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八大人物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八大人物,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位秦始皇
说起历史上最大的争议人物,你肯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秦始皇。有的时候功劳越大,便争议越大,被赞扬很多,也常常被人吊打。连大文学家郭沫若同志对秦始皇的评价都一变再变,一会说他好,一会说他不好,可见秦始皇这个人真不好评价。毛主席对郭沫若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后来便不再骂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毋庸置疑,灭掉六国,统一中华,这是多么大的功勋,不愧是千古一帝。但人们也同样注意到秦始皇的后来的逐渐膨胀,越来越暴政……焚书坑儒更是不可原谅,因为咱中国毕竟是儒家立国,如果是法家、墨家、纵横家立国,可能对秦始皇就没有那么多恨了。秦末农民起义,与其说是秦始皇的暴政造成的,不如说是社会原本就已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大爆发。六国未统一之前,各种矛盾处于隐形状态,统一之后矛盾被放大、激化。这里面你要说秦始皇有多少错,好像还真说不上。
第二位汉武帝
对于汉武帝,似乎只能用雄才大略来评价。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多,康熙算一个,汉武帝当然也算。汉武帝征伐匈奴、占领西域,为中国版图上有新疆打下最早的历史基础,也为后世中国版图打下最早的历史基础。不过汉武帝晚年迷上炼丹,也是劳民伤财,妄信妖道蛊惑,杀了不少忠臣,连太子一家都被害死了……晚年的汉武帝真是老糊涂了!
第三位王莽
王莽大家对他的评价多是篡汉,在封建王朝时代篡夺皇位实属大逆不道。然而在西汉末年那个千疮百孔政治腐朽的政府下,有一个远见卓识的改革家站出来篡汉,好像并不是什么坏事。腐朽的、烂的东西,难道不该打破?而王莽的一系列改革,比如均田制、禁止私人奴隶买卖等,他就像是一个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社会主义者,连胡适都认为王莽是1900多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因为班固的《汉书》对篡汉的王莽没有好话,对他的功绩也鲜有提及,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王莽是受到批评贬低的。
第四位曹操
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争议颇多。当然,他的诗写的好,这个没有争议,主要的争议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没有他儿子曹丕的魄力,面对一个气数已尽的东汉王朝,真的有必要扭扭捏捏维持着吗?篡就篡了,咋的?结果没有人批评真正篡位的曹丕,反倒是扭扭捏捏不肯篡位的曹操被骂死了。还有人批评曹操的人品,说他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是《三国演义》强行加上去的,曹操可真没那么说!
第五位隋炀帝
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著名的暴君,但是他搞的很多事,还是值得称道的。比如他搞的科举制可谓影响深远,毕竟废除了以前那种门阀制度,让平民百姓也有了鸡犬飞升的途径。还有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就不用说了吧,虽然他主观思想未必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但毕竟客观上是起到了这个作用。还有,隋炀帝杨广大力开发西域的功绩也不可抹杀。功是功,过是过,隋炀帝毕竟把国家搞的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艰难,这也是事实。
第六位黄巢
唐末农民运动黄巢起义有他的必然性。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权贵手中,许多失去土地的人民成为流民,而统治阶级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加之黄河中下游连年灾害,人民生活无以为继,甚至好多人以吃树皮充饥,而官府好不体恤人民,照样催租逼税,这使得广大农民不得不走上反抗的道路。黄巢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是黄巢的军队杀气太重,占领一个地方只知道一味的杀杀杀,动不动就屠城,搞的血流成河。而且黄巢的军队以吃人肉为生,史书记载日食死尸三千具!这简直就是一支魔鬼军队嘛!有时候,人民残暴起来往往比腐败的统治者更为残暴。
第七位朱元璋
朱元璋可能是中国开国皇帝中出身最低微的,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其实朱元璋的争议不大,非要说有点争议,主要是他杀功臣这样不地道的事。光是一个胡惟庸案就牵连杀了好几万人……由于朱元璋出身卑微,得到江上便显得格外珍惜,怕失去,他必须为了他的江山铲除那些功臣以巩固皇位。
第八位洪秀全
对于洪秀全其人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来看待。前期的洪秀全或者说他的太平天国有其积极进步的苗头,而后期的太平天国洪秀全和他的那些王爷们贪图享乐,比清政府还腐败、还骄奢淫逸。难怪马克思他老人家对太平天国都是前后评价大相径庭。马克思对前期的太平天国是积极肯定的,甚至带着兴奋,以为他的理想国似乎要在中国诞生了。但到了后来,马克思认识了太平天国的真面目,立刻言辞激烈地批评太平天国是“魔鬼的化身,是停滞社会的产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诗人岑参的人物争议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籍贯争议
关于岑参的籍贯,学界有两说:一谓江陵人,一谓南阳人。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谓岑参唐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其先世本世居南阳棘阳,梁时长宁公善方始徙江陵。诸书称岑为南阳人,盖从其郡望。此后陈铁民等撰《岑参年谱》亦同意闻说之考证。但此后学者中亦有人坚持“南阳”说,如任晓润《岑参生年籍贯考》就认为,岑参的籍贯应是唐代棘阳(今河南南阳)人;廖立《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则从唐代户籍制的考察入手,论证岑参的籍贯当为“南阳”;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也认为,岑参“祖籍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梁时徙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似亦倾向于南阳说。
生卒年考
岑参的生卒年史无明文,长期以来亦无确考,本世纪学界颇多异说:
1.赖义辉《岑参年谱》考证岑参当生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卒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
2.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则不同意赖说,通过详细考证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卒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六岁;后来陈铁民《岑嘉州系年商榷》也同意此说。
3.曹济平《岑参生年的推测》也认为,赖说的错误较明显,但闻一多先生的证说亦有不足之处,他认为,岑参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更为确切。任晓润《岑参生年、籍贯考》也持此说。
4.刘开扬《略谈岑参和他的诗》以为岑参生年最少应该比闻氏所定的后一年,即公元716年,至公元770年死去时为五十五岁。
5.孙映逵《岑参生年考辨》通过对岑参及第授官之年的考证,认为岑参应生于公元717年(开元五年)。
对于岑参的卒年、月,学界有三说:一为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所考的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月说;一为赖义辉《岑参年谱》提出的大历四年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则认为,闻一多的考虑还欠周到,经过他的推测,岑参应当死于大历四年十二月下旬。一为王勋成《岑参去世年月考辨》所云,疑参于大历十月左右即病逝于东归途中之船上,其地可能在嘉、戎一带,而非成都之旅舍。
游河朔时间考
关于岑参游河朔的时间,闻一多在其《岑嘉州系年考证》中有较详细的考证,他认为,岑参于开元二十九年游河朔,春自长安至邯郸,历井陉,抵冀州。八月由匡城经铁丘,至滑州,遂归颍阳。陈铁民等《岑参年谱》则不同意闻说,认为岑参于开元二十七年游河朔。春自长安经古邺城至邯郸,复由邯郸抵贝丘。暮春自贝丘至冀州。四月由冀州抵定州。后到井陉。冬抵黎阳、新乡。
西征本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两首著名的边塞诗,对于此两诗的背景,闻一多认为是“天宝十三载冬破播仙之作”,此说为李嘉言《岑诗系年》、马茂元《唐诗选》、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及其他一些选注本所沿用,影响较大。
陈铁民《岑嘉州系年商榷》提出此两诗与《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同指一事,似不妥当,然未作辨析。胡大浚《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从边疆历史地理的实际出发,对上述两家说法细加考察,认为闻一多将两诗系于天宝十三载封常清摄御史大夫之后固然是正确的,但把它同《凯歌六章》并列为征播仙之作,则显然不妥。胡文认为,常清之破播仙,当在天宝十三年冬末至次年初春,岑参乃作《凯歌六章》以颂之;而《轮台歌》、《走马川》所叙西征事,当在十三载九月,或十四载九月常清返京之前。在胡文发表后不久,孙映逵撰《岑参“西征”诗本事及有关边塞地名》与胡文商榷,孙文认为西征与破播仙是一役,闻说是确当的,岑诗中的“西征”即是征讨入寇吐蕃(而不是征回纥),同时也是征讨吐蕃支持下的.叛镇播仙;而且三诗所写地理位置亦合,在行军路线和地点上也无矛盾。胡大浚《再论“西征”本事――答孙映逵同志》再次强调“西征”与“破播仙”并非一役,且就二诗诗意的理解提出了一些与孙文不同的看法。
此外,孙映逵《岑参边塞经历考》一文将岑参两次赴西北边塞的经历作了考证,其中与闻一多《考证》、李嘉言《系年》及陈铁民等《年谱》多有不同。
隐居问题
岑参一生曾有几次隐居,对于其《感旧赋序》中所说的“十五隐于嵩阳”一句所指,闻一多认为,此乃指开元十七年(岑参十五岁)移居河南府登封县(太室别业)事,嵩阳乃是太室。陈铁民《岑嘉州系年商榷》则认为此句主要应指作者十五岁至二十岁左右隐于少室的一段经历。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则认为,当指其十五岁至二十岁隐于太室、少室两山事,不一定专指一处。另外,陈铁民此文还认为,岑参至晚于开元二十九年时已隐居终南,但这种隐居,乃是一面隐居,一面不断寻求出仕的道路。
岑参的交游
此类文章首推闻一多的《岑嘉州交游事辑》,后来诸年谱也都涉及到一些。八十年代后又产生了几篇考述岑参交游的论文,如王刘纯的《岑参交游考辨》、廖立的《岑参师友考》等。
满族八大姓氏的说法不下十种,从实际调查中看,新宾、抚顺、通化、本溪、承德、沈阳、北京等地大多认可八大姓中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洛氏、舒穆禄氏、富察氏、纳喇氏、纽祜禄氏皆为清帝后族。皇族八王之外以此八姓为最尊。八王即睿(多尔衮)、礼(代善)、郑(济尔哈朗)、豫(多铎)、肃(豪格)、庄(硕塞)、克勤(岳托)、顺承(勒克德浑)。
满族八大姓氏之说,见之于典籍的主要是《沈阳满族志》,这与满族人和关心满族姓氏的爱好者大体说法是一致的。这八大姓是佟、关、马、索、舒、富、那、郎。这八大姓的内涵应该是最早与努尔哈赤协同作战,共同夺取天下的名门望族。
1、佟,佟佳氏
代表人物是佟养正,又叫佟养真。锒黄旗,祖居辽东,定居开原,迁移抚顺。天命四年,努尔哈赤攻下抚顺城,佟养正归附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六年佟养正从征辽阳,以军功授游击世职,不久奉命镇守朝鲜边界之镇江城。同年被城内叛乱官民执送明将毛文龙,不降被杀。于雍正元年追赠一等功,加赠太师。其第三子佟图赖于天聪五年随太宗皇太极夺取军事重镇大凌河城,以军功授兵部右参政。继随多尔衮、济尔哈朗围攻锦州攻塔山、杏山,战功卓越,授一等参领(甲喇章京)又升任都统(固山额真)。顺治元年招降山东四府七州三十二县,继之指挥红衣
大炮攻下太原城,招降九府二十七州一百四十一县。顺治二年从多铎南征平定河南,又以红夷大炮攻下扬州、嘉兴等府、封爵二等男,官拜定南将军。顺治七年奉恩诏受奉封三等子爵世袭罔替。后以顺治帝佟妃之父的身份,特封一等公世袭罔替。
佟图赖之子佟国纲从侍卫起家,后袭一等公爵,任内大臣兼有战功,多人出任总兵,都统、世职骑都尉,世职佐领、其孙曾官至领侍卫内大臣。汉军都统,并成为康熙皇帝的舅舅。康熙曾派佟国纲平定察哈尔叛乱。佟佳氏曾管辖过清初全部汉军,这个姓氏中出现过众多的都统、将军、世袭总兵、额附、一等大员、佐领。数人被赐封“巴图鲁”(大英雄)称号。
2、关,瓜尔佳氏
1583年,努尔哈赤以父祖所遗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了统一东北女真诸部落的大业。1588年,苏完部落长瓜尔佳氏的索尔果率子费英东及所部军民五百户归附努尔哈赤,使其势力大增。努尔哈赤授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并以长子褚英之女赐费英东为妻。费英东从征瓦尔喀部,乌喇部,东海渥集部、叶赫部至对明朝的抚顺战役中都亲率士卒奋勇作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努尔哈赤授“万人敌”称号。皇太极追封费英东为直义公,配享太庙。顺治帝评价费英东是开国佐命第一功臣。康熙帝亲书碑文勒石记功。费英东子弟多人,多因军功授都统、内大臣、軽车都尉世职、云骑尉世职、将军,其中费英东九弟的儿子鳌拜,因战功赐号“巴图鲁”、一等公爵、辅政大臣。
3、马,马佳氏
隶正黄旗,代表人物叫图海。顺治朝为内国史院侍读,顺治八年任内秘书院学士;十年晋升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十二年加封太子太保,授刑部尚书;康熙元年任满洲正黄旗都统,二年奉旨为定西将军;十三年为户部尚书;十四年征讨察哈尔叛乱,大获全胜,封一等男爵;十五年为抚远大将军,平定陕西平凉叛乱,加封三等公爵世袭罔替。继之攻取四川,因病去世。其子孙多封授为都统、大学士、礼部尚书、佐领、云骑尉等世职,勲旧遍天下。
4、索,索绰洛氏
索绰洛本是地名,其代表人物为松果托。松果托曾受多尔衮命征山东,以云梯攻临清州,不畏战矢,赐“巴图鲁”称号。又如都尔古,未入关前从征锦州、松山,入关后平定河南、江南诸省及追剿明福王等役皆有大功。索绰洛氏子孙受封云骑尉、佐领、都统数十人,部属故吏遍天下。
5、舒,舒穆禄氏
世居浑春,时郎柱为库尔喀部落长,与努尔哈赤友善,将其子杨古利入赘努尔哈赤为婿。在征讨辉发、纳殷、哈达诸部落战役中都率先登城、奋勇杀敌。后参加蕯尔浒大战,取铁岭、攻沈阳、破辽阳,诸战中,为左翼统帅屡立大功,授一等总兵世职,位次八大贝勒之下第一人。天聪三年皇太极统大军征明,杨古利率护军与明朝总兵满桂大战于北京北郊,获全胜。六年与明兵战于锦州,直入长城,攻陷昌平等十二城,连胜五十八阵,俘获十余万人。崇德元年随太宗攻朝鲜时中伏兵受伤过重,血尽而亡。皇太极恸哭、亲至阵前奠酒治丧。顺治时追封杨古利为武勋王配享太庙。康熙朝盛京谒祖陵,亲书碑文其弟及子、侄也多有战功,多人出任总兵,都统、世职骑都尉,世职佐领、其孙曾官至领侍卫内大臣。
6、富,富察氏
其始祖彭库里系努尔哈赤下属,因征战勇猛曾赐号“巴图鲁”,从佐领起家。其子敦拜于天命十一年随皇太极攻宁远,崇德五年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皆有战功。顺治元年随多尔衮参加山海关大战升任参领。后随定国大将军多铎南征福建、江西、广东,功勋卓著。富察氏一家,任过都统,刑部尚书,议政大臣、封授男爵、子爵多人,也是名满天下的望族。
7、那,那喇氏
世居叶赫,天命四年归附努尔哈赤。屡随大军征讨有功,在大凌河一战,四败敌兵,升任蒙古都统。崇德五年,苏纳额附的长子苏克蕯哈随多尔衮征锦州,苏克蕯哈率先登城,孤军奋战,打败城内马步兵,攻打松山明军,斩军夺将英勇无敌。升任世职二等子爵,授职议政大臣。顺治十八年遗诏命苏克蕯哈与索尼、遏必隆、鳌拜为四辅政大臣,权在诸王之上。其族人也有多人因军功获赐世职者。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即那喇氏后人。
8、郎,钮祜禄氏
世居长白山,隶镶黄旗。其代表人物额亦都十九岁时即随努尔哈赤作战野战攻坚,所向披靡,从无败仗,每仗都获嘉奖,太祖甚爱之,赐号“巴图鲁”。并把族妹妻配,后又以和硕公主妻之。攻下巴尔达城,太祖亲迎并设宴犒劳,将巴尔达的百姓赐给额亦都。击败九部落联军、太祖将自己所乘之坐骑赐给他,并赏衣裘弓箭,人户及牲畜无数,额亦都将所有财物尽数分给有功士卒。积军功官至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
额亦都六十病终,太祖亲选墓地,亲临祭奠恸哭。太宗皇太极追封弘毅公,配享太祖。为纪念额亦都,顺治帝为之建碑、亲书碑文说:“额亦都者,奋迹戎行,战功久著,身经百战,遍体创痍,忠勇忘身。”康熙谒陵时又亲奠其墓、亲书碑文,勒石记功。其弟车尔格因功授都统准免死三次,为天聪年八大臣之一,为兵部尚书。
车尔格长子陈泰也因军功任靖寇大将军,任刑部尚书,升任吏部尚书,国史院大学士。其第五子喇哈达从三等侍卫起,升任工部尚书,议政大臣。康熙年任蒙古都统。额亦都子孙授世职者多人,其第十六子遏必隆天聪六年袭父世职一等总兵官,任头等侍卫。崇德六年随太宗皇太极征明至松山,明经略洪承畴统兵十三万援锦州,松山。明兵夜袭清军御营,值遏必隆守后营门,率家丁力战退敌兵,射杀多人,太宗深加褒奖,说巴图鲁之子仍巴图鲁也!赐盔甲、马匹。八年,随军征,时至山东夏津县率先登城,以功封世职佐领。
顺治二年随八旗兵攻湖南,立头等功,授参领副都统,八年升一等公爵,世袭罔替。十四年任管銮舆卫内大臣,兼太子太保。十八年受顾命,与苏克蕯哈、索尼、鳌拜为四辅政大臣。康熙六年加太师赏双眼花翎。因遏必隆是康熙朝孝昭皇后的生父,特旨令其家立庙祭礼。康熙御制碑文赐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八大饭局
在中国古代,饭桌文化并不只是美食与美酒的交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政治家在饭桌上改变的历史,名人志士也在饭局上书写传奇。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八大饭局,希望有所帮助!
渑池之会——最不辱使命的饭局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得此消息,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蔺相如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发现秦昭襄王并不想履行诺言,以智谋和胆识将完好的和氏璧送回赵国,这便是成语“完璧归赵”的典故。
次年,秦国攻打赵国,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会谈。赵惠文王害怕上当,廉颇和蔺相如却认为不能不去,于是蔺相如决定随行。宴会中,蔺相如与秦国君臣互不相让,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咸阳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即被任命为上卿。
鸿门宴——最杀机四伏的饭局
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各自攻秦,刘邦兵力不及项羽,但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次日一早整军攻打刘邦军队。
恶战在即,项羽的叔父项伯将此事告知刘邦,刘邦惊惧不已,向项伯恭敬敬酒并约为儿女亲家,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为他说情。项伯答应,并让刘邦次日前来拜谢项羽。
在招待刘邦的鸿门宴上,虽美酒佳肴觥筹交错,但却暗藏杀机。
项羽亚父范增极力劝说项羽杀掉刘邦,在鸿门宴上一再示意项羽下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范增急招项庄舞剑助兴来借机刺杀刘邦,这时项伯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冲入军中,刘邦借机上厕所,在樊哙等人的护送下逃走。刘邦部下张良则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酒力,无法前来告别,特地献上白玉一对,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项羽不明所以,收下白璧,气的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并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
煮酒论英雄——最壮怀激烈的饭局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在握;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韬光养晦,每日在后院种菜。
一日,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入府。言称看见园内枝头青梅,想起了他行军途中“望梅止渴”的往事,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两人正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谁为当世英雄。刘备提及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单刀直入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问言惊惧,手中筷子不知不觉掉到地上,恰逢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捡起筷子,言称自己怕打雷,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从此再也不疑心刘备。
英明如曹操,也被刘备忽悠了,后来赤壁之战中,刘备联合孙权大败曹操,打破了即将大一统的局面,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群英会——最坑队友的饭局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部下蒋干对曹操说明,自己曾为周瑜同窗好友,愿去劝降周瑜。而聪明的周瑜闻蒋干来访,也明白蒋干的来因,因此设计了群英会。
周瑜见到蒋干后非常高兴,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只是在座上觥筹交错,大笑畅饮。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饮至天晚,周瑜装醉。
蒋干在宴席中看到周瑜的忠心,不敢再提及劝降相关话题,但为了有所收获,好向曹操交代,于是在晚上偷听、盗书,并连夜逃回曹营。曹操看到蒋干盗回的蔡瑁、张允的降书,一怒之下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斩后方反应过来是东吴的计策,目的是使他自损大将。赤壁之战,蒋干是导致曹操战败的原因之一。
东晋新亭会——最鼓舞人心的饭局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迁,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不再,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后,立即振作起来。这便是史上著名的新亭会。后世众多文人于家国不安时为诗作赋,经常引用“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等新亭会的典故。
贵妃醉酒——最美艳的饭局
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因天生丽质、才华出众而获得唐玄宗李隆万千宠爱,但是有一日,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玄宗却没有如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
良辰美景,杨贵妃却只得闷闷独饮,少顷便不觉沉醉,边饮边舞,万般风情。后来贵妃醉酒被民间艺术家们以戏剧形式演绎出来,又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倾尽毕生心力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成为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
杯酒释兵权——最风云迭起的饭局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一直担心手握重兵的部下效仿他当年举兵称帝的作为,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安排了一场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席间赵匡胤唉声叹气,众人问后方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可能造反。众位武将只好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八年后,赵匡胤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一直被其后辈沿用,因此宋朝的三军统帅以文官居多,武人的地位比文人低一等,这种方法是为了防止兵变,但是却也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调兵者不能直接带兵,带兵者不能调兵,削弱了军队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乾隆千叟宴——最豪华的饭局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乾隆五十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恰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
当时推为上座的最长寿老人,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