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恩人散文
时光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停地流淌着,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到了天命之年。回首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我应该感谢有恩于自己的很多人,是他们让我从黑土地走进了繁华的都市。他们有结草相还的父母,有涌泉相报的恩师,还应该感谢一位朴实无华、善良慈祥的老人。
30年前我在高中读书时,我曾是一个刻苦用功的学生。寝室熄灯后,其他同学在床上窃窃私语,我则是拿着书本悄悄地来到楼下的值班室旁边借着屋里的灯光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
当时值班室里是一位年纪约莫六旬开外的清瘦细高身材的老大爷,平时总爱戴一顶前进帽,说话声音洪亮,他对那些顽劣的学生总是大呼小叫的,因此大多数男生对他印象不怎么好。
我去他那里看书的第二个晚上,他突然从屋里走了出来,我隐约看见他的动作,心里咯噔一下,以为我的行为打扰了他的休息,他出来一定是制止我的`,也许还会呵斥我一顿,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
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他出来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同学,你进来看书吧!”我满腹狐疑地看着他,战战兢兢地走进了值班室。进屋后,他温和地问我:“你家是哪里的?”我轻轻回答道:“我家是大青乡蔡家坝村的。”他突然大声地说道:“是啊!咱们是老乡啊!我是大青乡三棵树村的!”我真有点喜出望外,难得在这里还能遇到一位老乡。
老人也格外高兴,他让我坐在屋里唯一一把椅子上,把书放在桌子上看。我感激极了,连声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他一挥手,说了句:“谢什么谢,赶快看书吧!往后你就坐在这看书吧!”我心里暖暖的,内心深处对他充满了无限感激……
我聚精会神地看着书,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猛然问我:“你饿不?我这里有吃的!”其实我真有点饿了,那时候食堂是份饭,男生根本不够吃,家里条件也不好,没钱去卖店买点吃的,只能饿着,但我没有如实回答,只是笑着说:“不饿的,谢谢大爷,您休息了吧?”
大概他信以为真了,便躺在床上睡觉了。我看完书后蹑手蹑脚轻轻地关上了门,生怕打扰到他的睡眠。
没过几日,我们逐渐熟识了,我也不再那么拘谨了。有一天用电磁炉热好了一个馒头和一盆菜,放在桌子上,并用命令式的口吻对我说:“赶快趁热吃了,然后看书!”我没有再说什么客气话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我想把盆刷了,他一把抢过去,还是那句:“赶快看书吧!”
从那天开始,大爷天天晚上给我加顿晚餐,我很感激大爷,却没有能力支付一点儿饭钱,感到很不好意思,只是默默地把这份恩情铭记在了心里。
我遇到恩人了,多好的大爷啊!我从心底感激这位外表凶巴巴的大爷,学习也更加刻苦了。天道酬勤,也许上苍也垂怜我这个贫寒农家学子,居然让我在期末考试中考了第一名,还获得了三十元的奖学金。为了感谢大爷,我专门跑去商店给大爷买了两瓶二锅头,因为我知道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喜欢喝点白酒。
他看到我买的酒,并不怎么高兴,虽然收了酒,但嘴里反复说道:“你以后可别乱花钱了,用钱多买点学习资料,将来有个好前程。你这么用功,将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
我和大爷接触时间长了,知道老人姓崔,有五个子女,都早已经成家了。
光阴似箭,高中学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我因为成绩出色提前被学校保送到了铁岭师专中文系,并没有参加当年的高考,虽有些遗憾,但作为从偏远乡村来的穷孩子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崔大爷知道我被学校保送之后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高中毕业后,我们便分别了,从此也没有再见过面。我心里一直牵挂着他,那时候,由于通讯不顺畅,因此我一直也联系不上他。
后来我师专毕业后回到家乡中学任教,我特意托人打听过他。原来他在我高中毕业后继续干了几年,后来我调到了外地工作,更没有机会见到他了,其实我心里很羞愧,也许我让崔大爷失望了,我成了不知道感恩的无情无义之人。再好的借口也是苍白的,如果真想去看他,还是能实现的,每每想起来,我心里真有一种负罪感……
这位朴素善良的老人,给我人生品德修养上了很好一课,是我做人的一面镜子。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对那些家庭贫困而刻苦学习的学生,我总是百般呵护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当年求学的影子。同时寒门学子,在求学路上能遇到好人的帮助是多么的幸运啊!我教过的学生们,他们给予我一个“好老师”的美誉,这也许是对崔大爷的最好回报。
过了多年以后,我从一个三棵树姓李的同乡那里知道崔大爷已经去世了,我非常难过。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回报。”可是我什么也没有回报老人,这也让我良心很不安,心里隐隐作痛。我想解除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忠于我的职业,善待我的学生,好让我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
不曾忘却的我的恩人,我真诚地祝愿崔大爷您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得快乐,也希望您化作一颗天上的星星,照亮我未来前行的路,让我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世界里永远不迷失自己的本性,做个真诚善良的好人!
不能忘却的记忆散文
翻开那些带有历史痕迹的书页,我又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名字——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那浑厚有力的声音时常在我的耳畔回旋,春风三月又见你——雷锋,我心灵深处不能忘却的记忆!
雷锋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偶像,影响我一生的榜样。还记得读初中时,我的第一章奖状,就是讲雷峰故事得了第一名学校颁发给我的。刚读初中,我是一个成绩很好但很腼腆的小姑娘。为了锻炼我,班主任老师要我参加全校讲雷锋故事的比赛,我害怕讲不好,不愿意参加。老师就拿了一本雷锋的故事书给我看,让我看了再说参不参加比赛的事。
我是个爱看书的人,拿到这本故事书,我迫不及待的看起来。一看就把我深深地迷住了,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一口气把一本200多页的书看完了。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我被雷锋精神震撼!雷锋没有浴血沙场的经历,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而就是他甘做革命的螺丝钉,谦虚谨慎永远革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就是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就是他助人为乐,时刻把别人挂在心上,心中唯独没有自己;就是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后来,在故事会上我深情并茂的讲述了雷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讲完后获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因此取得了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也是这次故事会改变了我一生的信仰,雷锋的伟大精神时时鼓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一辈子对人生不敢懈怠,不敢松弛,让我决心一辈子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当学生时,我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学习,给他们讲数学题,讲写作文的心得,俨然一个小老师;农村里生活困难的同学中午没带饭来,我会把我本来很少的午饭分一些给他们;后来我当班上的团支书了,我更是主动找同学谈心帮助同学进步;那个年代大家都困难,但对家庭很困难的同学,我号召同学们都伸出援助的手,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一把。那时,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心里牢牢地扎了根。
后来,我当老师了,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大潮对三尺讲台的冲击,面对无数的好友劝其下海的良机,我不为所动。对学生,我做到了如春风般的温暖,才有了我无数的学生对我的深情眷恋;对教学,我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治学从不马虎,才有了我届届升学统考的第一名;对工作,我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挑肥拣瘦,才有了我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业务骨干的`光荣称号。因为,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要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要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雷锋精神对我的影响何止这些。80年代在西安旅游,我抱着女儿为一位生病的外国老太婆让坐,迎来了一车人诧异的目光,却得到了老人“中国,好样的!”夸赞;我扶起摔倒的老人,牵盲人过街,为走散的孩子找妈妈,为我班贫困的孩子买新衣穿。我做这一切,微不足道,但我的心是宁静的,快乐的,我不为别人记着,只为了像心中那个永远的丰碑学习。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每当想起这段话,我就会想起雷锋精神;每当回首往事时,我就会为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而自豪!雷锋精神不仅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不仅仅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在世界很多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敬仰,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愿年年三月春风扑面,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清明,不能忘却的纪念散文
清明前夕,两位在南方生活的老同学清和平相约从不同的城市、乘同一次高铁回家乡为亲人扫墓插青。我原本待清明小长假回老家的,但听说老同学提前回来,终是抵挡不住一份友情、乡情,我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只为陪老同学一起重走故乡路。
这天早上,在县城的老同学春哥带我们吃到了地道的家乡早餐,一碗鳝鱼面,一块油榨糍粑,那是纯纯的家乡味道。随后,按约定的时间和行程,春哥的儿子浩用专车送我们回老家插青祭祖。
家乡的路还是原来的路,因有一处修桥常塞车,车只得绕道从一村级小路前往。约一小时后到了家乡黄歇的老街,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同学志也早早从十多里外的乡下赶来,在此等候我们。
老街后的一块地里长眠着清的父母及其他亲人。清年长于我,我们两家前后相邻遂为发小。小时候,清常常带我们一起玩耍,捡柴火、玩游戏、放幻灯,相处甚好。后来我们又一起上高中,他聪明好学,唱歌、画画样样出色,是我心目中的大哥,至今我仍叫他清哥。
几年没回,老街后又多了些房子,志带我们左穿右拐,走过一片杂草丛生处,几棵大树旁立有一块墓碑,碑后的坟墓长满青草,清的父母合葬于此。两位长辈都是我敬重的人,特别是他母亲,那个我喊她姨妈的人,与我妈同姓且同辈份,情同姐妹,关系甚好。姨妈手虽残疾,但做事仍不失灵巧,她待人热心,乐于助人,深得邻里喜欢与尊敬。清哥上大学那年,姨妈突发脑溢血倒在自家小房的地上。当时我还在家复读备考,那天,听说姨妈突然病后,我跑到她家会同几个大人将姨妈送往医院,却再也没听到她说话了,在鼾声中昏睡的姨妈第二天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清哥的父亲与我妈同在区供销社饮食店工作,是有名的白案师傅,我叫他姨伯。他性情温和,话语不多,每天做着包子、锅盔等,或香、或脆,都是我们小时候的最爱。自姨妈去世后,老人更加虔诚地信佛,长年吃斋。退休后独处静养,活到90岁。姨伯去世后,亲友、族人将二老的墓合到了一起。
几年前,我也是像这次一样曾陪清哥给二老上过坟。这次等我们走到墓地时,清哥的妹妹、妹夫正清洗墓碑、扯除坟上的杂草。为了一份怀念,他们凌晨便从沙市驾车赶来,还备好了祭祀用品。清扫完毕,我们开始燃起香纸,祭奠二老和其他亲人。纸钱在墓前燃烧,只见清哥虔诚地跪于墓前,点香、叩拜、磕头……多年来,他一直就是这样,无论怎么繁忙,每年清明前后都必回家为父母扫墓。我们几位同学怀着肃穆的心情,对清哥逝去的亲人也表达了深深的祈祷!
祭祀礼毕,走到老街新建的大市场,两两相对的三层白墙青瓦房,连接新修的环镇公路,是新集镇的模样。乘清哥忙其他事的空闲,我们几个去老街打转,我也想看看我家和清哥家的老房子。所谓老街,其实根本就没有了我们小时候街市的景象,好多年前就成了一个大市场。如今市场搬迁了,只剩下些破败不堪的房子。走过一个小巷,再右转个弯,就看到了原来属于我们的房子。清哥家临老街,我家就在他家后,那里有我们儿时快乐的记忆。他父亲去世后,房子转给了本家亲戚,后改建成小楼房。我家房子依然还是老样子,算房龄快五十了,它是我父亲这辈子的心血和作品,现今更显出了一种老态。前些年父亲是以较低价格卖给现在的主人。周围除撤了几栋房,我家旁的老房子都没变,门敞开着,但却未见主人。站在老房子前,忽然觉得这里缺少了过去的生气,四周变得有些荒凉,内心不免有了种沧桑感。
走出老街,漫步老桥,家乡的河——四湖河还在默默流淌。这是曾经哺育我们生长的母亲河呀。河面有些雾气,水比想象中的好,但河边散堆的各种垃圾,却是让人心中不爽。大桥差不多有四十年历史了,当年的桥曾带给我们无限欣喜,如今再也没有昔日的风采,新桥建成后便已禁止车辆通行了。在桥的西头有一农资商店,我们看到了老同学强,他白皙的脸庞,依然留有年轻时的影子。
返回老街,告别清哥的亲戚,我们开始了下一个行程——去余埠祭奠平的父母。这天正巧我父亲也要到余埠为我祖父母等亲人扫墓,我们就去我舅父家接到了他。其实,我出生于余埠,那里才是我真正的老家。当年父亲是从部队复员分配到供销社后,才举家搬迁到黄歇的。不一会就到了余埠,车在街口的桥边停下,我叔父的家就在附近,每次都是他陪父亲或其他亲友一起去扫墓的。我原没有自家扫墓的计划,既然八十多岁的父亲来了,我正好陪他去为亲人扫墓。向两位同学说明情况后,在叔父的带领下,我和父亲买好祭祀物品,直奔祖父等人的墓地。
我家共有9位亲人长眠在余埠下街,分散葬于堤埂上、田地中。我和父亲先去了祖父的墓地,叔父为节省时间,则代我们去了一个不好走的田边墓地。祖父埋在一堤上,碑是父亲后来立的。风水先生曾说我祖父墓地风水好,旺后人。父亲12岁时,祖父因肺病去逝,过了一年祖母也离开了。突然的家庭变故,让父亲与他的弟、妹分开,寄人篱下。叔父到了舅父身边,后与表妹成亲;小姑被送到吴家做童养媳。只有大姑和我父亲比较幸运,大姑出嫁了,父亲到了暂无儿女的我叔祖父家。但我至今仍不敢想象,我父亲几兄妹是怎样从这突如其来的厄运中走过来的。站在祖父的墓碑前,我对祖父没有任何概念,有的只是父亲常提起的他苦难的少年。但我还是很感恩祖父,是他给了父亲生命,并庇佑了他的儿孙,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和谐的大家庭。给祖父烧过纸、磕了头,放了一挂鞭,祈祷他在天之灵安息。接着,叔父带我们又绕了一圈,分别给其他亲人扫墓。在一菜田中央,扒开一人多高的油菜,3位亲人的坟茔在此却不见坟头,只能象征性地祭祀。最后当我伫立祖母坟头的时候,忽然有一丝深深愧疚,多少年来,一直是父亲坚持为这些亲人们扫墓,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而我则以工作、远在外地为由,忽略了清明祭扫。如今,父亲早已年过八旬,不能再颠簸劳累,我将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承担起家族祭扫的义务。父亲也说,这是他最后近距离向离世亲人的祷告了。
结束了自家的扫墓,来到平家与之会合,他们吃完午餐正在喝茶。念叨我还没有吃饭,平的姐姐连忙端来家乡人都喜爱吃的米团子,还盛了碗鸡汤给我吃。是感到饿了,我也不客气就大口吃了起来,香喷喷的'团子很快填饱了肚子。加入到平家的祭祀队伍,我们朝老街上头走去。这里的老街,五十年代也是很有名气的青石板街。街面上大户人家多,都是木柱砖瓦房,有的庭院深深,有的建有阁楼。过去余埠水路通畅,又是区政府所在地,集市繁荣,被称为“小汉口”。随着政府机关的搬迁,老街渐行渐远,满街青石板也无影无踪了。如今多数人家搬走了,年轻人外出工作,老街褪去了繁华,更显得破败不堪。那些老房子,则改成了茶馆、麻将馆,成为退休老人休闲的场所。
走出街头是一片田野,这里地势开阔,有沟渠、稻田,虽没看到茂盛的庄稼,但几块田里的紫云英开得正旺;沟渠边油菜花、蚕豆花竞相开着,看到了生机;水沟里长满蒿笋,几位中年妇女正在采摘,那是餐桌上的时令菜。我们一边走一边看,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来到平的父母及其大哥的墓地,让我想到了一位以做渔钩为生的手艺人,当年在余埠街上也是人人知晓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街的柳编、斗笠以及渔钩等手工艺产品种类多,做工精细,远近闻名,涌现了一批手工匠,平父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变迁,机械、智能代替了手工,各种传统手工艺开始衰落,面临失传。而平父的离去,也预示老街的钩铺将后继无人,虽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憾,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老人墓碑前,我深信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位渔钩匠人!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我们回到故乡祭悼先祖列宗,参加清明祭扫活动,这是一种怀念与感恩,也是对生命最好的祭奠。“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网络流传的两句话,给了我心灵无比的震撼!当我们思念逝去亲人的时候,是否当倍加珍惜生命,孝顺尚健在的父母,让清明思亲在下一代传承呢?
别忘却的恩别忘却的德散文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躺在医院里,整天哭哭啼啼,心神不定。
我恨啊!恨老天为什么对我那么不公平,无辜的让我受到了这等伤害!
就在我精神快要崩溃的第五天,我得知自己马上要进行手术时,心里总是有那么一阵子慌乱。做不好该怎么办,毁容了该怎么办,打了麻醉针过量了,甚至死在手术台上……都如何是好?
他来自中国,姓杨,是个主任医师。在我住院的这段时间,他一直都对我体贴有佳。他来自瑞典,我根本就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只知道他是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个教授,这次来到了大陆,为的是学术交流,其中,我与我同一个病房的奶奶就是他们之间的“交流”。
他来了!那个瑞典的教授来了。我感到自己顿时是个与生俱来的“幸运儿”。我被叫到了他门医学探讨的办公室,目的只是为了观察我现在的状况。我紧张了,心想,看到那个教授,如果连半个英语都不会说,那可不丢脸啦?去到那,我就很镇定地坐了下来,教授很温和,轻轻的抚摩着我面部的颧骨骨折的那个地方,由于他工作的需要,他就稍微用力的按住了骨折的地方!我疼了,第一个词语我就在疼痛的“逼迫”下,说出来了:“becareful”!教授却回答很简单的一句“OK”。这下子,我自信的很多,所有学过的英语单词,我几乎都记起来了。“Ifeelnervousnow,ButIamconfident”教授笑了一下,还和我亲切的握了握手,我想这可能意味着合作愉快吧!在旁的杨医师,只是很谦虚的向瑞典教授请教,并且诉说我现在的伤势情况。
手术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我很迫不及待,有很紧张。到了手术台,我看到这一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恐怖,虽然和电视上的相似,不过我觉的台上的灯光很温和。我很清晰的看到了一为穿绿色衣服的护士,在打理一些药物,后来,逐渐的.,很多护士都依次走进了手术室我就坏起来了,他们给我打针,我疼的嗷嗷直叫!就大喊:“把我弄疼了,再这样就让院长把你们开除”!他们什么话都没有说,全部人都笑了起来了,然后,开刀的主治医师们都来了,惟独没有看到那个瑞典来的教授。可怕的麻醉师来了,是个女的,胖胖的,戴个眼镜。她就是爱和我说笑,我也在说笑,“我在打麻醉针的时候,就使劲睁大眼睛”。麻醉师笑着说:“看谁牛”。突然,我感觉到听力下降,我用无力的手,去撑着我的小眼睛,麻醉师又说:“看看,这就是麻醉剂,你以为牛奶对吧!”我微微地点了一下头,然后就不知不觉的睡去了……
醒来了过后,我发现自己躺在了原来的病床上,吸着氧气。
这时候,杨主任过来了,他高兴的说:“这次手术比原来计划的还要成功十倍啊!他骨折时掉落了软组织被瑞士的那位教授发现了,得好好感谢他!”
听了这话,周围的人第一个感谢的不是瑞士教授,而是杨医师。他很谦虚,也很诚实。他可以不说是瑞典医师发现的,他更加可以说是被“他们”发现的。但他却不,他是实实在在的在为人民服务,不求荣,不求利。
想想现在,像这样的中国人能有多少呢?传承我们民族道德的,又能在哪些人上体验出来呢?泱泱大国,这种精神如果换做是政府,我想,中国的面貌也不会是这样。
当然,我也一生忘却不了那个帮我主刀的杨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