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故事 > 有借有还的励志故事 正文

有借有还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4-09-28 17:32:57

《弟子规》之借人物及时还

  引导语: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关于《弟子规》的内容的解读,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到新知识与做人的道理。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条是讲向人家借东西或者借钱,借一些物品,都要及时的归还,如果不能够及时归还,就会让人起烦恼,他会焦急,他对我们的印象就不好,等下一次再借的时候,可能对方就不肯借了。如果我们有借有还,按时归还,要借再多的东西,对方也能欣然同意,知道你的人品,知道你不会有贪心。要知道有贪心就容易犯偷盗,包括借了财物拖延时间归还,这都是有犯偷盗的嫌疑。

  要常常对自己的心有所警觉,财物摆在面前,有没有贪婪,该不该获得,不该获得的不可以起贪心。《礼记》上曾经说“临财勿苟得”,面对财物不能有贪求,不义之财不能要,这些品行要在小孩的时候就要懂得培养。报纸上登载了一则消息,这是二00六年二月八号楚天都市报登的,湖北省武汉市电车上面都放了些棉坐垫,冬天冷,有个坐垫坐起来比较舒服,这是电车公司的物品,结果很多人下车的时候顺手就把坐垫拿走。根据电车公司的统计,三个月里面车上已经丢了一百一十个坐垫,只有一例是拿走了坐垫的顾客把它送回来。有一天电车公司的工作人员看到一个老人家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拿着两个坐垫来向电车公司这些员工道歉,因为这个小孩在前天下车的时候把坐垫拿走,带到公园去坐,来玩,回到家里被爷爷发现,爷爷看到之后就批评他,说你这样拿不对,你拿了之后后来的人就没得坐,而且你没有经得电车公司的同意擅自取用那是偷盗。所以这个老人家让自己小孙写了个检讨书,做自我批评,然后带着小孩子把坐垫送回电车公司。这是真正有智慧的家长,对这些孩子的不好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相信这个孩子心中会有很深刻的印象,以后他就晓得“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他有这种深刻的印象。这篇“谨”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这篇所说的虽然都是生活小事,讲的所谓洒扫应对、人情交往、自己生活起居作息,但是这些日用平常的小事都是锻炼我们的恭敬之心、谨慎之心,我们能够真正的依教奉行我们的品行也一定会日日的增长。

 

  《弟子规》之人问谁对以名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是当人家问到我,问我叫什么名字时,我要如实的把自己的名字报出来,不要说就是我,不肯跟人家说明白,对方或者是忘了你的名字,或许是他根本不认识你,就会造成尴尬的场面。特别是在电话当中,比如说我给对方打电话,如果是对方说“你找谁?你是谁?”我要是不报名字,只是说一句“是我,我的声音你都听不出来?”对方可能回答说“我就是听不出来。”这样反而搞到尴尬的场面出现。所以这是教导我们说话要以分明清楚为准。说话如此,我们做事也要懂得分明,主次分明,轻重分明,先后也要分明,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爱心。

 

  《弟子规》之用人物须明求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是讲如果是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我们要明白的向人请求,如果是不请求就拿来用,这就等于偷盗,偷窃行为。这些事情我们如果平时不注意,往往容易犯,特别是相熟的朋友之间,可能随便就拿了别人东西来用,用了之后,如果别人找不到,就会生烦恼。

  像在一个宿舍里面,假如是几个同学一起住,如果一个同学穿了另外一个同学的拖鞋去上洗手间,等另外一个同学要去的时候他就会找不到自己的拖鞋,他就会骂人。很多争执、很多冲突就是因为这些小节没注意到所引起的.,如果事先问一句,先报告一声,对方知道你需要用他的东西,一般来说他也能同意,同意了之后你去拿,两个人都很安心。我们在公司里面、在单位里或者是在政府部门里面工作,很可能也会为了自己的私事而用到公家的物品,比如说要用公家的纸张、信封、笔、文具,甚至用公家的电话来打,这些都应该向自己的上级报告一句,领导同意了才用,这就不至于犯偷盗。我们的师长他就跟我们讲,他自己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在世的时候,过去在政府部门工作,每次要用到单位的信纸写封信,这时候李教授都必定向领导征求同意,领导说就一张纸,哪个人不是这样用的,你怎么这么啰嗦?结果李教授就回答说,如果我要是不先问问您就拿,那我就是犯了偷盗,“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我现在向您请求,您同意了,这就不算偷盗。真正的大德对一张纸、一支笔这些这么小的东西都小心谨慎,不在这些小事上亏欠一点德行。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里是讲说话要戒掉一些不良的语言,这里有“奸巧语”,奸巧语就是虚伪狡诈的语言,那种花言巧语,骗人的话,也包括“秽污词”,秽污词就是肮脏的话,粗言烂语,骂人的话,猥琐的话。“市井气”就是那些粗鲁的话、那些俗气的话,我们都要把它戒除。因为君子要有文质彬彬,文就是表面我们的语言、神态、风度要跟我们的内心相应。内心是指内心充满了仁爱,对于圣贤人的憧憬、向往,所以语言、行为都效仿圣贤人,凡是这些圣贤人都不说不做的事情,我们绝对也不说不做,久而久之自己那种圣贤的风范就慢慢能够表露出来,人们看到也会很敬重你。

  《弟子规》之见未真勿轻言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句是讲我们讲话要谨慎,如果是所见的事并不是很可靠,就不可以随便乱说,即使这件事情你知道,但是知道的并不确定,还是有些模糊的东西,不敢肯定的,那就不能乱传。我们不能够讲是非,因为是非很容易伤人、很容易跟人结怨,而且我们如果讲了是非,把自己的德行也败坏了。所以聪明的人碰到这些是是非非的事情,所谓流言蜚语,我们就制止,绝对不能够去跟着传。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因为智者的心在道上,对于那些风吹草动、那些流言蜚语统统都能够置之不理。

  《弟子规》之事非宜勿轻诺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讲我们对一件事情要先看这事情应不应该做,决定了之后才能够承诺;如果事情我们还不能够确定,不能够保证能够做好,就不可以随意的承诺。如果那个事情有可能不适当,甚至是非法的,不符合道义的,不可以承诺,往往承诺了以后是进退两难,因为已经答应了,不做就不能够信守诺言,但是如果做了又不恰当,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凡出言都要懂得这句话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古人讲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所以那句话如果讲得不谨慎,而又事关重大,那么它的影响力可能会很大,这样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尤其是在高位的领导人,你看这些高位领导人讲话都非常谨慎,他们出去发言都必定带着讲稿,就怕有时候脱离讲稿就讲错了,讲错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到很多方面。我们做事情也要常常看到自己在这件事情里面处在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我们是这件事情的主导人、主持工作的人,我们应该怎么说话我们就知道。假如不是这个事情的主导人,这个事情不是我负责的,那么说话也要注意分寸,不要你这句话可能让这个事情受到了阻碍。古人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我们分内的事情我们要少管,管的事情多,讲的话往往会出乱子,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后果。说多就错多,少说一句话,错误就会减少。古人也都讲过多言者少信,讲话讲得多的人他的信用就少,为什么?他说的话常常都不能够兑现,他的承诺都不能够做到,所以渐渐的信用就少了。

  《弟子规》之凡道字重且舒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讲我们讲话吐字要有力而且清楚,说话不可以讲得太急,要缓缓道来,讲得很舒畅、很放松,每个字都吐得清清楚楚不模糊,让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很舒服,这是说话。我们对孩子从小要帮助他养成说话清楚的习惯,我们自己也要学说话也要懂得讲话要慢慢说,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下,比如说在上课、在演讲,不可以讲得太快,也不能够吐字不清,这样都会让听众听不清楚。说话里头这个语气也能帮助我们提起一种正气,如果讲话声音太小、不舒坦,一定也是心里面可能正气不足,也可能身体有些疾病,这都是我们要好好的去治疗。所以讲话有那种刚柔相济之气,体现出一种浩然正气,人有一种大度,那么这种人也会得到人的尊敬。

  《弟子规》之彼说长此说短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长短就是是非,他说长或者说短,张家长李家短,说人的是非,对这些是非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不要管。多管闲事不仅是让自己的.心会杂乱,很多的妄念,而且往往会引来不愉快,会跟人结怨。所以古人讲“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所以讲人的是非,特别是讲人的隐私,对人的伤害比利刃伤人更严重,引起的怨恨更大,我们不能够讲人的是非。如果别人讲我的是非,讲我怎么不对,要毁谤我,甚至这种毁谤是恶意的毁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的态度?明朝的杨椒山先生在对自己后人的遗嘱上面曾经说过,“人言,某人恼你谤你。则云:他与我平日相好,岂有恼谤之理”,你看用这种态度。所以别人要是来害你,来毁谤你,说你的是非,我应该怎么做?我要跟他说他跟我平日很好,哪里可能说恼害我、毁谤我,不可能的。对这个是非完全不放在心上,对别人的毁谤根本不在意。古德又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劝导我们不说人长短,不说人是非,修养自己的厚德。

《弟子规》之读书笔记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弟子规之谨》读书心得

  《弟子规》中第三部分“谨”是修身的根本,它告诫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谨》与前两章不同,前两章的是孝顺,而《谨》却写的是让我们行为不可以放逸。孔子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自己一定要严格,只有严谨才能少犯错,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才能正己身,立己志。

  为人子女应早起,把握光阴。正如陶渊明所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而我们应当怎样珍惜时光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走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朱自清的《匆匆》告诉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挤出时间,而不是缩短自己的休息时间。

  《弟子规》作为古代一部用于规范人们行为的书,能在如此开放的现代得到推崇,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通读全书,会发现它几乎不含封建思想,且它所包含的大多数衣食住行规范在现代仍值得倡导,以“谨”为例便可窥见一斑。将谨的内涵扩大,还有“慎独”之意,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德行高尚,通过礼仪文明,懂得与他人相处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才是“谨”的根本。

  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有人将其当作一本书,可以用来阅读,有人用来当作教材,教化他人,而我认为,不妨将它看作自己的一种无形的法律,筛去不必要的,让精华时刻约束自己,做足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时间一长,当它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本能时,我们便学会了《弟子规》。