的爱情超越一切,超越的过概念,可没想到,始终没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大牢。

  他们的爱情是梁君璧无法想象的,她无法体会爱,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这也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哀。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新月,他们的爱是无比纯洁的,是对抗封建束缚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头说说这部小说,读这部书,犹如在读《巴黎圣母院》,奥妙无穷。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本书,情节的转折,文笔的流畅,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学习与深思的。也许我没有多么华丽的文字,丰富的辞藻,但是这部书让我懂了许多,起码懂了什么是爱。今后,对父母要爱,对老师要爱,对同学也要爱……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听至交好友介绍的。说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曾感动了一辈人,当然也感动了我的这位好友。书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简单的文字和几笔图画,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洋洋数十万字,也没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

  匆匆粗略看完这本书,才在脑海形成一个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赏此书时,却得到了更多的感触,惊叹于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笔触,可以让人陶醉在那样的意境里,让我真实地感觉到和主人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为他们欢乐,为他们痛哭,当一个个的送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为他们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心肺。默默地,我流着泪,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头上都戴一顶小白帽,而女人则是头戴黑纱,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礼》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

  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示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及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运相比较,想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和满足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更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当看到当新月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学习她所钟爱的英文时,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要学习的地方吗?人啊,是应该学会满足,正所谓知足长常乐,当经历了生离死别,当看透了悲欢离合,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放弃看似重要东西。因为放弃更是一种美,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知足常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